正在阅读:

错失牵手马云,买下青蒿素专利,揭底汪力成的“资本教父”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错失牵手马云,买下青蒿素专利,揭底汪力成的“资本教父”路

从90年代的“洗壳高手”,到跨境收购利物浦CDMA荣膺“中国第一商人”,汪力成这位错失牵手马云良机的浙商大佬,早已晋级“资本教父”之列,屡创资本运作经典案例。

文|野马财经 王洪臣

随着屠呦呦、青蒿素再次刷屏,众多概念股纷纷上涨。而在资本市场的喧哗背后,布局青蒿素产业链近二十年的汪力成早已稳坐钓鱼台。

从90年代的“洗壳高手”,到跨境收购利物浦CDMA荣膺“中国第一商人”,这位错失牵手马云良机的浙商大佬,早已晋级“资本教父”之列,屡创资本运作经典案例。

无论此次屠呦呦团队的最新成果是“突破”亦或“进展”,昆药集团及其大股东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立集团”)都是最大的赢家之一。

6月17日晚间,昆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在售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产品2018年营业收入为6925.92万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例仅为0.98%,营业利润为667.65万元,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且该新药研发是项长期工作,存在较大的研发失败的风险。

但即便如此,今天(6月18日)昆药集团依然开盘涨停,报10.55元/股,录得两连板。

先行十九年,布局青蒿素

华立集团掌舵人汪力成在十九年前的布局,终于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公开信息显示,青蒿素已被国际公认为最佳抗疟疾药物,医药用途广阔。而早在2000年,汪力成便决定进入这一潜力巨大,当时却少人问津的领域。

汪力成进入青蒿素领域的信心来自于,中国是世界上青蒿素原料最大的来源地,80%的青蒿素原料均出自中国。其中,重庆武陵山一带的青蒿的有效成份提炼率可达千分之七,其他地方则相差明显。

当时华立集团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拿下武陵山地区的青蒿资源。他先通过旗下公司与当地政府共同组建重庆华阳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将上万亩青蒿种植基地承包。随后,公司又与西南农业大学共同组建重庆华立西农青蒿研究所,加强对当地特有自然资源青蒿的管理与人工种植开发及利用。

“圈地”完成后,擅长资本运作的汪力成通过收购重庆武陵山制药厂,以及国内主要青蒿素提取厂家湖南吉首制药厂,将青蒿素产量提高到国内产量的80%以上。

此外,华立集团还控股了北京科泰新技术公司。当年这家公司在青蒿素出口方面已初具规模。从1993年开始,其通过近10年时间已在非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获得了市场准入权,并且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除此之外,以青蒿素研究见长的广州健桥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被拉入华立集团阵营,双方共同组建了青蒿素研发机构。

2002年9月,华立集团动用1.6973亿元现金,将昆明制药(昆药集团前身)前三大股东云药集团、红塔投资和科耀投资三大股东的法人股股权收入囊中。而彼时昆明制药的主导产品之一正是青蒿素。

这项收购持续近两年时间。2004年,华立集团最终拿下昆明制药29%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当时,汪力成的资本运作手段已相当成熟,该案例在当时还曾被视为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

控股昆明制药后,2004年的华立集团便已将国内青蒿素生产企业几乎全部拿下,完成了从资源培育到工业提炼与制药加工,再到系列新药研发,以及药品营销中心的产业链的完整整合。

2016年9月,昆药集团出资7000万元,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购买其所持有的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青蒿素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至此,汪力成布局经年的青蒿素产业链,成为了华立集团多元化成功发展的一面旗帜。

其实,青蒿素制造只是华立集团众多产业的一环,其背后则是低调却庞大的“华立系”。

与马云失之交臂的“华立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某天,汪力成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向他推销广告的年轻人。汪力成在听他说了一个上午后,也并未“上当”。

后来,这位年轻人创立了阿里巴巴,他就是马云。在那次与未来的“马首富”错失合作机会后,汪力成在“资本教父”的道路也并未停歇。

当时,汪力成执掌下的华立集团已是全国电能表行业的龙头,初具规模。

华立集团官网信息显示,公司创立于1970年,起初只是余杭镇生产竹器、雨伞、笔管扫帚三个手工业合作社合并而成,名为“余杭镇竹器雨具厂”,之后转为生产单相电度表并更名为“余杭仪表厂”。

