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是首富胜似首富,马明哲如何缔造日赚3亿的帝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是首富胜似首富,马明哲如何缔造日赚3亿的帝国

有人说,马明哲的发家史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史,马明哲的荣耀也印证着深圳的兴盛。

文|艾问

中国金融界有三马,为人所熟知的有马化腾,马云,另外一位马姓大佬由于太过低调而时常被忽视。对于三马,有这么一个对联可以很好揭示三位庐山真面目:上联:“岳升龙岳飞岳钟琪,数岳一门”;下联:“马化腾马云马明哲,三马同槽”。

与马化腾和马云齐名,但事实上这位大佬在国内金融界丝毫不亚于“二马”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地位,他在身居的保险业内,被形容为“不是人,是神”。金融界则称他为“将来时”:如果你想知道金融商业在未来将要发生什么,就去看看他在做什么。

他是中国平安掌门人,他是马明哲。

近日,中国平安又有“大动静”。7月2日,中国平安回购A股571.01万股,支付回购资金5.21亿元,回购最低股价90.89元,最高91.43元。当日晚,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截至6月30日,公司累计回购4002万股,支付总金额达34.2亿元。

此前,中国平安抛出上限为100亿元的回购计划,震动市场。6月下旬,中国平安密集实施回购,已经完成“百亿上限”的三分之一。中国平安A股和H股股价相继创下新高。

有人说,马明哲的发家史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史,马明哲的荣耀也印证着深圳的兴盛。的确,在《财富》全球500强的榜单上,平安位列第96位,高居内地非国有企业之首;《福布斯》的“全球2000强”中,平安位列第32名。

高达592.5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是迄今为止整个深圳最高的建筑,被认为是全球九大新地标之一,在平安新大楼顶层,马明哲可以俯瞰整个深圳。

小助理怎么逆袭成为大董事?

1955年,马明哲在广东湛江出生。

父亲是军人,不幸早逝,母亲是归侨,曾被打成特务,直到1981年才平反。马明哲的成长经历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生于抗美援朝,长在自然灾害,读书时正值文革。

18岁高中毕业后,马明哲下乡当知青,学会了抽水烟和开拖拉机。回城后,他先被分配到阳春市八甲水电站,后被调到深圳蛇口,从劳动人事处做到社保公司的经理助理。也正是在这里,马明哲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一次工业区开会,社保公司经理不在,马明哲代之参加。讨论中,马明哲总是提出不同意见,袁庚有些不大高兴,当即提出了批评。马明哲人小鬼大,丝毫不惧:

“袁董,你不是说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吗?对与不对,最终你来决定。”

“你继续说。你继续说。”

被誉为“蛇口之父”的袁庚,记住了马明哲的名字,后来的研讨会,他点名要马明哲一起参加。

当时蛇口的工人经常发生工伤事故,马明哲建议每人每月交一定数量的钱作为基金,为工伤或离职人员提供保障。得到袁庚的认可后,马明哲全权负责操持这项工作。这是马明哲第一次接触保险的世界,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保险行业的规则。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的副行长找到马明哲,告诉他工伤保险属于商业保险,需要申请牌照才可以做,否则不得继续。于是,把所有问题都搞明白的马明哲跑到香港见袁庚,提议成立一家商业保险公司,以期恢复招商局办过保险的传统。

他汇报了5分钟,袁庚说“可以,具体怎么做?”马明哲随即拿出准备好的、模仿袁庚行文风格的信件。袁庚详读后略作修改,签了字。就这样,马明哲一手一足带着这封信北上,到北京走审批要牌照。

2年后,袁庚委派马明哲参与平安保险公司的筹建工作。这家公司带有显著的蛇口“改革”气息,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险公司。多年后,平安保险和招商银行一起,成了袁庚履历表上最辉煌的“作品”,马明哲也成为了他最得意的一员大将。

1988年3月,央行正式发文批准成立平安保险公司,由中国工商银行和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的平安保险正式挂牌成立,年仅32岁的马明哲被破格任命为总经理(后被任命为副董事长),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

当时的平安只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员工很少,算上马明哲一共只有13个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大股东工行的支持下,13个人共同努力,平安保险成立的第一年就营收418万元,利润190万。

