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女人一有狼性,就成为你口中的“泼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女人一有狼性,就成为你口中的“泼妇”?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提出的更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会被当做要控制别人的手段,而且在工作里争取决策权和发言权,不过是每个职场人士的正常竞争,为什么女人就要被人说“利欲熏心”?

文 | 橙雨伞公益

作为女性,我真的非常困扰。

每次我合理的表达不满或据理力争的时候,要么被当成一个哭闹的小公主,要么被当成一个泼妇。

而当我企图沟通的时候,又会被当成有心机的腹黑的女人。

试问,究竟是谁剥夺了女性愤怒的权利?

女人在职场里不能有狼性?

事情的起因是,在最近的工作里,我因为职权不明和信息不足,多做了很多无用的工作,我决定找相关的工作人员谈一谈,更新一下合作的方案。

我写了一长段描述我的感受和我不满的文字,简单来讲,我希望在之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多明确的信息,和知道自己的决策权到底有多少比重,以避免浪费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结果对方发来几个问句:

“你怎么这么情绪化?”

“你怎么觉得什么事情都是侵害和被侵害?”

“这种讨论里的权力和恶的味道让我恶心。”

我直接拉黑了对方。当然,对方是男性。

我发现在我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那种西方式的公平的讨论、有效的沟通的方法,在国内的环境里都不适用。

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敏锐的、有效率的工作者,他们需要一个在发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安抚和讨好他们的女性工作者。我做不到。

图/《迷雾》

这已经不是我在工作中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

每当我带着“正义之怒”,对自己的工作据理力争之时,都会被男性工作者当作“发脾气”“矫情”和“企图夺权”。

而且很多经验丰富的职场人们,会告诉我,是我的表达缺乏技巧。但是他们所谓的技巧,其实就是把不满都隐藏起来,顺着对方的想法说,然后机关算尽的得到一点蝇头小利。

可是,为什么男性从来不需要这样做呢?为什么只有女孩需要“学会表达”呢?

图/《问题餐厅》

几年前我在一个诗歌类的公众号做编辑,平台是志愿者制,每天的内容,无论是荐诗写作、音频制作,都是大家无偿的贡献的。平台有几位创始人,但是他们承担的工作量和日常主编们区别不大。

这个公益性质的公众号一直没有商业化,大家也都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创始人F突然开始接一些很烂俗的广告,而且直接作为二条放在诗歌的推送下面。

这一举动让每个编辑都很愤怒。

图/《胜者即是正义》

我就直接在编辑的微信群组里开始问责:

第一是这个行动没有在编辑群里投票通过,直接绕过了每天的执行编辑的权限。

平台要不要商业化,接不接广告,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公司制度的平台,而是志愿者们在贡献。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决策机制。

第二是,如果确定商业化,那为什么编辑和作者还有音频声优没有收到任何收入和分成?

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性质变了。如果要变,就该全变,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分成机制。你不能一边自己赚钱,一边让大家志愿服务,这是在剥夺大家的劳动。

就是这样逻辑清晰而有力的问责,我得到的第一句回复是:

“你今天脾气怎么这么不好,像个泼妇!”

图/Giphy

就因为这一个问责,我被踢出群聊,直接被除名了。

“你一个女的就不该还嘴!”

这两件事对我的伤害都很大,不是因为合作的破裂,而是因为合作破裂的原因是因为对方的性别歧视。

我发现我无论说什么,都会被当成是恶意的,是攻击性的,即使我的语言是冷静理性的,仍然会当成是冷冰冰的刀子。

图/《迷雾》

在这些沟通过程里,我深刻的意识到,一个女性的反驳,对男性来讲竟然就是一种羞辱,我体会到他们本来是如何俯视着看待女性工作者的,而我也看到了他们的软弱。

他们只有把这种“想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女性都除掉,都贴上“有企图”、“有阴谋”的标签,才能维系他们那种脆弱的男子气概和自尊。

