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工人日报:花钱买“内部信息”填报高考志愿靠谱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工人日报:花钱买“内部信息”填报高考志愿靠谱吗?

这几天,各地正在填报高考志愿。专业人士提醒,考生和家长在购买咨询服务时应保持理性,报考数据必须查询权威来源,不能迷信“高收费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和“内部信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工人日报记者 王维砚

这几天,各地正在填报高考志愿。在考生和家长为如何填好志愿伤脑筋的时候,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热了起来。线上智能填报APP、线下一对一辅导,收费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专业人士提醒,考生和家长在购买咨询服务时应保持理性,报考数据必须查询权威来源,不能迷信“高收费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和“内部信息”。

有机构声称能提供“内部信息”

6月23日,记者以“高考志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手机中相关的APP数量超过了50个。记者下载了其中3款评分较高的APP。

这3款软件操作方法大致相同,用手机号码进行注册,填写所在省份、高考分数、排名等相关信息后,软件会智能推荐冲刺院校、适中院校和保底院校三种层次的相关院校。匹配院校数量从100~400多所不等,不过,想要获取全部的院校信息则需要付费,金额从298~398元不等。

在线下,《工人日报》记者拨通了一家志愿填报辅导机构的电话,客服告诉记者,这几天的咨询电话很忙。她向记者推荐了线上的一对一填报辅导服务,普通老师收费为980元,名师则需要2980元。

这位客服介绍,首先在线上填写信息,交费后,专家会电话联系家长,提供半小时左右的咨询服务,随后平台会生成一份志愿草表。这位客服承诺,他们的服务“从不掉档”,但是也强调“没有完美的选择”。

另一家志愿填报辅导机构的一对一服务收费更高。在网站的宣传页上,记者看到,普通本科的报考方案价位有59800元和19800元两种。这家机构的客服承诺,机构会和家长签订协议,没有录取,全额退款。

为什么收费如此高?客服回答说,机构师资全是20年一线招生管理经验的专家,能够提供“内部信息”,不过这些都需要面谈。

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已实施多年

为什么考生和家长手里有了教育部门发放的报考指南,还是要求助于APP和辅导机构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称,很多学生和家长在考前往往只关注如何“考好”,对院校、专业、志愿填报规则等并不了解,加上处理报考院校的历年数据,工作量较大,对于如何“填好”志愿,一些学生和家长心里没底。

实际上,商业机构所使用的大数据其实都是公开数据,是在各地的教育考试院网站等公开渠道上可以查到的信息。机构只是对数据进行了梳理、筛选和整合。

记者梳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收费项目发现,APP和辅导机构除了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主要的卖点集中在一对一辅导和“内部信息”。特别是一些机构声称能提供不对外公开的“内部信息”,成为一些家长愿意付高价的原因。

熊丙奇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机构不可能准确掌握考生的志愿填报走向,机构作出的“不掉档”承诺类似于公务员包过班、考研包过班,其实是在赚概率的钱,他提醒学生和家长保持理性。

他表示,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属于新兴市场服务,目前还缺乏规范。一些机构赚快钱、夸大服务效果很容易导致行业失序,高价辅导某种程度上正是利用了学生和家长焦虑情绪。

北京一所985高校外语学院招生办的老师郭云(化名)向记者表示,现在,学校每天都能接到学生和家长的咨询电话,他们一般会按照高分考生吸引,低分考生鼓励的原则进行解答,学校并不存在“内部信息”。“分数线是考生们踩出来的”,录取分数线的最终形成存在很多偶然因素,招办也无法进行判断。

近日,教育、网信、公安三部门发布高考关于录取的谣言和防范提醒。文中明确,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已经多年,招生政策、录取结果都在阳光下主动接受监督,不要听信走所谓“内部渠道”的捷径,所有招生信息查询和录取均不向考生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文中还用具体案例说明,不能迷信“高收费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和“特殊渠道”。

如何科学填报志愿?

那么,考生应该如何科学填报志愿呢?

熊丙奇建议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实力原则,用自己在全省的排名定位自己的实力;二是兴趣原则,在符合实力的院校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三是政策原则,根据本省高考录取政策和志愿填报规则进行填报;四是长远原则,选大学、选专业和未来的学业发展相结合。

郭云同时强调了全省排名的重要性。在她看来,考虑目标院校时,首先要看分数在全省的排名,其次是看往年目标院校录取分数线高出一本、二本录取线的分差,最后再看录取分数。平行志愿之间要拉开层次,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思路进行填报。

她建议,考生和家长不要迷信所谓的“内部信息”和填报辅导,要结合自身情况,将学校、城市、专业进行排序,综合作出选择。对于选择专业,她认为考生不必过分焦虑,现在很多综合类高校都是大类招生,重基础、宽口径,学生先招进来,然后大二再分具体专业。她同时提醒考生,不要一心报考热门专业,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科学填报。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花钱买“内部信息”填报高考志愿靠谱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工人日报:花钱买“内部信息”填报高考志愿靠谱吗?

