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留学生,你为什么不着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留学生,你为什么不着急?

这部分一点儿都“不着急”的留学生到底在想什么?

文|职问 歪歪

6月中旬,地球另一端的澳洲留学生们终于结束了在铺天盖地Essay、催命DDL以及惊险Final中苦苦挣扎的生活,迎来了一个月的暑假。

周四下午,大三交换生Amy刚结束在澳洲的最后一门考试,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机场准备回国。历经11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在家只待了一天,又立刻启程飞往上海,开始她在国内的暑期实习。实习结束,她又将飞回澳洲,开启下个学期的紧张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Amy一样把暑期奉献给了实习。Amy在澳洲认识的大多数留学生才刚刚开启休闲度假模式:朋友圈里晒聚餐的,分享学期心得的,秀恩爱的,说再见的,去旅行的,五花八门。

在他们眼中,Amy太过拼命——刚结束苦逼的学习生活连气都喘不上一口就又投入工作。不紧不慢追剧补觉,思考旅行目的地,才是留学生结束Final开启假期的常态。

但Amy非常清楚当前国内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的残酷:院校鄙视链、神仙打架、研究生满地走、大厂神秘N:1申录比例,每一次简历投递和面试都像是一场进阶版的打怪游戏。

正因如此,国内的同学们早早开始摩拳擦掌,纷纷投入Summer Intern的工作中,同时也在海量搜集信息,疯狂刷题,模拟面试,为即将开启的秋招做好准备。

所以,这部分一点儿都“不着急”的留学生到底在想什么?

“不着急”留学生的N种求职想法

Type 1:家境优渥,我家里有“矿”!

我家里有现成的公司,出国读书不过是来学习体验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毕业之后直接回国接班就好,也会有专门带我的前辈,压根没有任何找实习的必要啊。

——Michael 美国留学生

Type 2:留学生身份优越感

我可是墨尔本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门门课HD和D,雅思7.5,海归背景和优异的成绩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我的实力和优势吗?

——Tony 澳洲留学生

Type 3:GPA=Everything!

GPA就是我的命,为了提高GPA,我可以一次次发邮件跟老师argue复议我的essay分数,为了presentation得高分把每一句话排练数十遍,为了quiz得满分把多达200页的英文教材知识点全部重新精读两遍。

Paper写得我头都快秃了,我的一切时间都只奉献给提升成绩——成绩好才是硬道理,GPA越高,才能越受青睐。至于其他的,我不关心,也没精力关心,先把成绩搞好再说。

——Carl 英国留学生

Type 4:把兼职当事业

我每周都有去当地的华人餐馆兼职两天和做业余代购,每周的学习和课余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个假期我也不打算回国,准备就留在当地赚赚生活费、零花钱,之后用赚的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Mandy 澳洲留学生

Type 5:此时规划,为时过早

我现在才刚刚大二,大三大四还有大把时间,现在理论知识体系都还未完全构建形成,又如何谈得上应用实践呢?大四才是学完课本知识投入实践最适合的时间。

——Lidia 加拿大留学生

Type 6:享乐主义至上,舒适圈里最惬意

“Study hard,play hard”一直都是我的人生信条。就像周末这些商家的店铺都会关门一样,假期设置的目的就是用来放松娱乐的。平常的课业负担已经让我压力山大。假期就是我放松平衡的个人时间。我不太愿意为了一份实习牺牲掉宝贵的假期时间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忍受孤独。

——Ken 美国留学生

Type 7: 高学历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我的目标是当大学老师,所以我的规划就是——本科读完读硕士,硕士读完读博士,学历越高才越有竞争力。所以我还是专注于提高学历吧。

——Ben 新加坡留学生

事实上,作为留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虽说确实有一定类似优秀“原生家庭”的背景优势。但想要在当今已具备专业化精准化特点的求职市场中穿越人海,斩获心仪offer还真的需要:

“着急”一点!!!

