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化工巨头巴斯夫全球裁员6000人,行业不景气所迫还是应对盈利下滑的自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化工巨头巴斯夫全球裁员6000人,行业不景气所迫还是应对盈利下滑的自救

巴斯夫在过去一年间饱受增长乏力的困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特约记者|钱伯彦 发自德国柏林

步入2019年以来,上任刚满一年的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CEO布鲁德米勒(Martin Brudermüller)的议事日程上,最高优先级的待办事项始终只有一个:削减成本。

当地时间6月27日傍晚,布鲁德米勒终于公布了详细的成本削减计划。

巴斯夫官网披露的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的两年半时间之内,巴斯夫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000人,裁员人数约占巴斯夫全球12余万名员工的5%。其中德国本土将裁员3000人,集团总部路德维希港更是裁员潮的重灾区。

与裁员计划配套的还有组织架构的优化。根据巴斯夫公布的计划,集团总部的中心部门(Corporation Center)将大幅简化至不足1000人,精简后的中心部门将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且仅负责集团战略规划、法务、人事以及各业务领域之间的协调工作。

而此前集团总部的大量员工将重新编入跨业务领域的全球工程服务中心(Global Engineering Services)、全球采购中心(Global Procurement)以及新成立的预计规模为8000人的全球商业服务中心(Global Business Services),并为化学品、材料、工业解决方案、表面处理技术、营业与护理、农业解决方案等六大业务领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优化后的组织架构将于2020年1月起正式生效。

“通过新组织架构我们将专注于提升协同效应、灵活性以及创造力,” 布鲁德米勒表示道:“我们还将继续优化组织架构,使公司变得更有效率。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们客户的成功并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此前早于2018年11月18日,布鲁德米勒就公布了一整套雄心勃勃的“巴斯夫新战略”,除了降低碳排放、发力数字化之外,布鲁德米勒还承诺公司的息税前利润年增长幅度将达到3%-5%、并确保每年加派股息直至2025年。

这副美好的未来图景背后,是布鲁德米勒酝酿已久的大规模的组织架构变革以及一项削减20亿欧元成本的“卓越计划”(Exzellenzprogramm)。

其实,巴斯夫2018年14.26亿欧元的管理成本仅占其营收的2.27%,与同等规模的欧洲工业企业相比并不突出。老对手拜耳集团去年的管理成本为27.28亿欧元,占其全年营收的6.89%。

不过漂亮的管理成本数据并不代表巴斯夫能够高枕无忧。

巴斯夫在过去一年间饱受增长乏力的困扰。

2018年,巴斯夫的营收仅增长2.4%,为626.75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缩水20.5%,至60.33亿欧元。

这一“温水煮青蛙”的颓势到了2019年也依然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5月3日,巴斯夫公布了一季度财务数据,营收同比增长3%,息税前利润下跌22%。

巴斯夫疲弱的财务数据很大程度上应当归根于全球汽车和基础化学品两大市场的不景气——这两大市场是巴斯夫化工产品最重要的下游市场。

早在今年2月,巴斯夫财务董事Hans-Ulrich Engel在看到尚未审计完毕的年报数据之后表示:“我们正行驶在一条艰难的航道上。”

德国化学工业协会(VCI)也于5月中旬发布报告称,疲弱的世界经济将持续拖累德国与欧洲化学工业,并预计今年全行业的销售额将出现大幅度下滑。据VCI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全德国范围内化学及制药产品的销售额下滑了3.8%。

不论是新近完成合并分拆的陶氏杜邦,还是从拜耳独立出来的科思创(Covestro),所有化工巨头都无法独善其身。陶氏杜邦在今年一季度营收为19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滑9%;其40亿美元的息税摊销折旧前利润也缩水了17%。科思创一季度的营收同比下跌16%,为32亿欧元;息税摊销折旧前利润则被腰斩至4.42亿欧元,同比下滑了58.4%。

在行业不景气大背景的背后,巴斯夫略显窘态的现状更大程度上出于自身。

一方面,布鲁德米勒对于“巴斯夫新战略”的坚持在当下显得尤为不合时宜。在一季度财务数据发布会上,布鲁德米勒不仅再次重申了息税前利润年增长3%-5%的目标,更是预测2019全年净利润将增长1%-10%。实际上巴斯夫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16%。

而1%-10%这个如此宽泛的预测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布鲁德米勒对于未来的不确信。

