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区域人才失衡加速,中西部和东北深受困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区域人才失衡加速,中西部和东北深受困扰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实完全可以进一步放宽落户门槛,将人口优势进一步做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公众号“西部城事”联合创始人、自由撰稿人  熊志  

面对东部诱人的人才政策,中西部难有抵抗之力。

禁止从中西部和东北片面高薪抢人,更多还是针对高校和科研单位。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实完全可以进一步放宽落户门槛,将人口优势进一步做大。

6月11日,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这份文件在谈及构建良好科研生态时的一条条文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眼下诸多一二三线城市都在力推人才引进政策,以优厚的补贴作为筹码聚拢精英,比如深圳有打六折的人才住房。那么,两办为何会发文禁止从中西部和东北高薪抢人,对区域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中西部人才流失到底多严重

这份文件的内容基本都是聚焦科研,其实严格来说,也不是像舆论解读的那样,限制内地的精英人才向东南沿海流通,只是禁止片面砸钱挖人,而且事实上它不是中央层面第一次如此强调。

2017年年初,教育部就曾下发过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明确提到,“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从“不鼓励”到“不得”,措辞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对中西部和东北的人才政策兜底力度在加强。当然反过来也说明,中西部和东北正在遭遇更加严峻的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内地和沿海的科教实力一向不小。科学家在线一篇《大数据分析科研人才地理分布全景地图》的梳理提到,科研人员分布整体东密西疏,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中原地区,和重点大学、科研单位的地理分布高度一致。

▲2015年我国初级科研人员动态分布图

▲2015年我国中级科研人员动态分布图

▲2015年我国高级科研人员动态分布图

▲2015年我国杰出科研人员动态分布图

比如人口大省河南,经济总量能排到全国第五,但全省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西部经济体量最大的四川,五所211高校,远低于江苏、上海等地。另一个例子是,建国后上海交大曾搬迁到西安,不过改革开放后,上海交大的实力逐渐赶超西安交大。

近几年来,内地和沿海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东西差距让位于南北差距,不过在科研和人才建设上,仍然有马太效应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东部产业转型、腾笼换鸟,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给出的筹码更丰厚,提供的尖端就业机会也更多;另一方面2015年启动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后,一些东部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始重金抢人,一度导致中西部的人才加速外流。

像江苏在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出,对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每校每年补贴一个亿。一些东部高校在争抢科研人才时更是出手大方,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早在2013年,就为院士级别的人才开出了五百万年薪。

▲图为2016年6月15日江苏省政府印发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面对东部诱人的人才政策,中西部难有抵抗之力。最典型的是兰州大学,过去培养了19名院士,但仅留住了1人,以至于有声音称,兰大流失的人才足够再办一所兰大了。而对于这种东西部人才失衡的局面,教育部长陈宝生此前更是呼吁性地表示,“你挖人家的人才,实际上是在挖人家的命根”。

这解释了为何此次中央再度重申,并且为全国性的人才争夺划出禁区。要指出的是,东北和中西部还有所不同,东北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依旧领先,但这些年因为产业衰败,人口大量流失,原有的科教基础逐渐被蚕食。

二、禁止从内地抢人,释放什么区域经济信号

这几年中西部人口逐渐回流,安徽、湖南、四川等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虽然还是处于净流出的状态,但是常住人口总量早就开始了正增长。

按照人口迁移的经典推拉理论,一方面是源于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如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珠三角加工贸易项目陆续向中西部转移产能近4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中西部以武汉、成都等一批重点中心城市为突破,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承接了很多产业项目。

但在沿海店、内地厂的前店后厂模式下,这种人口的自然回流,吸引回来的本质上还是低端劳动力,所以2017年开始,中西部二线城市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抢人大战。

之前围绕抢人大战的讨论,主要是站在人口层面,其实它更多还是针对人才,而非普通的就业人口,至少不是那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人口。

像石家庄那样喊出零门槛落户的二线城市基本没有,动静最大的西安,落户门槛也是专科起步。一个低学历从事低端职业的打工者,想要在这些二线城市落户,依旧有不小的门槛。

在这个大前提下,禁止从中西部和东北肆意挖人,可以理解为对抢人权的确权,这种特殊照顾本身就是一种保护。

当然可能会有人觉得它违反了市场规律,但换个角度看,东中西部的人才失衡,本身就不全是市场自发形成,对东南沿海地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巨大财政投入,就是典型的缩影,禁止抢人是一种矫正。

而从区域经济层面来看,也不必感到意外。事实上眼下正值西部大开放二十年,中部崛起规划出台十年的关键节点,政策层面,对中西部和东北出现了明显的倾斜。

不只是简单的转移支付上的支持,一些原本只有北上广深才享受的经济职能,比如办国际性的赛会、论坛,也逐渐转移到内地的武汉、重庆、成都等地。

对中西部和东北人才建设的兜底,只是扶持发展的缩影,越觉得它违和,越能反映出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微妙变化。

