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冯路:体验式“空间设计”的演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冯路:体验式“空间设计”的演变

半透明给出的其实是个人与内心更密切的一个关系,是个人可以获得内在性的一个地方。

文|建筑档案

建筑师冯路

建筑物是有语言的,跟说话的语言又不太一样,它是另外一种语言,需要将心中所思所想通过空间的语言去表达,并在体验中不断地尝试、修正。这几年的一些变化,有几个明显的阶段和方向,均以项目作为分界点,以实践去对应,一些项目的出现,根据其特点实践,它们会影响着今后的方向。

由厂变校,半透明的初步思考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

风靡一时的凯歌牌电视机工厂于九六年宣告停产,时隔十五年,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把两万平的厂区承接,并且要改造成校区使用,无样建筑工作室在工程造价很低的条件下接受了这一挑战。由于造价有限,所以在重新布置室内布局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之外,项目思考的是通过一些关键节点的改造来获得一种整体性。

摄影:苏圣亮

校园的使用存在两个层面,一个是符合学校行政和教学管理的校园空间,以学校的管理规则为主,这其实就和工厂有些相似,有按部就班的规章制度,在空间组织上讲究秩序和效率。另一个校园里的课余生活,不仅是学生的,也是教职员工的。学校在郊区,远离市区,学生大部分寄宿,日常生活基本都限制在校园内。所以设计不希望秩序和效率成为校园的唯一空间法则,希望同时关注场所的空间体验。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改造轴测图,无样建筑工作室提供

建筑入口是空间重点改造对象之一,入口的体验让空间变得有意义。工厂的入口关心的是运货方便与否,但是作为一个学校,入口对于学生意味着一个有仪式感的地方,各个校园建筑的入口共同构成了校园空间关系的起点。主教学楼原来是生产大楼,原本的入口没有门厅,外墙都是封闭的,只开了两扇门。改成教学楼后,拓展了一个门厅,拆掉底层的墙换成了落地玻璃,设计了有形式感的雨棚。这些入口空间被校园内道路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的识别系统。还有院落空间,是课外活动聚集的地方。这样的场所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节点,因此也是改造的重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羽毛球场地相邻的学生浴室。浴室建筑因为使用上的特征,通常都比较封闭。设计通过一片透空砌块墙在封闭的建筑物和活动场地之间建立了一个丰富的界面,使这块场地也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场所感。

摄影:苏圣亮

原来的工厂是生产方式的体现,从空间到建筑本身都是规整的、效率优先的特征。这种组群结构在改造中无法改变,建筑的外墙形式也基本保持不变,主要是更换门窗和修补粉刷。建筑室内平面布置虽然从工厂车间的大空间转变成了符合学校功能的空间格局,但是在以管理为中心的机制下,空间的逻辑依然是功能主义的。所以一系列注重场所体验的节点共同构成了另一套空间结构系统,它叠加和隐藏在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结构之内,与之形成一种张力。这是这个项目设计最关键的核心所在。

面对快速变化的场地,创造内在的空间氛围

上海嘉兴天赐总部

这个项目是位于嘉善的“中国归谷”科创工业园区里的一个生产企业的总部,它包含两个主要的使用内容。首先是生产性空间,建筑下面三层最底下是仓库,二三层都是生产车间。同时,因为是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大一块研发和办公区域在四五层。所以从建筑本身来看是从生产性的建筑延伸到研发与办公区域,满足两种不同的空间使用模式。

另外,企业是位于城市郊区的新园区,从原来的农田快速地变成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内精心营造了丰富的绿化景观,然而其与周边混杂的工业区以及依然存在的农田共存在一起,却显得有点异样,崭新的人造景观有点像舞台布景,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摄影:胡义杰

建筑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场所特征,这成为设计的起点。相比电子工业学校的建筑群体,这个项目是一个建筑单体,所以设计围绕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出发。建筑的表皮采用了U玻。一方面从外观看有一点通透的开放感,但是从内部体验更多地是外部的光,呈现一种半透明的效果。四层和五层是办公管理、研发、展示和会议,它们围绕空中的一个内院布置。

摄影:胡义杰

当时甲方的想法是设计两栋房子,一栋车间,一栋办公楼。但是这样就把工人和白领分开了,其实土地利用性也不好。房子最终建造成一栋五层楼,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在内部空间上,生产空间和办公空间还通过门厅连接在一起。进入门厅,一个转折向上的直跑楼梯成为空间体验的主要路径,这个楼梯一直通到五层,串联了建筑内部的共享空间和室外庭院,半途也可以进入二三层的生产区。