1978年,汪力成考入仪表厂,成为厂里的一名技术员。之后十年间,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余杭仪表厂生存困难,老一辈厂领导或退或休。1987年,年仅27岁的技术副厂长汪力成被任命为厂长,由此拉开了属于他的时代序幕。

图片来源:华立集团官网

在华立集团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两次多元化,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才真正建立起现在的“华立帝国”。

第一次多元化发生在汪力成接任厂长几年后。当时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全国电表行业佼佼者。风头正劲下,汪力成将资金投入到十几个与华立主业并不相干的产业之中,比如房地产、食品、饮料、酒店、公路等。但由于战线过长,资源分散,经营很快出现问题。

1995年,第一次多元化以失败告终,汪力成一口气砍掉了涉及9个行业的19家企业,重新把精力专注于华立集团的电能表制造。此后,华立集团的发展步入正轨,而汪力成也开始在资本市场施展拳脚。

1996年,华立集团收购了亏损数年的重庆电度表厂,并将之成功扭亏为盈。到了1998年,华立集团又将上市公司ST重仪纳入麾下,成功借壳,为自己建立起了第一个资本市场阵地。

2000年9月,已然成为“借壳高手”的汪力成再次出手,将另一家上市公司ST恒泰收入华立集团麾下,公司的资本版图进一步扩大。而在连续的资本运作之中,华立集团的第二次多元化已悄然启动,并一鸣惊人。

2001年9月,华立集团成功收购飞利浦CDMA移动通信部门。这一案例后来成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成功范本,汪力成也由此获得《财富》中文版“2001年度中国商人”称号,力压张瑞敏、鲁冠球等企业家排名第一。

此后,华立集团的多元化之路开始越走越顺,并先人一步走出了国门。2005年,华立集团在泰国中部罗勇府投资开发罗勇工业园,开辟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范例。

目前,华立集团已在泰国、印度、阿根廷等多国投资建立各类产业生产基地,广泛涉足医药、医疗健康服务、能源物联网、新材料、创新创业服务等众多领域。其中,华立集团控股有昆药集团、健民集团及华正新材(603186.SH)三家上市公司,参股开创国际(600097.SH)、华媒控股(000607.SZ)等上市公司,实力强劲。

在华立集团第二次多元化的历程中,汪力成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为后来的成功助力极大。“完美”借壳ST重仪、跨国收购飞利浦CDMA部门等,奠定了汪力成“资本教父”的江湖地位。

低调“资本教父”,屡造经典案例

其中,借壳ST重仪是汪力成的成名作。

当时ST重仪这家公司虽然连年亏损,但“卖壳”消息一出,仍有众多公司参与竞争。华立集团想要胜出并非易事。

“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说服债权人银行,让他感觉到剥离比不剥离要好,而且还要把‘双赢’的口头禅挂在嘴边。”在2003年《资本周刊》的报道中,汪力成详细披露了当时借壳的症结所在。他告诉ST重仪一方:“第一,如果置换的话,国有资产就增加了一倍,因为你只用了46.33%的股权就剥离了100%的不良资产。第二,这个上市公司不会迁走,留在这儿继续发展,搞好了,把资产全部投在重庆。”

成为控股股东后,华立集团对上市公司又展开“洗壳”行动,对ST重仪的资产和负债进行清产核查,清理不良资产,并将人员和债务随资产全部置换。

最终,通过实行“债务全剥离、资产全置换、人员全退出”,这次收购重组成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剥离最彻底、重组最干净的案例之一,堪称典范。此后,华立集团又将ST恒泰拿下,汪力成也被坊间冠以“洗壳高手”之名。

而让汪力成名声大噪的,非2001年9月收购飞利浦CDMA移动通信部门莫属。

2000年,华立集团进入美国,并在硅谷投资设立了华立控股(美国)有限公司。其后,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走入低谷。汪力成选择此时出手,低成本收购了上市公司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系统”)。

2001年4月,汪力成得知飞利浦有意卖掉在美国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便立即向飞利浦递交收购建议书。但一开始,对方并未将一家中国公司放在眼里,提出必须先出示200万美元的银行保函才能继续谈判。

此时,先期收购的太平洋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华立集团很快便拿到了银行保函。此后,经过多轮艰苦谈判,华立将飞利浦CDMA部门收入囊中,由此也成为当时国内唯一掌握CDMA核心技术的企业。