三、中西部和东北崛起,还有太多短板要补

禁止从中西部和东北片面高薪抢人,更多还是针对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市场化的企业,哪怕它们开出诱人的待遇,文件也很难约束。能不能接住国家的政策福利,说到底得靠自己。

所谓人往高处走,尖端人才的流向,最核心的指挥棒还是经济和产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有投入科研孵化人才的资本。研发投入高地如深圳,2018年GDP体量已位列亚洲第五。这方面中西部和东北恰恰面临着巨大短板。

以常用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对比为例,2017年,研发投入总量前列的地区全部是沿海省份,非沿海地区排第一的湖北700.6亿,只有广东的不到三分之一。

如果按照占GDP比例的投入强度来看,2017年全国标准线是2.13%,中西部和东北省份全部没有达到平均标准。其中像重庆,GDP体量城市排第五,研发投入强度却只有1.88%,比苏州、佛山、东莞等城市还要低。

舍不得砸钱,尖端人才自然缺少平台。另一方面从产业层面看,现在最能够聚集人才的往往是互联网、金融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这些产业的资源,几乎为沿海的一线城市所垄断,依旧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中西部,如果还是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或者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自然很难提供留住人才的舞台。

还得意识到,人才作为重要的市场要素,其流动受环境影响很大。比如关于营商环境,一向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它指向的正是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差,基层行政介入过深,不按市场规律办事。

科研环境同样会产生类似影响。市场欠发达的地区,高校行政化,科研被繁琐的管理流程捆绑,学术规律不受重视,企业研发无法按照市场导向进行等,都会影响人才的留居意。深圳能够在教育资源薄弱的前提下,成为尖端产业的聚集地,正因为有着开放的人才环境。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还得意识到,尖端人才要抢,普通就业人口同样得抢,不能挑肥拣瘦。这是因为很多中西部省份还没完成基本的工业化,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口吃不成胖子,哪怕重金挖来了尖端人才,同样面临着缺少产业配套的尴尬。

哪怕是沿海地区,像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早先也是靠着南下务工潮发展起来的。彼时的流动人口很多都是高中没毕业的青年,依靠这些流水线上的务工者,沿海诞生了不少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厂,为后期的产业转型打下了资金、技术的地基。

眼下制造业正在加速内迁,这是人口回流的自然结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实完全可以进一步放宽落户门槛,将人口优势进一步做大。

依靠劳动力优势将工业基础做牢,进行针对性的产业升级,再配合国家新一轮的政策红利,这套组合拳打好,中西部和东北的崛起才会更有希望。

功夫财经公众号(kongfuf)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区域人才失衡加速,中西部和东北深受困扰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实完全可以进一步放宽落户门槛,将人口优势进一步做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公众号“西部城事”联合创始人、自由撰稿人  熊志  

面对东部诱人的人才政策,中西部难有抵抗之力。

禁止从中西部和东北片面高薪抢人,更多还是针对高校和科研单位。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实完全可以进一步放宽落户门槛,将人口优势进一步做大。

6月11日,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这份文件在谈及构建良好科研生态时的一条条文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眼下诸多一二三线城市都在力推人才引进政策,以优厚的补贴作为筹码聚拢精英,比如深圳有打六折的人才住房。那么,两办为何会发文禁止从中西部和东北高薪抢人,对区域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中西部人才流失到底多严重

这份文件的内容基本都是聚焦科研,其实严格来说,也不是像舆论解读的那样,限制内地的精英人才向东南沿海流通,只是禁止片面砸钱挖人,而且事实上它不是中央层面第一次如此强调。

2017年年初,教育部就曾下发过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明确提到,“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从“不鼓励”到“不得”,措辞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对中西部和东北的人才政策兜底力度在加强。当然反过来也说明,中西部和东北正在遭遇更加严峻的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距,内地和沿海的科教实力一向不小。科学家在线一篇《大数据分析科研人才地理分布全景地图》的梳理提到,科研人员分布整体东密西疏,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中原地区,和重点大学、科研单位的地理分布高度一致。

▲2015年我国初级科研人员动态分布图

▲2015年我国中级科研人员动态分布图

▲2015年我国高级科研人员动态分布图

▲2015年我国杰出科研人员动态分布图

比如人口大省河南,经济总量能排到全国第五,但全省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西部经济体量最大的四川,五所211高校,远低于江苏、上海等地。另一个例子是,建国后上海交大曾搬迁到西安,不过改革开放后,上海交大的实力逐渐赶超西安交大。

近几年来,内地和沿海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东西差距让位于南北差距,不过在科研和人才建设上,仍然有马太效应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东部产业转型、腾笼换鸟,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给出的筹码更丰厚,提供的尖端就业机会也更多;另一方面2015年启动的双一流高校建设后,一些东部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始重金抢人,一度导致中西部的人才加速外流。

像江苏在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出,对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每校每年补贴一个亿。一些东部高校在争抢科研人才时更是出手大方,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早在2013年,就为院士级别的人才开出了五百万年薪。

