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冰箱企业走到了断臂求生的新路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冰箱企业走到了断臂求生的新路口

选冰箱看能效标识是从2005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以来,消费者逐步培养出来的习惯。然而10年过去了,能效等效虚标一直是整个冰箱行业公开的潜规则和秘密。

容量和能效的虚标,对于所有冰箱企业和经销商来说,似乎只是小问题,这毕竟是存在于行业多年的“潜规则”和“公开秘密”。

但是,这其实反映出长期以来冰箱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缺乏对于市场、商家和用户的敬畏之心。最终这带给冰箱产业的伤害则是,最近十多年来这个行业一直缺乏革命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产品。

青汀||撰稿

日前,质检总局发布了2015年第2季度电冰箱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报告显示,能效等级虚标成为产品不合格的主要不合格项目之一,而作为影响能效等级重要因素的总有效容积和耗电量项目均出现不合格情况。

选冰箱看能效标识是从2005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以来,消费者逐步培养出来的习惯。然而10年过去了,能效等效虚标一直是整个冰箱行业公开的潜规则和秘密。

小问题其实藏着大漏洞

虽然这一现象没有遭到用户的持续投诉和质疑,然而消费者已经对能效标识渐渐失去信任。近日就有用户向笔者抱怨,新买的外观很霸气的202升的冰箱,用了两天之后发现其装的东西比之前换掉的186升的老冰箱还少。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在国家标准中,冰箱容积可以有3%的误差范围,也就是说总有效容积限定值不得低于额定容积的97%,即一个企业标识为100升的冰箱,有效容积低于97升的才是不合格产品。

有了这个规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按照97%的下限来设计产品。但由于实验环境与真实的使用环境存在较大差距,就会导致生产出来的成品低于标识的能效数据,从而欺骗了商家和消费者。

对企业来说,虚标能效虽然不会节省多少成本,但虚标之后,每升的平均单价就有所降低,至少可以让消费者“感觉”价格便宜了。同时,实际的二级冰箱虚标之后变成一级,价格也会提升几百元。

另一方面,一旦政府或产业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并从国家财政拿出钱来进行补贴,就会有更多企业借助虚标来骗保。

这么多年,冰箱企业都是这么“混”过来的。那么,面对新的冰箱标准出台,以及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公开透明化、消费者的主动维权意识提升等一系列内因外境变化,冰箱企业是否还可以这么走下去,这种虚标的行为是否还会有生存的空间?

不能虚标人生,当断臂求生

梳理最近10年来的冰箱产业发展历程,让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除了少数企业之外,竟然超过90%以上的冰箱企业技术创新基本上陷入了抄袭、模仿同行的创新停滞期。很多冰箱企业甚至早就不用专业的技术研发人员,需要的只是生产制造工艺人员。

可以说这正是多年以来冰箱企业“虚标人生”后自己种下的恶果。虽然过去多年来通过这种方式多赚了不少钱、多卖了不少冰箱,但是留给市场和消费者的后遗症却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轻易消除的。

笔者认为,冰箱企业们是时候结束这种玩“虚”行为,否则迟早把自己搭进去,而且还落个骂名。所以,今明两年也应该成为冰箱企业“断臂求生”的关键时刻。

在传统时代,用户接触信息的渠道较少,也没有各种有效的手段来证明产品的参数,不太发达的网络也让用户投诉无门,顶多抱怨了事,这让很多企业可以“蒙混过关”。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信息沟通变得无边界和零距离,随着用户接触的信息量增多就会对虚假信息产生质疑,甚至投诉,用户的口碑会快速演变成对产品的拒绝和企业信任的丧失。

不仅如此,新版冰箱能效新标准已完成定稿并递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报批。较之前的能耗标准,新能效标准要求冰箱耗电量大幅降低,新1级比老1级耗电量要下降40%左右。

据测算,新能效标准实施后,现在冰箱市场上至少有八成的“1级能效冰箱”将被强制退出这一级别,就目前冰箱行业的竞争态势也可推算出至少两成的品牌将要被市场淘汰。

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倒逼企业的新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冰箱企业不得不提上日程的事情。不论是新标能效即将出台,还是被质检总局抽检不合格对企业来说都绝非坏事,虽然它们都逼迫企业进行“断臂求生”。

同时也给所有冰箱企业提了一个醒: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聪明”,再想靠着打“擦边球”来“蒙骗”用户已经成为一条死路。

同样要想赢得用户,不能靠喊几个口号,必须练就“技术内功”,通过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才能真正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持续站稳脚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冰箱企业走到了断臂求生的新路口