可见,能够将“青蒿素概念股”的风口握在手中,汪力成的“华立系”靠的并非仅是运气,更多的是“老谋深算”的资本运作实力。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错失牵手马云,买下青蒿素专利,揭底汪力成的“资本教父”路

从90年代的“洗壳高手”,到跨境收购利物浦CDMA荣膺“中国第一商人”,汪力成这位错失牵手马云良机的浙商大佬,早已晋级“资本教父”之列,屡创资本运作经典案例。

文|野马财经 王洪臣

随着屠呦呦、青蒿素再次刷屏,众多概念股纷纷上涨。而在资本市场的喧哗背后,布局青蒿素产业链近二十年的汪力成早已稳坐钓鱼台。

从90年代的“洗壳高手”,到跨境收购利物浦CDMA荣膺“中国第一商人”,这位错失牵手马云良机的浙商大佬,早已晋级“资本教父”之列,屡创资本运作经典案例。

无论此次屠呦呦团队的最新成果是“突破”亦或“进展”,昆药集团及其大股东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立集团”)都是最大的赢家之一。

6月17日晚间,昆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在售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产品2018年营业收入为6925.92万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例仅为0.98%,营业利润为667.65万元,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且该新药研发是项长期工作,存在较大的研发失败的风险。

但即便如此,今天(6月18日)昆药集团依然开盘涨停,报10.55元/股,录得两连板。

先行十九年,布局青蒿素

华立集团掌舵人汪力成在十九年前的布局,终于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公开信息显示,青蒿素已被国际公认为最佳抗疟疾药物,医药用途广阔。而早在2000年,汪力成便决定进入这一潜力巨大,当时却少人问津的领域。

汪力成进入青蒿素领域的信心来自于,中国是世界上青蒿素原料最大的来源地,80%的青蒿素原料均出自中国。其中,重庆武陵山一带的青蒿的有效成份提炼率可达千分之七,其他地方则相差明显。

当时华立集团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拿下武陵山地区的青蒿资源。他先通过旗下公司与当地政府共同组建重庆华阳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将上万亩青蒿种植基地承包。随后,公司又与西南农业大学共同组建重庆华立西农青蒿研究所,加强对当地特有自然资源青蒿的管理与人工种植开发及利用。

“圈地”完成后,擅长资本运作的汪力成通过收购重庆武陵山制药厂,以及国内主要青蒿素提取厂家湖南吉首制药厂,将青蒿素产量提高到国内产量的80%以上。

此外,华立集团还控股了北京科泰新技术公司。当年这家公司在青蒿素出口方面已初具规模。从1993年开始,其通过近10年时间已在非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获得了市场准入权,并且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除此之外,以青蒿素研究见长的广州健桥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被拉入华立集团阵营,双方共同组建了青蒿素研发机构。

2002年9月,华立集团动用1.6973亿元现金,将昆明制药(昆药集团前身)前三大股东云药集团、红塔投资和科耀投资三大股东的法人股股权收入囊中。而彼时昆明制药的主导产品之一正是青蒿素。

这项收购持续近两年时间。2004年,华立集团最终拿下昆明制药29%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当时,汪力成的资本运作手段已相当成熟,该案例在当时还曾被视为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

控股昆明制药后,2004年的华立集团便已将国内青蒿素生产企业几乎全部拿下,完成了从资源培育到工业提炼与制药加工,再到系列新药研发,以及药品营销中心的产业链的完整整合。

2016年9月,昆药集团出资7000万元,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购买其所持有的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青蒿素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至此,汪力成布局经年的青蒿素产业链,成为了华立集团多元化成功发展的一面旗帜。

其实,青蒿素制造只是华立集团众多产业的一环,其背后则是低调却庞大的“华立系”。

与马云失之交臂的“华立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某天,汪力成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向他推销广告的年轻人。汪力成在听他说了一个上午后,也并未“上当”。

后来,这位年轻人创立了阿里巴巴,他就是马云。在那次与未来的“马首富”错失合作机会后,汪力成在“资本教父”的道路也并未停歇。

当时,汪力成执掌下的华立集团已是全国电能表行业的龙头,初具规模。

华立集团官网信息显示,公司创立于1970年,起初只是余杭镇生产竹器、雨伞、笔管扫帚三个手工业合作社合并而成,名为“余杭镇竹器雨具厂”,之后转为生产单相电度表并更名为“余杭仪表厂”。

