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上影节首设短视频“探索”单元:铺设新媒介时代电影创新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上影节首设短视频“探索”单元:铺设新媒介时代电影创新之路

这个环节叫短视频而非短片“探索”单元,代表组委会更看重属于短视频创作者原生的创造力,这意味创作者要将重点放在探索新的媒介,新的形式,新的叙事语言上。

短视频“探索”单元评委会主席吴君如 图片来源:上影节官微

记者 | 刘燕秋

编辑 | 李芳

中国人每天花在短视频上的平均时间已经超过了长视频。《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12月,中国网民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5.69小时,比2017年增加1个小时,其中20分钟都是用来刷短视频。截至2018年12月底,短视频市场同比增长744.7%,达到467.1亿元。短视频也被视为将最先从5G获益的行业。

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促使各界关注到这一新的媒介形式。今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置了短视频“探索”单元,试图通过这个新环节发现新人、发掘新作,并通过互联网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短视频“探索”单元将和金爵短片、创投训练营、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金爵奖等环节一同构筑上海国际电影节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

但提到短视频,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搞笑段子、抖音神曲或是快手上的土味视频。在一个国际性电影节设置短视频环节的意义在哪里?电影节语境下的短视频更关注哪些独特的创作趋势?这些能为电影创作带来何种启发?而在“探索”之后,官方机构、视频平台、创作社区和电影院校又能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怎样的支持?

电影节语境下的短视频

首届短视频“探索”单元主要关注的是时长在90秒至15分钟的剧情短视频和动画短视频。在一个月的征片过程中,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2000余部短片作品,经过初选、二选和最终评委推荐,产生了十佳短视频推选作品名单,分别是《去野岛地》、《奇妙档案馆》、《我》、《马桶》、《谢谢你陌生人—电话》、《霾海》、《高雄泰克斯》、《闻道春还》、《巨婴》、《树》。

评委会选出的最佳动画短视频是《我》,推荐理由是“幽默、内涵深刻,沟通语言不止停留在视觉,作者通过思想、画面的形象创新,浓缩了人的一生”。最佳剧情短视频《奇妙档案馆》用软科幻来包装表达,获得了“故事剧情完整,演员生动、主题突出”的评价。最具探索精神短视频奖获得者《马桶》则从独特的视角出发,用一个小镜头浓缩了社会自万象。特别推荐奖花落《去野岛地》。

本届短视频“探索”单元的评委会由演员吴君如、演员陈柏霖、青年导演麦子、青年导演周圣崴以及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斌组成。

让评委们印象深刻的作品各不相同。在接受界面文娱采访时,评委陈柏霖透露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我》,因为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讲了一个很大的议题,“你看完后会会心一笑,也能让你反思,感觉到自己背负了很重的责任”。评委会主席吴君如最欣赏的是带有浓厚港片风格的《马桶》。吴君如将“真心”视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你拍的时候越真实越好,我们能分辨出创作者是为了拍而拍,还是真心想拍这个题材。”

评委陈柏霖 图片来源:上影节官微

青年导演麦子最喜欢的短片则是拿下了评委会特别推荐奖的《去野岛地》。在麦子看来,《去野岛地》在叙述手法上使用了“短视频语言”,这使得它不同于长片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短片,在质地上更像诗和散文。

在本届短视频“探索”单元的讨论环节,你会发现,即使是评委和嘉宾也并没有在称呼上严格区分“短视频”和“短片”。上海国际电影节原本就设置了金爵奖短片竞赛单元,依据章程,短片是指包括片头片尾在内,片长不超过40分钟的原创影片。而此次的短视频“探索”单元部分则要求时长在90秒至15分钟,类型上规定为剧情短视频和动画短视频。

除了时长上的区别,在麦子看来,短视频和短片的不同还体现在,短片相对来说要有剧情,有开始,有结束,更像一个短篇小说,而短视频如果用文学来比喻的话,可能是诗或者是散文,更能以小见大,在几分钟的内容里包含各种各样的东西。“短视频并不比短片更低配,而是比短片更自由。”

让青年导演周圣崴留下最深印象的则是落选短片《遗言》。这是一部带有很强探索性质的桌面电影。周圣崴告诉界面文娱,这个环节叫短视频而非短片“探索”单元,代表组委会更看重属于短视频创作者原生的创造力,这意味创作者要将重点放在探索新的媒介,新的形式,新的叙事语言上。