真实的留学生求职现状

1、大部分留学生真的不是富二代

随着出国留学从精英化逐渐走向大众化,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们越来越成为留学热潮中的主力队员。刻板印象里——“留学生=富二代”的概念已经不大适用。

拥有家族企业,毕业直接回家接班的留学生人群毕竟还是少数。通过家庭内部资源和关系安排的岗位也并不一定契合新时代专业所学和个人理想职业规划。绝大多数留学生依旧需要面临依靠个人能力择业就业的多重考验。

2、已从“黄金时代”步入“青铜时代”的留学背景优势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以及2018年全球化智库(CCG)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在2018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66.21万人,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逾八成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形成了一种中国学生“大进大出”的独特人才环流现象。

在这种现象背后,留学生身份“去光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在选择海归和国内的应届生之间,也并不会有格外偏好。

根据Lockin China《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14.8%的海归期待回国后进入金融行业,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行业,占比11.2%;排在第三的是文化教育行业,占比7.7%,但是,仅有7.2%金融行业的企业表示对海归有强烈的需求。

也就是说,花费百万留学的经历,对企业而言,更多只是锦上添花。留学生有时候甚至可能会被认为不如国内学生那么好培养。

3、越是留学生,找实习找工作才越要趁早准备

事实上,越好的企业会越早投入抢人大战,很多大厂直接在Summer Intern中敲定了大部分来年转正人员名单!而此时,留学生们还在铺天盖地的essay和繁重的final中苦苦挣扎着。

等毕业回国的时候,秋招已经过半,好岗位早已抢完,自己却还没有开始熟悉大陆的招聘流程和招聘风格。甚至可能到真正回国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已经不再具备应届生身份。

4、求职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与国内要求脱节严重是留学生的最大劣势

很多时候,一部分留学生之所以对于找实习和求职这件事毫无意识,就在于缺乏有效获取这些信息资源的渠道,以至于形成“找实习还太早”的错误观念。

另外,因为长期身居海外,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和国内就业要求形式差异化脱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国内学生有的校招现场宣讲会、双选会资源长达数月的自由实习时间,留学生都没有。

跨越大洋,打着飞的,错乱着时差去参加一场场自己也不知道会不会有结果的现场面试,从不考虑机会成本,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负担。

5、踏不出舒适圈,难以适应职场

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在其所著《原则》一书中写道:

Pain+Reflection=Progress

所有进步的获取都离不开痛点刺激和自我反思。现实中,大量优质的实习和岗位资源都往往集中于一线城市。

不克服自身惰性,做出所谓“牺牲”假期时间,适应陌生环境,尽早开启实习安排的话——毕业就失业,海归变“海待”真的不是说说而已。在羡慕别人为什么能拿到心仪的offer时候,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在家里躺尸看剧的那些天别人又是否正在工作岗位上“挥汗如雨”呢?

本来不着急,看完之后好像突然觉得自己竞争力为负,人生无望了......

从象牙塔中走出,踏入现实社会的洪流是莘莘学子成长为职场人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迷茫,焦虑,孤独,无助都是不得不经历的成长的滋味。

用也曾历经迷茫困顿自我怀疑的留学生Anna的话来说:

求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调研行业,认识社会并逐渐找到几者平衡点和契合点的过程。

每个人在刚进入大学时的想法都美好而天真,留学生活更被外界赋予了太多光环化的想象。一开始没有太大压力也没有任何顾虑。只需按部就班地学习和面对相比国内有点无聊的生活。可后来才发现,留学生活包含的还有不断的适应和挑战。

意识是促成行动的首要前提。从一开始的毫无意识,到猛然发现应当有所规划却又不知如何着手的那段时间,内心是极度恐慌的。从0到1,永远都是最难的阶段!

有时候,走出迷茫,醍醐灌顶,也需要Mentor的指引。前人的宝贵经验和真诚分享,像是夜空中的北斗星,让迷茫之人找到前行的方向。

逃避既可耻也无用。行动,细节化,让量变积累形成质变。不断地自我剖析:“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又该如何达到?”

去挖掘自身的特长,调研感兴趣的行业,根据具体行业和岗位要求反复修改简历,演练面试,学习硬技能,通过实习去感知真实职场,最终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所需的契合点。

但有所准备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求职持久战中的常态。Resilience是这个时期中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心态。

愿你从当下,开始思考,立即行动,在7、8月做的事情,或许在9、10月就会有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留学生,你为什么不着急?

