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狂揽21项国际大奖,这才是最恐怖的家暴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狂揽21项国际大奖,这才是最恐怖的家暴片

他们以爱的名义绑架控制身边人,用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令妻子儿女不寒而栗,才是他们的真面目。

文 | 电影头条

说到童年阴影,相信80%的人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和。

当年冯远征老师饰演的家暴男,表面上是高职高学历的模范丈夫,在人前总是正人君子。

但每一次丧心病狂的向妻子施暴,那狰狞的样子,那恶毒的语言,都让人不寒而栗。

而今天条姐介绍的这部电影《监护风云》,就是个法国版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同样是家暴题材,同样是略带悬疑风格的故事。

《监护风云》在观众心中塑造出的童年阴影面积,估计不会比冯远征的少。

要知道这部电影来头可不小。

作为导演泽维尔·勒格朗的长片处女作,本片先后斩获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处女作,以及“法国奥斯卡”之称的凯撒奖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

共21个奖项,27项提名。

也许有人奇怪,这样一部没有大牌演员加持,也没有宏大震撼场面的电影,凭什么获得如此殊荣?

看完条姐的解说,你就明白了。

首先,电影并没有使用传统方法从生活片段入手,而是以一场法庭戏作为开场,非常有张力。

一场离婚官司,对立的夫妻双方正在抢夺未成年儿子朱利安的抚养权和成年女儿的监护权。

剑拔弩张的控辩双方律师,极尽所能的为己方证人争取利益,甚至不惜“抹黑”对方。

在法庭上,控方(妻子米兰)态度非常强硬,并表示希望能够获得儿子的单独监护权,禁止丈夫安东尼探视。

理由是丈夫家暴,但没有确实的证据。

即便弟弟和姐姐证词一致,都不想再见到自己的父亲。

但仅以她在电话中听到丈夫的威胁要把女儿的手扭断,回家真的发现女儿手臂伤痕的单方面证词,并无法取信法官。

因为辩方(丈夫安东尼)证词同样充足,在外人看来是好领导好邻居的丈夫,绝对有人格保障。

女儿的手臂受伤,解释为她自己不小心摔倒。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曾经伤害了女儿。

至于为何儿女的一致态度,那肯定是受到了妻子的洗脑。再加上他一脸的疲态更博取到法官的同情。

所以安东尼否认了妻子的一切指控,并坚决捍卫自己看望孩子的权利。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观众似乎也被带入法官的第三视角,对事件真相充满了疑惑。

各执一词的夫妻双方,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相?

这时能打破僵局的,似乎就只有家庭事件中的亲历者。所以儿子朱利安适时的出现了。

被迫与父亲共渡一个周末的朱利安,一上车便满脸都写着拒绝与恐惧。

可父亲的表情神态却非常亲切,两人像普通父子一样拥抱,安东尼甚至热情地给朱利安买了新手机。

满脸慈爱的安东尼,并不像大家印象中的家暴男。

难道这个家庭真如丈夫口中的那样,孩子被洗脑,妻子才是始作俑者?

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剧情进展,紧张的氛围一直延续到父子的第二次会面。

车上同样是被恐惧笼罩的儿子与“家暴”父亲。

但与上次不同,这次父亲一出场就十分烦躁,与之前的慈父态度明显不同。

在得知妻子为躲避自己搬家时,安东尼终于露出了凶相。控制欲支配着他的情绪。

他怒不可遏的威胁质问儿子,他们新家的地址。疯狂地击打着朱利安的座椅,并恐吓儿子。

如果这还只是精神暴力,他对妻子的态度则更加疯狂,直接上升到了肢体暴力。

当他看到妻子与陌生男人说话时,会疯狂地勒住妻子的脖子,质问对方是谁。并大声辱骂着妻子是贱货。

瞬间变身恐怖的家暴男。

可奇怪的是,当他发现自己错怪妻子后,又会虔诚的忏悔,痛哭流涕地抱着妻儿,恳求他们回心转意。

不过这种忏悔并不是家暴的结束,看看妻子的态度,她虽然拥抱着痛哭的丈夫,但肢体僵硬,眼中丝毫没有情感,似乎早已习以为常。

等到丈夫离开,才终于松了口气。

就在条姐以为一切终于回归平静时,影片的高潮来了。

当他得知妻子新家住址,安东尼不忿的举起猎枪暴力撞门,冲进了米兰的新家。

看着安东尼端着猎枪轰开家门,还伤到儿子耳朵。

米兰和朱利安瑟瑟发抖的躲进浴缸的时候,条姐也不由自主的跟着母子两人一同发抖了起来。

果然,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一切隐患都将使剧情走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其实整个影片的氛围异常渗人,但暴力镜头很有限。

除了最后的高潮阶段,安东尼真正动手的次数并不多。甚至在人物塑造上,也很缺乏纯粹意义上的家暴男形象。

为何导演最后才揭开家暴男的真面目?期间让观众如此摇摆不定?