在周圣崴看来,如果按照正常评价电影或短片的思路,往往更关注的是拍摄技术、演员表现、整体架构等问题,但他觉得,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涌现的短视频所呈现出的想象力和传播度已经超过了很多短片。“这些内容可能欠缺专业性,但是能感染人,也能快速传播。”

周圣崴用一个例子描述了他所理解的手机视频语言。“一个男生拿手机自拍,拍着拍着突然把手机往上一扔,用航拍设备呈现手机迅速穿过云端,最后俯瞰地球的过程”。他觉得这样有些“不可思议”的表达会让人顺时从特别私密、日常化的经验里跳到宏观视角。“这类内容只有手机能做到,如果你拿的是摄影机,你对着摄影机自拍完了之后说我想看看地球,那感觉就不对了。”

周圣崴对短视频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觉得,原来大家一直以来觉得短片是长片的敲门砖,但现在互联网成为主宰世界的技术力量,一定会出现新的媒介冲击长片的主流地位。

影视创作人社区新片场副总裁陈跃也告诉界面文娱,随着传播介质变化,短视频进一步降低了拍摄门槛,现在短视频已经缩小到一个手机屏幕,对拍摄技巧的要求更低了,用户会更多关注人物性格、整体创意等方面。

成立于2012年的新片场是国内最大的短片分享平台。据陈跃观察,平台短片的变化更多还是体现在人群的变化。“90后、95后从小接触互联网,脑洞大、网感好,以前的短片还是更传统,现在百花齐放。我们有一个限时两周的命题竞赛单元,两周时间拍出来评选,在这个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青年创作者的创意更多样了。”

短视频能为电影创作带来什么?

作为新的叙事形式,短视频会对电影的创作带来哪些启发?

青年导演周圣崴告诉界面文娱,自己现在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正在探索这样的跨媒介电影创作。他相信,互联网可以消除技术和身份的边界,传统的传播方式是自下而上的,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小电影,而且每个小电影都有可能爆火。他希望提供一个框架,让人们能够用手机一起创作一部电影。他将其定义为Vlog和电影的合成,一种介于当代艺术和纪录片之间尝试。

在去年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周圣崴耗时6年完成的定格动画《女他》获得了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之后又斩获第24届巴黎诡奇电影节New Talent单元入选、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唯一参展国产电影等近30项国内外电影节与影展殊荣。

《女他》官方工作照

和很多青年导演一样,周圣崴的导演生涯起步于短片拍摄。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读本科期间,周圣崴拍摄过多部短片作品。从2013年开始,他用iphone5先后拍了三部短片,探索不同特性的手机语言表达。

最先拍摄的《夜森林》着眼于探索手机夜拍所呈现出的噪点。当业内普遍认为噪点是需要在电影里规避的技术障碍时,周圣崴却在思考,噪点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美学,有没有可能会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夜森林》想要呈现的是都市森林当中的肉欲和孤独感,周圣崴认为,带有噪点的粗糙画面正好能帮助传达肉欲的涌动。

《拖延症》尝试的是手机的私影像。最初的灵感来自于,手机已经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记录了太多秘密和生活背面的东西。因此,《拖延症》用第一人视角记录了一个宅男的生活,在这个短片中,所有人会对着镜头看,对着镜头做出反应,观众会自觉代入到拿手机拍摄的人的状态里。《巴黎皮肤》则是类似于vlog的视频作品。“那其实是随便拍着玩,手机作为一种最便捷的媒介,能够捕捉到生活当中各种碎片内容,当你把这些东西以同一个主题组织在一起,它就是个vlog。”

虽然现在看来,那些作品还有些青涩,但周圣崴因此摸索到了很多属于手机独有的媒介特质。5年后,当他把对手机拍东西的经验总结到《女他》的拍摄上,就诞生了这部实验性很强的定格动画电影。

青年导演麦子也尝试过手机短片创作。她曾用华为P30 Pro完成了定格动画《大象》。这个时长不到2分钟的短视频由2500余张静态照片制成。在构思阶段,她想过竖屏的呈现方式,但考虑到后期或许还会在电视、电脑和大荧幕放映,最终没有选择竖屏。“如果这个内容非常明确是针对手机用户的,希望在手机上大量传播,那我可以放弃其他的可能性。”