选冰箱看能效标识是从2005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以来,消费者逐步培养出来的习惯。然而10年过去了,能效等效虚标一直是整个冰箱行业公开的潜规则和秘密。

容量和能效的虚标,对于所有冰箱企业和经销商来说,似乎只是小问题,这毕竟是存在于行业多年的“潜规则”和“公开秘密”。

但是,这其实反映出长期以来冰箱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缺乏对于市场、商家和用户的敬畏之心。最终这带给冰箱产业的伤害则是,最近十多年来这个行业一直缺乏革命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产品。

青汀||撰稿

日前,质检总局发布了2015年第2季度电冰箱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报告显示,能效等级虚标成为产品不合格的主要不合格项目之一,而作为影响能效等级重要因素的总有效容积和耗电量项目均出现不合格情况。

选冰箱看能效标识是从2005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能源效率标识制度以来,消费者逐步培养出来的习惯。然而10年过去了,能效等效虚标一直是整个冰箱行业公开的潜规则和秘密。

小问题其实藏着大漏洞

虽然这一现象没有遭到用户的持续投诉和质疑,然而消费者已经对能效标识渐渐失去信任。近日就有用户向笔者抱怨,新买的外观很霸气的202升的冰箱,用了两天之后发现其装的东西比之前换掉的186升的老冰箱还少。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在国家标准中,冰箱容积可以有3%的误差范围,也就是说总有效容积限定值不得低于额定容积的97%,即一个企业标识为100升的冰箱,有效容积低于97升的才是不合格产品。

有了这个规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按照97%的下限来设计产品。但由于实验环境与真实的使用环境存在较大差距,就会导致生产出来的成品低于标识的能效数据,从而欺骗了商家和消费者。

对企业来说,虚标能效虽然不会节省多少成本,但虚标之后,每升的平均单价就有所降低,至少可以让消费者“感觉”价格便宜了。同时,实际的二级冰箱虚标之后变成一级,价格也会提升几百元。

另一方面,一旦政府或产业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并从国家财政拿出钱来进行补贴,就会有更多企业借助虚标来骗保。

这么多年,冰箱企业都是这么“混”过来的。那么,面对新的冰箱标准出台,以及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公开透明化、消费者的主动维权意识提升等一系列内因外境变化,冰箱企业是否还可以这么走下去,这种虚标的行为是否还会有生存的空间?

不能虚标人生,当断臂求生

梳理最近10年来的冰箱产业发展历程,让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除了少数企业之外,竟然超过90%以上的冰箱企业技术创新基本上陷入了抄袭、模仿同行的创新停滞期。很多冰箱企业甚至早就不用专业的技术研发人员,需要的只是生产制造工艺人员。

可以说这正是多年以来冰箱企业“虚标人生”后自己种下的恶果。虽然过去多年来通过这种方式多赚了不少钱、多卖了不少冰箱,但是留给市场和消费者的后遗症却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轻易消除的。

笔者认为,冰箱企业们是时候结束这种玩“虚”行为,否则迟早把自己搭进去,而且还落个骂名。所以,今明两年也应该成为冰箱企业“断臂求生”的关键时刻。

在传统时代,用户接触信息的渠道较少,也没有各种有效的手段来证明产品的参数,不太发达的网络也让用户投诉无门,顶多抱怨了事,这让很多企业可以“蒙混过关”。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信息沟通变得无边界和零距离,随着用户接触的信息量增多就会对虚假信息产生质疑,甚至投诉,用户的口碑会快速演变成对产品的拒绝和企业信任的丧失。

不仅如此,新版冰箱能效新标准已完成定稿并递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报批。较之前的能耗标准,新能效标准要求冰箱耗电量大幅降低,新1级比老1级耗电量要下降40%左右。

据测算,新能效标准实施后,现在冰箱市场上至少有八成的“1级能效冰箱”将被强制退出这一级别,就目前冰箱行业的竞争态势也可推算出至少两成的品牌将要被市场淘汰。

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倒逼企业的新节能技术已经成为冰箱企业不得不提上日程的事情。不论是新标能效即将出台,还是被质检总局抽检不合格对企业来说都绝非坏事,虽然它们都逼迫企业进行“断臂求生”。

同时也给所有冰箱企业提了一个醒: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聪明”,再想靠着打“擦边球”来“蒙骗”用户已经成为一条死路。

同样要想赢得用户,不能靠喊几个口号,必须练就“技术内功”,通过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才能真正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持续站稳脚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