马明哲虽然是平安银行名义上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国资控股这一桎梏使马明哲总有种权力被架空的无力感,一些决定他做不了,甚至连人员任免都不能顺从自己的心愿,而是必须得听从招商局的安排。

股权改造是当务之急。马明哲让员工集体持股,与企业“俱荣俱损”,不能随意任免员工,就以此作为鞭策员工认真工作的动力。1992年,平安职工合股基金公司成立,顺理成章,马明哲在董事会中就有了更合适的名份——以新公司负责人的身份担任平安董事长,实现了管理权的掌控。

紧随而来的是国家政策的变化。于是,工行、招商局和中远集团先后以转让和出售股权的形式彻底退出了中国平安保险。2002年,中国平安保险的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分别变成了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和香港汇丰银行。

此后,中国平安保险的股东也一直在进行着微调。2004年,平安员工持股计划——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分居第三、四大股东,总计持有股权超过14%,影响力显著增强。不断分权,马明哲耗时15年,终于拿到了中国平安保险“掌门人”的权杖。

除了“股东策略”,马明哲还有一大堆奇思妙想:他有一个做存贷、证券、保险等综合性金融的想法,而正式掌权的他也有了实践的可能性。

事实上早些年间,马明哲就经常出去实地考察,他有一个著名的观念:“中国的保险事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也没有多少时间让我们事事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河上已经有桥,我们就不必去冒险涉水,付一些过桥费就可以过去了。风险小,也赢得了时间。”

1993年,马明哲在员工大会上提出了他设想的中国平安发展策略:做综合金融,朝金融控股这条路走下去。但在他看来,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宝贵,他们需要一种能省时省力,多元化、个性化、一站式的服务,而这些只有综合金融能够做到。马明哲也因此有了金融“将来时”的称谓。

枪打出头鸟,反对声音不断,困难也可谓重重。为说服员工与他齐心协力,为上面能给批牌照,马明哲苦口婆心,还跑去监管部门找各种能说得上话的领导,经常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然而总是刚一开口就被轰出去。

马明哲的助理觉着他太憋屈,成天在外面磕头作揖,回到公司也不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实在不值得。马明哲却回答:“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2002年,国务院终于批准了中信、光大、平安为3家综合金融控股试点集团。至此,平安保险在综合金融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并且具备普遍意义上的“金融全牌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全牌照企业之一。此外,平安保险还成功吞并了三家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东亚银行、深发展银行),一度震惊业界,马明哲也成为了保险圈的全民偶像。

最强“打工仔”都有什么套路?

金融圈有一个段子,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前行长王雪冰在多位国企老总面前说:“我42岁时就当了行长,你们呢?”马明哲听后笑着说:“我28岁就当上了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你王雪冰42岁当行长,也真不容易。”

本世纪初,拿到了金融全牌照的马明哲迅速出击,平安保险、平安证券、平安银行等先后开了起来。他意气风发,势在必得。

可帝国的搭建不能全靠一腔孤勇和足智多谋,还得真金白银作为基础。于是,初建的平安帝国首待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当时,平安的大股东是工商银行和招商局,但投了5300万后,随着业务的增加和资金的短缺,平安在4年时间里没有给股东们分过红,他们也就不再继续投钱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明哲认识了摩根士丹利的高管,当时,对方也在寻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第一次谈判破裂后,马明哲带着团队到一个大排档吃饭,团队伙伴们都愁眉苦脸,马明哲点了一支烟:“看来,拿外国人的钱不容易啊。”

但马明哲似乎并不想就这么放弃这块“肥肉”,于是没过多久就继续积极联系,决心与他们进行“拉锯战”。做企业想成功,得有套路,厚积薄发算一种,忍辱负重也算一种,“投机取巧”也算一种。

最后一次谈判时,平安把摩根士丹利的老对手高盛也一起拉了过来,双方一下就看清了平安的小算盘,于是联合起来一起跟平安谈。一年拉锯战后,平安终于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款。

像这样的合作在平安的历史上有三次:平安与摩根士丹利的合作,解决了发展综合金融最需要的资金问题;与麦肯锡的合作,解决了组织过于膨胀、分散之后的协同管理问题;与汇丰的合作,完成了综合金融的全产业布局。

“左手资金,右手人才”。马明哲有一套理论:“河水湍急,我们为什么不请懂的人搭座桥,帮助我们过河?”