这部分一点儿都“不着急”的留学生到底在想什么?

文|职问 歪歪

6月中旬,地球另一端的澳洲留学生们终于结束了在铺天盖地Essay、催命DDL以及惊险Final中苦苦挣扎的生活,迎来了一个月的暑假。

周四下午,大三交换生Amy刚结束在澳洲的最后一门考试,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机场准备回国。历经11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在家只待了一天,又立刻启程飞往上海,开始她在国内的暑期实习。实习结束,她又将飞回澳洲,开启下个学期的紧张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Amy一样把暑期奉献给了实习。Amy在澳洲认识的大多数留学生才刚刚开启休闲度假模式:朋友圈里晒聚餐的,分享学期心得的,秀恩爱的,说再见的,去旅行的,五花八门。

在他们眼中,Amy太过拼命——刚结束苦逼的学习生活连气都喘不上一口就又投入工作。不紧不慢追剧补觉,思考旅行目的地,才是留学生结束Final开启假期的常态。

但Amy非常清楚当前国内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的残酷:院校鄙视链、神仙打架、研究生满地走、大厂神秘N:1申录比例,每一次简历投递和面试都像是一场进阶版的打怪游戏。

正因如此,国内的同学们早早开始摩拳擦掌,纷纷投入Summer Intern的工作中,同时也在海量搜集信息,疯狂刷题,模拟面试,为即将开启的秋招做好准备。

所以,这部分一点儿都“不着急”的留学生到底在想什么?

“不着急”留学生的N种求职想法

Type 1:家境优渥,我家里有“矿”!

我家里有现成的公司,出国读书不过是来学习体验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毕业之后直接回国接班就好,也会有专门带我的前辈,压根没有任何找实习的必要啊。

——Michael 美国留学生

Type 2:留学生身份优越感

我可是墨尔本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门门课HD和D,雅思7.5,海归背景和优异的成绩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我的实力和优势吗?

——Tony 澳洲留学生

Type 3:GPA=Everything!

GPA就是我的命,为了提高GPA,我可以一次次发邮件跟老师argue复议我的essay分数,为了presentation得高分把每一句话排练数十遍,为了quiz得满分把多达200页的英文教材知识点全部重新精读两遍。

Paper写得我头都快秃了,我的一切时间都只奉献给提升成绩——成绩好才是硬道理,GPA越高,才能越受青睐。至于其他的,我不关心,也没精力关心,先把成绩搞好再说。

——Carl 英国留学生

Type 4:把兼职当事业

我每周都有去当地的华人餐馆兼职两天和做业余代购,每周的学习和课余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个假期我也不打算回国,准备就留在当地赚赚生活费、零花钱,之后用赚的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Mandy 澳洲留学生

Type 5:此时规划,为时过早

我现在才刚刚大二,大三大四还有大把时间,现在理论知识体系都还未完全构建形成,又如何谈得上应用实践呢?大四才是学完课本知识投入实践最适合的时间。

——Lidia 加拿大留学生

Type 6:享乐主义至上,舒适圈里最惬意

“Study hard,play hard”一直都是我的人生信条。就像周末这些商家的店铺都会关门一样,假期设置的目的就是用来放松娱乐的。平常的课业负担已经让我压力山大。假期就是我放松平衡的个人时间。我不太愿意为了一份实习牺牲掉宝贵的假期时间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忍受孤独。

——Ken 美国留学生

Type 7: 高学历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我的目标是当大学老师,所以我的规划就是——本科读完读硕士,硕士读完读博士,学历越高才越有竞争力。所以我还是专注于提高学历吧。

——Ben 新加坡留学生

事实上,作为留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虽说确实有一定类似优秀“原生家庭”的背景优势。但想要在当今已具备专业化精准化特点的求职市场中穿越人海,斩获心仪offer还真的需要:

“着急”一点!!!

