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年初,《流量地球》创下了46.5亿现象级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二部票房超过40亿的电影,让大众对国产科幻电影有了更多期待。
在论坛上,刘鹏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根源在于影片制作的出众,只要影片质量好,中国科幻电影不缺乏观众。据猫眼数据显示,“特效很棒”、“场面震撼”、“剧情感人”、“情怀爱国”、“制作用心”是观众影评中的主要关键词。
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中国科幻电影上映13部,只占到上映影片数量的2%。
同时,科幻电影票房达到113亿,占总票房的39.1%,并且国产电影票房首次超过进口科幻电影,其贡献额达到61.6%。
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得了法国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次年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两位科幻作者的获奖直接激起了社会对于科幻的热议。
在《三体》获得雨果奖后,《三体》系列的分册与套装销售涨幅超过10倍,国内销量达到600多万册,英文版100多万册,国内科幻文化开始普及。
导演张小北在谈到《三体》时表示,技术无国界,文化有壁垒,翻译是科幻文学走向大众,最终影视化的关键环节,“翻译者不仅要精通中英,还要本身是科幻迷,科幻小说里有很多细节和逻辑,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科幻电影的土壤正在逐步培育起来,但受制于制作水平,以科幻爱好者为主的潜在观影人群并没有直接转化为票房。据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硬科幻观众(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至少在电影院看过9部硬科幻电影中2部的观众)只有不到1000万人,约占到观影人群的2.1%,科幻影迷(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至少在电影院看过21部科幻电影中2部的观众)仅占到整个观影人群的11%。
“如何将科幻文学爱好者转化为电影核心观众?”国产科幻电影产业出现了一道必答题。
在论坛上,刘鹏认为目前国产科幻电影仍处在工业化早期阶段,需要提升空间,“目前国产科幻电影爱情、喜剧的元素占比更多,科幻只是作为一种素材杂糅其中,并不算是真正的科幻电影。”
特效、宇宙观的构建是国内科幻电影与好莱坞电影最大的不同。从《复仇者联盟4》、《哥斯拉2:怪兽之王》、《变形金刚》等热门电影可以看出,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与国产科幻电影强调喜剧、爱情不同,类型更偏重动作和冒险,元素更为纯粹。
在猫眼研究院的大数据中,“特效很棒”、“场面震撼”、“制作精良”、“故事深刻”是观众对好莱坞科幻电影的主要评价,同时与国产科幻电影以故事叙述为主不同,好莱坞科幻电影更加注重构建宇宙观,从而获得中国观众的喜爱。
《流浪地球》的成功,除了宣传中国“家国”、“故土难舍”的传统文化观点,更多的是提高了影片的制作水平,并构建了宏大细致的宇宙观。
据了解,《流浪地球》的特效提及率达到72.8%,达到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准。《流浪地球》特辑中制片人龚格尔在媒体采访时介绍到,为了拍摄《流浪地球》,团队设计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制作,凭空设计出来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运载车等所有场景的细节构思。
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在观众评论中,特效的提及率达到72.8%,远高于剧情(54.1%)、情感(7.9%)、演员(5.9%)的提及率。从猫眼研究院的数据反馈中可以看到,《流量地球》的特效、情感都高于平均水平,二者综合才是《流浪地球》成功的原因。
导演、编剧及制片人罗兰·艾默里奇认为,任何的特效最重要追求的是影片视觉上的真实感,必须要考虑特效技术使用的合理性。
中国科幻电影的增长,除了加强特效之外,还应该考虑受众。刘鹏提出,要想赢得更好的票房,国产科幻电影需要下沉到年轻观众和女性观众,加入两个群体喜欢的科幻元素。猫眼研究院大数据显示,科幻电影核心的观影人群,男性年龄分布在25-34岁之间,19-24岁人群只占到15.6%,略高于大盘;而19-34岁的女性群体,看科幻电影的比例仅为29.5%。
导演兼编剧张小北认为,中国科幻电影在视觉上的确要追求全球化和现代化,但具体制作环节只是专业配合度的问题,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而言,真正面临的挑战还是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原形故事,找到适合中国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树立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从6月16日持续至6月22日。在6月18日的“‘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节”中,猫眼研究院调研了国内外知名电影节的竞赛影片,通过大数据展现电影节影片的观众画像,及不同影片在观众群体中的反馈效果。

基于猫眼大数据,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傅文霞介绍,电影节的影片受众中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居多,女性观众占比会较整体电影市场略高。其中,关注电影节的观众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军,他们年平均观影频次达7.78次,超过普通观众的2倍。
“电影节第一个作用就是推动国际间电影文化的交流,推广更多的艺术电影给广大观众。这是共识,也是电影节首要的目标。”傅文霞表示。电影交流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线下交流的价值仍然不可替代,我们期待更好的中国电影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