他们无法理解女性为了效率和工作本身的目的,可以对他们进行挑战。他们觉得,女性挑战他们能力和权威的时候,肯定是因为她“疯了”或者“生理期”。

图/《傲骨贤妻》

如果对沟通类的课程或者一些心理学技巧有所了解,我们会注意到,有一个沟通的前提是,说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不等于不认同和仇视对方。

学会这件事,才能更好地处理冲突。

但是我逐渐发现这个办法只能用在性别内部,男性和男性一起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这个沟通中有了女性,沟通就从问题导向变成了价值观导向,女性的每个反对意见都变成“你不行”式的咆哮。

图/《非自然死亡》

情绪一直是有性别的。

男性如果有悲伤、受挫、感动等等情绪,会被视为女性化。女性如果愤怒、坚决、理性,不止会被说是男人婆,还会被从专业人士的席位里扯下来,变成“市井泼妇”和“优越公主”。

“是你太敏感了。”

“是你太脆弱了。”

“大家都在经历这个,没必要觉得有什么。”

女性的愤怒一直在被否认和去价值化。

图/《问题餐厅》

我们的现实环境是,女性的处境和整套公民教育都是相反的,在鼓励独立观点、勇敢反对权威的文化中,其实没有女性什么事儿。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讨论如何教育容易愤怒的战士,说让他们从小学习美术和音乐,这样他们潜意识就懂得了秩序与美,就不会行不义之事,而当他们愤怒的时候,一定是正义被挑战了。

这就是男人的“正义之怒”的来源。

愤怒本身就是有充分的价值的,无论是对体制和不公平的事件的愤怒——可以促进民主的发展,还是针对工作内容中不合理部分的反驳——可以增加效率和创造财富,或者是在亲密关系的冲突中——愤怒会提示不合理的部分,会避免进一步遭受伤害。

但女性的愤怒却要一直受到惩罚。

图/TED

久而久之,女性要么失去了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声音,要么直接放弃任何沟通的尝试,要么会因为沟通中的性别歧视而直接跳脚,真的暴怒起来,结果又反过来证实了那些偏见,这真的是一个恶性循环。

对愤怒一无所知的男人们

人对情绪的认知是根据生活经验学习的,如果中途没有专业的指导和进一步的自我反思,是不会认识到不同的情绪的来源和解决方案的。

大多数中国人对愤怒的偏见,很可能是来源于对母亲的愤怒的认知。

图/《消失的女人》

好几次冷静表达不满却被当作泼妇的经历之后,我感受到在我表达的过程中,男性工作者们仿佛在应对他们咆哮的母亲一样对待我。

先是回避问题很久,以为我会“自动消气”,就像他们昨天才摔了碗说要和他们爸爸离婚,今天又开开心心等他们回家的母亲一样。

然后是不知所措的无力感以及蔑视这种情绪的合理性。

他们从来不觉得愤怒需要安抚,不觉得愤怒可以通过改善沟通、改善行为模式、改变工作习惯去平衡和解决,就像他们永远在母亲失望地抱怨家务太多时不去帮忙,而是和爸爸一起吐槽妈妈是个泼妇一样。

图/TED

他们早就习惯了蔑视女人的情绪,让她们自己冷静下去,继续和自己生活。

最后如果女人还在愤怒,他们就发终极大招:说你恶毒,说你权力欲望太强,和威胁和企图出走,并表示你怎么也控制不了我。

我在几次工作的冲突里都惊呆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提出的更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会被当做要控制别人的手段,而且在工作里争取决策权和发言权,不过是每个职场人士的正常竞争,为什么女人就要被人说“利欲熏心”?

图/《非自然死亡》

但是如果按照上述的他们在用对待母亲的方式对待所有女性的逻辑,就觉得非常合理了,因为他们总觉得母亲是要的太多的那一个。

他们从来没质疑过父亲为什么不做家务,为什么不体谅母亲的压力,为什么缺乏共情能力。

他们只觉得,母亲是那个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出了问题的那个人,觉得母亲的愤怒是没有缘由的、孤立出现的、而且会随着时间淡化的。

把愤怒神秘化,其实并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把所有压力都重新压回到女性身上。

这种应对策略,也同样被男人用在了工作场景和亲密关系中的女性身上。

女性的愤怒只能自我消化?