摄影:胡义杰

面对外部,这个项目既呈现了开放性的面貌而不是拒绝的,同时通过半透明表皮材料和内部一系列共享空间的组织,在建筑内部创造一种较强的内向的体验。这样一种内部和外部的微妙关系使建筑面对场地具有了自身的姿态。

进入自然,放慢脚步而体验

松间长屋

项目所在的度假酒店有几十间独立独栋的客房,大部分是定型产品,只有几栋专门找设计师定制。这个项目和以前不一样,体积很小,功能也非常单纯。对游客来讲,到风景区度假是贴近自然逃离都市,放松身心,而很多时候度假变成对风景图像的消费。从城市里入住到度假酒店的大床,贴近自然的背后,是从一个消费系统进入另外一个消费系统。

旅舍设计,松间长屋,冯路 凤凰卫视设计家

对这个项目来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得很重要。图像式消费的特征在于快速直接地观看到优美的风景,而这间房子追求的不是快速获得的风景,而是人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更亲密微妙的关系,是一个相对放慢的过程。所以进客房前有一个很长的走道,然后才能进入这个房间里面。而房间内部又有一点像个迷宫。

摄影:艾清

许多人会疑问红色的运用。基地在一片小山包里,是一个密林,植被比较单一,以马尾松为主,不是那种很鲜艳的绿色,再加上很茂密,整体环境给人一种稠密的暗灰绿的感觉。当人穿过密林,到了终点,我希望有一个与场地之间具有一点张力的建筑。其实在山水画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比如在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中就可以看到松林里面隐藏着红色梁柱的房子。我在京都的清水寺,从大殿看对面山中的红塔,背景也是浓密的绿树,虽然真实的距离并不远,但颜色的反差却生出一种遥远的空间感。我觉得这样一种“远”的感觉也许挺符合度假的状态。

摄影:艾清

房间里面开了几个树洞,让原有的松树穿入室内,进屋之后仿佛和自然缠绕在一起,内部空间跟外部空间错综交织。室内空间显得有些“含混”,在一个相对“含混”的空间结构里,人们要想一想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更会关注到自己身体的体验。

摄影:艾清

半透明给出的其实是个人与内心更密切的一个关系,是个人可以获得内在性的一个地方。建筑在功用之外,还应该具有一种内在的多样性,让人在身体与意识空间中找寻自由。

本文图片由无样建筑工作室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冯路:体验式“空间设计”的演变

半透明给出的其实是个人与内心更密切的一个关系,是个人可以获得内在性的一个地方。

文|建筑档案

建筑师冯路

建筑物是有语言的,跟说话的语言又不太一样,它是另外一种语言,需要将心中所思所想通过空间的语言去表达,并在体验中不断地尝试、修正。这几年的一些变化,有几个明显的阶段和方向,均以项目作为分界点,以实践去对应,一些项目的出现,根据其特点实践,它们会影响着今后的方向。

由厂变校,半透明的初步思考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

风靡一时的凯歌牌电视机工厂于九六年宣告停产,时隔十五年,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把两万平的厂区承接,并且要改造成校区使用,无样建筑工作室在工程造价很低的条件下接受了这一挑战。由于造价有限,所以在重新布置室内布局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之外,项目思考的是通过一些关键节点的改造来获得一种整体性。

摄影:苏圣亮

校园的使用存在两个层面,一个是符合学校行政和教学管理的校园空间,以学校的管理规则为主,这其实就和工厂有些相似,有按部就班的规章制度,在空间组织上讲究秩序和效率。另一个校园里的课余生活,不仅是学生的,也是教职员工的。学校在郊区,远离市区,学生大部分寄宿,日常生活基本都限制在校园内。所以设计不希望秩序和效率成为校园的唯一空间法则,希望同时关注场所的空间体验。

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改造轴测图,无样建筑工作室提供

建筑入口是空间重点改造对象之一,入口的体验让空间变得有意义。工厂的入口关心的是运货方便与否,但是作为一个学校,入口对于学生意味着一个有仪式感的地方,各个校园建筑的入口共同构成了校园空间关系的起点。主教学楼原来是生产大楼,原本的入口没有门厅,外墙都是封闭的,只开了两扇门。改成教学楼后,拓展了一个门厅,拆掉底层的墙换成了落地玻璃,设计了有形式感的雨棚。这些入口空间被校园内道路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的识别系统。还有院落空间,是课外活动聚集的地方。这样的场所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节点,因此也是改造的重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羽毛球场地相邻的学生浴室。浴室建筑因为使用上的特征,通常都比较封闭。设计通过一片透空砌块墙在封闭的建筑物和活动场地之间建立了一个丰富的界面,使这块场地也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场所感。

