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界面四川 杨琳
“信念——2019马光剑美术作品展”(简称“信念画展”)将于2019年6月29日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信念画展集中展出了著名画家马光剑40年绘画生涯的重要作品,全面展示了画家马光剑少小离开故乡河南安阳参军入伍、走向绘画道路的艺术历程,在这些作品中,画展以马光剑早期代表作品《信念》为主题,总揽马光剑40年来的艺术成就,其中策展思想是什么、主题性绘画与绘画主题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等问题,在信念画展开幕前夕,界面新闻对话了信念画展总策展人李杰教授。
界面四川:信念画展即将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为什么要做这个画展?画展为何选择马光剑老师的个人作品?
李杰:感谢对信念画展的热心关注。信念画展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四川省美协、巴蜀画派促进会主办,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省文联指导,得到中国油画学会、全国公安文联、中国检察官文联、四川省诗书画院、安阳市关工委、安阳市文联、成都画院、四川当代油画院、成都画廊协会等单位支持,于2019年6月29日下午在河南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隆重开幕。
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巴蜀画派建设”号召已经九年了,在过去的九年历程中,巴蜀画派促进会坚持艺术创作的学术研究与市场推广相结合,坚持把艺术家的作品从传媒推广到展会推广到域外推广相结合,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主题性活动开展巴蜀画派的学术与市场建设。
四川省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巴蜀画派名家工程和人才培养计划”,而“信念画展”就是落实四川省十三五规划中“实施巴蜀画派名家工程”的重要举措。
马光剑是全国知名画家,他担任过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也是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还是全国公安文联美协副主席和中国检察官文联书画协会副会长,他的早期作品《信念》荣获全国美术展大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油画作品《信念》影响之大、传播之广、在主题性绘画艺术领域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笔。硬朗的笔触,坚毅的目光,铸就了马光剑从士兵题材即开始追求的艺术张力,从早期的《夜校》、《信念》,到《使命》、《背影》、《大集结》、《1931-瑞金》等,其艺术境界的一贯气象就是雄浑、阳刚、大气,归结为一个词语就是:崇高。这种艺术特征的内在联系与延续,展现出马光剑四十年的创作道路和深厚积累。读马光剑的画,是对崇高、宁静的向往和尊崇,让人灵魂净化。
界面四川:作为一个普通的艺术欣赏者,如何欣赏这场“信念画展”?
李杰:信念画展展出马光剑作品40余件,大多为近年来的新作,分为4个单元,也就是马光剑创作的四个类型作品:《信念》主题创作、《圣山》藏纸油画、《船说》题材、《暖阳》作品。
油画《信念》是马光剑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也是画家主题性创作精神性的重要表达,画面中刻意的弱化场景、去掉一切多余外加的修饰内容,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艺术效果。没有硝烟密布,只有一个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普通中国军人的形象,变形的钢盔、飘舞的纱带、干裂的嘴唇、结痂的血斑,尤其是胸前打开了保险盖的“光荣弹”,都在诉说着军人不屈不挠、坚定果敢的信念,把中国军人的本质性精神表现无遗,感动不已。
作品拒绝了主题性绘画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凝固了惊心动魄瞬间的场面,让这个硝烟散尽的静止空间生发出了比宏大场面更为严肃的崇高。就在这一瞬间,似乎时间停止了流逝,光阴失去了色彩,天地鸿蒙静顿了下来,你不得不屏住呼吸,沉浸在这种严肃的审美空间中,这,就是马光剑笔下的中国军人。
系列油画《圣山》这个主题是马光剑四十年创作积累的集大成之作,他首创了油画与承载了西藏千年历史记忆、并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藏纸相结合。藏纸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增添了《圣山》系列油画浑然天成的文化意义和艺术魅力。
《圣山》是马光剑作品由主题性精神到精神性主题创作之路的转换之作,灵魂在高处,马光剑以“心中的圣山”为《圣山》主题,进行系列油画的创作,酣畅淋漓的表达了画家对灵魂圣山的寻求与重塑,更应是一种精神洗礼,也是他对自己作品的一种反思。有人说:每个人心底其实都需要一座亘古不变的“圣山”,而画家表现的对象并不是现实中的哪一座山,而是心灵纯净纯美、崇高崇敬的一种表达,充满了阳刚之美。不同恣态的山形与色彩的变幻,仿佛身临其境,山的跃动和变幻,光影与光芒的交融,正是艺术家内心精神价值的回归,更是艺术家在艺术世界自由驰骋的一种状态,这,也许就是马光剑创作《圣山》系列作品的意义所在吧。
作为一个主题绘画创作者,同时也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马光剑的作品《船说》系列,表现的已不仅仅是船的工具价值了,我们看到了船上斑驳的年轮所流露出来的岁月感,成为了人们到达彼岸世界的一种追求和梦想,也是人们对逍遥游的企盼和追求自由精神的象征。
作为艺术审美上的一种喜好,审美是可视的,是大家能懂和能够接受的。马光剑以生长在高原的树枝为题材,创作了一批名为《暖阳》的系列作品。创作初期,他更多的是被冬季树枝纵横交错的外在形式所吸引,而后期的创作,画家则把这种稠密、复杂、有着不规则交织感的枝干放在了画面上,高原上的阳光和阳光下的温暖,赋予了树枝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也许画家是想要表达这样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吧。
界面四川:信念画展与别的个人画展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让人记忆深刻的地方?有何不同?