这几天,各地正在填报高考志愿。专业人士提醒,考生和家长在购买咨询服务时应保持理性,报考数据必须查询权威来源,不能迷信“高收费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和“内部信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工人日报记者 王维砚

这几天,各地正在填报高考志愿。在考生和家长为如何填好志愿伤脑筋的时候,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热了起来。线上智能填报APP、线下一对一辅导,收费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专业人士提醒,考生和家长在购买咨询服务时应保持理性,报考数据必须查询权威来源,不能迷信“高收费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和“内部信息”。

有机构声称能提供“内部信息”

6月23日,记者以“高考志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手机中相关的APP数量超过了50个。记者下载了其中3款评分较高的APP。

这3款软件操作方法大致相同,用手机号码进行注册,填写所在省份、高考分数、排名等相关信息后,软件会智能推荐冲刺院校、适中院校和保底院校三种层次的相关院校。匹配院校数量从100~400多所不等,不过,想要获取全部的院校信息则需要付费,金额从298~398元不等。

在线下,《工人日报》记者拨通了一家志愿填报辅导机构的电话,客服告诉记者,这几天的咨询电话很忙。她向记者推荐了线上的一对一填报辅导服务,普通老师收费为980元,名师则需要2980元。

这位客服介绍,首先在线上填写信息,交费后,专家会电话联系家长,提供半小时左右的咨询服务,随后平台会生成一份志愿草表。这位客服承诺,他们的服务“从不掉档”,但是也强调“没有完美的选择”。

另一家志愿填报辅导机构的一对一服务收费更高。在网站的宣传页上,记者看到,普通本科的报考方案价位有59800元和19800元两种。这家机构的客服承诺,机构会和家长签订协议,没有录取,全额退款。

为什么收费如此高?客服回答说,机构师资全是20年一线招生管理经验的专家,能够提供“内部信息”,不过这些都需要面谈。

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已实施多年

为什么考生和家长手里有了教育部门发放的报考指南,还是要求助于APP和辅导机构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称,很多学生和家长在考前往往只关注如何“考好”,对院校、专业、志愿填报规则等并不了解,加上处理报考院校的历年数据,工作量较大,对于如何“填好”志愿,一些学生和家长心里没底。

实际上,商业机构所使用的大数据其实都是公开数据,是在各地的教育考试院网站等公开渠道上可以查到的信息。机构只是对数据进行了梳理、筛选和整合。

记者梳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收费项目发现,APP和辅导机构除了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主要的卖点集中在一对一辅导和“内部信息”。特别是一些机构声称能提供不对外公开的“内部信息”,成为一些家长愿意付高价的原因。

熊丙奇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机构不可能准确掌握考生的志愿填报走向,机构作出的“不掉档”承诺类似于公务员包过班、考研包过班,其实是在赚概率的钱,他提醒学生和家长保持理性。

他表示,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属于新兴市场服务,目前还缺乏规范。一些机构赚快钱、夸大服务效果很容易导致行业失序,高价辅导某种程度上正是利用了学生和家长焦虑情绪。

北京一所985高校外语学院招生办的老师郭云(化名)向记者表示,现在,学校每天都能接到学生和家长的咨询电话,他们一般会按照高分考生吸引,低分考生鼓励的原则进行解答,学校并不存在“内部信息”。“分数线是考生们踩出来的”,录取分数线的最终形成存在很多偶然因素,招办也无法进行判断。

近日,教育、网信、公安三部门发布高考关于录取的谣言和防范提醒。文中明确,教育部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已经多年,招生政策、录取结果都在阳光下主动接受监督,不要听信走所谓“内部渠道”的捷径,所有招生信息查询和录取均不向考生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文中还用具体案例说明,不能迷信“高收费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和“特殊渠道”。

如何科学填报志愿?

那么,考生应该如何科学填报志愿呢?

熊丙奇建议把握好四个原则。一是实力原则,用自己在全省的排名定位自己的实力;二是兴趣原则,在符合实力的院校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三是政策原则,根据本省高考录取政策和志愿填报规则进行填报;四是长远原则,选大学、选专业和未来的学业发展相结合。

郭云同时强调了全省排名的重要性。在她看来,考虑目标院校时,首先要看分数在全省的排名,其次是看往年目标院校录取分数线高出一本、二本录取线的分差,最后再看录取分数。平行志愿之间要拉开层次,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思路进行填报。

她建议,考生和家长不要迷信所谓的“内部信息”和填报辅导,要结合自身情况,将学校、城市、专业进行排序,综合作出选择。对于选择专业,她认为考生不必过分焦虑,现在很多综合类高校都是大类招生,重基础、宽口径,学生先招进来,然后大二再分具体专业。她同时提醒考生,不要一心报考热门专业,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科学填报。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花钱买“内部信息”填报高考志愿靠谱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