青年导演麦子 图片来源:上影节官微

带着草根气息、主题纷繁复杂的短视频也可以为电影创作带来新的灵感。今日头条生态总经理洪绯发现,过去一两年时间,用户的兴趣快速泛化,今日头条上的兴趣分类超过300多个,每一个兴趣分类下面都聚集了大量用户。前段时间看数据时,他惊讶地发现,钓鱼这个在他看来小众的品类每天都有几百万活跃用户。与此同时,在跟影视行业制作者交流的时候,洪绯发现,大多数影视创作者关注的题材却还是集中在情感、生活等传统题材上。

“从平台的角度出发,我告诉大家现在有300个题材,每个题材都蕴含着非常多可供创作的故事。” 洪绯在短视频“探索”单元的讨论环节上表示。

作为IP运营公司中汇影视的创始人,侯小强也已经习惯于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寻找能体现时代共同情绪的素材。在这位前盛大文学CEO看来,电影或者电视剧在进行内容选择的时候主要还是看共情能力,而可以激发共情的时代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都有新东西出现,创作者要寻求最大公约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就是现在很多人碎片情绪的载体。”

 “探索”之后,路在何方?

19日的短视频“探索”单元沙龙上,有人提到了“微电影”。2010年前后,《老男孩》,《青春期》等短片作品在网络上获得了广泛传播,微电影的概念一度甚嚣尘上。

在新片场副总裁陈跃看来,微电影也就是短片,其实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广义的短片也包括了现在人们谈论的短视频。陈跃告诉界面文娱,短片从来都不是新事物,当年伴随微博、微信的崛起,短片更容易被人看到了,业内开始把短片称为微电影,市场一热,大家都开始拍微电影。而伴随着这种传播形式得到大众认可,品牌主也从纯粹的TVC转向微电影。

但也是因为商业化太快,导致当时市面上能看到的几乎所有微电影都是广告。“一方面,创作没有那么纯粹了,另一方面,微电影的时长大部分还是在10分钟以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的视频内容形式涌现,用户内容消费日益碎片化,微电影的传播价值也打了折扣,而拍微电影还是要比拍一个普通广告片成本更高更复杂,商业化也慢慢不太行了,微电影就慢慢消失了。”

伴随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大量短内容出现,而且创作者发现,拍短视频比微电影的商业化门槛更低。据陈跃观察,一部分遭遇发展瓶颈的微电影创作者转向了短视频市场,坚持拍短片的人更多是在为未来拍长片进行经验积累。

从短片发展成长片,世界范围内可以看到《调音师》《关灯后》等案例。不过,在陈跃看来,这类案例在全球范围内都不是很多。短片质量不错的话,确实可以对长片起到提前验证市场的作用,但是短片和长片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远。“国内院线的思路是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艺术片从短片扩充到长片机率相对大一些,商业片拍摄要考虑市场的波动,除非正好是踩到了市场关注点,不然很难成功。”

另一个制约短片发展的因素在于国内缺乏短片的市场氛围。据陈跃了解,国外短片的展映和评选很多,对拍短片也投入了更多支持。陈跃曾经赴韩国交流,发现韩国影视院校出来的明星都会很支持学弟学妹拍摄的短片,会以很低的薪酬参与拍摄。“国内缺少这种氛围,经费也比较有限,可能发展成长片的内容大都出现在影视院校学生的毕业作品中,可以理解为也就这一次机会能弄到一笔钱拍点东西”,陈跃认为,这种环境就造成可供选择的能往长片发展的短片数量极少。不过,随着拍摄成本的降低,他觉得将来国内也会出现像《调音师》那样的案例。“我们现在是网大过渡到院线,未来可能就是短片直接发展成院线电影。”

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短片节当属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CSFF)。CSFF创办于2010年,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短片节。新片场每年也会组织NEW ERA微电影节。通过这个活动,新片场可以聚集和发掘优秀的青年创作者,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同时也会支持这部分人参与公司的影视项目,对产生优质内容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此外,新片场每年还会做NEW VISION毕业作品展,面向和新片场合作的高校,获奖创作者也会给予相应的鼓励。