那正是因为影片表现出的这种摇摆,恰恰是家暴最恐怖的地方。

平时的慈父表现,温柔和善的对待陌生人,都是家暴男披着的伪善外衣。

家暴往往披着一层爱与温柔的外衣,对受害人甚至是加害者自己进行着欺骗。

他们以爱的名义绑架控制身边人,用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令妻子儿女不寒而栗,才是他们的真面目。

会伤人的不只是我们常见的坏人,用偏执病态的控制欲,支配掌控妻儿的“好人”同样可恨。

他们开始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点渗透进他们“爱人”的生活空间,对妻儿的动态,实施监控。

慢慢的,家人习惯了这种控制,他们也不会满足于此,反而会变本加厉的享受支配别人人生的快感。

一旦对方胆敢出现反抗,暴力便在所难免的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也许他是爱妻子的,但这种变态的对爱人的禁锢,却超出了正常人的范畴。

随时的情绪失控,导致安东尼越是渴望获得妻子的谅解,越是走进沟通的死胡同,最终将矛盾激化。

一切都源于家暴男们,把这种变态的控制欲,统统解释为爱。

而这些隐藏在爱之下的暴力行为,在印度简直是家常便饭,一月两次都算轻的。

在英国,每周都会有两名女性被现任或前任所杀。

而在中国,每年遭受家暴,而寻求法律保护的女性多达几百万人。

根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那就意味着平均来算,每7.4秒就有一位中国女性遭受家庭暴力。

这些暴力包括:言语辱骂、身体暴力、烟头烫伤、皮鞭抽打、菜刀恐吓…...

而40%的女性杀人案件和家庭暴力有关,每年约有9.4万名妇女因不堪家庭暴力自杀。

细思极恐的是,这些残忍的家暴案例离我们并不遥远。

虽然如今为反家庭暴力,已经立法。严重家暴会被判刑,但如何在“潜在危险”中发现家暴隐患,似乎才是我们现阶段最该思考的事情。

把一切隐患掐死在幼苗阶段,不要等到一切已然发生,才悔恨不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狂揽21项国际大奖,这才是最恐怖的家暴片

他们以爱的名义绑架控制身边人,用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令妻子儿女不寒而栗,才是他们的真面目。

文 | 电影头条

说到童年阴影,相信80%的人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和。

当年冯远征老师饰演的家暴男,表面上是高职高学历的模范丈夫,在人前总是正人君子。

但每一次丧心病狂的向妻子施暴,那狰狞的样子,那恶毒的语言,都让人不寒而栗。

而今天条姐介绍的这部电影《监护风云》,就是个法国版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同样是家暴题材,同样是略带悬疑风格的故事。

《监护风云》在观众心中塑造出的童年阴影面积,估计不会比冯远征的少。

要知道这部电影来头可不小。

作为导演泽维尔·勒格朗的长片处女作,本片先后斩获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处女作,以及“法国奥斯卡”之称的凯撒奖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

共21个奖项,27项提名。

也许有人奇怪,这样一部没有大牌演员加持,也没有宏大震撼场面的电影,凭什么获得如此殊荣?

看完条姐的解说,你就明白了。

首先,电影并没有使用传统方法从生活片段入手,而是以一场法庭戏作为开场,非常有张力。

一场离婚官司,对立的夫妻双方正在抢夺未成年儿子朱利安的抚养权和成年女儿的监护权。

剑拔弩张的控辩双方律师,极尽所能的为己方证人争取利益,甚至不惜“抹黑”对方。

在法庭上,控方(妻子米兰)态度非常强硬,并表示希望能够获得儿子的单独监护权,禁止丈夫安东尼探视。

理由是丈夫家暴,但没有确实的证据。

即便弟弟和姐姐证词一致,都不想再见到自己的父亲。

但仅以她在电话中听到丈夫的威胁要把女儿的手扭断,回家真的发现女儿手臂伤痕的单方面证词,并无法取信法官。

因为辩方(丈夫安东尼)证词同样充足,在外人看来是好领导好邻居的丈夫,绝对有人格保障。

女儿的手臂受伤,解释为她自己不小心摔倒。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曾经伤害了女儿。

至于为何儿女的一致态度,那肯定是受到了妻子的洗脑。再加上他一脸的疲态更博取到法官的同情。

所以安东尼否认了妻子的一切指控,并坚决捍卫自己看望孩子的权利。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观众似乎也被带入法官的第三视角,对事件真相充满了疑惑。

各执一词的夫妻双方,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相?

