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物 | 杨振之:大有可为,从全域旅游到乡村振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物 | 杨振之:大有可为,从全域旅游到乡村振兴

日前,界面四川就四川旅游资源挖掘、文旅融合、乡村度假、乡村振兴等问题对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国内旅游规划专家、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杨振之进行了专访。

图文 | 界面四川-文旅 邓江杨琳

杨振之重庆市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旅游管理专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亚太旅游协会PATA专家;国际休闲度假学会(IRVS)秘书长;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MTA专家;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全国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理事长;四川省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建设厅城市规划评审专家,国内旅游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学刊》学术委员。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

杨振之研究领域广泛,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区规划、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等。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重点课题,著述成果丰富,广受业界关注和好评。

杨振之拥有20余年的旅游规划、策划、项目论证的经验,主持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专项规划》,“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诞生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邓小平纪念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及邓小平故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湖南省浏阳市胡耀邦故里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与重点区域详细规划,毛主席韶山求学之路总体策划等1000余项重大、精品策划规划。作为“全域旅游”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的先行者,杨振之教授成就了全域旅游多个样本规划。

日前,界面四川就四川旅游资源挖掘、文旅融合、乡村度假、乡村振兴等问题对杨振之教授进行了专访。

界面四川:前不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四川省旅游新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三”是指三星堆,“九”是指九寨沟,“大”是指大熊猫。您认为四川文化旅游除了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之外,还有哪些可以深入的挖掘的资源呢?

杨振之三九大”实际上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来的,在新时期下提出的三大品牌。这三大品牌代表的是四川的旅游品牌形象。四川旅游资源和未来的发展在全国应该是排在前列的,包括我们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世界遗产类的景区等。比如大熊猫栖息地,它实际上是一个走廊,是一整个横断山区、还有整个龙门山区,很多景区都划进去了。

在川西地区,尤其是阿坝甘孜凉山,在深度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很优秀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开发出来,而且这种多元性非常强。景观层次很丰富,地理单元也非常丰富,民族风情多样。这些资源大都处于睡眠状态、休眠状态,都还未开发。不管是它的规模体量,还是它的多元性,在全国都是排在前面的。

来也股份前几年编制了317/318国道——“世界最美景观大道”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了整个阿坝州和甘孜州,一直到西藏。当时我们做了一个资源评价,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还有PATA(Pacific Asia Travel Association)亚太旅游协会的专家都来评审,他们都认可我们当时的评价。

这个最美的景观大道,到现在都处于一种比较原生的状态。大家可以自驾车沿着317、318国道走一走,看一看,其实很多村落、很多民族民俗文化很多东西都没挖掘出来,都没展现出来。

界面四川:318国道作为“世界最美景观大道”的提法已被大众认可,只是可能各地分段开发的深度开发做得还不够?

杨振之: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服务体系的配套都还不够,远远不够。虽然资源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服务体系、设施、管理还没跟上。

比如环贡嘎地区,它是典型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一个结合部,也正好属于中国地理空间地形地貌从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那么在中国来说,它应该是最东端的雪山冰川了,而且也是离大都市最近的雪山冰川。

民族文化上,这个区域有木雅藏族,有尔苏藏族,还有嘉绒藏族,很多的支系融汇在这。不仅藏族文化是这样,彝族文化也是这样。汉、藏、羌、彝各民族已经在这个地方融合了几千年,使这个区域的文化多元性非常强烈。