最近播出的《我最爱的女人们》里,张伦硕简直是应对冲突的反面典型。

节目里,张伦硕让钟丽缇盖住摄像头,钟丽缇用纸巾盖的,张伦硕以为穿帮了,导演告诉他没有,但他还是很生气,愤怒指责;在钟丽缇道歉后,却说钟丽缇不真诚。

图/《我最爱的女人们》

事后,张伦硕说是自己小题大做,却忽略了钟丽缇的愤怒是千丝万缕的:

1、他让钟丽缇帮他盖摄像头,这本来就是他能做的事情,他为什么得了便宜还卖乖?

2、他跨过行为本身去揣测动机,用一个想象的动机去曲解别人,钟丽缇已经道歉了,而且她本身从行为上结果上都没有给张伦硕带来任何损失,本身这个道歉就是在安抚他情绪,但是张伦硕不仅还在莫名生气,而且觉得钟丽缇的道歉不真诚,只是糊弄他。

图/《我最爱的女人们》

3、在他道歉的内容里,他夹带了非常多威胁性质的话:“如果这样的话,那以后节目里我不说话了。”

4、找妈告状,来给钟丽缇进一步施压。

张伦硕做的事情并不是“小题大做”那么简单,而是觉得一切对他的优待都是理所应当的,别人稍微做错一点什么都不可忍受。他的核心问题是自大和忽略对方。

而钟丽缇竟然在事后,一直围绕着“我不应该哭的,不应该有这么多情绪”展开反思,由此就能看出,她长期生活在这种被忽视的情境里,想当然地觉得她的愤怒、她的委屈是应该自己安抚的。

△除去观念的分歧,

张伦硕在对待问题时的态度

才是让人生气的点吧

抛开他们婚姻的问题,钟丽缇的处境是每个女性的处境。

在一个对她们的情绪缺乏承认和体认的世界里,她们就开始真的觉得自己的愤怒是莫名其妙和需要被自我消化的了。

我们不能接受这种骗局。

P.S.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白鱼

一个vocal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女人一有狼性,就成为你口中的“泼妇”?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提出的更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会被当做要控制别人的手段,而且在工作里争取决策权和发言权,不过是每个职场人士的正常竞争,为什么女人就要被人说“利欲熏心”?

文 | 橙雨伞公益

作为女性,我真的非常困扰。

每次我合理的表达不满或据理力争的时候,要么被当成一个哭闹的小公主,要么被当成一个泼妇。

而当我企图沟通的时候,又会被当成有心机的腹黑的女人。

试问,究竟是谁剥夺了女性愤怒的权利?

女人在职场里不能有狼性?

事情的起因是,在最近的工作里,我因为职权不明和信息不足,多做了很多无用的工作,我决定找相关的工作人员谈一谈,更新一下合作的方案。

我写了一长段描述我的感受和我不满的文字,简单来讲,我希望在之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多明确的信息,和知道自己的决策权到底有多少比重,以避免浪费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结果对方发来几个问句:

“你怎么这么情绪化?”

“你怎么觉得什么事情都是侵害和被侵害?”

“这种讨论里的权力和恶的味道让我恶心。”

我直接拉黑了对方。当然,对方是男性。

我发现在我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那种西方式的公平的讨论、有效的沟通的方法,在国内的环境里都不适用。

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敏锐的、有效率的工作者,他们需要一个在发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安抚和讨好他们的女性工作者。我做不到。

图/《迷雾》

这已经不是我在工作中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了。

每当我带着“正义之怒”,对自己的工作据理力争之时,都会被男性工作者当作“发脾气”“矫情”和“企图夺权”。

而且很多经验丰富的职场人们,会告诉我,是我的表达缺乏技巧。但是他们所谓的技巧,其实就是把不满都隐藏起来,顺着对方的想法说,然后机关算尽的得到一点蝇头小利。

可是,为什么男性从来不需要这样做呢?为什么只有女孩需要“学会表达”呢?