对于平安来说,那些搭桥的人就是外籍金融领域的专家。比如平安旗下陆金所的CEO计葵生是一个曾在麦肯锡工作的美国精英,马明哲耗时耗力,花重金把他挖到自己名下。2017年,由计葵生带领的陆金所估值超过2000亿元。

众所周知,马明哲给这些精英开出的巨额薪酬着实惊人: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的年薪是1285.57万元,陈心颖的年薪是1003.34万……对于此番操作,有人感到不解和困惑,马明哲却回答:“平安高管创造的利润,够给他们发500年薪水”。

今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布2018年业绩: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74.04亿元,同比增长20.6%。

截止2019年7月3日,中国平安以1.66万亿元市值,稳居世界第一大保险公司的宝座。

有人问,他都日赚过亿了怎么还没成为首富?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是由马明哲所创,但它并不属于马明哲一人,而是属于所有股东,马明哲甚至并不位列十大股东之中。如果问马明哲,平安姓什么?他曾不止一次说:“平安姓社会”。用他的话说,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

按照平安的董事会决议,股东无论大小,需要秉持“三不”原则:不干涉具体业务经营,不派员参与平安管理,不与平安发生关联交易。由此形成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良好公司治理结构。

也正是体制的优势才确保了平安管理团队的稳定,确保了公司战略的延续性以及经营的稳健性。这也是多家中外投资者如此信赖平安的原因之一。

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孙建一曾说,马明哲三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工作13—15个小时。像马明哲、任正非这一辈的企业家,他们自己在集团中的微薄股份与数十年来倾注的心力,完全不成正比。

也许,那些老一辈的企业家并不在乎那么多,个人财富估值只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对他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大局发展。就像马明哲自己说的:“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膝下黄金”都不在乎,更何况那串数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马明哲

  • 平安集团开年人事大调整,时隔20年后马明哲再任战略发展中心主任
  • 时隔20年,马明哲再次出任中国平安集团战略发展中心主任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是首富胜似首富,马明哲如何缔造日赚3亿的帝国

有人说,马明哲的发家史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史,马明哲的荣耀也印证着深圳的兴盛。

文|艾问

中国金融界有三马,为人所熟知的有马化腾,马云,另外一位马姓大佬由于太过低调而时常被忽视。对于三马,有这么一个对联可以很好揭示三位庐山真面目:上联:“岳升龙岳飞岳钟琪,数岳一门”;下联:“马化腾马云马明哲,三马同槽”。

与马化腾和马云齐名,但事实上这位大佬在国内金融界丝毫不亚于“二马”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地位,他在身居的保险业内,被形容为“不是人,是神”。金融界则称他为“将来时”:如果你想知道金融商业在未来将要发生什么,就去看看他在做什么。

他是中国平安掌门人,他是马明哲。

近日,中国平安又有“大动静”。7月2日,中国平安回购A股571.01万股,支付回购资金5.21亿元,回购最低股价90.89元,最高91.43元。当日晚,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截至6月30日,公司累计回购4002万股,支付总金额达34.2亿元。

此前,中国平安抛出上限为100亿元的回购计划,震动市场。6月下旬,中国平安密集实施回购,已经完成“百亿上限”的三分之一。中国平安A股和H股股价相继创下新高。

有人说,马明哲的发家史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史,马明哲的荣耀也印证着深圳的兴盛。的确,在《财富》全球500强的榜单上,平安位列第96位,高居内地非国有企业之首;《福布斯》的“全球2000强”中,平安位列第32名。

高达592.5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是迄今为止整个深圳最高的建筑,被认为是全球九大新地标之一,在平安新大楼顶层,马明哲可以俯瞰整个深圳。

小助理怎么逆袭成为大董事?

