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过去的307天里,上海为垃圾分类做了些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过去的307天里,上海为垃圾分类做了些啥?

随着生活垃圾进入法治化阶段,上海市民与垃圾作战的新征程也随之开启。

图片来源:pixabay

记者 | 杨舒鸿吉 刘素楠

编辑 | 徐菲

2018年8月28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获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拟提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随后,草案经过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三次听取全体市人大代表意见,最终在2019年上海两会期间审议和表决。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从讨论通过到正式实施,过去307天内,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如同这部法律一样经历千锤百炼,并已走入市民生活

上海人大调研生活垃圾分类资料图。图片来源:上海人大

这场有3000万城市人口集体参与的法治实践,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上海这座城市的习惯与精神面貌

本质上来看,上海进行垃圾分类是一场对“垃圾围城”的反围剿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上海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2018年全市每日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

早在1996年,上海就已经意识到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相关问题,并已开展了多轮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并于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上海市政府连续七年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列入实事项目,2014年出台政府规章《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国务院2017年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上海等46个城市要在2020年年底前,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同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列为重点调研项目,2018年将该项目列为正式立法项目。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曾指出,经过多年实践,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在坚持全程管控、确保系统推进、推动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通过地方立法将其制度化、法治化。同时,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全程分类管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有待加快推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亟需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发挥立法智慧破解难题,推动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2018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和上海市政府相关领导为双组长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全力主导推进立法工作。当年9月、11月、12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三次对条例草案充分审议,反复打磨条例草案的框架结构以及关键条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还会同上海市政府对生活垃圾规划编制、回收体系建设等难点问题进行了四次专题协调。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作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下社区活动的主题,听取市民意见近20000人次,并发放30000余份调查问卷;三次征求全体市人大代表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共有270多位代表提出380多条意见建议,其中50多条意见建议被采纳。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150多位市人大代表参加立法实地调研和代表论坛。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布后,共收到280多条修改建议。

聚焦实践中的堵点问题和关键条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曾深入上海市10多个区、40多个住宅小区、20多家企业开展立法调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曾在虹桥街道举行立法听证会,就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收集容器设置、大件垃圾管理三项内容,在居民“家门口”直接听取意见;赴广州、宁波、杭州、厦门、大连、青岛等城市考察学习立法和工作经验。

在职能部门为法规进行“锤炼”的同时,上海的部分小区早已开始行动。

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中华别墅小区是上海最早严格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早在2017年8月1日,该小区就做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定点定时投放、两网融合。通过宣传动员,该小区早在2019年2月就实现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100%,分类准确性保持在98%以上,定时定点投放率保持95%以上。

中华别墅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画。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中华别墅的成功,来源于基层治理的“精细”二字。

爱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徐秀说,“开始分类后的第一个月工作最为艰难,居民要改变多年生活习惯,有的上班族生活节奏太快没时间细分,我们一一督促纠正不分类行为;还要不定时巡查全小区,防止乱扔垃圾;垃圾厢房摄像探头拍到不分类投放的,楼组长和居委干部就上门找当事人宣传、做思想工作。”

徐秀透露,从2017年初开始,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花了近半年时间上门宣传;邀请专业人士为居民培训分类方法等相关知识;收集居民“金点子”,反复修改分类试点方案和细节;为打消居民对后端处理的顾虑,在垃圾厢房墙上画出“垃圾的旅程”,每类垃圾投到哪个颜色的垃圾桶、哪些单位负责收运、送到哪里、各自如何处理等都明明白白。

中华别墅小区的经验随后被复制到更多的社区。

目前,中华别墅所在的长宁区完成1003座生活垃圾箱房的标准化改造,实施“两定”的小区,居民参与率超过95%,投放准确率超过98%。

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带来的是末端处理效率的提升。据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今年5月,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3213吨/日,较2017年增加15倍;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6220吨/日,较2017年增长77%;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20679吨/日。