随着短视频越来越多占据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移动视频平台也在助力这一内容形态的持续发展。在这次的短视频“探索”单元,中国移动咪咕发布了视频彩铃“9秒短视频”,并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签订战略协议,共同开启五年战略合作——中国移动咪咕将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短视频“探索”单元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在咪咕视频开设短视频“探索”单元专区,持续征集作品,共同挖掘和培养优质原创作者。同时,依托中国移动5G覆盖优势,咪咕将搭载中国移动独家视频彩铃渠道,计划为今年的入围短视频定制视频彩铃,为优质内容提供新的使用场景。

咪咕视讯CEO王斌和青年导演周圣崴共同宣布获奖者名单 图片来源:上影节官微

咪咕视讯CEO王斌表示,2019年是5G元年,5G普及之后80%到90%的流量都会用于视频,云端可以实时剪辑,实时渲染,给视频创作者带来更多便利。做音频彩铃时一首歌一年或者几个月可以达到几千万的播放量,王斌相信,视频彩铃可以推动短视频生产者创作更多的内容。

短视频朝着更具创造性的方向发展也离不开教育机构的支持。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是短视频“探索”单元的教育支持机构,将为此次获奖的10部短片导演及其他部分入围短片导演提供专业的电影培训课程。

回到这次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看完进入终审环节的52部短片之后,吴君如表示自己就像拍了52部电影,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寻找好的演员、导演和那些能发展成长片的故事。“如果你真想成为长片导演,成为艺术家,从短视频或者短片开始,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正像青年导演周圣崴所说,电影节设置短视频“探索”单元的意义可能就是给一无所有的青年创作者一个亮相的机会。去年他带着《女他》来上海的时候,没有资源,没有人脉,只有“纯粹的创造力和原生的创造欲望”。

而未来短视频创作最激动人心之处也在于其中孕育着的各种可能性。6月19日,“探索”单元活动现场的背景图是今年4月10日人类拍摄的第一张黑洞照片。“这张黑洞照片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是说,人类探索黑洞已经一百多年了,但从来没有看清过,虽然很模糊,但我相信浪漫的探索会一直持续下去。”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晓达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上影节首设短视频“探索”单元:铺设新媒介时代电影创新之路

这个环节叫短视频而非短片“探索”单元,代表组委会更看重属于短视频创作者原生的创造力,这意味创作者要将重点放在探索新的媒介,新的形式,新的叙事语言上。

短视频“探索”单元评委会主席吴君如 图片来源:上影节官微

记者 | 刘燕秋

编辑 | 李芳

中国人每天花在短视频上的平均时间已经超过了长视频。《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12月,中国网民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5.69小时,比2017年增加1个小时,其中20分钟都是用来刷短视频。截至2018年12月底,短视频市场同比增长744.7%,达到467.1亿元。短视频也被视为将最先从5G获益的行业。

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促使各界关注到这一新的媒介形式。今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置了短视频“探索”单元,试图通过这个新环节发现新人、发掘新作,并通过互联网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短视频“探索”单元将和金爵短片、创投训练营、电影项目创投、亚洲新人奖、金爵奖等环节一同构筑上海国际电影节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

但提到短视频,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搞笑段子、抖音神曲或是快手上的土味视频。在一个国际性电影节设置短视频环节的意义在哪里?电影节语境下的短视频更关注哪些独特的创作趋势?这些能为电影创作带来何种启发?而在“探索”之后,官方机构、视频平台、创作社区和电影院校又能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怎样的支持?

电影节语境下的短视频

首届短视频“探索”单元主要关注的是时长在90秒至15分钟的剧情短视频和动画短视频。在一个月的征片过程中,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2000余部短片作品,经过初选、二选和最终评委推荐,产生了十佳短视频推选作品名单,分别是《去野岛地》、《奇妙档案馆》、《我》、《马桶》、《谢谢你陌生人—电话》、《霾海》、《高雄泰克斯》、《闻道春还》、《巨婴》、《树》。

评委会选出的最佳动画短视频是《我》,推荐理由是“幽默、内涵深刻,沟通语言不止停留在视觉,作者通过思想、画面的形象创新,浓缩了人的一生”。最佳剧情短视频《奇妙档案馆》用软科幻来包装表达,获得了“故事剧情完整,演员生动、主题突出”的评价。最具探索精神短视频奖获得者《马桶》则从独特的视角出发,用一个小镜头浓缩了社会自万象。特别推荐奖花落《去野岛地》。

