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有人放养有人严苛,各国父母的育儿策略为何大不相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有人放养有人严苛,各国父母的育儿策略为何大不相同?

社会发展的平等程度与阶层流动状况,直接影响了父母的育儿风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柳书琪

美国父母很宽松,日本家庭很严苛,是人们一直以来的印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在他的新书《爱、金钱与孩子》中写道,美国人越来越重视勤奋的意义,他们正在变成“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意指父母如同盘旋在孩子头顶的直升机,给孩子无微不至的保护,寸步不离地跟随,热衷于插手孩子一切的学习、社交生活。他们是高参与度、高时间密集度、高控制度的父母。根据齐利博蒂在书中给出的数据,2002年美国父母每周陪伴孩子玩耍、阅读、聊天、做作业花费的时间是8.5个小时,这相当于1976年的3.5倍。

在以看重学历而闻名的日本,父母们却已不再一味强调勤奋学习,而是更关注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日本人经常提到的一句谚语“让亲爱的孩子独自旅行”,也说明了该国父母对孩子自立精神的重视。“日本的孩子很小就在没有大人监护的情况下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为父母跑腿,去杂货店买东西。”齐利博蒂教授对界面教育表示。

齐利博蒂教授对美日家长的判断,基于其研究中各国父母对“你认为孩子在家学习到的最重要的态度或者价值观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选择。可选项包括独立、勤奋、责任感、想象力、尊重和包容他人、节俭、毅力、宗教信仰、无私,以及服从。90%父母的选择集中在了勤奋、服从、独立或想象力中的一种。

这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选择,也反映出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父母的育儿价值观会表现出群体的倾向性。

“服从”是一个正在被淘汰的选项,它往往出现在农业社会阶段。齐利博蒂教授向界面新闻介绍,这是因为父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自己的技能,例如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农民。热衷于让孩子“服从”的父母常常使用体罚,而他们的体罚总是包裹上一层温柔的糖衣:“我这样是为了你好。”但现如今,知识、技能的快速更迭,使得父母无法直接指导孩子,转而只能用其他方式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因此,现代社会更常见的情况是重视“独立或想象力”或“勤奋”。而就这两个选项而言,不同国家的父母存在不同的偏好,正如美国父母强调勤奋、日本父母重视独立一样。

一个常见的观点是育儿方式的偏好与文化背景有关,但现实却常常与此相反。同属于欧美文化背景下的荷兰依然符合着人们对于欧洲父母的想象,更倾向于关注对独立或想象力的培养。荷兰父母很少敦促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取得成就,反而鼓励孩子从小就会自行准备午餐或者骑自行车。荷兰的游乐场附近常常有咖啡馆或餐厅,父母在旁边聚会,孩子们则在无家长看管的游乐场里自己玩耍。

在201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研究中,荷兰儿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儿童。在荷兰,10岁以下的儿童没有作业,学生之间也几乎没有竞争。但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荷兰学生在PISA2015(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的表现同样不俗。“在数学考试中,他们的成绩仅次于瑞士,在欧洲排名第二。”齐利博蒂教授介绍道。

反观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父母对勤奋的重视程度是公认的,90%的受访者都认为把勤奋放在价值序列的前排,而日本只有1/3的父母认为勤奋是最重要的价值观。

在美国与荷兰、中国与日本的两组对比中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的作用并不突出。齐利博蒂教授认为,对于荷兰和美国而言,社会不平等程度和阶层流动机会才是关键。这二者从本质上决定了一个孩子能不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从各类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发现,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程度正在加剧,但教育依然是阶层流动的通道,因此父母有更多动力去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对于收入相对平等、基尼系数低的荷兰而言,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大,父母往往也会更为宽容。

如果在社会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同时,出身阶层所起的作用过大,也会让许多父母认为努力学习是徒劳的无用功,例如有种姓制度的印度。

而在中国,40余年来的高速发展让高考成为了很多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少中国父母对教育的重视落在高考上便成为了对分数的执着追求,这使得中国父母比日本父母更看重勤奋的作用。

对于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新一代中国父母来说,既舍不得让孩子拼命学,也不敢让孩子放肆玩可能是一个更普遍的现象。齐利博蒂教授对此表示:“我会建议尝试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严格,但不要太严酷、不要大吼大叫。其实每位家长都比专家要更了解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相信孩子是可以又快乐又优秀的。”

“教育和教养风格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更没有标准答案。”齐利博蒂教授强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有人放养有人严苛,各国父母的育儿策略为何大不相同?