另一方面,巴斯夫盈利能力的下滑,与公司对传统化学业务领域的过度依赖密不可分。今年一季度,除了与化工产品关联不大的农业解决方案和表面处理技术之外,巴斯夫其余四大业务领域全军皆没,营收无一例外都是负增长。

这其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农业解决方案。在去年收购并整合了拜耳的相关业务之后,该业务领域一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了53%,至26亿欧元;息税前利润更是增长了75%,达7.4亿欧元。不过,仅占集团总营收约六分之一的农业解决方案业务显然并不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反观以630亿美元天价吃下孟山都的拜耳,尽管已经接连在美国输掉了三场农达诉讼,但却在今年一季度凭借孟山都取得了息税前利润11.4%的增长。

当开源之路走不通时,布鲁德米勒的唯一选择只剩下节流。

巴斯夫预计,通过6000人的裁员公司能够削减约3亿欧元的人力成本,这也是节省20亿欧元的“卓越计划”的重要一环。而上一次巴斯夫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裁员还是在1990年代。

毫不意外,裁员计划第一时间就遭到了巴斯夫工会的强烈抗议。

“如果董事会不能证明裁员(的必要性),我们将坚持招聘新员工以填补空缺。”巴斯夫工会主席兼监事会副主席Sinischa Horvat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达了不满。

根据此前巴斯夫与工会签订的相关协议,至少在总部路德维希港,公司没有权力因经营原因解雇任何员工,该协议将在2020年12月到期。

值得一提的是,布鲁德米勒精简总部中心部门,另设三大专业化服务中心的策略其实早有前车之鉴。

2000年初,拜耳集团着手开始了从生产型企业向控股公司的转型之路。2002年,拜耳宣布精简总部机构,并新设立名为拜耳商业服务公司(Bayer Business Services GmbH)的跨业务服务中心,为各大业务部门甚至是第三方企业提供服务。

2019年4月9日,拜耳宣布在德国裁员4500人,首当其中的就是拜耳商业服务公司。背后的原因在于,独立性日渐增强的各大业务部门更倾向于内部消化需求,而非求助于与总部藕断丝连的商业服务公司。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巴斯夫

3.7k
  • 巴斯夫与中国能建广东院签署25年期购电协议
  • 巴斯夫在芬兰工厂裁员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化工巨头巴斯夫全球裁员6000人,行业不景气所迫还是应对盈利下滑的自救

巴斯夫在过去一年间饱受增长乏力的困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特约记者|钱伯彦 发自德国柏林

步入2019年以来,上任刚满一年的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CEO布鲁德米勒(Martin Brudermüller)的议事日程上,最高优先级的待办事项始终只有一个:削减成本。

当地时间6月27日傍晚,布鲁德米勒终于公布了详细的成本削减计划。

巴斯夫官网披露的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的两年半时间之内,巴斯夫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000人,裁员人数约占巴斯夫全球12余万名员工的5%。其中德国本土将裁员3000人,集团总部路德维希港更是裁员潮的重灾区。

与裁员计划配套的还有组织架构的优化。根据巴斯夫公布的计划,集团总部的中心部门(Corporation Center)将大幅简化至不足1000人,精简后的中心部门将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且仅负责集团战略规划、法务、人事以及各业务领域之间的协调工作。

而此前集团总部的大量员工将重新编入跨业务领域的全球工程服务中心(Global Engineering Services)、全球采购中心(Global Procurement)以及新成立的预计规模为8000人的全球商业服务中心(Global Business Services),并为化学品、材料、工业解决方案、表面处理技术、营业与护理、农业解决方案等六大业务领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优化后的组织架构将于2020年1月起正式生效。

“通过新组织架构我们将专注于提升协同效应、灵活性以及创造力,” 布鲁德米勒表示道:“我们还将继续优化组织架构,使公司变得更有效率。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我们客户的成功并提升我们的竞争力。”

此前早于2018年11月18日,布鲁德米勒就公布了一整套雄心勃勃的“巴斯夫新战略”,除了降低碳排放、发力数字化之外,布鲁德米勒还承诺公司的息税前利润年增长幅度将达到3%-5%、并确保每年加派股息直至2025年。

