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箭厂】为海洋而战的潜水“拾荒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箭厂】为海洋而战的潜水“拾荒者”

海洋正慢慢被我们身边那些未经妥善处理的垃圾“填充”,全球海面上漂浮着至少5万亿块塑料垃圾。香港西贡有一群海洋拾荒者,他们每周都撑划着皮划艇,清理香港近海不断涌来的渔网和塑料垃圾。

 

文/叶健啖

1.

位于香港新界东部的西贡,被称为“香港的后花园”。与摩天大楼密布的维港两岸不同,这里有山有海,保留着上世纪宁静质朴的渔村生活,以优质的海鲜而闻名。进入夏天,西贡码头变得更加热闹。一到周末,无数游客会选择来到这里,出海、登山或是尝试潜水、皮划艇等水上运动。

每隔一个星期,Kitti 也会来到西贡码头,花50港币租一艘特大号的皮划艇,划出海面。除了运动爱好者之外,Kitti 还是一位“海洋拾荒者”。几个小时之后,她的小艇已经堆满了巨大的编织袋,里面装的都是她从海面或是海岛上捡拾回来的海洋垃圾。

出海一次的收获,足以填满岸上一个500公斤的垃圾收集箱。这样的事,Kitti 已经做了两年,纯粹是出于对海洋的热爱。

八年前,本职工作是潜水教练的 Kitti 选择从城市搬到了西贡,为的是能够和海洋离得更近一些。

游泳、潜水、风帆、拯溺、划艇,水底曲棍球,凡是与海洋相关的运动,Kitti 都有涉猎过。但是,当她开始练习划艇,有能力深入海洋,走入丛林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怎么有这么多垃圾?

一直以来,不论是去游泳、划艇还是登山,Kitti 都有在户外运动时顺便清理垃圾的习惯。但是,她西西弗斯式的捡拾,完全跟不上海洋垃圾的漂来的速度:“这一秒捡完,下一秒又涌过来了。”

根据香港环保署的数据,香港平均每年收集到的海洋垃圾约有15000吨,塑胶和泡沫制品占了其中70%以上。这些多是由岸边居民或游客丢下的一次性的饮料或食品包装。同时,洋流活动也会将内地或是亚洲其他海域的漂浮垃圾带入香港。

2.

日积月累,阳光、海水和风力将一些废弃物分解为细小的碎片,藏在岩石堆中或被吹到陆地上的灌木丛里,使得清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在清理海洋垃圾的过程中,最令 Kitti 感到棘手的还是缠绕在海底的“鬼网”。

“鬼网”其实是渔民遗失或丢弃在海中的渔网。由于渔网成本不高,人工修补的成本比买新的更贵,因此破损的渔网就会被渔夫们弃置在海水中。而且,渔网通常重达数吨,一旦遗失,渔夫们也不愿花力气把它们捞回来。

渔网的材质并不会在短时间内被自然所分解,久而久之,无主的渔网就像孤魂一般漂荡在海底,游经的海洋生物很容易被缠上,小到虾蟹,大到海龟、海豚,无一幸免。对于潜水者来说,在水质浑浊,视线被遮挡的时候,“鬼网”的存在也是对他们生命的威胁,一旦被绊住,将很难脱身。

Kitti 还清楚得记得她第一次一个人划艇出海清理垃圾,找到的就是一张巨大的“鬼网”。打捞“鬼网”的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个看不见对手的拔河,她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十几分钟,才从海里扯上了整张网的一半而已。

有时候,“鬼网”实在长得可怕,Kitti 没有办法一次清理完,只好把它剪断。打捞起来的鬼网,上缠绕着海藻,由于常期浸泡在海水中又沾染了的污物,散发着阵阵的臭味。

上岸后, Kitti 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小心翼翼地剪开鬼网的“牢笼”,把困在里面奄奄一息的海洋动物解救出来,放回海中。几次清理下来,磨钝一把新剪刀是常有的事。

3.

到现在,Kitti 的出海次数已经超过了100次,清理出来几十吨的渔网都交给了香港的食物环境卫生署。在这个过程中,Kitti 也发现,香港政府没有一个部门有能力去完全清理海洋垃圾和水底的弃置渔网。

本来,只是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出海划艇的 Kitti,还是决定需要多一点人手。她在 Facebook 上建了一个叫做“海洋拾荒者Kitti”的页面,定期发布活动信息,召集民间的力量加入她的清理行动。

每次行动,少则几人,多则十余人。每当有没参加过清理活动的新面孔加入进来,Kitti 都把它视为一次减塑教育的机会。

清理行动刚开始的第一年,Kitti 和伙伴们都把自己视为“义工”,因为他们的清理行动完全自愿,也没有报酬。

Kitti 常常觉得,比起“义工”这个身份,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去做了政府做不到的事;甚至在某程度上是个罪人。她没有办法每天不制造垃圾 。后来,受到朋友的启发,Kitti 和她的同伴们开始互称“战友”,互相支持对方,为他们每天制造垃圾而承担责任。

两年来,“战友”们的敌人一直在变,从难缠的水底鬼网,到挂在红树林上的绳子,而现在,他们还有了大量散落在树林里的泡沫需要对付。

Kitti 也曾彻夜未眠的思考过,究竟需要多少双手,多少人去做这样的事?思来想去,她确信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部的人。

 

制作团队简介

 

 

厂长语录

大海啊大海,我的故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箭厂】为海洋而战的潜水“拾荒者”

海洋正慢慢被我们身边那些未经妥善处理的垃圾“填充”,全球海面上漂浮着至少5万亿块塑料垃圾。香港西贡有一群海洋拾荒者,他们每周都撑划着皮划艇,清理香港近海不断涌来的渔网和塑料垃圾。

 

文/叶健啖

1.