这时能打破僵局的,似乎就只有家庭事件中的亲历者。所以儿子朱利安适时的出现了。

被迫与父亲共渡一个周末的朱利安,一上车便满脸都写着拒绝与恐惧。

可父亲的表情神态却非常亲切,两人像普通父子一样拥抱,安东尼甚至热情地给朱利安买了新手机。

满脸慈爱的安东尼,并不像大家印象中的家暴男。

难道这个家庭真如丈夫口中的那样,孩子被洗脑,妻子才是始作俑者?

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剧情进展,紧张的氛围一直延续到父子的第二次会面。

车上同样是被恐惧笼罩的儿子与“家暴”父亲。

但与上次不同,这次父亲一出场就十分烦躁,与之前的慈父态度明显不同。

在得知妻子为躲避自己搬家时,安东尼终于露出了凶相。控制欲支配着他的情绪。

他怒不可遏的威胁质问儿子,他们新家的地址。疯狂地击打着朱利安的座椅,并恐吓儿子。

如果这还只是精神暴力,他对妻子的态度则更加疯狂,直接上升到了肢体暴力。

当他看到妻子与陌生男人说话时,会疯狂地勒住妻子的脖子,质问对方是谁。并大声辱骂着妻子是贱货。

瞬间变身恐怖的家暴男。

可奇怪的是,当他发现自己错怪妻子后,又会虔诚的忏悔,痛哭流涕地抱着妻儿,恳求他们回心转意。

不过这种忏悔并不是家暴的结束,看看妻子的态度,她虽然拥抱着痛哭的丈夫,但肢体僵硬,眼中丝毫没有情感,似乎早已习以为常。

等到丈夫离开,才终于松了口气。

就在条姐以为一切终于回归平静时,影片的高潮来了。

当他得知妻子新家住址,安东尼不忿的举起猎枪暴力撞门,冲进了米兰的新家。

看着安东尼端着猎枪轰开家门,还伤到儿子耳朵。

米兰和朱利安瑟瑟发抖的躲进浴缸的时候,条姐也不由自主的跟着母子两人一同发抖了起来。

果然,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一切隐患都将使剧情走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其实整个影片的氛围异常渗人,但暴力镜头很有限。

除了最后的高潮阶段,安东尼真正动手的次数并不多。甚至在人物塑造上,也很缺乏纯粹意义上的家暴男形象。

为何导演最后才揭开家暴男的真面目?期间让观众如此摇摆不定?

那正是因为影片表现出的这种摇摆,恰恰是家暴最恐怖的地方。

平时的慈父表现,温柔和善的对待陌生人,都是家暴男披着的伪善外衣。

家暴往往披着一层爱与温柔的外衣,对受害人甚至是加害者自己进行着欺骗。

他们以爱的名义绑架控制身边人,用一种看不见的暴力,令妻子儿女不寒而栗,才是他们的真面目。

会伤人的不只是我们常见的坏人,用偏执病态的控制欲,支配掌控妻儿的“好人”同样可恨。

他们开始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点渗透进他们“爱人”的生活空间,对妻儿的动态,实施监控。

慢慢的,家人习惯了这种控制,他们也不会满足于此,反而会变本加厉的享受支配别人人生的快感。

一旦对方胆敢出现反抗,暴力便在所难免的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也许他是爱妻子的,但这种变态的对爱人的禁锢,却超出了正常人的范畴。

随时的情绪失控,导致安东尼越是渴望获得妻子的谅解,越是走进沟通的死胡同,最终将矛盾激化。

一切都源于家暴男们,把这种变态的控制欲,统统解释为爱。

而这些隐藏在爱之下的暴力行为,在印度简直是家常便饭,一月两次都算轻的。

在英国,每周都会有两名女性被现任或前任所杀。

而在中国,每年遭受家暴,而寻求法律保护的女性多达几百万人。

根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那就意味着平均来算,每7.4秒就有一位中国女性遭受家庭暴力。

这些暴力包括:言语辱骂、身体暴力、烟头烫伤、皮鞭抽打、菜刀恐吓…...

而40%的女性杀人案件和家庭暴力有关,每年约有9.4万名妇女因不堪家庭暴力自杀。

细思极恐的是,这些残忍的家暴案例离我们并不遥远。

虽然如今为反家庭暴力,已经立法。严重家暴会被判刑,但如何在“潜在危险”中发现家暴隐患,似乎才是我们现阶段最该思考的事情。

把一切隐患掐死在幼苗阶段,不要等到一切已然发生,才悔恨不已。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