这副美好的未来图景背后,是布鲁德米勒酝酿已久的大规模的组织架构变革以及一项削减20亿欧元成本的“卓越计划”(Exzellenzprogramm)。

其实,巴斯夫2018年14.26亿欧元的管理成本仅占其营收的2.27%,与同等规模的欧洲工业企业相比并不突出。老对手拜耳集团去年的管理成本为27.28亿欧元,占其全年营收的6.89%。

不过漂亮的管理成本数据并不代表巴斯夫能够高枕无忧。

巴斯夫在过去一年间饱受增长乏力的困扰。

2018年,巴斯夫的营收仅增长2.4%,为626.75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缩水20.5%,至60.33亿欧元。

这一“温水煮青蛙”的颓势到了2019年也依然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5月3日,巴斯夫公布了一季度财务数据,营收同比增长3%,息税前利润下跌22%。

巴斯夫疲弱的财务数据很大程度上应当归根于全球汽车和基础化学品两大市场的不景气——这两大市场是巴斯夫化工产品最重要的下游市场。

早在今年2月,巴斯夫财务董事Hans-Ulrich Engel在看到尚未审计完毕的年报数据之后表示:“我们正行驶在一条艰难的航道上。”

德国化学工业协会(VCI)也于5月中旬发布报告称,疲弱的世界经济将持续拖累德国与欧洲化学工业,并预计今年全行业的销售额将出现大幅度下滑。据VCI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全德国范围内化学及制药产品的销售额下滑了3.8%。

不论是新近完成合并分拆的陶氏杜邦,还是从拜耳独立出来的科思创(Covestro),所有化工巨头都无法独善其身。陶氏杜邦在今年一季度营收为19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滑9%;其40亿美元的息税摊销折旧前利润也缩水了17%。科思创一季度的营收同比下跌16%,为32亿欧元;息税摊销折旧前利润则被腰斩至4.42亿欧元,同比下滑了58.4%。

在行业不景气大背景的背后,巴斯夫略显窘态的现状更大程度上出于自身。

一方面,布鲁德米勒对于“巴斯夫新战略”的坚持在当下显得尤为不合时宜。在一季度财务数据发布会上,布鲁德米勒不仅再次重申了息税前利润年增长3%-5%的目标,更是预测2019全年净利润将增长1%-10%。实际上巴斯夫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16%。

而1%-10%这个如此宽泛的预测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布鲁德米勒对于未来的不确信。

另一方面,巴斯夫盈利能力的下滑,与公司对传统化学业务领域的过度依赖密不可分。今年一季度,除了与化工产品关联不大的农业解决方案和表面处理技术之外,巴斯夫其余四大业务领域全军皆没,营收无一例外都是负增长。

这其中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农业解决方案。在去年收购并整合了拜耳的相关业务之后,该业务领域一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了53%,至26亿欧元;息税前利润更是增长了75%,达7.4亿欧元。不过,仅占集团总营收约六分之一的农业解决方案业务显然并不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反观以630亿美元天价吃下孟山都的拜耳,尽管已经接连在美国输掉了三场农达诉讼,但却在今年一季度凭借孟山都取得了息税前利润11.4%的增长。

当开源之路走不通时,布鲁德米勒的唯一选择只剩下节流。

巴斯夫预计,通过6000人的裁员公司能够削减约3亿欧元的人力成本,这也是节省20亿欧元的“卓越计划”的重要一环。而上一次巴斯夫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裁员还是在1990年代。

毫不意外,裁员计划第一时间就遭到了巴斯夫工会的强烈抗议。

“如果董事会不能证明裁员(的必要性),我们将坚持招聘新员工以填补空缺。”巴斯夫工会主席兼监事会副主席Sinischa Horvat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达了不满。

根据此前巴斯夫与工会签订的相关协议,至少在总部路德维希港,公司没有权力因经营原因解雇任何员工,该协议将在2020年12月到期。

值得一提的是,布鲁德米勒精简总部中心部门,另设三大专业化服务中心的策略其实早有前车之鉴。

2000年初,拜耳集团着手开始了从生产型企业向控股公司的转型之路。2002年,拜耳宣布精简总部机构,并新设立名为拜耳商业服务公司(Bayer Business Services GmbH)的跨业务服务中心,为各大业务部门甚至是第三方企业提供服务。

2019年4月9日,拜耳宣布在德国裁员4500人,首当其中的就是拜耳商业服务公司。背后的原因在于,独立性日渐增强的各大业务部门更倾向于内部消化需求,而非求助于与总部藕断丝连的商业服务公司。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