▲图为2016年6月15日江苏省政府印发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面对东部诱人的人才政策,中西部难有抵抗之力。最典型的是兰州大学,过去培养了19名院士,但仅留住了1人,以至于有声音称,兰大流失的人才足够再办一所兰大了。而对于这种东西部人才失衡的局面,教育部长陈宝生此前更是呼吁性地表示,“你挖人家的人才,实际上是在挖人家的命根”。

这解释了为何此次中央再度重申,并且为全国性的人才争夺划出禁区。要指出的是,东北和中西部还有所不同,东北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依旧领先,但这些年因为产业衰败,人口大量流失,原有的科教基础逐渐被蚕食。

二、禁止从内地抢人,释放什么区域经济信号

这几年中西部人口逐渐回流,安徽、湖南、四川等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虽然还是处于净流出的状态,但是常住人口总量早就开始了正增长。

按照人口迁移的经典推拉理论,一方面是源于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如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珠三角加工贸易项目陆续向中西部转移产能近4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中西部以武汉、成都等一批重点中心城市为突破,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承接了很多产业项目。

但在沿海店、内地厂的前店后厂模式下,这种人口的自然回流,吸引回来的本质上还是低端劳动力,所以2017年开始,中西部二线城市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抢人大战。

之前围绕抢人大战的讨论,主要是站在人口层面,其实它更多还是针对人才,而非普通的就业人口,至少不是那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人口。

像石家庄那样喊出零门槛落户的二线城市基本没有,动静最大的西安,落户门槛也是专科起步。一个低学历从事低端职业的打工者,想要在这些二线城市落户,依旧有不小的门槛。

在这个大前提下,禁止从中西部和东北肆意挖人,可以理解为对抢人权的确权,这种特殊照顾本身就是一种保护。

当然可能会有人觉得它违反了市场规律,但换个角度看,东中西部的人才失衡,本身就不全是市场自发形成,对东南沿海地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巨大财政投入,就是典型的缩影,禁止抢人是一种矫正。

而从区域经济层面来看,也不必感到意外。事实上眼下正值西部大开放二十年,中部崛起规划出台十年的关键节点,政策层面,对中西部和东北出现了明显的倾斜。

不只是简单的转移支付上的支持,一些原本只有北上广深才享受的经济职能,比如办国际性的赛会、论坛,也逐渐转移到内地的武汉、重庆、成都等地。

对中西部和东北人才建设的兜底,只是扶持发展的缩影,越觉得它违和,越能反映出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微妙变化。

三、中西部和东北崛起,还有太多短板要补

禁止从中西部和东北片面高薪抢人,更多还是针对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市场化的企业,哪怕它们开出诱人的待遇,文件也很难约束。能不能接住国家的政策福利,说到底得靠自己。

所谓人往高处走,尖端人才的流向,最核心的指挥棒还是经济和产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有投入科研孵化人才的资本。研发投入高地如深圳,2018年GDP体量已位列亚洲第五。这方面中西部和东北恰恰面临着巨大短板。

以常用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对比为例,2017年,研发投入总量前列的地区全部是沿海省份,非沿海地区排第一的湖北700.6亿,只有广东的不到三分之一。

如果按照占GDP比例的投入强度来看,2017年全国标准线是2.13%,中西部和东北省份全部没有达到平均标准。其中像重庆,GDP体量城市排第五,研发投入强度却只有1.88%,比苏州、佛山、东莞等城市还要低。

舍不得砸钱,尖端人才自然缺少平台。另一方面从产业层面看,现在最能够聚集人才的往往是互联网、金融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这些产业的资源,几乎为沿海的一线城市所垄断,依旧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中西部,如果还是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或者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自然很难提供留住人才的舞台。

还得意识到,人才作为重要的市场要素,其流动受环境影响很大。比如关于营商环境,一向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它指向的正是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差,基层行政介入过深,不按市场规律办事。

科研环境同样会产生类似影响。市场欠发达的地区,高校行政化,科研被繁琐的管理流程捆绑,学术规律不受重视,企业研发无法按照市场导向进行等,都会影响人才的留居意。深圳能够在教育资源薄弱的前提下,成为尖端产业的聚集地,正因为有着开放的人才环境。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还得意识到,尖端人才要抢,普通就业人口同样得抢,不能挑肥拣瘦。这是因为很多中西部省份还没完成基本的工业化,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口吃不成胖子,哪怕重金挖来了尖端人才,同样面临着缺少产业配套的尴尬。

哪怕是沿海地区,像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早先也是靠着南下务工潮发展起来的。彼时的流动人口很多都是高中没毕业的青年,依靠这些流水线上的务工者,沿海诞生了不少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工厂,为后期的产业转型打下了资金、技术的地基。

眼下制造业正在加速内迁,这是人口回流的自然结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其实完全可以进一步放宽落户门槛,将人口优势进一步做大。

依靠劳动力优势将工业基础做牢,进行针对性的产业升级,再配合国家新一轮的政策红利,这套组合拳打好,中西部和东北的崛起才会更有希望。

功夫财经公众号(kongfuf)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