从地形上看,大渡河谷的海拔1000多米,一下子跃升到7556米,一下子又到6000多米。这个剖面是标准的地质剖面,它意味着气候的垂直带分布,从亚热带一直上到高寒带,气候的垂直带分布就意味着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所以这些区域景观是很漂亮的。如果申报世界遗产,任选一个区域都可以申报,比如整个天山可以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贡嘎雪山也可以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对于四川来说,未来的发展其实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虽然我们省观光旅游很发达,但四川省的度假旅游相对落后。严格说来都还没开始,和沿海相比差距较大。但严格来说,我们国家在度假旅游体系上的发展,与国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四川,在国际度假旅游体系里面,虽然没有滨海,没有3S(即旅游资源中的阳光Sun、沙滩Sands、海水Sea)的资源,但四川有很多其他资源。比如,尤其是在全球都具有竞争能力的雪山冰川,能像阿尔卑斯山一样的玩滑雪,海拔在2000到3000左右的这些区域,是完全可以的。像我刚谈到的的环贡嘎地区,环贡嘎地区有很多适合滑雪的台地和坡地,完全可以挖掘出来。

阳光是另一个度假资源,攀西地区,西昌和攀枝花主打阳光度假地,实际上在雅安的石棉和汉源也有丰富的的阳光,离成都也很近。从都江堰往外走,穿过紫坪铺隧道,到了汶川汶川茂县理县这一带,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阳光。并且在小金、金川,尤其是金川的一些大渡河上游,宽谷河谷地带的风光非常漂亮。

所以我们可以挖掘的地方很多,我们川西地区有很好的阳光,有世界一流的温泉资源,有优质的滑雪资源,有全球一流的山地运动资源。

度假往往是跟运动与康养结合起来的。康养和运动是度假生活的一个配套,也是度假的目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自我,然后要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在度假过程当中你在海滨要晒太阳、要游泳潜水是吧?你在阿尔卑斯山里面滑雪,白天滑雪,晚上泡温泉,这都是属于康养+运动。所以康养运动是大健康产业,也是度假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常把两个东西分得很开,其实它们不是分开的,是合在一起的。

我们现在总说要用消费来拉动内需,文旅产业肯定是龙头。但是这个龙头现在还只是以一种观光的消费、休闲的消费呈现出来,这还不行。观光休闲消费跟度假生活所创造的效益,两者之间消费量级差得很远。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休闲度假时代了,但是我们产品供给还有距离。

界面四川:您提出的“全域旅游”是以旅游做一个龙头来拉动其他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都加入进来,那么成都在四川省全域旅游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杨振之:根据大数据的分析,其实成都的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都是带有引领作用的,也是排在前列的。它最突出的就是休闲,就是这种休闲生活,还有老百姓的这种生活态度,对外来游客的感染力太强了。

成都已经成了真正的目的地。

他既是一个目的地,又是一个很大的客源输出地。成都通向国外的航线快要达到120多条了,第二机场建成以后会更多,要增加六条跑道。它已经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口岸,一个大枢纽。而且可能在“一带一路”这个层面上,它已经远远超过它的空中枢纽的地位,远远超过我们周边的城市,包括西安。这表明它既是一个目的地城市,又是一个客源输出的重大、重要城市。

来也股份做过一些数据分析,基本上游客到了成都以后,在四川的旅游主要是去九寨沟,那是一个点,乐山大佛、峨眉山是另一个点,就这两个区域,其他区域他都不去了,游客的离散度很低。这其实并不是个好现象,表明成都的聚合效应太强了。

另一方面,游客由于时间精力各方面的成本问题,不可能去他不知道的、不知名的地方,所以需要四川未来推出吸引力更强大的新目的地出来。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滑雪度假地,这些强大的新业务出来以后,才有可能来成都游玩后还会到其他地方玩。这是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成都本身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

1986年开始在郫都区打造徐家大院。“农家乐”的兴起代表了中国城乡共荣的一种新模式,全国都在不断地学习。后来,从农家乐走向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后来也变成了景区,变成一个景区的经营方式。比如我们的红砂村,它成为了全国第一批4A级乡村旅游景区。但我认为这种景区的经营方式不适合乡村旅游,这只是我们用观光的思维在理解乡村旅游。

关于乡村旅游,我在2007年有一个课题,后来出了一部书叫《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当时我就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乡居,一个是田园养生。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形态应该是乡居,因为欧洲已经走过了这个过程,大概在二战以后,城市人到乡村去居住,乡村人到城市来居住,叫互换空间运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这样。未来大部分的中国人也会选择居住在乡村。它有两种居住方式,一个是长期居住在乡村,有可能把乡村作为第一居所,第二种有可能就是有一段时间居住在乡村。

