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湿地的力量》:广州首部自然类纪录片展示珠三角湿地魅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湿地的力量》:广州首部自然类纪录片展示珠三角湿地魅力

《湿地的力量》第一次完整呈现了珠三角地区的湿地生态物种故事,具备独一无二的影像价值,是今年不容错过的一部纪录片。

文/界面广东 邱梓瑶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广州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面积达79284公顷,约占全市面积的十分之一。湿地与广州这一大都市的关系,比大家想象中还要密切。广州第一部自然类纪录片便瞄准了湿地。

近日,由广州广播电视台与广州市南沙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湿地的力量》,与观众见面。《湿地的力量》第一次完整呈现了珠三角地区的湿地生态物种故事,具备独一无二的影像价值,是今年不容错过的一部纪录片。

从“湿地力量”看珠三角魅力

珠江三角洲地处太平洋西北海岸、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潮起潮落,海水日复一日的冲刷,使得这片土地平坦齐整;常年的温润多雨,造就了松软肥沃的土壤环境,充满无限生机;与此同时,洋流将丰富的鱼虾类海洋资源带到了珠江三角洲,孕育出生机勃勃的湿地乐土。

珠三角的“候鸟天堂”——广州南沙湿地,每年吸引了数万只候鸟栖息过冬,数量占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到目前为止,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的鸟类超过200种。

《湿地的力量》提供了世界珍稀候鸟黑脸琵鹭等20多个物种之间生物链的珍贵影像,同时从多角度记录了珠三角地区常见物种的故事,如小白鹭、苍鹭、反嘴鹬等等,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城市化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多学科的参考价值。

珠三角独特的地域优势,孕育了湿地的独特魅力。湿地孕育的不止是多样的生物物种,更是这片土地的饮食、民俗、文化、风情、乡愁……当人类沿着自己的脚步踪迹寻根溯源,认识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并决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湿地的生态保护是他们无法回避的议题。纪录片《湿地的力量》对此提供了深刻的观照。

《湿地的力量》记录了珠江与南太平洋呼吸咽喉位置的湿地生态现状,为观察和协调珠江三角洲自然生态与城市人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以客观的角度展现湿地生态物种与人类如何共同面对大自然的节律。

一组简单的镜头,两年辛苦的等待

作为广州有史以来第一部自然类纪录片,《湿地的力量》的拍摄长达三年。三年的时间里,摄制团队以日拱一卒的匠人精神,每天稳打稳扎、全程跟踪。大部分时间,摄制团队都要驾驶小船,前往湿地深处拍摄,趟水拍摄、与蛇虫打交道、应对恶劣天气都成了摄制团队的家常便饭。

有时候为了拍摄一个精彩瞬间,团队要花上十天半个月甚至两年时间。《湿地的力量》总导演兼摄影彭颖斌透露,为了拍一个弹涂鱼弹跳求偶的镜头,他足足等了两年时间,计算潮汐的时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成功拍摄到这一组镜头。“看上去虽然简单,真的到自己去做的时候才发现很困难。”彭颖斌说。

《湿地的力量》如此长时间跨度、大费周章的完整记录,不仅使得这部纪录片成为“只有珠三角才有的”珍贵自然文献,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迄今为止、唯一有资格代表珠三角去与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国家进行“物种对话”的自然类纪录片。据了解,《湿地的力量》将参评2019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向更多的人展示珠三角的湿地魅力。

见证着岭南故事、承载着岭南文化的湿地,力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用一部恢弘又细腻的匠心巨作《湿地的力量》,希冀再次引起人们对湿地的重视。据介绍,《湿地的力量》共分为《我的家园》《远方的客人》《适者生存》《拍摄日志》四集,带领观众认识湿地、珍惜湿地、保护湿地,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图片来源:由《湿地的力量》出品方提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湿地的力量》:广州首部自然类纪录片展示珠三角湿地魅力

《湿地的力量》第一次完整呈现了珠三角地区的湿地生态物种故事,具备独一无二的影像价值,是今年不容错过的一部纪录片。

文/界面广东 邱梓瑶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广州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面积达79284公顷,约占全市面积的十分之一。湿地与广州这一大都市的关系,比大家想象中还要密切。广州第一部自然类纪录片便瞄准了湿地。

近日,由广州广播电视台与广州市南沙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湿地的力量》,与观众见面。《湿地的力量》第一次完整呈现了珠三角地区的湿地生态物种故事,具备独一无二的影像价值,是今年不容错过的一部纪录片。

从“湿地力量”看珠三角魅力

珠江三角洲地处太平洋西北海岸、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潮起潮落,海水日复一日的冲刷,使得这片土地平坦齐整;常年的温润多雨,造就了松软肥沃的土壤环境,充满无限生机;与此同时,洋流将丰富的鱼虾类海洋资源带到了珠江三角洲,孕育出生机勃勃的湿地乐土。

珠三角的“候鸟天堂”——广州南沙湿地,每年吸引了数万只候鸟栖息过冬,数量占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到目前为止,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的鸟类超过200种。

《湿地的力量》提供了世界珍稀候鸟黑脸琵鹭等20多个物种之间生物链的珍贵影像,同时从多角度记录了珠三角地区常见物种的故事,如小白鹭、苍鹭、反嘴鹬等等,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城市化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多学科的参考价值。

珠三角独特的地域优势,孕育了湿地的独特魅力。湿地孕育的不止是多样的生物物种,更是这片土地的饮食、民俗、文化、风情、乡愁……当人类沿着自己的脚步踪迹寻根溯源,认识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并决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湿地的生态保护是他们无法回避的议题。纪录片《湿地的力量》对此提供了深刻的观照。

《湿地的力量》记录了珠江与南太平洋呼吸咽喉位置的湿地生态现状,为观察和协调珠江三角洲自然生态与城市人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以客观的角度展现湿地生态物种与人类如何共同面对大自然的节律。

一组简单的镜头,两年辛苦的等待

作为广州有史以来第一部自然类纪录片,《湿地的力量》的拍摄长达三年。三年的时间里,摄制团队以日拱一卒的匠人精神,每天稳打稳扎、全程跟踪。大部分时间,摄制团队都要驾驶小船,前往湿地深处拍摄,趟水拍摄、与蛇虫打交道、应对恶劣天气都成了摄制团队的家常便饭。

有时候为了拍摄一个精彩瞬间,团队要花上十天半个月甚至两年时间。《湿地的力量》总导演兼摄影彭颖斌透露,为了拍一个弹涂鱼弹跳求偶的镜头,他足足等了两年时间,计算潮汐的时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成功拍摄到这一组镜头。“看上去虽然简单,真的到自己去做的时候才发现很困难。”彭颖斌说。

《湿地的力量》如此长时间跨度、大费周章的完整记录,不仅使得这部纪录片成为“只有珠三角才有的”珍贵自然文献,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迄今为止、唯一有资格代表珠三角去与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国家进行“物种对话”的自然类纪录片。据了解,《湿地的力量》将参评2019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向更多的人展示珠三角的湿地魅力。

见证着岭南故事、承载着岭南文化的湿地,力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广州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用一部恢弘又细腻的匠心巨作《湿地的力量》,希冀再次引起人们对湿地的重视。据介绍,《湿地的力量》共分为《我的家园》《远方的客人》《适者生存》《拍摄日志》四集,带领观众认识湿地、珍惜湿地、保护湿地,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图片来源:由《湿地的力量》出品方提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