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的力量:现实主义的“画”和触动情绪的“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的力量:现实主义的“画”和触动情绪的“声”

从《我不是药神》到《找到你》,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电影爆款。

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调整的过渡时期。现实主义、科幻、战争等不同类型电影精品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电影市场,正高速发展并寻求改变的中国电影行业也在不断学习,吸收来自全球市场的前沿技术和观点,以助于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让中国电影在迈向全球化的道路上发挥更多可能性。

近日,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如期开展,全球知名导演、配乐师等各领域大师汇聚,为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分享经验和观点。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特将大师班重点内容整理刊出,希望可以为读者进行电影领域知识的扩展延伸,探寻更多关于电影艺术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布里兰特曼多萨:讲述真实故事

从《我不是药神》到《找到你》,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电影爆款;在国际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小偷家族》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斩获无数重量级奖项。现实主义是电影领域经久不衰的热门,此次来到上影节“电影学堂”的菲律宾国宝级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正是以强烈的新现实主义风格闻名。他的作品多次入围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并曾于2009年凭借影片《基纳瑞》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16年,他执导的影片《罗莎妈妈》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曼多萨的作品大量使用手持摄影,将镜头屡屡瞄准在菲律宾平凡生活中遭遇不平凡境遇的普通人,讲述极具情感力量的故事。现实主义电影不仅是电影的创作,当本土高品质电影因为其品质走向世界时,也能让菲律宾社会从世界的边缘发声,让菲律宾底层人民从边缘的边缘发声。在曼多萨的话语中,我们得以了解他是如何走上电影之路,进而毫不畏惧地展示菲律宾社会边缘化的生活以反映自己祖国所存在的迫切的社会问题。

《罗莎妈妈》 来源:豆瓣

电影的内容:关注现实社会和底层女性

直到45岁,广告设计出身的曼多萨才正式转行做导演,“想要讲述真实的故事”的他发现自己无法兼顾工作与理想之时,毅然决然地进入电影行业,追逐自己想做的事业。想要表达现实生活而非卖一个产品,这一点不仅驱动他转行,还持续地体现在了他此后的所有作品中。

“我不希望我的电影太个人化,我更喜欢拍摄与社会问题、社会当下生存状态紧密相关的作品,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就跟我们的街坊邻居一样,可以让观众获得共鸣。”

曼多萨电影里面的女性常常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在绝境中,她们却有着支撑家庭族群的力量;电影中的男性则是羸弱甚至缺席的。这与曼多萨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有关,他的妈妈和三个姐姐的性格都非常的强势,对于曼多萨影响很大,因此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有部分是来自于她们的投射。而父亲在曼多萨的眼中,更像是菲律宾底层百姓的一个象征,通过父亲对他朋友们故事的讲述,曼多萨与社会底层的百姓建立起了一种联系,每次举起摄影机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镜头转向他们。

电影的意义:挖掘故事引起关注

曼多萨强调,讲述真实的故事并不是简单地还原现实,而是要找到每个故事与观众的连接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是简单地复刻现实,而是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描述,传递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引发观众的反思。在电影院里可以看到生活百态,各种人的生活状态,电影人精确传达电影信息,触动观众内心,才能达到共鸣。他不否认电影具有娱乐功能,但他更希望电影能够表达更多层次的内容,对社会有意义。

“我认为现在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原始的故事了,所有的故事都已经被讲过了,最关键的是如何找到每个故事和观众的关联,把你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这才是最重要的。”

曼多萨介绍说,菲律宾也是一个由好莱坞电影主导的典型市场,但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菲律宾的类型片更加缺乏,这让菲律宾电影走出去显得更加困难。曼多萨的故事中饱含了菲律宾的文化特色,通过电影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菲律宾的文化。曼多萨并不避讳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导演在做非商业片时遇到的困难,对于题材的顾虑会限制投资方的出资。对此,曼多萨的对策是尽力缩减电影成本,使投资方觉得即使失败也不会损失太多,进而投资他的电影。即使再艰难,他也不会放弃讲自己的故事,反映菲律宾社会的真实情况。

“你仍然可以用一种不昂贵的方式拍电影,而不用对你的想法、观点和声音妥协,尤其是你的声音最重要。关于你们国家和你们人民的真实故事可以传播到全世界。”