1955年,马明哲在广东湛江出生。

父亲是军人,不幸早逝,母亲是归侨,曾被打成特务,直到1981年才平反。马明哲的成长经历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生于抗美援朝,长在自然灾害,读书时正值文革。

18岁高中毕业后,马明哲下乡当知青,学会了抽水烟和开拖拉机。回城后,他先被分配到阳春市八甲水电站,后被调到深圳蛇口,从劳动人事处做到社保公司的经理助理。也正是在这里,马明哲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一次工业区开会,社保公司经理不在,马明哲代之参加。讨论中,马明哲总是提出不同意见,袁庚有些不大高兴,当即提出了批评。马明哲人小鬼大,丝毫不惧:

“袁董,你不是说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吗?对与不对,最终你来决定。”

“你继续说。你继续说。”

被誉为“蛇口之父”的袁庚,记住了马明哲的名字,后来的研讨会,他点名要马明哲一起参加。

当时蛇口的工人经常发生工伤事故,马明哲建议每人每月交一定数量的钱作为基金,为工伤或离职人员提供保障。得到袁庚的认可后,马明哲全权负责操持这项工作。这是马明哲第一次接触保险的世界,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保险行业的规则。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的副行长找到马明哲,告诉他工伤保险属于商业保险,需要申请牌照才可以做,否则不得继续。于是,把所有问题都搞明白的马明哲跑到香港见袁庚,提议成立一家商业保险公司,以期恢复招商局办过保险的传统。

他汇报了5分钟,袁庚说“可以,具体怎么做?”马明哲随即拿出准备好的、模仿袁庚行文风格的信件。袁庚详读后略作修改,签了字。就这样,马明哲一手一足带着这封信北上,到北京走审批要牌照。

2年后,袁庚委派马明哲参与平安保险公司的筹建工作。这家公司带有显著的蛇口“改革”气息,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险公司。多年后,平安保险和招商银行一起,成了袁庚履历表上最辉煌的“作品”,马明哲也成为了他最得意的一员大将。

1988年3月,央行正式发文批准成立平安保险公司,由中国工商银行和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的平安保险正式挂牌成立,年仅32岁的马明哲被破格任命为总经理(后被任命为副董事长),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

当时的平安只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员工很少,算上马明哲一共只有13个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大股东工行的支持下,13个人共同努力,平安保险成立的第一年就营收418万元,利润190万。

马明哲虽然是平安银行名义上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国资控股这一桎梏使马明哲总有种权力被架空的无力感,一些决定他做不了,甚至连人员任免都不能顺从自己的心愿,而是必须得听从招商局的安排。

股权改造是当务之急。马明哲让员工集体持股,与企业“俱荣俱损”,不能随意任免员工,就以此作为鞭策员工认真工作的动力。1992年,平安职工合股基金公司成立,顺理成章,马明哲在董事会中就有了更合适的名份——以新公司负责人的身份担任平安董事长,实现了管理权的掌控。

紧随而来的是国家政策的变化。于是,工行、招商局和中远集团先后以转让和出售股权的形式彻底退出了中国平安保险。2002年,中国平安保险的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分别变成了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和香港汇丰银行。

此后,中国平安保险的股东也一直在进行着微调。2004年,平安员工持股计划——江南实业和新豪时分居第三、四大股东,总计持有股权超过14%,影响力显著增强。不断分权,马明哲耗时15年,终于拿到了中国平安保险“掌门人”的权杖。

除了“股东策略”,马明哲还有一大堆奇思妙想:他有一个做存贷、证券、保险等综合性金融的想法,而正式掌权的他也有了实践的可能性。

事实上早些年间,马明哲就经常出去实地考察,他有一个著名的观念:“中国的保险事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也没有多少时间让我们事事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河上已经有桥,我们就不必去冒险涉水,付一些过桥费就可以过去了。风险小,也赢得了时间。”

1993年,马明哲在员工大会上提出了他设想的中国平安发展策略:做综合金融,朝金融控股这条路走下去。但在他看来,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宝贵,他们需要一种能省时省力,多元化、个性化、一站式的服务,而这些只有综合金融能够做到。马明哲也因此有了金融“将来时”的称谓。

枪打出头鸟,反对声音不断,困难也可谓重重。为说服员工与他齐心协力,为上面能给批牌照,马明哲苦口婆心,还跑去监管部门找各种能说得上话的领导,经常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然而总是刚一开口就被轰出去。

马明哲的助理觉着他太憋屈,成天在外面磕头作揖,回到公司也不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实在不值得。马明哲却回答:“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2002年,国务院终于批准了中信、光大、平安为3家综合金融控股试点集团。至此,平安保险在综合金融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并且具备普遍意义上的“金融全牌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全牌照企业之一。此外,平安保险还成功吞并了三家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东亚银行、深发展银行),一度震惊业界,马明哲也成为了保险圈的全民偶像。

最强“打工仔”都有什么套路?