而田园度假,我认为是3.0版的乡村旅游,它是以乡居和田园养生为主的一种度假生活方式。

当时我也专门研究了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我发现农村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来改革,以后它就会实现乡居,会实现真正的田园养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抓手。这个综合体除了要做现代农业之外,还要形成老百姓居住区和生活区,当然同时你还要做田园养生的、康养的、文化创意和旅游,这些休闲业态,集中在一个区域,这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综合体。田园养生最重要的内涵是什么?是你生活在乡村,你呼吸的好的空气,你吃的有机蔬菜和食品,你体验的乡村的文化(在地性的文化)……等等这些。

田园乡居做好了以后,一定会比城市的五星级酒店的收费更高。为什么?因为他消费的东西不一样,他消费的是广袤的田野和乡村的空间,消费的是优质的空气和水,消费的是有机食品,消费的是乡村文化。所以,乡村性一定是人类精神回归原来心灵家园的那种,就像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里面所反映出来的。它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上的回归,回归心中家园这样。

界面四川: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后,很多乡村都想积极响应,想去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可能缺乏一个科学的规划和一个在地特色的提炼,杨教授对此有哪些指导性意见?

杨振之:我认为不管是像(蒲江的)明月村也好,还是竹艺村或者青冈村这些成都周边的明星村落,这些明星村是没办法复制的,它也只能是代表,就是乡村振兴在前期的一种发展形态。因为农民本身的创业能力相对落后,他们还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眼界和素质。那么现在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乡村振兴一定要以农民为基础为主体,如果农民自己都不给力,不能成为一个主力军,乡村振兴是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做乡村振兴,单纯依靠农民现有的综合素质,不具备生产力。他们有土地,但是没有人才和技术,也没有足够的资本。所以从生产要素看,农民是比较弱的,所以要靠现阶段农民去创业,把乡村振兴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解决农村生产力的变革。重新变革农村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这就意味着资本要下乡,人才要下乡,技术要下乡,然后土地制度要变革。这四大要素变了以后,才是生产力的核心改变,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特色小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为什么要做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恰恰是联系乡村和城市的一个过渡环节,他肩负的使命就是要改革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农村目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没有大机器化生产,也没有集约化生产。生产力落后了,观念就落后,生产关系也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农业需要面临工业化的过程,大家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农业现在基本上还属于小农经济,并没有进入工业化。

目前的产业融合发展,基本上还停留在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了一三产业的融合,其实最根本的还得要把第二产业融合进来。

农业的工业化很重要,各大产业都必须要进行深度融合。我们去法国普罗旺斯参观的时候,除了参观他的薰衣草农田,还要看他的工厂,而工厂本身就是一个旅游项目,看到薰衣草的深加工生产以后,再去销购它的工业产品。这就叫做一二三产业融合了。

再比如法国的波尔多酒庄,首先要去参加葡萄采摘,采摘完了会看酒窖的生产过程,然后有专门的葡萄酒的课程培训你,给你展示酿造葡萄酒的过程,甚至教你如何品尝葡萄酒,怎么开葡萄酒瓶,怎么看年份,这也是工业和旅游的融合。最后,在你离开的时候再去购买它的葡萄酒,就会喜欢上葡萄酒。体验的过程提高了价值,真正的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就是这样做起来的。

一二三产业做深度融合,最关键的是乡村振兴的规划。我们现在基本上是用所谓的“城市规划”的手法在规划乡村,这个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做规划的人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没干过农活,对农民和农民的而生活环境的了解就有限,如果完全按照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去规划乡村,最后就会出问题。 这也是我们需要媒体呼吁的。

中国的乡村,可能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最后一片土地了。如果在乡村振兴过程当中没规划好,可能我们真正的传统文化就要被毁掉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农民会放弃耕地,进城务工。现在我们城市化率是59%,而农村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再经过十多年奋战,估计城市化率会达到70%多。这边不断有人在进城,那边不断地毁掉乡村,如果这样做下去,乡村最后还能成为美丽乡村吗?