图/《问题餐厅》

几年前我在一个诗歌类的公众号做编辑,平台是志愿者制,每天的内容,无论是荐诗写作、音频制作,都是大家无偿的贡献的。平台有几位创始人,但是他们承担的工作量和日常主编们区别不大。

这个公益性质的公众号一直没有商业化,大家也都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创始人F突然开始接一些很烂俗的广告,而且直接作为二条放在诗歌的推送下面。

这一举动让每个编辑都很愤怒。

图/《胜者即是正义》

我就直接在编辑的微信群组里开始问责:

第一是这个行动没有在编辑群里投票通过,直接绕过了每天的执行编辑的权限。

平台要不要商业化,接不接广告,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公司制度的平台,而是志愿者们在贡献。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决策机制。

第二是,如果确定商业化,那为什么编辑和作者还有音频声优没有收到任何收入和分成?

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性质变了。如果要变,就该全变,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分成机制。你不能一边自己赚钱,一边让大家志愿服务,这是在剥夺大家的劳动。

就是这样逻辑清晰而有力的问责,我得到的第一句回复是:

“你今天脾气怎么这么不好,像个泼妇!”

图/Giphy

就因为这一个问责,我被踢出群聊,直接被除名了。

“你一个女的就不该还嘴!”

这两件事对我的伤害都很大,不是因为合作的破裂,而是因为合作破裂的原因是因为对方的性别歧视。

我发现我无论说什么,都会被当成是恶意的,是攻击性的,即使我的语言是冷静理性的,仍然会当成是冷冰冰的刀子。

图/《迷雾》

在这些沟通过程里,我深刻的意识到,一个女性的反驳,对男性来讲竟然就是一种羞辱,我体会到他们本来是如何俯视着看待女性工作者的,而我也看到了他们的软弱。

他们只有把这种“想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女性都除掉,都贴上“有企图”、“有阴谋”的标签,才能维系他们那种脆弱的男子气概和自尊。

他们无法理解女性为了效率和工作本身的目的,可以对他们进行挑战。他们觉得,女性挑战他们能力和权威的时候,肯定是因为她“疯了”或者“生理期”。

图/《傲骨贤妻》

如果对沟通类的课程或者一些心理学技巧有所了解,我们会注意到,有一个沟通的前提是,说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不等于不认同和仇视对方。

学会这件事,才能更好地处理冲突。

但是我逐渐发现这个办法只能用在性别内部,男性和男性一起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旦这个沟通中有了女性,沟通就从问题导向变成了价值观导向,女性的每个反对意见都变成“你不行”式的咆哮。

图/《非自然死亡》

情绪一直是有性别的。

男性如果有悲伤、受挫、感动等等情绪,会被视为女性化。女性如果愤怒、坚决、理性,不止会被说是男人婆,还会被从专业人士的席位里扯下来,变成“市井泼妇”和“优越公主”。

“是你太敏感了。”

“是你太脆弱了。”

“大家都在经历这个,没必要觉得有什么。”

女性的愤怒一直在被否认和去价值化。

图/《问题餐厅》

我们的现实环境是,女性的处境和整套公民教育都是相反的,在鼓励独立观点、勇敢反对权威的文化中,其实没有女性什么事儿。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讨论如何教育容易愤怒的战士,说让他们从小学习美术和音乐,这样他们潜意识就懂得了秩序与美,就不会行不义之事,而当他们愤怒的时候,一定是正义被挑战了。

这就是男人的“正义之怒”的来源。

愤怒本身就是有充分的价值的,无论是对体制和不公平的事件的愤怒——可以促进民主的发展,还是针对工作内容中不合理部分的反驳——可以增加效率和创造财富,或者是在亲密关系的冲突中——愤怒会提示不合理的部分,会避免进一步遭受伤害。

但女性的愤怒却要一直受到惩罚。

图/TED

久而久之,女性要么失去了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声音,要么直接放弃任何沟通的尝试,要么会因为沟通中的性别歧视而直接跳脚,真的暴怒起来,结果又反过来证实了那些偏见,这真的是一个恶性循环。