作为菲律宾国宝级导演,曼多萨一直致力于促进菲律宾电影事业的发展。2015年他与SEC(SolarEntertainment Corporation)共同发起了Sinag Maynila独立电影节,帮助菲律宾本地独立电影产业的发展,启蒙和激励菲律宾的电影观众。在今年4月的Sinag Maynila独立电影节中,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Pailalim是一部讲述了Bangis一家因为贫穷不得不非法居住在墓地里,为了赚到足够救生病的女儿的钱,Bangis不惜开始偷窃走私尸体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关于Sinag Maynila独立电影节,曼多萨表示:我希望能够创造一个平衡点,希望业界的专家能够支持我们,与此同时我又不希望把我和这些年轻电影制片人的关系变淡。我们的电影节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电影人来展示可能在商业电影院里没有办法展示的电影,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节能够帮助年轻的电影人来成长。①

裴曼雅茨达尼安:电影当中音乐的力量

作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电影音乐大师之一,伊朗电影音乐家裴曼·雅茨达尼安不仅合作过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贾法·帕纳西、阿斯哈·法哈蒂等多位伊朗著名导演,产出《随风而逝》、《烟花星期三》等多部知名影片,还与中国电影缘分匪浅。他与娄烨、李玉、李睿珺等导演有过多次合作,曾经获得两届金马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随风而逝》 来源:豆瓣

电影音乐:“无意识”的力量

雅茨达尼安多次强调了电影音乐的“攻击性”。对于坐在影院里的观众而言,音乐时刻都在发起“攻击”。如果观众不想看这个画面,可以把视线转到别处,但是音乐和声音是没有选择性的,当音乐响起,观众的感受就产生了,这种力量是真正的“不可避免”。因为电影音乐这样的特性,很多观众忽略了观影时音乐对情绪产生的影响。此前雅茨达尼安“做过很多类似的实验,用同一张图片,配上不同的音乐,观众才意识到这当中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电影音乐的“易被忽视”恰恰是它的优势,也是电影音乐从业者要达到的最终效果。雅茨达尼安的工作就是要努力让观众沉浸在这种“无意识”之中。他第一次接到导演阿巴斯的邀请,为电影《随风而逝》做配乐时,就被要求:“配乐要很美,不要太悲哀或太幸福。不能包含某种情绪,要吻合故事情节,看完要记不得这个配乐。”这样奇怪的要求给了雅茨达尼安以巨大挑战,但更凸显出对于电影作品来说,配乐要优秀的恰到好处,才能为电影加分。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好的配乐,那只有一条标准,就是服务于眼前正在播放的画面。如果音乐无法与画面形成统一的方向,让观众出戏了,那结果就是灾难性的。”

电影音乐从业者:学会配合

在雅茨达尼安看来,音乐家们不能把电影当作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而要把突出电影作为最重要的目的。他特别告诫行业里的年轻人,要厘清纯粹的音乐家和电影配乐人之间的区别。

“对于音乐家来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唯独电影不行,这里不是让你去展示和炫耀自己的地方。”

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和配乐人常常会为一段旋律发生争执。与众多电影大师打过交道的雅茨达尼安直言不讳地表示,很多导演在创作过程中,都是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如果一旦配乐上出现了喧宾夺主的迹象,就会强化他们的不安全感,打破彼此的信任。“我经常跟导演发生争吵,这很正常,有时候导演特别不喜欢某些类型的音乐,而有时他又会担心观众太喜欢配乐,而不喜欢电影怎么办?”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契入到画面中,不再保留原来的样子,因此,音乐与画面的融合要比音乐本身的艺术性更加重要。

不仅音乐要与电影融合,配乐人也要更多地去了解电影,积极参与电影制作的整个流程,与其他电影流程中的工作人员合作。在接到一个工作时,雅茨达尼安希望能够尽早地接触电影本身,如果能从布景开始就积累自己的情绪,对配乐的创作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事。他经也常会去后期机房,去看剪辑师们怎么工作,一起跳着影片的节奏,才能达到共赢。

“你要懂表演,懂剪辑,对各个门类各个工种都要有所了解,这样你才能以电影人的思维来进行创作。”

音乐和电影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苏珊·朗格的同化原则了解一二:“当不同种类的艺术品结合为一体后,除了其中的某一种个别艺术品之外,其余的艺术品都会失去原来的独立性,不再保留原来的样子。”电影音乐赋予电影画面更多的想象空间,电影画面给予电影音乐以视觉上的生命,在两者相互契合的同化过程中,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其最终效果都是将音乐元素转化为电影构成要素的一个艺术过程。②

小结

大师们的经历不可复制,但希望电影人都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养分,创造更多优秀内容,推动寒冬中的中国电影持续发展。中国电影在积蓄力量,中国的电影人也在商业价值和内容深度中不断寻找平衡和突破,不断完善电影工业体系。在未来,我们期望能够发挥电影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的故事。

说明

本文嘉宾言论整理自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官方新闻。

引用及参考资料:

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http://c7.gg/fBpGH

②李玉琴 李江.视野[J].2018:200-204:《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同化原则》.http://c7.gg/fBpGU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的力量:现实主义的“画”和触动情绪的“声”