实际上,“美丽乡村”最核心的价值还是要保留它的传统文化,保留乡村的在地性的内涵。农业既要现代化,同时传统农耕文化也要保留,这是最核心的东西。

界面四川:现在各地都在提“新文旅”的概念,不知道“新文旅”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改变呢?

杨振之:对,现在到处都在提这个,不停地有人跟我们说他们是做新文旅的,但我并不赞成这个提法。我觉得这又是在炒作概念,没多大意思。因为文旅融合才刚刚刚开始提,你文旅融合1.0版都还没做好,就开始做新文旅了?逻辑上是不通的。文化和旅游是天生融合在一起的,并不是说我们以前就没有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是这么回事。

以前,文化和旅游依然在融合,只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发现离市场的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尤其是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产品同质化严重主要表现在没把文化在地性的东西、地域文化的东西和旅游进行深度的融合,因此它就会出现不断的抄袭,不断的同质化。所以相同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老百姓就会觉得乏味,旅行就缺乏意义。因为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要深化和强化文与旅之间的融合关系。

那么,新文化旅游融合,究竟新在什么地方?这是最关键的。我觉得这个概念其实不需要,没多大意思。我们常常给自己贴上太多概念,却不做内容。中国的文旅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在炒作概念,却没有真正做好的旅游,没有真正做好旅游。

2002年,杨振之教授牵头成立了来也股份,致力于为中国的旅游贡献发展提供科学学术指导和统筹规划方案。杨教授的团队在成立之初就有一个定位,这个企业一定是做研究型企业,不能做成一般的商业化很强的企业。带着学者的使命,杨教授和来也任重道远。我们也期待杨教授有更多的文旅作品落地让旅行的体验感更充实,更全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物 | 杨振之:大有可为,从全域旅游到乡村振兴

日前,界面四川就四川旅游资源挖掘、文旅融合、乡村度假、乡村振兴等问题对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国内旅游规划专家、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杨振之进行了专访。

图文 | 界面四川-文旅 邓江杨琳

杨振之重庆市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旅游管理专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亚太旅游协会PATA专家;国际休闲度假学会(IRVS)秘书长;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MTA专家;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全国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理事长;四川省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建设厅城市规划评审专家,国内旅游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学刊》学术委员。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实际控制人。

杨振之研究领域广泛,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区规划、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等。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重点课题,著述成果丰富,广受业界关注和好评。

杨振之拥有20余年的旅游规划、策划、项目论证的经验,主持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专项规划》,“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诞生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邓小平纪念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及邓小平故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湖南省浏阳市胡耀邦故里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与重点区域详细规划,毛主席韶山求学之路总体策划等1000余项重大、精品策划规划。作为“全域旅游”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的先行者,杨振之教授成就了全域旅游多个样本规划。

日前,界面四川就四川旅游资源挖掘、文旅融合、乡村度假、乡村振兴等问题对杨振之教授进行了专访。

界面四川:前不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四川省旅游新口号——“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三”是指三星堆,“九”是指九寨沟,“大”是指大熊猫。您认为四川文化旅游除了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之外,还有哪些可以深入的挖掘的资源呢?

