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社交软件那么多,能不做媒体的有几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社交软件那么多,能不做媒体的有几个?

当社交产品完成早期用户积累后,转型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社交软件不断媒体化、电商化的原因是什么?

即便是社交网络,也很难跳脱流量的商业逻辑。

文/Dave

放眼当下的互联网创业者,盈利方式无非有三种:一是最普遍的广告,二是引入电商,三是增值服务。而每当你去问一个创业者如何盈利的时候,他往往会抛给你一句话:现在我们还不考虑盈利模式,相信只要有用户和流量,盈利模式是自然而然的……但往往结果是,当用户已经积累到了一定峰值时,再去考虑盈利模式,已经没有什么卵用了。

而一般本身不愿多言盈利的社交创业来说,这种状况似乎尤其严重。于是,当社交产品完成早期用户积累后,转型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尽管不同的社交产品有不同的选择,但不管是类似Facebook这样的“社交平台”还是走“社交媒体”道路的Twitter 和新浪微博,媒体化基因都在不断强化,近期国外社交软件的动态让这一点显露无疑。

看看海外社交软件的媒体化步伐

  • 5月13日,Facebook(脸书)正式上线Instant Articles(即时新闻)功能的IOS版本。Instant Articles可以让新闻出版社直接把文章发布到Facebook上;

  • 6月19日,据相关报道,Twitter内部正在研发“Project Lightning”新产品,为用户提供与实时重大事件话题有关的推文、照片及视频等信息,人工编辑的角色将更加重要;
  • 6月24日,Facebook旗下社交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周二宣布了两项更新,希望让其3亿多用户能实时看到重大事件有关的照片;
  • 7月14日,阅后即焚图片分享应用Snapchat周一调整了应用布局,加强了Discover新闻门户的展示力度,希望以此增加广告收入。

相比国内的新浪微博,Instant Articles 这种与传统媒体合作的形式仅仅是Facebook多领域渗透的一部分。加入这部分因素后,Facebook媒体性变得多样化。自此,除了“社交”之外,其用户吸附面也得到延伸,用户之间的分享和交流也随之增多。

反观Twitter,由于其内容则更多是用户自发生成和筛选,本身是一个信息与观点集合的平台。由于Twitter 天生具备媒体属性,其进一步在媒体化转型的空间也受限。而其最近的媒体化,无疑是通过人工编辑的作用帮助用户在信息流中更高效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除去媒体化,还有电商化

随着Facebook在线购买功能的推出, Twitter 在近日也推出了名为「Collection」的商品展示、销售页面。页面将会展示不同达人或者品牌创建的收藏集合,用户在页面可以查看商家以及商品详细信息并且直接购买。

反观国内,新浪微博的电商化尝试也早已开始。尽管这种尝试多少会损坏产品体验,但反过来想,如果是合理的推荐品牌与商品,在用户留存上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而不管是媒体化转型还是电商化改造,其实都是社交产品提升用户体验的方式之一。因为当用户达到一定峰值,信息过载,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将成为用户继续使用产品的动力。

干嘛这么折腾?

社交软件不断媒体化、电商化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是社交软件越来越多,用户的社交行为被分散瓜分,如何巩固自己的用户成为当务之急。2015年第一季度,GWI的社交网络调查显示,每个网民平均拥有5个社交网络帐号。这种情况下,其他的社交类软件必然会蚕食大型社交软件的用户,正如调查中所示,尽管Facebook仍是全球用户和活跃用户最多的社交软件,但它的活跃使用量却下降9%。而去年增长最多的社交网络包括Pinterest (+97%), Tumblr (+95%) and Instagram (+47%),LINE (+57%),Facebook Messenger (+53%) and Snapchat (+45%)。

二是社交软件的用户达到一定峰值后,它势必会面对信息过载和用户增长放缓的情况,大家正试图用各种方式去维护用户增长与其活跃度。看看Twitter 遇到的麻烦,除了在201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62 亿之外,依据著名调查机构 Business Insider 和 Twitter 的独立跟踪机构 Twopcharts 的监控数据显示,Twitter 的活跃用户数仅为总用户量的 1/4 且非活跃帐户的数量还在不断攀升中。

三是前期用户积累阶段完成之后,到了盈利阶段。很明显,这个原因才是最本质原因,也是许多互联网创业者到后期遇到的瓶颈问题之一。

回到最初我们聊的话题,社交软件的发展路径大多是利用刚需、高频以及痛点去打造好的产品,然后或低价或免费去吸引用户。然后在用户用户完成一定积累之后,广告、电商或者是增值服务来变现。

也许,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互联网创业本质上都是一个流量行为:获取流量—分发流量—变现流量。对于创业者们来说,用户的积累(获取流量)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变现阶段让商业模式流畅而自然也是创业者们需要去早早去谨慎考虑的问题,因为稍有不慎,就将面对用户数量与活跃度的双向下降,随意商业化的杀伤力从来不能小觑。

只是,互联网创业的流量损失,在社交应用这里特别明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社交软件那么多,能不做媒体的有几个?