1978年,汪力成考入仪表厂,成为厂里的一名技术员。之后十年间,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余杭仪表厂生存困难,老一辈厂领导或退或休。1987年,年仅27岁的技术副厂长汪力成被任命为厂长,由此拉开了属于他的时代序幕。

图片来源:华立集团官网

在华立集团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两次多元化,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才真正建立起现在的“华立帝国”。

第一次多元化发生在汪力成接任厂长几年后。当时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全国电表行业佼佼者。风头正劲下,汪力成将资金投入到十几个与华立主业并不相干的产业之中,比如房地产、食品、饮料、酒店、公路等。但由于战线过长,资源分散,经营很快出现问题。

1995年,第一次多元化以失败告终,汪力成一口气砍掉了涉及9个行业的19家企业,重新把精力专注于华立集团的电能表制造。此后,华立集团的发展步入正轨,而汪力成也开始在资本市场施展拳脚。

1996年,华立集团收购了亏损数年的重庆电度表厂,并将之成功扭亏为盈。到了1998年,华立集团又将上市公司ST重仪纳入麾下,成功借壳,为自己建立起了第一个资本市场阵地。

2000年9月,已然成为“借壳高手”的汪力成再次出手,将另一家上市公司ST恒泰收入华立集团麾下,公司的资本版图进一步扩大。而在连续的资本运作之中,华立集团的第二次多元化已悄然启动,并一鸣惊人。

2001年9月,华立集团成功收购飞利浦CDMA移动通信部门。这一案例后来成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成功范本,汪力成也由此获得《财富》中文版“2001年度中国商人”称号,力压张瑞敏、鲁冠球等企业家排名第一。

此后,华立集团的多元化之路开始越走越顺,并先人一步走出了国门。2005年,华立集团在泰国中部罗勇府投资开发罗勇工业园,开辟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范例。

目前,华立集团已在泰国、印度、阿根廷等多国投资建立各类产业生产基地,广泛涉足医药、医疗健康服务、能源物联网、新材料、创新创业服务等众多领域。其中,华立集团控股有昆药集团、健民集团及华正新材(603186.SH)三家上市公司,参股开创国际(600097.SH)、华媒控股(000607.SZ)等上市公司,实力强劲。

在华立集团第二次多元化的历程中,汪力成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为后来的成功助力极大。“完美”借壳ST重仪、跨国收购飞利浦CDMA部门等,奠定了汪力成“资本教父”的江湖地位。

低调“资本教父”,屡造经典案例

其中,借壳ST重仪是汪力成的成名作。

当时ST重仪这家公司虽然连年亏损,但“卖壳”消息一出,仍有众多公司参与竞争。华立集团想要胜出并非易事。

“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说服债权人银行,让他感觉到剥离比不剥离要好,而且还要把‘双赢’的口头禅挂在嘴边。”在2003年《资本周刊》的报道中,汪力成详细披露了当时借壳的症结所在。他告诉ST重仪一方:“第一,如果置换的话,国有资产就增加了一倍,因为你只用了46.33%的股权就剥离了100%的不良资产。第二,这个上市公司不会迁走,留在这儿继续发展,搞好了,把资产全部投在重庆。”

成为控股股东后,华立集团对上市公司又展开“洗壳”行动,对ST重仪的资产和负债进行清产核查,清理不良资产,并将人员和债务随资产全部置换。

最终,通过实行“债务全剥离、资产全置换、人员全退出”,这次收购重组成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剥离最彻底、重组最干净的案例之一,堪称典范。此后,华立集团又将ST恒泰拿下,汪力成也被坊间冠以“洗壳高手”之名。

而让汪力成名声大噪的,非2001年9月收购飞利浦CDMA移动通信部门莫属。

2000年,华立集团进入美国,并在硅谷投资设立了华立控股(美国)有限公司。其后,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走入低谷。汪力成选择此时出手,低成本收购了上市公司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系统”)。

2001年4月,汪力成得知飞利浦有意卖掉在美国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便立即向飞利浦递交收购建议书。但一开始,对方并未将一家中国公司放在眼里,提出必须先出示200万美元的银行保函才能继续谈判。

此时,先期收购的太平洋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华立集团很快便拿到了银行保函。此后,经过多轮艰苦谈判,华立将飞利浦CDMA部门收入囊中,由此也成为当时国内唯一掌握CDMA核心技术的企业。

可见,能够将“青蒿素概念股”的风口握在手中,汪力成的“华立系”靠的并非仅是运气,更多的是“老谋深算”的资本运作实力。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