本届短视频“探索”单元的评委会由演员吴君如、演员陈柏霖、青年导演麦子、青年导演周圣崴以及咪咕视讯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斌组成。

让评委们印象深刻的作品各不相同。在接受界面文娱采访时,评委陈柏霖透露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我》,因为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讲了一个很大的议题,“你看完后会会心一笑,也能让你反思,感觉到自己背负了很重的责任”。评委会主席吴君如最欣赏的是带有浓厚港片风格的《马桶》。吴君如将“真心”视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你拍的时候越真实越好,我们能分辨出创作者是为了拍而拍,还是真心想拍这个题材。”

评委陈柏霖 图片来源:上影节官微

青年导演麦子最喜欢的短片则是拿下了评委会特别推荐奖的《去野岛地》。在麦子看来,《去野岛地》在叙述手法上使用了“短视频语言”,这使得它不同于长片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短片,在质地上更像诗和散文。

在本届短视频“探索”单元的讨论环节,你会发现,即使是评委和嘉宾也并没有在称呼上严格区分“短视频”和“短片”。上海国际电影节原本就设置了金爵奖短片竞赛单元,依据章程,短片是指包括片头片尾在内,片长不超过40分钟的原创影片。而此次的短视频“探索”单元部分则要求时长在90秒至15分钟,类型上规定为剧情短视频和动画短视频。

除了时长上的区别,在麦子看来,短视频和短片的不同还体现在,短片相对来说要有剧情,有开始,有结束,更像一个短篇小说,而短视频如果用文学来比喻的话,可能是诗或者是散文,更能以小见大,在几分钟的内容里包含各种各样的东西。“短视频并不比短片更低配,而是比短片更自由。”

让青年导演周圣崴留下最深印象的则是落选短片《遗言》。这是一部带有很强探索性质的桌面电影。周圣崴告诉界面文娱,这个环节叫短视频而非短片“探索”单元,代表组委会更看重属于短视频创作者原生的创造力,这意味创作者要将重点放在探索新的媒介,新的形式,新的叙事语言上。

在周圣崴看来,如果按照正常评价电影或短片的思路,往往更关注的是拍摄技术、演员表现、整体架构等问题,但他觉得,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涌现的短视频所呈现出的想象力和传播度已经超过了很多短片。“这些内容可能欠缺专业性,但是能感染人,也能快速传播。”

周圣崴用一个例子描述了他所理解的手机视频语言。“一个男生拿手机自拍,拍着拍着突然把手机往上一扔,用航拍设备呈现手机迅速穿过云端,最后俯瞰地球的过程”。他觉得这样有些“不可思议”的表达会让人顺时从特别私密、日常化的经验里跳到宏观视角。“这类内容只有手机能做到,如果你拿的是摄影机,你对着摄影机自拍完了之后说我想看看地球,那感觉就不对了。”

周圣崴对短视频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觉得,原来大家一直以来觉得短片是长片的敲门砖,但现在互联网成为主宰世界的技术力量,一定会出现新的媒介冲击长片的主流地位。

影视创作人社区新片场副总裁陈跃也告诉界面文娱,随着传播介质变化,短视频进一步降低了拍摄门槛,现在短视频已经缩小到一个手机屏幕,对拍摄技巧的要求更低了,用户会更多关注人物性格、整体创意等方面。

成立于2012年的新片场是国内最大的短片分享平台。据陈跃观察,平台短片的变化更多还是体现在人群的变化。“90后、95后从小接触互联网,脑洞大、网感好,以前的短片还是更传统,现在百花齐放。我们有一个限时两周的命题竞赛单元,两周时间拍出来评选,在这个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青年创作者的创意更多样了。”

短视频能为电影创作带来什么?

作为新的叙事形式,短视频会对电影的创作带来哪些启发?