摄影:苏圣亮

原来的工厂是生产方式的体现,从空间到建筑本身都是规整的、效率优先的特征。这种组群结构在改造中无法改变,建筑的外墙形式也基本保持不变,主要是更换门窗和修补粉刷。建筑室内平面布置虽然从工厂车间的大空间转变成了符合学校功能的空间格局,但是在以管理为中心的机制下,空间的逻辑依然是功能主义的。所以一系列注重场所体验的节点共同构成了另一套空间结构系统,它叠加和隐藏在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结构之内,与之形成一种张力。这是这个项目设计最关键的核心所在。

面对快速变化的场地,创造内在的空间氛围

上海嘉兴天赐总部

这个项目是位于嘉善的“中国归谷”科创工业园区里的一个生产企业的总部,它包含两个主要的使用内容。首先是生产性空间,建筑下面三层最底下是仓库,二三层都是生产车间。同时,因为是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大一块研发和办公区域在四五层。所以从建筑本身来看是从生产性的建筑延伸到研发与办公区域,满足两种不同的空间使用模式。

另外,企业是位于城市郊区的新园区,从原来的农田快速地变成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内精心营造了丰富的绿化景观,然而其与周边混杂的工业区以及依然存在的农田共存在一起,却显得有点异样,崭新的人造景观有点像舞台布景,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摄影:胡义杰

建筑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场所特征,这成为设计的起点。相比电子工业学校的建筑群体,这个项目是一个建筑单体,所以设计围绕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出发。建筑的表皮采用了U玻。一方面从外观看有一点通透的开放感,但是从内部体验更多地是外部的光,呈现一种半透明的效果。四层和五层是办公管理、研发、展示和会议,它们围绕空中的一个内院布置。

摄影:胡义杰

当时甲方的想法是设计两栋房子,一栋车间,一栋办公楼。但是这样就把工人和白领分开了,其实土地利用性也不好。房子最终建造成一栋五层楼,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在内部空间上,生产空间和办公空间还通过门厅连接在一起。进入门厅,一个转折向上的直跑楼梯成为空间体验的主要路径,这个楼梯一直通到五层,串联了建筑内部的共享空间和室外庭院,半途也可以进入二三层的生产区。

摄影:胡义杰

面对外部,这个项目既呈现了开放性的面貌而不是拒绝的,同时通过半透明表皮材料和内部一系列共享空间的组织,在建筑内部创造一种较强的内向的体验。这样一种内部和外部的微妙关系使建筑面对场地具有了自身的姿态。

进入自然,放慢脚步而体验

松间长屋

项目所在的度假酒店有几十间独立独栋的客房,大部分是定型产品,只有几栋专门找设计师定制。这个项目和以前不一样,体积很小,功能也非常单纯。对游客来讲,到风景区度假是贴近自然逃离都市,放松身心,而很多时候度假变成对风景图像的消费。从城市里入住到度假酒店的大床,贴近自然的背后,是从一个消费系统进入另外一个消费系统。

旅舍设计,松间长屋,冯路 凤凰卫视设计家

对这个项目来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得很重要。图像式消费的特征在于快速直接地观看到优美的风景,而这间房子追求的不是快速获得的风景,而是人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更亲密微妙的关系,是一个相对放慢的过程。所以进客房前有一个很长的走道,然后才能进入这个房间里面。而房间内部又有一点像个迷宫。

摄影:艾清

许多人会疑问红色的运用。基地在一片小山包里,是一个密林,植被比较单一,以马尾松为主,不是那种很鲜艳的绿色,再加上很茂密,整体环境给人一种稠密的暗灰绿的感觉。当人穿过密林,到了终点,我希望有一个与场地之间具有一点张力的建筑。其实在山水画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比如在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中就可以看到松林里面隐藏着红色梁柱的房子。我在京都的清水寺,从大殿看对面山中的红塔,背景也是浓密的绿树,虽然真实的距离并不远,但颜色的反差却生出一种遥远的空间感。我觉得这样一种“远”的感觉也许挺符合度假的状态。

摄影:艾清

房间里面开了几个树洞,让原有的松树穿入室内,进屋之后仿佛和自然缠绕在一起,内部空间跟外部空间错综交织。室内空间显得有些“含混”,在一个相对“含混”的空间结构里,人们要想一想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更会关注到自己身体的体验。

摄影:艾清

半透明给出的其实是个人与内心更密切的一个关系,是个人可以获得内在性的一个地方。建筑在功用之外,还应该具有一种内在的多样性,让人在身体与意识空间中找寻自由。

本文图片由无样建筑工作室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