从《我不是药神》到《找到你》,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电影爆款。

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调整的过渡时期。现实主义、科幻、战争等不同类型电影精品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电影市场,正高速发展并寻求改变的中国电影行业也在不断学习,吸收来自全球市场的前沿技术和观点,以助于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让中国电影在迈向全球化的道路上发挥更多可能性。

近日,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如期开展,全球知名导演、配乐师等各领域大师汇聚,为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分享经验和观点。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特将大师班重点内容整理刊出,希望可以为读者进行电影领域知识的扩展延伸,探寻更多关于电影艺术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布里兰特曼多萨:讲述真实故事

从《我不是药神》到《找到你》,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电影爆款;在国际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小偷家族》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斩获无数重量级奖项。现实主义是电影领域经久不衰的热门,此次来到上影节“电影学堂”的菲律宾国宝级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正是以强烈的新现实主义风格闻名。他的作品多次入围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并曾于2009年凭借影片《基纳瑞》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16年,他执导的影片《罗莎妈妈》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曼多萨的作品大量使用手持摄影,将镜头屡屡瞄准在菲律宾平凡生活中遭遇不平凡境遇的普通人,讲述极具情感力量的故事。现实主义电影不仅是电影的创作,当本土高品质电影因为其品质走向世界时,也能让菲律宾社会从世界的边缘发声,让菲律宾底层人民从边缘的边缘发声。在曼多萨的话语中,我们得以了解他是如何走上电影之路,进而毫不畏惧地展示菲律宾社会边缘化的生活以反映自己祖国所存在的迫切的社会问题。

《罗莎妈妈》 来源:豆瓣

电影的内容:关注现实社会和底层女性

直到45岁,广告设计出身的曼多萨才正式转行做导演,“想要讲述真实的故事”的他发现自己无法兼顾工作与理想之时,毅然决然地进入电影行业,追逐自己想做的事业。想要表达现实生活而非卖一个产品,这一点不仅驱动他转行,还持续地体现在了他此后的所有作品中。

“我不希望我的电影太个人化,我更喜欢拍摄与社会问题、社会当下生存状态紧密相关的作品,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就跟我们的街坊邻居一样,可以让观众获得共鸣。”

曼多萨电影里面的女性常常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在绝境中,她们却有着支撑家庭族群的力量;电影中的男性则是羸弱甚至缺席的。这与曼多萨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有关,他的妈妈和三个姐姐的性格都非常的强势,对于曼多萨影响很大,因此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有部分是来自于她们的投射。而父亲在曼多萨的眼中,更像是菲律宾底层百姓的一个象征,通过父亲对他朋友们故事的讲述,曼多萨与社会底层的百姓建立起了一种联系,每次举起摄影机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把镜头转向他们。

电影的意义:挖掘故事引起关注

曼多萨强调,讲述真实的故事并不是简单地还原现实,而是要找到每个故事与观众的连接点。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是简单地复刻现实,而是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描述,传递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引发观众的反思。在电影院里可以看到生活百态,各种人的生活状态,电影人精确传达电影信息,触动观众内心,才能达到共鸣。他不否认电影具有娱乐功能,但他更希望电影能够表达更多层次的内容,对社会有意义。

“我认为现在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原始的故事了,所有的故事都已经被讲过了,最关键的是如何找到每个故事和观众的关联,把你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这才是最重要的。”

曼多萨介绍说,菲律宾也是一个由好莱坞电影主导的典型市场,但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菲律宾的类型片更加缺乏,这让菲律宾电影走出去显得更加困难。曼多萨的故事中饱含了菲律宾的文化特色,通过电影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菲律宾的文化。曼多萨并不避讳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导演在做非商业片时遇到的困难,对于题材的顾虑会限制投资方的出资。对此,曼多萨的对策是尽力缩减电影成本,使投资方觉得即使失败也不会损失太多,进而投资他的电影。即使再艰难,他也不会放弃讲自己的故事,反映菲律宾社会的真实情况。

“你仍然可以用一种不昂贵的方式拍电影,而不用对你的想法、观点和声音妥协,尤其是你的声音最重要。关于你们国家和你们人民的真实故事可以传播到全世界。”

作为菲律宾国宝级导演,曼多萨一直致力于促进菲律宾电影事业的发展。2015年他与SEC(SolarEntertainment Corporation)共同发起了Sinag Maynila独立电影节,帮助菲律宾本地独立电影产业的发展,启蒙和激励菲律宾的电影观众。在今年4月的Sinag Maynila独立电影节中,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Pailalim是一部讲述了Bangis一家因为贫穷不得不非法居住在墓地里,为了赚到足够救生病的女儿的钱,Bangis不惜开始偷窃走私尸体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关于Sinag Maynila独立电影节,曼多萨表示:我希望能够创造一个平衡点,希望业界的专家能够支持我们,与此同时我又不希望把我和这些年轻电影制片人的关系变淡。我们的电影节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电影人来展示可能在商业电影院里没有办法展示的电影,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节能够帮助年轻的电影人来成长。①