杨振之三九大”实际上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来的,在新时期下提出的三大品牌。这三大品牌代表的是四川的旅游品牌形象。四川旅游资源和未来的发展在全国应该是排在前列的,包括我们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世界遗产类的景区等。比如大熊猫栖息地,它实际上是一个走廊,是一整个横断山区、还有整个龙门山区,很多景区都划进去了。

在川西地区,尤其是阿坝甘孜凉山,在深度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很优秀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开发出来,而且这种多元性非常强。景观层次很丰富,地理单元也非常丰富,民族风情多样。这些资源大都处于睡眠状态、休眠状态,都还未开发。不管是它的规模体量,还是它的多元性,在全国都是排在前面的。

来也股份前几年编制了317/318国道——“世界最美景观大道”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了整个阿坝州和甘孜州,一直到西藏。当时我们做了一个资源评价,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还有PATA(Pacific Asia Travel Association)亚太旅游协会的专家都来评审,他们都认可我们当时的评价。

这个最美的景观大道,到现在都处于一种比较原生的状态。大家可以自驾车沿着317、318国道走一走,看一看,其实很多村落、很多民族民俗文化很多东西都没挖掘出来,都没展现出来。

界面四川:318国道作为“世界最美景观大道”的提法已被大众认可,只是可能各地分段开发的深度开发做得还不够?

杨振之: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服务体系的配套都还不够,远远不够。虽然资源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服务体系、设施、管理还没跟上。

比如环贡嘎地区,它是典型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一个结合部,也正好属于中国地理空间地形地貌从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那么在中国来说,它应该是最东端的雪山冰川了,而且也是离大都市最近的雪山冰川。

民族文化上,这个区域有木雅藏族,有尔苏藏族,还有嘉绒藏族,很多的支系融汇在这。不仅藏族文化是这样,彝族文化也是这样。汉、藏、羌、彝各民族已经在这个地方融合了几千年,使这个区域的文化多元性非常强烈。

从地形上看,大渡河谷的海拔1000多米,一下子跃升到7556米,一下子又到6000多米。这个剖面是标准的地质剖面,它意味着气候的垂直带分布,从亚热带一直上到高寒带,气候的垂直带分布就意味着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所以这些区域景观是很漂亮的。如果申报世界遗产,任选一个区域都可以申报,比如整个天山可以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贡嘎雪山也可以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对于四川来说,未来的发展其实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虽然我们省观光旅游很发达,但四川省的度假旅游相对落后。严格说来都还没开始,和沿海相比差距较大。但严格来说,我们国家在度假旅游体系上的发展,与国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四川,在国际度假旅游体系里面,虽然没有滨海,没有3S(即旅游资源中的阳光Sun、沙滩Sands、海水Sea)的资源,但四川有很多其他资源。比如,尤其是在全球都具有竞争能力的雪山冰川,能像阿尔卑斯山一样的玩滑雪,海拔在2000到3000左右的这些区域,是完全可以的。像我刚谈到的的环贡嘎地区,环贡嘎地区有很多适合滑雪的台地和坡地,完全可以挖掘出来。

阳光是另一个度假资源,攀西地区,西昌和攀枝花主打阳光度假地,实际上在雅安的石棉和汉源也有丰富的的阳光,离成都也很近。从都江堰往外走,穿过紫坪铺隧道,到了汶川汶川茂县理县这一带,同样拥有无与伦比的阳光。并且在小金、金川,尤其是金川的一些大渡河上游,宽谷河谷地带的风光非常漂亮。

所以我们可以挖掘的地方很多,我们川西地区有很好的阳光,有世界一流的温泉资源,有优质的滑雪资源,有全球一流的山地运动资源。

度假往往是跟运动与康养结合起来的。康养和运动是度假生活的一个配套,也是度假的目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自我,然后要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在度假过程当中你在海滨要晒太阳、要游泳潜水是吧?你在阿尔卑斯山里面滑雪,白天滑雪,晚上泡温泉,这都是属于康养+运动。所以康养运动是大健康产业,也是度假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常把两个东西分得很开,其实它们不是分开的,是合在一起的。

我们现在总说要用消费来拉动内需,文旅产业肯定是龙头。但是这个龙头现在还只是以一种观光的消费、休闲的消费呈现出来,这还不行。观光休闲消费跟度假生活所创造的效益,两者之间消费量级差得很远。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休闲度假时代了,但是我们产品供给还有距离。