社会发展的平等程度与阶层流动状况,直接影响了父母的育儿风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柳书琪

美国父母很宽松,日本家庭很严苛,是人们一直以来的印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在他的新书《爱、金钱与孩子》中写道,美国人越来越重视勤奋的意义,他们正在变成“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意指父母如同盘旋在孩子头顶的直升机,给孩子无微不至的保护,寸步不离地跟随,热衷于插手孩子一切的学习、社交生活。他们是高参与度、高时间密集度、高控制度的父母。根据齐利博蒂在书中给出的数据,2002年美国父母每周陪伴孩子玩耍、阅读、聊天、做作业花费的时间是8.5个小时,这相当于1976年的3.5倍。

在以看重学历而闻名的日本,父母们却已不再一味强调勤奋学习,而是更关注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日本人经常提到的一句谚语“让亲爱的孩子独自旅行”,也说明了该国父母对孩子自立精神的重视。“日本的孩子很小就在没有大人监护的情况下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为父母跑腿,去杂货店买东西。”齐利博蒂教授对界面教育表示。

齐利博蒂教授对美日家长的判断,基于其研究中各国父母对“你认为孩子在家学习到的最重要的态度或者价值观是什么”这一问题的选择。可选项包括独立、勤奋、责任感、想象力、尊重和包容他人、节俭、毅力、宗教信仰、无私,以及服从。90%父母的选择集中在了勤奋、服从、独立或想象力中的一种。

这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选择,也反映出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父母的育儿价值观会表现出群体的倾向性。

“服从”是一个正在被淘汰的选项,它往往出现在农业社会阶段。齐利博蒂教授向界面新闻介绍,这是因为父母可以直接传授孩子自己的技能,例如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农民。热衷于让孩子“服从”的父母常常使用体罚,而他们的体罚总是包裹上一层温柔的糖衣:“我这样是为了你好。”但现如今,知识、技能的快速更迭,使得父母无法直接指导孩子,转而只能用其他方式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因此,现代社会更常见的情况是重视“独立或想象力”或“勤奋”。而就这两个选项而言,不同国家的父母存在不同的偏好,正如美国父母强调勤奋、日本父母重视独立一样。

一个常见的观点是育儿方式的偏好与文化背景有关,但现实却常常与此相反。同属于欧美文化背景下的荷兰依然符合着人们对于欧洲父母的想象,更倾向于关注对独立或想象力的培养。荷兰父母很少敦促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取得成就,反而鼓励孩子从小就会自行准备午餐或者骑自行车。荷兰的游乐场附近常常有咖啡馆或餐厅,父母在旁边聚会,孩子们则在无家长看管的游乐场里自己玩耍。

在201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项研究中,荷兰儿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儿童。在荷兰,10岁以下的儿童没有作业,学生之间也几乎没有竞争。但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荷兰学生在PISA2015(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的表现同样不俗。“在数学考试中,他们的成绩仅次于瑞士,在欧洲排名第二。”齐利博蒂教授介绍道。

反观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父母对勤奋的重视程度是公认的,90%的受访者都认为把勤奋放在价值序列的前排,而日本只有1/3的父母认为勤奋是最重要的价值观。

在美国与荷兰、中国与日本的两组对比中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的作用并不突出。齐利博蒂教授认为,对于荷兰和美国而言,社会不平等程度和阶层流动机会才是关键。这二者从本质上决定了一个孩子能不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从各类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发现,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程度正在加剧,但教育依然是阶层流动的通道,因此父母有更多动力去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对于收入相对平等、基尼系数低的荷兰而言,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大,父母往往也会更为宽容。

如果在社会不平等程度较高的同时,出身阶层所起的作用过大,也会让许多父母认为努力学习是徒劳的无用功,例如有种姓制度的印度。

而在中国,40余年来的高速发展让高考成为了很多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少中国父母对教育的重视落在高考上便成为了对分数的执着追求,这使得中国父母比日本父母更看重勤奋的作用。

对于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新一代中国父母来说,既舍不得让孩子拼命学,也不敢让孩子放肆玩可能是一个更普遍的现象。齐利博蒂教授对此表示:“我会建议尝试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严格,但不要太严酷、不要大吼大叫。其实每位家长都比专家要更了解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相信孩子是可以又快乐又优秀的。”

“教育和教养风格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更没有标准答案。”齐利博蒂教授强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