真实的留学生求职现状

1、大部分留学生真的不是富二代

随着出国留学从精英化逐渐走向大众化,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们越来越成为留学热潮中的主力队员。刻板印象里——“留学生=富二代”的概念已经不大适用。

拥有家族企业,毕业直接回家接班的留学生人群毕竟还是少数。通过家庭内部资源和关系安排的岗位也并不一定契合新时代专业所学和个人理想职业规划。绝大多数留学生依旧需要面临依靠个人能力择业就业的多重考验。

2、已从“黄金时代”步入“青铜时代”的留学背景优势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以及2018年全球化智库(CCG)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在2018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66.21万人,回国人员总数为51.94万人。逾八成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形成了一种中国学生“大进大出”的独特人才环流现象。

在这种现象背后,留学生身份“去光环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在选择海归和国内的应届生之间,也并不会有格外偏好。

根据Lockin China《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14.8%的海归期待回国后进入金融行业,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行业,占比11.2%;排在第三的是文化教育行业,占比7.7%,但是,仅有7.2%金融行业的企业表示对海归有强烈的需求。

也就是说,花费百万留学的经历,对企业而言,更多只是锦上添花。留学生有时候甚至可能会被认为不如国内学生那么好培养。

3、越是留学生,找实习找工作才越要趁早准备

事实上,越好的企业会越早投入抢人大战,很多大厂直接在Summer Intern中敲定了大部分来年转正人员名单!而此时,留学生们还在铺天盖地的essay和繁重的final中苦苦挣扎着。

等毕业回国的时候,秋招已经过半,好岗位早已抢完,自己却还没有开始熟悉大陆的招聘流程和招聘风格。甚至可能到真正回国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已经不再具备应届生身份。

4、求职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与国内要求脱节严重是留学生的最大劣势

很多时候,一部分留学生之所以对于找实习和求职这件事毫无意识,就在于缺乏有效获取这些信息资源的渠道,以至于形成“找实习还太早”的错误观念。

另外,因为长期身居海外,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和国内就业要求形式差异化脱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国内学生有的校招现场宣讲会、双选会资源长达数月的自由实习时间,留学生都没有。

跨越大洋,打着飞的,错乱着时差去参加一场场自己也不知道会不会有结果的现场面试,从不考虑机会成本,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负担。

5、踏不出舒适圈,难以适应职场

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在其所著《原则》一书中写道:

Pain+Reflection=Progress

所有进步的获取都离不开痛点刺激和自我反思。现实中,大量优质的实习和岗位资源都往往集中于一线城市。

不克服自身惰性,做出所谓“牺牲”假期时间,适应陌生环境,尽早开启实习安排的话——毕业就失业,海归变“海待”真的不是说说而已。在羡慕别人为什么能拿到心仪的offer时候,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在家里躺尸看剧的那些天别人又是否正在工作岗位上“挥汗如雨”呢?

本来不着急,看完之后好像突然觉得自己竞争力为负,人生无望了......

从象牙塔中走出,踏入现实社会的洪流是莘莘学子成长为职场人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迷茫,焦虑,孤独,无助都是不得不经历的成长的滋味。

用也曾历经迷茫困顿自我怀疑的留学生Anna的话来说:

求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调研行业,认识社会并逐渐找到几者平衡点和契合点的过程。

每个人在刚进入大学时的想法都美好而天真,留学生活更被外界赋予了太多光环化的想象。一开始没有太大压力也没有任何顾虑。只需按部就班地学习和面对相比国内有点无聊的生活。可后来才发现,留学生活包含的还有不断的适应和挑战。

意识是促成行动的首要前提。从一开始的毫无意识,到猛然发现应当有所规划却又不知如何着手的那段时间,内心是极度恐慌的。从0到1,永远都是最难的阶段!

有时候,走出迷茫,醍醐灌顶,也需要Mentor的指引。前人的宝贵经验和真诚分享,像是夜空中的北斗星,让迷茫之人找到前行的方向。

逃避既可耻也无用。行动,细节化,让量变积累形成质变。不断地自我剖析:“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又该如何达到?”

去挖掘自身的特长,调研感兴趣的行业,根据具体行业和岗位要求反复修改简历,演练面试,学习硬技能,通过实习去感知真实职场,最终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所需的契合点。

但有所准备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求职持久战中的常态。Resilience是这个时期中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心态。

愿你从当下,开始思考,立即行动,在7、8月做的事情,或许在9、10月就会有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