当社交产品完成早期用户积累后,转型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社交软件不断媒体化、电商化的原因是什么?

即便是社交网络,也很难跳脱流量的商业逻辑。

文/Dave

放眼当下的互联网创业者,盈利方式无非有三种:一是最普遍的广告,二是引入电商,三是增值服务。而每当你去问一个创业者如何盈利的时候,他往往会抛给你一句话:现在我们还不考虑盈利模式,相信只要有用户和流量,盈利模式是自然而然的……但往往结果是,当用户已经积累到了一定峰值时,再去考虑盈利模式,已经没有什么卵用了。

而一般本身不愿多言盈利的社交创业来说,这种状况似乎尤其严重。于是,当社交产品完成早期用户积累后,转型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尽管不同的社交产品有不同的选择,但不管是类似Facebook这样的“社交平台”还是走“社交媒体”道路的Twitter 和新浪微博,媒体化基因都在不断强化,近期国外社交软件的动态让这一点显露无疑。

看看海外社交软件的媒体化步伐

  • 5月13日,Facebook(脸书)正式上线Instant Articles(即时新闻)功能的IOS版本。Instant Articles可以让新闻出版社直接把文章发布到Facebook上;

  • 6月19日,据相关报道,Twitter内部正在研发“Project Lightning”新产品,为用户提供与实时重大事件话题有关的推文、照片及视频等信息,人工编辑的角色将更加重要;
  • 6月24日,Facebook旗下社交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周二宣布了两项更新,希望让其3亿多用户能实时看到重大事件有关的照片;
  • 7月14日,阅后即焚图片分享应用Snapchat周一调整了应用布局,加强了Discover新闻门户的展示力度,希望以此增加广告收入。

相比国内的新浪微博,Instant Articles 这种与传统媒体合作的形式仅仅是Facebook多领域渗透的一部分。加入这部分因素后,Facebook媒体性变得多样化。自此,除了“社交”之外,其用户吸附面也得到延伸,用户之间的分享和交流也随之增多。

反观Twitter,由于其内容则更多是用户自发生成和筛选,本身是一个信息与观点集合的平台。由于Twitter 天生具备媒体属性,其进一步在媒体化转型的空间也受限。而其最近的媒体化,无疑是通过人工编辑的作用帮助用户在信息流中更高效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除去媒体化,还有电商化

随着Facebook在线购买功能的推出, Twitter 在近日也推出了名为「Collection」的商品展示、销售页面。页面将会展示不同达人或者品牌创建的收藏集合,用户在页面可以查看商家以及商品详细信息并且直接购买。

反观国内,新浪微博的电商化尝试也早已开始。尽管这种尝试多少会损坏产品体验,但反过来想,如果是合理的推荐品牌与商品,在用户留存上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而不管是媒体化转型还是电商化改造,其实都是社交产品提升用户体验的方式之一。因为当用户达到一定峰值,信息过载,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将成为用户继续使用产品的动力。

干嘛这么折腾?

社交软件不断媒体化、电商化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是社交软件越来越多,用户的社交行为被分散瓜分,如何巩固自己的用户成为当务之急。2015年第一季度,GWI的社交网络调查显示,每个网民平均拥有5个社交网络帐号。这种情况下,其他的社交类软件必然会蚕食大型社交软件的用户,正如调查中所示,尽管Facebook仍是全球用户和活跃用户最多的社交软件,但它的活跃使用量却下降9%。而去年增长最多的社交网络包括Pinterest (+97%), Tumblr (+95%) and Instagram (+47%),LINE (+57%),Facebook Messenger (+53%) and Snapchat (+45%)。

二是社交软件的用户达到一定峰值后,它势必会面对信息过载和用户增长放缓的情况,大家正试图用各种方式去维护用户增长与其活跃度。看看Twitter 遇到的麻烦,除了在201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62 亿之外,依据著名调查机构 Business Insider 和 Twitter 的独立跟踪机构 Twopcharts 的监控数据显示,Twitter 的活跃用户数仅为总用户量的 1/4 且非活跃帐户的数量还在不断攀升中。

三是前期用户积累阶段完成之后,到了盈利阶段。很明显,这个原因才是最本质原因,也是许多互联网创业者到后期遇到的瓶颈问题之一。

回到最初我们聊的话题,社交软件的发展路径大多是利用刚需、高频以及痛点去打造好的产品,然后或低价或免费去吸引用户。然后在用户用户完成一定积累之后,广告、电商或者是增值服务来变现。

也许,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互联网创业本质上都是一个流量行为:获取流量—分发流量—变现流量。对于创业者们来说,用户的积累(获取流量)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变现阶段让商业模式流畅而自然也是创业者们需要去早早去谨慎考虑的问题,因为稍有不慎,就将面对用户数量与活跃度的双向下降,随意商业化的杀伤力从来不能小觑。

只是,互联网创业的流量损失,在社交应用这里特别明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