金融圈有一个段子,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前行长王雪冰在多位国企老总面前说:“我42岁时就当了行长,你们呢?”马明哲听后笑着说:“我28岁就当上了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的总经理,你王雪冰42岁当行长,也真不容易。”

本世纪初,拿到了金融全牌照的马明哲迅速出击,平安保险、平安证券、平安银行等先后开了起来。他意气风发,势在必得。

可帝国的搭建不能全靠一腔孤勇和足智多谋,还得真金白银作为基础。于是,初建的平安帝国首待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当时,平安的大股东是工商银行和招商局,但投了5300万后,随着业务的增加和资金的短缺,平安在4年时间里没有给股东们分过红,他们也就不再继续投钱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明哲认识了摩根士丹利的高管,当时,对方也在寻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第一次谈判破裂后,马明哲带着团队到一个大排档吃饭,团队伙伴们都愁眉苦脸,马明哲点了一支烟:“看来,拿外国人的钱不容易啊。”

但马明哲似乎并不想就这么放弃这块“肥肉”,于是没过多久就继续积极联系,决心与他们进行“拉锯战”。做企业想成功,得有套路,厚积薄发算一种,忍辱负重也算一种,“投机取巧”也算一种。

最后一次谈判时,平安把摩根士丹利的老对手高盛也一起拉了过来,双方一下就看清了平安的小算盘,于是联合起来一起跟平安谈。一年拉锯战后,平安终于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款。

像这样的合作在平安的历史上有三次:平安与摩根士丹利的合作,解决了发展综合金融最需要的资金问题;与麦肯锡的合作,解决了组织过于膨胀、分散之后的协同管理问题;与汇丰的合作,完成了综合金融的全产业布局。

“左手资金,右手人才”。马明哲有一套理论:“河水湍急,我们为什么不请懂的人搭座桥,帮助我们过河?”

对于平安来说,那些搭桥的人就是外籍金融领域的专家。比如平安旗下陆金所的CEO计葵生是一个曾在麦肯锡工作的美国精英,马明哲耗时耗力,花重金把他挖到自己名下。2017年,由计葵生带领的陆金所估值超过2000亿元。

众所周知,马明哲给这些精英开出的巨额薪酬着实惊人: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的年薪是1285.57万元,陈心颖的年薪是1003.34万……对于此番操作,有人感到不解和困惑,马明哲却回答:“平安高管创造的利润,够给他们发500年薪水”。

今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布2018年业绩: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74.04亿元,同比增长20.6%。

截止2019年7月3日,中国平安以1.66万亿元市值,稳居世界第一大保险公司的宝座。

有人问,他都日赚过亿了怎么还没成为首富?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是由马明哲所创,但它并不属于马明哲一人,而是属于所有股东,马明哲甚至并不位列十大股东之中。如果问马明哲,平安姓什么?他曾不止一次说:“平安姓社会”。用他的话说,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

按照平安的董事会决议,股东无论大小,需要秉持“三不”原则:不干涉具体业务经营,不派员参与平安管理,不与平安发生关联交易。由此形成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的良好公司治理结构。

也正是体制的优势才确保了平安管理团队的稳定,确保了公司战略的延续性以及经营的稳健性。这也是多家中外投资者如此信赖平安的原因之一。

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孙建一曾说,马明哲三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工作13—15个小时。像马明哲、任正非这一辈的企业家,他们自己在集团中的微薄股份与数十年来倾注的心力,完全不成正比。

也许,那些老一辈的企业家并不在乎那么多,个人财富估值只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对他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大局发展。就像马明哲自己说的:“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我情愿给人家下跪”。

“膝下黄金”都不在乎,更何况那串数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