“两增一降”所带来直接结果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将对环境“更友好”。

根据深圳市环科院和同济大学共同的研究,我国食品废物(即一般条件下的湿垃圾)本身含水率高,且在生活垃圾中的占比过半,从而提高生活垃圾整体的含水率。通过垃圾分类将湿垃圾分离,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生活垃圾整体含水率(40%左右)。

其中,光大证券公用环保研究团队编写的报告显示,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之后,上海市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含水率可从58.34%降至13.89%。

低含水率不仅有利于提高末端的分选效率,同样会提升垃圾的低位热值。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表明,生物质垃圾分类率(即将湿垃圾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的比例)越高,剩余垃圾的低位热值提升的程度越大。

热值的提升,将直接减少一级致癌物“二恶英”的释放。

该报告引用据浙江大学和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的研究指出,对经过分类和未分类的生活垃圾进行对比焚烧处理,在总输出发电量提升以外,国际毒性当量(I-TEQ)显著降低(从13.38 ng/Nm3降低至9.28 ng/Nm3,降幅44%),二噁英含量同样显著降低(从132.99 ng/Nm3降低至73.8 ng/Nm3,降幅达80%)。

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效果图。图片来源:上海城投

目前,在上海,已有12座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实现开工目标。这些项目中,湿垃圾处理设施6个、焚烧设施5个、残渣(应急)填埋场1个,剩余4座尚未开工。这些设施将为生活垃圾处理提供更环保的方案,而垃圾分类也将促进这批设施垃圾处理效率的提升。

以全球最大的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为例,垃圾分类实施后,该设施在焚烧过程中使用烟气净化系统采用“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减温塔+干法+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湿法+烟气再加热+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组合的工艺,烟气排放严格达到国家标准和欧盟2000标准,甚至可以达到天然气燃烧后的超净排放标准。

“垃圾围城”,未来将不再威胁上海的绿水蓝天。而垃圾分类这件“小事”,还将可能催生一片新 “蓝海”。

在生活垃圾分类将变革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以智能回收终端、信息管理平台、环卫设备制造为代表的细分市场也迎来了绝佳的机遇期。

据测算,2020年底前,新增湿垃圾和有害垃圾运输车辆采购需求近20亿元;2025年底前,新增运输车辆需求80亿元。

据光大证券公用环保研究团队预估,垃圾分类将进一步推动相关环卫设备车、中转站、垃圾箱的更新换代,从2019-2020年,增量市场共约84亿元、2021-2025年每年平均约40亿。与此同时,垃圾分类还将增加厨余垃圾处置市场投资及运营需求:增量投资建设市场为588亿元,增量运营空间143亿元/年,并促进千亿产值再生资源领域规范化、体系化发展及利润的重新分配:“拾荒者”将被替代、“小作坊”将开启供给侧改革、“经销商”盈利将被压缩。

近期,股票市场中,因生活垃圾分类而衍生的“垃圾概念股”表现抢眼,龙马环卫、维尔利、绿色动力,上周5个交易日内分别上涨44.20%、35.90%、34.40%。截至6月25日收盘,绿色动力再次涨停,龙马环卫股价上涨4.55%;维尔利股价下跌7.78%。

业内认为,固废全产业链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元,行业市场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个行业的模式、技术等等尚需要不断进化,对于很多相关公司来说,竞争必定会非常激烈,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蓝海中的战役。

从生活习惯到环境改善,并带来行业变革,生活垃圾分类小习惯的改变,已经拍出了城市进化的巨浪。

而站在新起点前,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远景已经绘好。

根据规划,上海将在2020年底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目标,条例在建立健全全程分类体系的同时,也有专章促进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同时,条例强调,垃圾产生者、政府部门、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社会组织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对于上海市民而言,随着7月1日,生活垃圾分类进入法治化阶段,一段新征程也随之开启。

相关阅读:【特写】上海人VS生活垃圾:一场既动手又动脑的“死磕”

                   【专题】上海进入垃圾分类新时代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过去的307天里,上海为垃圾分类做了些啥?