裴曼雅茨达尼安:电影当中音乐的力量

作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电影音乐大师之一,伊朗电影音乐家裴曼·雅茨达尼安不仅合作过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贾法·帕纳西、阿斯哈·法哈蒂等多位伊朗著名导演,产出《随风而逝》、《烟花星期三》等多部知名影片,还与中国电影缘分匪浅。他与娄烨、李玉、李睿珺等导演有过多次合作,曾经获得两届金马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随风而逝》 来源:豆瓣

电影音乐:“无意识”的力量

雅茨达尼安多次强调了电影音乐的“攻击性”。对于坐在影院里的观众而言,音乐时刻都在发起“攻击”。如果观众不想看这个画面,可以把视线转到别处,但是音乐和声音是没有选择性的,当音乐响起,观众的感受就产生了,这种力量是真正的“不可避免”。因为电影音乐这样的特性,很多观众忽略了观影时音乐对情绪产生的影响。此前雅茨达尼安“做过很多类似的实验,用同一张图片,配上不同的音乐,观众才意识到这当中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电影音乐的“易被忽视”恰恰是它的优势,也是电影音乐从业者要达到的最终效果。雅茨达尼安的工作就是要努力让观众沉浸在这种“无意识”之中。他第一次接到导演阿巴斯的邀请,为电影《随风而逝》做配乐时,就被要求:“配乐要很美,不要太悲哀或太幸福。不能包含某种情绪,要吻合故事情节,看完要记不得这个配乐。”这样奇怪的要求给了雅茨达尼安以巨大挑战,但更凸显出对于电影作品来说,配乐要优秀的恰到好处,才能为电影加分。

“很多人问我什么是好的配乐,那只有一条标准,就是服务于眼前正在播放的画面。如果音乐无法与画面形成统一的方向,让观众出戏了,那结果就是灾难性的。”

电影音乐从业者:学会配合

在雅茨达尼安看来,音乐家们不能把电影当作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而要把突出电影作为最重要的目的。他特别告诫行业里的年轻人,要厘清纯粹的音乐家和电影配乐人之间的区别。

“对于音乐家来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唯独电影不行,这里不是让你去展示和炫耀自己的地方。”

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和配乐人常常会为一段旋律发生争执。与众多电影大师打过交道的雅茨达尼安直言不讳地表示,很多导演在创作过程中,都是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如果一旦配乐上出现了喧宾夺主的迹象,就会强化他们的不安全感,打破彼此的信任。“我经常跟导演发生争吵,这很正常,有时候导演特别不喜欢某些类型的音乐,而有时他又会担心观众太喜欢配乐,而不喜欢电影怎么办?”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契入到画面中,不再保留原来的样子,因此,音乐与画面的融合要比音乐本身的艺术性更加重要。

不仅音乐要与电影融合,配乐人也要更多地去了解电影,积极参与电影制作的整个流程,与其他电影流程中的工作人员合作。在接到一个工作时,雅茨达尼安希望能够尽早地接触电影本身,如果能从布景开始就积累自己的情绪,对配乐的创作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事。他经也常会去后期机房,去看剪辑师们怎么工作,一起跳着影片的节奏,才能达到共赢。

“你要懂表演,懂剪辑,对各个门类各个工种都要有所了解,这样你才能以电影人的思维来进行创作。”

音乐和电影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苏珊·朗格的同化原则了解一二:“当不同种类的艺术品结合为一体后,除了其中的某一种个别艺术品之外,其余的艺术品都会失去原来的独立性,不再保留原来的样子。”电影音乐赋予电影画面更多的想象空间,电影画面给予电影音乐以视觉上的生命,在两者相互契合的同化过程中,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其最终效果都是将音乐元素转化为电影构成要素的一个艺术过程。②

小结

大师们的经历不可复制,但希望电影人都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养分,创造更多优秀内容,推动寒冬中的中国电影持续发展。中国电影在积蓄力量,中国的电影人也在商业价值和内容深度中不断寻找平衡和突破,不断完善电影工业体系。在未来,我们期望能够发挥电影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的故事。

说明

本文嘉宾言论整理自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学堂官方新闻。

引用及参考资料:

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http://c7.gg/fBpGH

②李玉琴 李江.视野[J].2018:200-204:《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同化原则》.http://c7.gg/fBpGU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