对愤怒一无所知的男人们

人对情绪的认知是根据生活经验学习的,如果中途没有专业的指导和进一步的自我反思,是不会认识到不同的情绪的来源和解决方案的。

大多数中国人对愤怒的偏见,很可能是来源于对母亲的愤怒的认知。

图/《消失的女人》

好几次冷静表达不满却被当作泼妇的经历之后,我感受到在我表达的过程中,男性工作者们仿佛在应对他们咆哮的母亲一样对待我。

先是回避问题很久,以为我会“自动消气”,就像他们昨天才摔了碗说要和他们爸爸离婚,今天又开开心心等他们回家的母亲一样。

然后是不知所措的无力感以及蔑视这种情绪的合理性。

他们从来不觉得愤怒需要安抚,不觉得愤怒可以通过改善沟通、改善行为模式、改变工作习惯去平衡和解决,就像他们永远在母亲失望地抱怨家务太多时不去帮忙,而是和爸爸一起吐槽妈妈是个泼妇一样。

图/TED

他们早就习惯了蔑视女人的情绪,让她们自己冷静下去,继续和自己生活。

最后如果女人还在愤怒,他们就发终极大招:说你恶毒,说你权力欲望太强,和威胁和企图出走,并表示你怎么也控制不了我。

我在几次工作的冲突里都惊呆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提出的更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会被当做要控制别人的手段,而且在工作里争取决策权和发言权,不过是每个职场人士的正常竞争,为什么女人就要被人说“利欲熏心”?

图/《非自然死亡》

但是如果按照上述的他们在用对待母亲的方式对待所有女性的逻辑,就觉得非常合理了,因为他们总觉得母亲是要的太多的那一个。

他们从来没质疑过父亲为什么不做家务,为什么不体谅母亲的压力,为什么缺乏共情能力。

他们只觉得,母亲是那个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出了问题的那个人,觉得母亲的愤怒是没有缘由的、孤立出现的、而且会随着时间淡化的。

把愤怒神秘化,其实并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只会把所有压力都重新压回到女性身上。

这种应对策略,也同样被男人用在了工作场景和亲密关系中的女性身上。

女性的愤怒只能自我消化?

最近播出的《我最爱的女人们》里,张伦硕简直是应对冲突的反面典型。

节目里,张伦硕让钟丽缇盖住摄像头,钟丽缇用纸巾盖的,张伦硕以为穿帮了,导演告诉他没有,但他还是很生气,愤怒指责;在钟丽缇道歉后,却说钟丽缇不真诚。

图/《我最爱的女人们》

事后,张伦硕说是自己小题大做,却忽略了钟丽缇的愤怒是千丝万缕的:

1、他让钟丽缇帮他盖摄像头,这本来就是他能做的事情,他为什么得了便宜还卖乖?

2、他跨过行为本身去揣测动机,用一个想象的动机去曲解别人,钟丽缇已经道歉了,而且她本身从行为上结果上都没有给张伦硕带来任何损失,本身这个道歉就是在安抚他情绪,但是张伦硕不仅还在莫名生气,而且觉得钟丽缇的道歉不真诚,只是糊弄他。

图/《我最爱的女人们》

3、在他道歉的内容里,他夹带了非常多威胁性质的话:“如果这样的话,那以后节目里我不说话了。”

4、找妈告状,来给钟丽缇进一步施压。

张伦硕做的事情并不是“小题大做”那么简单,而是觉得一切对他的优待都是理所应当的,别人稍微做错一点什么都不可忍受。他的核心问题是自大和忽略对方。

而钟丽缇竟然在事后,一直围绕着“我不应该哭的,不应该有这么多情绪”展开反思,由此就能看出,她长期生活在这种被忽视的情境里,想当然地觉得她的愤怒、她的委屈是应该自己安抚的。

△除去观念的分歧,

张伦硕在对待问题时的态度

才是让人生气的点吧

抛开他们婚姻的问题,钟丽缇的处境是每个女性的处境。

在一个对她们的情绪缺乏承认和体认的世界里,她们就开始真的觉得自己的愤怒是莫名其妙和需要被自我消化的了。

我们不能接受这种骗局。

P.S.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

白鱼

一个vocal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