李杰:从策划这场画展到今天即将展出,前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我想,信念画展的特点或者说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这五个方面吧。
一是权威机构重视,去掉商业性参与。从策划展览开始,中国美术家协会就很重视巴蜀画派促进会上报的这个选题,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教授多次打电话关心画展筹备情况,提出一些重要意见,同意中国美协作为信念画展的指导单位,徐里教授本人担任艺术指导。四川省文联党组和主席团主要负责人还亲临马光剑工作室,给予肯定和鼓励,郑晓幸主席还就马光剑的系列作品进行了高度赞誉和中肯的评价。同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省诗书画院、中国油画学会、中国检察官文联、全国公安文联等机构领导都关心信念画展的筹备情况,给予指导。信念画展没有采用商业机构的介入,是公益性的画展。
二是展出地点的独特性考虑。信念画展放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出,这是中国文字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第一位画家的个人展览,得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心,得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悉心帮助和热心参与。由于马光剑出生在安阳,所以,这也是马光剑第一次在故乡的汇报展,所以,信念画展得到了河南省和安阳市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安阳市委宣传部、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市关工委、安阳市文联、安阳市美协等,都十分关心和关注,伸出了援助之手。
三是画展的配套内容独特而丰富。为了把信念画展办得更加丰富而独特,画展策展人团队提出:定制拍摄马光剑的电视片《他从信念中走来》;用创作笔记的记录方式出版图书《马光剑艺术随笔》,而不是传统画展上的画册;安阳市关工委和安阳师院等单位共同举办“庆祝七一暨信念画展成功举办音乐会”。在图书出版环节,尤其感谢新华文轩旗下的四川美术出版社,他们组织了精干的编辑团队,在短时间完成了高质量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
四是精选展出作品和注重学术研究。信念画展的主要作品40余幅,都是精心挑选马光剑40年创作生涯的重要作品,大多为近年来的新作,同时,专门以文献性方式展示了马光剑的艺术实践,把早期版画和多门类涉猎都呈现了,兼顾学术性、文献性、艺术性。在学术研究方面高度重视,除了中国美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教授担任艺术指导外,学术主持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教授担任,学术团队来自院校、艺术机构、艺术媒体负责人等,学术成果将在画展开幕式后的研讨会上精彩呈现。
五是全国媒体高度关注。信念画展,我们邀请了全国主要的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在媒体舆论上形成一个高潮。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经济网、腾讯网、新浪网、封面新闻、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新闻网、川报观察、成都日报、四川发布、成都发布、四川手机报、今日头条、九湃网、雅昌艺术网、美术报、中国美术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美术杂志、中华美网、中华美术杂志、艺术与市场杂志、四川美术杂志、现代艺术杂志、巴蜀画派杂志、巴蜀画派网,以及大河报、安阳日报、安阳广播电视台等。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还专访马光剑个人出专版予以高度关注。
总之,我想,信念画展一定会留给观者一个昂扬向上、激情澎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满满正能量的新时代鲜活印象,那个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归来的士兵形象一定会再次点燃你重塑信念的激情。
界面四川:回归到艺术创作,我们可以从信念画展中吸取到哪些有价值的营养?
李杰: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艺术创作本身是一个十分个体的事情,但是,任何个体又离不开整体社会的帮助,所以,我们还是有探讨的必要。
一是艺术创作的原创性。我们的创作是什么?就是展示不一样的东西,展示自己观察到的不一样的社会,这就是原创性的要求。没有原创,就不要谈创作!
二是艺术创作的坚韧性。坚韧和坚持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坚持就是信念,就是初心,就是责任,就是使命。坚持独立才有艺术的价值。
三是艺术创作的多元性。审美是多元的,就决定了艺术创作的多元。不管哪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只要不离开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基本轨道,就是需要鼓励和创新的,就是可以认可的多元性。美的一切,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