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聚美丽
6月24日消息,华仁药业与王国安、标的公司签署了《协议书》,就终止筹划资产重组及诚意金的退还等进行了约定。
根据华仁药业发布公告称:“鉴于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交易双方就核心条款未能达成一致,交易双方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
这结果来得并不突然。
早在今年2月份,华仁药业就曾发布因标的公司即韩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涉及与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公司广告合同纠纷诉讼等事宜尚未解决,双方决定暂缓推进重组事宜。
至此,华仁药业收购韩后案正式划上了终止符。
个中真正缘由,非涉事双方不得而知。
这成立已13年的本土美妆品牌,近年来的困境已经日渐显现。从每年增速接近100%到2018年或为负增长,断崖式下滑的背后,可能被诟病最多的,还是它一直贯彻的“重营销轻研发”路子。如今,无论是在产品品质还是差异化方面,韩后都无法与与竞品形成明显区隔。
再加上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消费自主性不断加强,对广告宣传引导的依赖性开始降低,这使得“重营销”的韩后在近年来面临更大的挑战。而更多外资品牌的涌入和国内同质品牌的崛起也使韩后面临着品牌老化、渠道被俘、顾客流失等系列问题。
原本这次与华仁药业的联姻被认为是韩后借道上市的最好选择,但随着收购的终止,韩后唯有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解困了。
粗略地数来,这已经是近段时间本土美妆收购案第四次“流产”了。
御家汇VS阿芙精油
去年12月25日御家汇发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公告,宣布终止收购阿芙母公司北京茂思商贸有限公司案。对于终止原因,御家汇在公告中解释道:“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期间,公司及交易对方面临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经认真听取相关各方意见并与相关各方充分沟通后,董事会同意公司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早在10月8日和11月5日,深交所就对御家汇接连发出两份问询函,直指本次收购是否会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前后合计35个问题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上述交易市盈率较高、评估增值率较高,交易对手方仅做一年的业绩承诺、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阿芙”品牌的归属是否存在争议、御家汇两步交易支付价款的资金来源等。
国内某证券机构认为,御家汇缺乏线下渠道的运营经验,能否快速整合渠道存疑。而阿芙精油从近年来的表现来看,产品的持续性较差,溢价7倍接盘,御家汇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最终,御家汇没有回复深交所的二次问询,一纸“分手”公告草草结束这场“联姻”。
拉芳VS上海缙嘉
去年12月26日晚间,拉芳家化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增资并收购上海缙嘉51%股权。对于本次终止收购的原因,拉芳家化表示,鉴于公司与交易各方经过友好协商一致,为保护上市公司和广大投资者利益,经公司董事会审慎研究决定终止本次股权收购相关事项。
早前聚美丽就曾对此事进行过报道《拉芳豪赌》,在市场人士及股民眼里,拉芳一直没能摆脱其传统的品牌及渠道打法、老化的品牌结构、缺乏亮点的产品结构,所以哪怕2018年中报传来营收与利润双增,哪怕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哪怕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外延式投资与并购,但都因对收购标的基础价值判断缺乏分析框架,均未能打消这份顾虑。
虽然业内普遍不太看好此次收购,但聚美丽认为,拉芳如果完成对上海缙嘉的收购,如果整合顺利的话,其版图将横跨日化与美妆、线上与线下、本土与进口、传统与新锐,是借助资本市场三级跳完成蜕变的关键一跃。
如今看来,拉芳的内部变革的决心与能力似乎还不够,而在面对能否消化吸收完全不一样基因的线上团队的现实挑战,也未真正准备好。
中路股份VS上海悦目
今年3月20日,中路股份(“中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证券代码:600818)发布了《九届十二次董事会(临时会议 ) 决议公告》,决定终止收购上海悦目(膜法世家母公司“上海悦目化妆品有限公司”简称)。
这起收购案始于2018年1月18日,曾一度掀起化妆品A股市场的热潮。毕竟56亿元(现金+股权)的价格如若成功,将成为目前中国化妆品行业金额最高的一起并购案,超过2013年欧莱雅收购美即品牌的65.38亿港元(当时约合51.5亿元人民币)。
不过,时隔10个月后,中路股份再次发布公告称拟调整重组方案,交易额由56亿元下调至40亿元。
历经一年多的波折,最后还是终止重组,对此中路股份表示,由于本次资产重组历时较长,期间国内护肤品行业市场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导致标的公司经营情况有所波动,业绩未达承诺预期,此后交易双方就公司估值等交易核心条款进行多次磋商,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有业内人士认为,回顾中路股份收购事件,劝退的痕迹早有显现。
上海悦目的过高估值是造成此次劝退的主要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本次收购的目的存疑。例如,此次重组标的资产交易作价调整幅度远低于发行价格调整幅度,疑似存在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情形。
短短时间里,4起收购大案的纷纷失败,让疯狂的资本趋于冷静,对于化妆品行业的投资趋于谨慎。但有证券分析师表示,资本市场对化妆品行业的投资热情并未下降,优质标的公司仍十分受关注,只是资本监管部门对交易监管越来越专业化。某种程度上来说,优质的公司更容易受到资本的青睐。
除了大环境的因素,对于化妆品企业而言,也应更理性地面对资本市场,一方面企业经营者需提高遵循资本、市场和法律等规则的认知,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公司管理上向上市公司看齐。专业深耕,稳扎稳打做品牌,而不是什么火卖什么,快速发展赚快钱透支品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