随着生活垃圾进入法治化阶段,上海市民与垃圾作战的新征程也随之开启。

图片来源:pixabay

记者 | 杨舒鸿吉 刘素楠

编辑 | 徐菲

2018年8月28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获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拟提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随后,草案经过市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三次听取全体市人大代表意见,最终在2019年上海两会期间审议和表决。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从讨论通过到正式实施,过去307天内,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如同这部法律一样经历千锤百炼,并已走入市民生活

上海人大调研生活垃圾分类资料图。图片来源:上海人大

这场有3000万城市人口集体参与的法治实践,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上海这座城市的习惯与精神面貌

本质上来看,上海进行垃圾分类是一场对“垃圾围城”的反围剿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上海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2018年全市每日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

早在1996年,上海就已经意识到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相关问题,并已开展了多轮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并于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上海市政府连续七年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列入实事项目,2014年出台政府规章《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国务院2017年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上海等46个城市要在2020年年底前,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同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列为重点调研项目,2018年将该项目列为正式立法项目。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贵玉曾指出,经过多年实践,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在坚持全程管控、确保系统推进、推动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通过地方立法将其制度化、法治化。同时,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全程分类管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有待加快推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亟需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发挥立法智慧破解难题,推动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2018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和上海市政府相关领导为双组长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全力主导推进立法工作。当年9月、11月、12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三次对条例草案充分审议,反复打磨条例草案的框架结构以及关键条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还会同上海市政府对生活垃圾规划编制、回收体系建设等难点问题进行了四次专题协调。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作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下社区活动的主题,听取市民意见近20000人次,并发放30000余份调查问卷;三次征求全体市人大代表对条例草案的意见,共有270多位代表提出380多条意见建议,其中50多条意见建议被采纳。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150多位市人大代表参加立法实地调研和代表论坛。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布后,共收到280多条修改建议。

聚焦实践中的堵点问题和关键条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曾深入上海市10多个区、40多个住宅小区、20多家企业开展立法调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曾在虹桥街道举行立法听证会,就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收集容器设置、大件垃圾管理三项内容,在居民“家门口”直接听取意见;赴广州、宁波、杭州、厦门、大连、青岛等城市考察学习立法和工作经验。

在职能部门为法规进行“锤炼”的同时,上海的部分小区早已开始行动。

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居民区中华别墅小区是上海最早严格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早在2017年8月1日,该小区就做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定点定时投放、两网融合。通过宣传动员,该小区早在2019年2月就实现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100%,分类准确性保持在98%以上,定时定点投放率保持95%以上。

中华别墅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画。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中华别墅的成功,来源于基层治理的“精细”二字。

爱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徐秀说,“开始分类后的第一个月工作最为艰难,居民要改变多年生活习惯,有的上班族生活节奏太快没时间细分,我们一一督促纠正不分类行为;还要不定时巡查全小区,防止乱扔垃圾;垃圾厢房摄像探头拍到不分类投放的,楼组长和居委干部就上门找当事人宣传、做思想工作。”

徐秀透露,从2017年初开始,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花了近半年时间上门宣传;邀请专业人士为居民培训分类方法等相关知识;收集居民“金点子”,反复修改分类试点方案和细节;为打消居民对后端处理的顾虑,在垃圾厢房墙上画出“垃圾的旅程”,每类垃圾投到哪个颜色的垃圾桶、哪些单位负责收运、送到哪里、各自如何处理等都明明白白。

中华别墅小区的经验随后被复制到更多的社区。

目前,中华别墅所在的长宁区完成1003座生活垃圾箱房的标准化改造,实施“两定”的小区,居民参与率超过95%,投放准确率超过98%。

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带来的是末端处理效率的提升。据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今年5月,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3213吨/日,较2017年增加15倍;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6220吨/日,较2017年增长77%;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20679吨/日。