青年导演周圣崴告诉界面文娱,自己现在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正在探索这样的跨媒介电影创作。他相信,互联网可以消除技术和身份的边界,传统的传播方式是自下而上的,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小电影,而且每个小电影都有可能爆火。他希望提供一个框架,让人们能够用手机一起创作一部电影。他将其定义为Vlog和电影的合成,一种介于当代艺术和纪录片之间尝试。

在去年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周圣崴耗时6年完成的定格动画《女他》获得了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之后又斩获第24届巴黎诡奇电影节New Talent单元入选、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唯一参展国产电影等近30项国内外电影节与影展殊荣。

《女他》官方工作照

和很多青年导演一样,周圣崴的导演生涯起步于短片拍摄。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读本科期间,周圣崴拍摄过多部短片作品。从2013年开始,他用iphone5先后拍了三部短片,探索不同特性的手机语言表达。

最先拍摄的《夜森林》着眼于探索手机夜拍所呈现出的噪点。当业内普遍认为噪点是需要在电影里规避的技术障碍时,周圣崴却在思考,噪点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美学,有没有可能会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夜森林》想要呈现的是都市森林当中的肉欲和孤独感,周圣崴认为,带有噪点的粗糙画面正好能帮助传达肉欲的涌动。

《拖延症》尝试的是手机的私影像。最初的灵感来自于,手机已经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记录了太多秘密和生活背面的东西。因此,《拖延症》用第一人视角记录了一个宅男的生活,在这个短片中,所有人会对着镜头看,对着镜头做出反应,观众会自觉代入到拿手机拍摄的人的状态里。《巴黎皮肤》则是类似于vlog的视频作品。“那其实是随便拍着玩,手机作为一种最便捷的媒介,能够捕捉到生活当中各种碎片内容,当你把这些东西以同一个主题组织在一起,它就是个vlog。”

虽然现在看来,那些作品还有些青涩,但周圣崴因此摸索到了很多属于手机独有的媒介特质。5年后,当他把对手机拍东西的经验总结到《女他》的拍摄上,就诞生了这部实验性很强的定格动画电影。

青年导演麦子也尝试过手机短片创作。她曾用华为P30 Pro完成了定格动画《大象》。这个时长不到2分钟的短视频由2500余张静态照片制成。在构思阶段,她想过竖屏的呈现方式,但考虑到后期或许还会在电视、电脑和大荧幕放映,最终没有选择竖屏。“如果这个内容非常明确是针对手机用户的,希望在手机上大量传播,那我可以放弃其他的可能性。”

青年导演麦子 图片来源:上影节官微

带着草根气息、主题纷繁复杂的短视频也可以为电影创作带来新的灵感。今日头条生态总经理洪绯发现,过去一两年时间,用户的兴趣快速泛化,今日头条上的兴趣分类超过300多个,每一个兴趣分类下面都聚集了大量用户。前段时间看数据时,他惊讶地发现,钓鱼这个在他看来小众的品类每天都有几百万活跃用户。与此同时,在跟影视行业制作者交流的时候,洪绯发现,大多数影视创作者关注的题材却还是集中在情感、生活等传统题材上。

“从平台的角度出发,我告诉大家现在有300个题材,每个题材都蕴含着非常多可供创作的故事。” 洪绯在短视频“探索”单元的讨论环节上表示。

作为IP运营公司中汇影视的创始人,侯小强也已经习惯于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寻找能体现时代共同情绪的素材。在这位前盛大文学CEO看来,电影或者电视剧在进行内容选择的时候主要还是看共情能力,而可以激发共情的时代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都有新东西出现,创作者要寻求最大公约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就是现在很多人碎片情绪的载体。”

 “探索”之后,路在何方?

19日的短视频“探索”单元沙龙上,有人提到了“微电影”。2010年前后,《老男孩》,《青春期》等短片作品在网络上获得了广泛传播,微电影的概念一度甚嚣尘上。

在新片场副总裁陈跃看来,微电影也就是短片,其实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广义的短片也包括了现在人们谈论的短视频。陈跃告诉界面文娱,短片从来都不是新事物,当年伴随微博、微信的崛起,短片更容易被人看到了,业内开始把短片称为微电影,市场一热,大家都开始拍微电影。而伴随着这种传播形式得到大众认可,品牌主也从纯粹的TVC转向微电影。