界面四川:您提出的“全域旅游”是以旅游做一个龙头来拉动其他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都加入进来,那么成都在四川省全域旅游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杨振之:根据大数据的分析,其实成都的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都是带有引领作用的,也是排在前列的。它最突出的就是休闲,就是这种休闲生活,还有老百姓的这种生活态度,对外来游客的感染力太强了。

成都已经成了真正的目的地。

他既是一个目的地,又是一个很大的客源输出地。成都通向国外的航线快要达到120多条了,第二机场建成以后会更多,要增加六条跑道。它已经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口岸,一个大枢纽。而且可能在“一带一路”这个层面上,它已经远远超过它的空中枢纽的地位,远远超过我们周边的城市,包括西安。这表明它既是一个目的地城市,又是一个客源输出的重大、重要城市。

来也股份做过一些数据分析,基本上游客到了成都以后,在四川的旅游主要是去九寨沟,那是一个点,乐山大佛、峨眉山是另一个点,就这两个区域,其他区域他都不去了,游客的离散度很低。这其实并不是个好现象,表明成都的聚合效应太强了。

另一方面,游客由于时间精力各方面的成本问题,不可能去他不知道的、不知名的地方,所以需要四川未来推出吸引力更强大的新目的地出来。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滑雪度假地,这些强大的新业务出来以后,才有可能来成都游玩后还会到其他地方玩。这是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成都本身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

1986年开始在郫都区打造徐家大院。“农家乐”的兴起代表了中国城乡共荣的一种新模式,全国都在不断地学习。后来,从农家乐走向了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后来也变成了景区,变成一个景区的经营方式。比如我们的红砂村,它成为了全国第一批4A级乡村旅游景区。但我认为这种景区的经营方式不适合乡村旅游,这只是我们用观光的思维在理解乡村旅游。

关于乡村旅游,我在2007年有一个课题,后来出了一部书叫《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当时我就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乡居,一个是田园养生。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形态应该是乡居,因为欧洲已经走过了这个过程,大概在二战以后,城市人到乡村去居住,乡村人到城市来居住,叫互换空间运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这样。未来大部分的中国人也会选择居住在乡村。它有两种居住方式,一个是长期居住在乡村,有可能把乡村作为第一居所,第二种有可能就是有一段时间居住在乡村。

而田园度假,我认为是3.0版的乡村旅游,它是以乡居和田园养生为主的一种度假生活方式。

当时我也专门研究了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我发现农村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来改革,以后它就会实现乡居,会实现真正的田园养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抓手。这个综合体除了要做现代农业之外,还要形成老百姓居住区和生活区,当然同时你还要做田园养生的、康养的、文化创意和旅游,这些休闲业态,集中在一个区域,这实际上这就是一个综合体。田园养生最重要的内涵是什么?是你生活在乡村,你呼吸的好的空气,你吃的有机蔬菜和食品,你体验的乡村的文化(在地性的文化)……等等这些。

田园乡居做好了以后,一定会比城市的五星级酒店的收费更高。为什么?因为他消费的东西不一样,他消费的是广袤的田野和乡村的空间,消费的是优质的空气和水,消费的是有机食品,消费的是乡村文化。所以,乡村性一定是人类精神回归原来心灵家园的那种,就像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里面所反映出来的。它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上的回归,回归心中家园这样。

界面四川: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后,很多乡村都想积极响应,想去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可能缺乏一个科学的规划和一个在地特色的提炼,杨教授对此有哪些指导性意见?

杨振之:我认为不管是像(蒲江的)明月村也好,还是竹艺村或者青冈村这些成都周边的明星村落,这些明星村是没办法复制的,它也只能是代表,就是乡村振兴在前期的一种发展形态。因为农民本身的创业能力相对落后,他们还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眼界和素质。那么现在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乡村振兴一定要以农民为基础为主体,如果农民自己都不给力,不能成为一个主力军,乡村振兴是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做乡村振兴,单纯依靠农民现有的综合素质,不具备生产力。他们有土地,但是没有人才和技术,也没有足够的资本。所以从生产要素看,农民是比较弱的,所以要靠现阶段农民去创业,把乡村振兴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解决农村生产力的变革。重新变革农村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这就意味着资本要下乡,人才要下乡,技术要下乡,然后土地制度要变革。这四大要素变了以后,才是生产力的核心改变,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特色小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为什么要做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恰恰是联系乡村和城市的一个过渡环节,他肩负的使命就是要改革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农村目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没有大机器化生产,也没有集约化生产。生产力落后了,观念就落后,生产关系也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农业需要面临工业化的过程,大家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农业现在基本上还属于小农经济,并没有进入工业化。