位于香港新界东部的西贡,被称为“香港的后花园”。与摩天大楼密布的维港两岸不同,这里有山有海,保留着上世纪宁静质朴的渔村生活,以优质的海鲜而闻名。进入夏天,西贡码头变得更加热闹。一到周末,无数游客会选择来到这里,出海、登山或是尝试潜水、皮划艇等水上运动。

每隔一个星期,Kitti 也会来到西贡码头,花50港币租一艘特大号的皮划艇,划出海面。除了运动爱好者之外,Kitti 还是一位“海洋拾荒者”。几个小时之后,她的小艇已经堆满了巨大的编织袋,里面装的都是她从海面或是海岛上捡拾回来的海洋垃圾。

出海一次的收获,足以填满岸上一个500公斤的垃圾收集箱。这样的事,Kitti 已经做了两年,纯粹是出于对海洋的热爱。

八年前,本职工作是潜水教练的 Kitti 选择从城市搬到了西贡,为的是能够和海洋离得更近一些。

游泳、潜水、风帆、拯溺、划艇,水底曲棍球,凡是与海洋相关的运动,Kitti 都有涉猎过。但是,当她开始练习划艇,有能力深入海洋,走入丛林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怎么有这么多垃圾?

一直以来,不论是去游泳、划艇还是登山,Kitti 都有在户外运动时顺便清理垃圾的习惯。但是,她西西弗斯式的捡拾,完全跟不上海洋垃圾的漂来的速度:“这一秒捡完,下一秒又涌过来了。”

根据香港环保署的数据,香港平均每年收集到的海洋垃圾约有15000吨,塑胶和泡沫制品占了其中70%以上。这些多是由岸边居民或游客丢下的一次性的饮料或食品包装。同时,洋流活动也会将内地或是亚洲其他海域的漂浮垃圾带入香港。

2.

日积月累,阳光、海水和风力将一些废弃物分解为细小的碎片,藏在岩石堆中或被吹到陆地上的灌木丛里,使得清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在清理海洋垃圾的过程中,最令 Kitti 感到棘手的还是缠绕在海底的“鬼网”。

“鬼网”其实是渔民遗失或丢弃在海中的渔网。由于渔网成本不高,人工修补的成本比买新的更贵,因此破损的渔网就会被渔夫们弃置在海水中。而且,渔网通常重达数吨,一旦遗失,渔夫们也不愿花力气把它们捞回来。

渔网的材质并不会在短时间内被自然所分解,久而久之,无主的渔网就像孤魂一般漂荡在海底,游经的海洋生物很容易被缠上,小到虾蟹,大到海龟、海豚,无一幸免。对于潜水者来说,在水质浑浊,视线被遮挡的时候,“鬼网”的存在也是对他们生命的威胁,一旦被绊住,将很难脱身。

Kitti 还清楚得记得她第一次一个人划艇出海清理垃圾,找到的就是一张巨大的“鬼网”。打捞“鬼网”的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个看不见对手的拔河,她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十几分钟,才从海里扯上了整张网的一半而已。

有时候,“鬼网”实在长得可怕,Kitti 没有办法一次清理完,只好把它剪断。打捞起来的鬼网,上缠绕着海藻,由于常期浸泡在海水中又沾染了的污物,散发着阵阵的臭味。

上岸后, Kitti 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小心翼翼地剪开鬼网的“牢笼”,把困在里面奄奄一息的海洋动物解救出来,放回海中。几次清理下来,磨钝一把新剪刀是常有的事。

3.

到现在,Kitti 的出海次数已经超过了100次,清理出来几十吨的渔网都交给了香港的食物环境卫生署。在这个过程中,Kitti 也发现,香港政府没有一个部门有能力去完全清理海洋垃圾和水底的弃置渔网。

本来,只是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出海划艇的 Kitti,还是决定需要多一点人手。她在 Facebook 上建了一个叫做“海洋拾荒者Kitti”的页面,定期发布活动信息,召集民间的力量加入她的清理行动。

每次行动,少则几人,多则十余人。每当有没参加过清理活动的新面孔加入进来,Kitti 都把它视为一次减塑教育的机会。

清理行动刚开始的第一年,Kitti 和伙伴们都把自己视为“义工”,因为他们的清理行动完全自愿,也没有报酬。

Kitti 常常觉得,比起“义工”这个身份,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去做了政府做不到的事;甚至在某程度上是个罪人。她没有办法每天不制造垃圾 。后来,受到朋友的启发,Kitti 和她的同伴们开始互称“战友”,互相支持对方,为他们每天制造垃圾而承担责任。

两年来,“战友”们的敌人一直在变,从难缠的水底鬼网,到挂在红树林上的绳子,而现在,他们还有了大量散落在树林里的泡沫需要对付。

Kitti 也曾彻夜未眠的思考过,究竟需要多少双手,多少人去做这样的事?思来想去,她确信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部的人。

 

制作团队简介

 

 

厂长语录

大海啊大海,我的故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