但也是因为商业化太快,导致当时市面上能看到的几乎所有微电影都是广告。“一方面,创作没有那么纯粹了,另一方面,微电影的时长大部分还是在10分钟以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的视频内容形式涌现,用户内容消费日益碎片化,微电影的传播价值也打了折扣,而拍微电影还是要比拍一个普通广告片成本更高更复杂,商业化也慢慢不太行了,微电影就慢慢消失了。”

伴随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大量短内容出现,而且创作者发现,拍短视频比微电影的商业化门槛更低。据陈跃观察,一部分遭遇发展瓶颈的微电影创作者转向了短视频市场,坚持拍短片的人更多是在为未来拍长片进行经验积累。

从短片发展成长片,世界范围内可以看到《调音师》《关灯后》等案例。不过,在陈跃看来,这类案例在全球范围内都不是很多。短片质量不错的话,确实可以对长片起到提前验证市场的作用,但是短片和长片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远。“国内院线的思路是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艺术片从短片扩充到长片机率相对大一些,商业片拍摄要考虑市场的波动,除非正好是踩到了市场关注点,不然很难成功。”

另一个制约短片发展的因素在于国内缺乏短片的市场氛围。据陈跃了解,国外短片的展映和评选很多,对拍短片也投入了更多支持。陈跃曾经赴韩国交流,发现韩国影视院校出来的明星都会很支持学弟学妹拍摄的短片,会以很低的薪酬参与拍摄。“国内缺少这种氛围,经费也比较有限,可能发展成长片的内容大都出现在影视院校学生的毕业作品中,可以理解为也就这一次机会能弄到一笔钱拍点东西”,陈跃认为,这种环境就造成可供选择的能往长片发展的短片数量极少。不过,随着拍摄成本的降低,他觉得将来国内也会出现像《调音师》那样的案例。“我们现在是网大过渡到院线,未来可能就是短片直接发展成院线电影。”

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短片节当属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CSFF)。CSFF创办于2010年,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短片节。新片场每年也会组织NEW ERA微电影节。通过这个活动,新片场可以聚集和发掘优秀的青年创作者,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同时也会支持这部分人参与公司的影视项目,对产生优质内容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此外,新片场每年还会做NEW VISION毕业作品展,面向和新片场合作的高校,获奖创作者也会给予相应的鼓励。

随着短视频越来越多占据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移动视频平台也在助力这一内容形态的持续发展。在这次的短视频“探索”单元,中国移动咪咕发布了视频彩铃“9秒短视频”,并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签订战略协议,共同开启五年战略合作——中国移动咪咕将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短视频“探索”单元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在咪咕视频开设短视频“探索”单元专区,持续征集作品,共同挖掘和培养优质原创作者。同时,依托中国移动5G覆盖优势,咪咕将搭载中国移动独家视频彩铃渠道,计划为今年的入围短视频定制视频彩铃,为优质内容提供新的使用场景。

咪咕视讯CEO王斌和青年导演周圣崴共同宣布获奖者名单 图片来源:上影节官微

咪咕视讯CEO王斌表示,2019年是5G元年,5G普及之后80%到90%的流量都会用于视频,云端可以实时剪辑,实时渲染,给视频创作者带来更多便利。做音频彩铃时一首歌一年或者几个月可以达到几千万的播放量,王斌相信,视频彩铃可以推动短视频生产者创作更多的内容。

短视频朝着更具创造性的方向发展也离不开教育机构的支持。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是短视频“探索”单元的教育支持机构,将为此次获奖的10部短片导演及其他部分入围短片导演提供专业的电影培训课程。

回到这次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看完进入终审环节的52部短片之后,吴君如表示自己就像拍了52部电影,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寻找好的演员、导演和那些能发展成长片的故事。“如果你真想成为长片导演,成为艺术家,从短视频或者短片开始,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正像青年导演周圣崴所说,电影节设置短视频“探索”单元的意义可能就是给一无所有的青年创作者一个亮相的机会。去年他带着《女他》来上海的时候,没有资源,没有人脉,只有“纯粹的创造力和原生的创造欲望”。

而未来短视频创作最激动人心之处也在于其中孕育着的各种可能性。6月19日,“探索”单元活动现场的背景图是今年4月10日人类拍摄的第一张黑洞照片。“这张黑洞照片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是说,人类探索黑洞已经一百多年了,但从来没有看清过,虽然很模糊,但我相信浪漫的探索会一直持续下去。”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晓达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