目前的产业融合发展,基本上还停留在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了一三产业的融合,其实最根本的还得要把第二产业融合进来。

农业的工业化很重要,各大产业都必须要进行深度融合。我们去法国普罗旺斯参观的时候,除了参观他的薰衣草农田,还要看他的工厂,而工厂本身就是一个旅游项目,看到薰衣草的深加工生产以后,再去销购它的工业产品。这就叫做一二三产业融合了。

再比如法国的波尔多酒庄,首先要去参加葡萄采摘,采摘完了会看酒窖的生产过程,然后有专门的葡萄酒的课程培训你,给你展示酿造葡萄酒的过程,甚至教你如何品尝葡萄酒,怎么开葡萄酒瓶,怎么看年份,这也是工业和旅游的融合。最后,在你离开的时候再去购买它的葡萄酒,就会喜欢上葡萄酒。体验的过程提高了价值,真正的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就是这样做起来的。

一二三产业做深度融合,最关键的是乡村振兴的规划。我们现在基本上是用所谓的“城市规划”的手法在规划乡村,这个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做规划的人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没干过农活,对农民和农民的而生活环境的了解就有限,如果完全按照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去规划乡村,最后就会出问题。 这也是我们需要媒体呼吁的。

中国的乡村,可能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最后一片土地了。如果在乡村振兴过程当中没规划好,可能我们真正的传统文化就要被毁掉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农民会放弃耕地,进城务工。现在我们城市化率是59%,而农村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再经过十多年奋战,估计城市化率会达到70%多。这边不断有人在进城,那边不断地毁掉乡村,如果这样做下去,乡村最后还能成为美丽乡村吗?

实际上,“美丽乡村”最核心的价值还是要保留它的传统文化,保留乡村的在地性的内涵。农业既要现代化,同时传统农耕文化也要保留,这是最核心的东西。

界面四川:现在各地都在提“新文旅”的概念,不知道“新文旅”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改变呢?

杨振之:对,现在到处都在提这个,不停地有人跟我们说他们是做新文旅的,但我并不赞成这个提法。我觉得这又是在炒作概念,没多大意思。因为文旅融合才刚刚刚开始提,你文旅融合1.0版都还没做好,就开始做新文旅了?逻辑上是不通的。文化和旅游是天生融合在一起的,并不是说我们以前就没有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是这么回事。

以前,文化和旅游依然在融合,只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发现离市场的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尤其是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产品同质化严重主要表现在没把文化在地性的东西、地域文化的东西和旅游进行深度的融合,因此它就会出现不断的抄袭,不断的同质化。所以相同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多,老百姓就会觉得乏味,旅行就缺乏意义。因为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要深化和强化文与旅之间的融合关系。

那么,新文化旅游融合,究竟新在什么地方?这是最关键的。我觉得这个概念其实不需要,没多大意思。我们常常给自己贴上太多概念,却不做内容。中国的文旅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在炒作概念,却没有真正做好的旅游,没有真正做好旅游。

2002年,杨振之教授牵头成立了来也股份,致力于为中国的旅游贡献发展提供科学学术指导和统筹规划方案。杨教授的团队在成立之初就有一个定位,这个企业一定是做研究型企业,不能做成一般的商业化很强的企业。带着学者的使命,杨教授和来也任重道远。我们也期待杨教授有更多的文旅作品落地让旅行的体验感更充实,更全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