“两增一降”所带来直接结果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将对环境“更友好”。

根据深圳市环科院和同济大学共同的研究,我国食品废物(即一般条件下的湿垃圾)本身含水率高,且在生活垃圾中的占比过半,从而提高生活垃圾整体的含水率。通过垃圾分类将湿垃圾分离,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生活垃圾整体含水率(40%左右)。

其中,光大证券公用环保研究团队编写的报告显示,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之后,上海市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含水率可从58.34%降至13.89%。

低含水率不仅有利于提高末端的分选效率,同样会提升垃圾的低位热值。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表明,生物质垃圾分类率(即将湿垃圾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的比例)越高,剩余垃圾的低位热值提升的程度越大。

热值的提升,将直接减少一级致癌物“二恶英”的释放。

该报告引用据浙江大学和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的研究指出,对经过分类和未分类的生活垃圾进行对比焚烧处理,在总输出发电量提升以外,国际毒性当量(I-TEQ)显著降低(从13.38 ng/Nm3降低至9.28 ng/Nm3,降幅44%),二噁英含量同样显著降低(从132.99 ng/Nm3降低至73.8 ng/Nm3,降幅达80%)。

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效果图。图片来源:上海城投

目前,在上海,已有12座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实现开工目标。这些项目中,湿垃圾处理设施6个、焚烧设施5个、残渣(应急)填埋场1个,剩余4座尚未开工。这些设施将为生活垃圾处理提供更环保的方案,而垃圾分类也将促进这批设施垃圾处理效率的提升。

以全球最大的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为例,垃圾分类实施后,该设施在焚烧过程中使用烟气净化系统采用“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减温塔+干法+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湿法+烟气再加热+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组合的工艺,烟气排放严格达到国家标准和欧盟2000标准,甚至可以达到天然气燃烧后的超净排放标准。

“垃圾围城”,未来将不再威胁上海的绿水蓝天。而垃圾分类这件“小事”,还将可能催生一片新 “蓝海”。

在生活垃圾分类将变革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以智能回收终端、信息管理平台、环卫设备制造为代表的细分市场也迎来了绝佳的机遇期。

据测算,2020年底前,新增湿垃圾和有害垃圾运输车辆采购需求近20亿元;2025年底前,新增运输车辆需求80亿元。

据光大证券公用环保研究团队预估,垃圾分类将进一步推动相关环卫设备车、中转站、垃圾箱的更新换代,从2019-2020年,增量市场共约84亿元、2021-2025年每年平均约40亿。与此同时,垃圾分类还将增加厨余垃圾处置市场投资及运营需求:增量投资建设市场为588亿元,增量运营空间143亿元/年,并促进千亿产值再生资源领域规范化、体系化发展及利润的重新分配:“拾荒者”将被替代、“小作坊”将开启供给侧改革、“经销商”盈利将被压缩。

近期,股票市场中,因生活垃圾分类而衍生的“垃圾概念股”表现抢眼,龙马环卫、维尔利、绿色动力,上周5个交易日内分别上涨44.20%、35.90%、34.40%。截至6月25日收盘,绿色动力再次涨停,龙马环卫股价上涨4.55%;维尔利股价下跌7.78%。

业内认为,固废全产业链市场空间有望达到千亿元,行业市场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个行业的模式、技术等等尚需要不断进化,对于很多相关公司来说,竞争必定会非常激烈,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蓝海中的战役。

从生活习惯到环境改善,并带来行业变革,生活垃圾分类小习惯的改变,已经拍出了城市进化的巨浪。

而站在新起点前,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的远景已经绘好。

根据规划,上海将在2020年底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目标,条例在建立健全全程分类体系的同时,也有专章促进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同时,条例强调,垃圾产生者、政府部门、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社会组织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对于上海市民而言,随着7月1日,生活垃圾分类进入法治化阶段,一段新征程也随之开启。

相关阅读:【特写】上海人VS生活垃圾:一场既动手又动脑的“死磕”

                   【专题】上海进入垃圾分类新时代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