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上海地铁站和公交枢纽,看公共场所如何垃圾分类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上海垃圾分类进入了法治时代。除了各个居民小区、办公大楼,在人流集聚的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开展得究竟如何?近日,界面新闻记者走访了静安寺、江苏路和大柏树等地铁站和公交枢纽,一探究竟。

方卓然 韩丽媛 · 评论(0)

  • 静安寺地铁站地处南京西路附近,据了解,地铁站内配备20个垃圾箱,一层和二层分别10个,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种垃圾桶随处可见。7月3日,18:30-19:30,记者在站内观察到约有十多名乘客在地铁站内扔垃圾,主要是食物外包装和饮料瓶,分类基本正确。在静安寺附近从事广告行业的李良磊告诉记者,自己来自安徽合肥,目前在上海工作已经有1年多。他在地铁站吃完最后一根炸鸡后,把竹签扔进干垃圾桶,随后把擦过的纸巾也丢了进去。他说:“我每天都要乘坐地铁上下班,在地铁站产生的垃圾不多,大部分都是可回收和干垃圾。因为担心分错,我会努力把东西吃完。垃圾分类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家还需要时间适应。”

  • 5月中旬起,3号线大柏树地铁站的南庭和北庭各设有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桶一对。据记者观察,7月3日17:30至18:30,约有三四十名旅客投放垃圾,其中大部分丢的都是纸类、瓶子。50岁的潭阿姨来自四川,在上海已有十余年,她在大柏树地铁站做保洁工作已有3个月。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4点,她会准时在站内站外清理垃圾。潭阿姨表示,大部分乘客都能自觉对垃圾分类,但二次分拣的过程依旧要进行。她每天需要挑出有水的瓶子,将水倒出。除此之外,湿垃圾的处理对她来说也是件麻烦事,因为地铁内无湿垃圾桶,而垃圾车只收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所以她下班后要步行半小时,把地铁站内的湿垃圾带到附近到湿垃圾处理站扔掉。尽管如此,潭阿姨认为垃圾分类有积极意义,她说“这是件为大家好的事情啊。”

  • 28岁的洛阳来自湖北,她来上海近十年,目前从事美容行业。家住普陀区的她早上9点坐地铁上班,晚上8点半下班。《条例》实施之前,洛阳对此未有深入了解,她坦言,“以前顶多了解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我觉得垃圾分类挺好,可回收物能变废为宝。”《条例》实施后,她在地铁站内扔垃圾遇到了小困难,因为她无法完全区分垃圾的种类。因此,她希望多一些志愿者在垃圾桶旁指导乘客。上海出台的《条例》让洛阳看到了国际大都市的进步,她表示垃圾分类是让上海变得更好的事情,“慢慢大家习惯了,最后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 3年前,赵晓菊从河南老家来到上海徐家汇的一家餐饮店工作。她说自己平时工作不乘地铁,但是这几天有事会常坐,今天是来火车站接人。在地铁站等人之际,她把吃完汉堡剩下的包装连同纸巾一起扔到了干垃圾桶。她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餐饮店于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就组织垃圾分类培训,每一个店员都学习了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自己所在的小区也严格执行垃圾分类。 “因为刚刚开始,所以觉得有些反应不过来,偶尔会出错。”不过她觉得垃圾分类对地球和环境来说是件好事,慢慢会越来越习惯。

  • 17号线漕盈路站每天都有大量乘客来往,目前3个入口都设有垃圾桶,候车区也设有3个垃圾桶。7月4日,9:30~10:30,记者在17号线漕盈路站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观察后,发现约有12人在候车区的垃圾桶投放了垃圾。72岁的沈永德老大爷是青浦本地人,他说自己在家就很注意垃圾分类,他对于现在的垃圾分类感到很满意。说着,他把手头的塑料瓶放到可回收的垃圾桶里。对于垃圾分类政策,他说:“认真做就没有困难。主要是在源头上把垃圾分类做好,把垃圾减量。现在一个食品,里三层外三层包装袋太多。一包牛肉干150g,去掉五层包装还剩30g,所以还是要在源头都把这些垃圾减少。”

  • 上海青浦漕盈路站是一个混合的交通枢纽,地上有公交,地下通地铁,除了地铁内部配备了分类垃圾桶,公交枢纽也配备了大量的垃圾桶。张建英从公交枢纽站建成伊始便在此工作,至今已有两年。她表示,乘客来自五湖四海,大部分人都会分类,但还是有一些乘客会乱扔,所以她每天都要拿夹子把垃圾分开,任务比较繁重忙。“我们无法做到一直监督乘客扔垃圾,因为还有其他工作要做,希望乘客能够更加自觉一点吧。”

  • 崇明长兴岛公交枢纽站建于2012年,几年前车站就开始使用分类垃圾桶,现在共有4套干湿两分类的垃圾桶,分别放置在每条线的上车口和售票处,还有一套四分类垃圾桶位于车站旁侧。50岁的黄利萍是崇明本地人,她在上海市崇明区丰福路的长兴岛公交枢纽站当保洁员7年了。她表示,车站外地乘客居多,许多人的垃圾分类意识还不强烈,甚至有随地乱扔的情况,需要她做大量的二次分拣工作。目前只能靠车站工作人员多走动,提醒乘客正确投放垃圾来缓解这一现状。

  • 38岁的包新国是崇明人,由于做生意的缘故,时常在崇明和长兴岛两地往返。接受记者采访前,他正在纠结该把烟头扔进湿垃圾还是干垃圾。他向记者表示,自己知道《条例》已经正式实施,周围人也都有分类意识,但对于一些垃圾的分类标准还不是很清楚,需要进一步学习。

  • 中山公园地铁站是2号线和3、4号线换乘站,地铁站一共设有11个垃圾箱。来自江苏的吴鹏上个月刚在上海长宁区租了房,目前在杨浦区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工作。在地铁站准备换乘时,他把装衣服的牛皮纸袋扔到可回收垃圾桶。吴鹏告诉记者自己来上海前对上海的垃圾分类有所耳闻,但真正深入了解是由小区的爷爷奶奶热心告知的。他认为,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应该特殊化,譬如在老人聚集的公园等地做好宣传。

  • 7月4日,下午5:00,在江苏路地铁站,来自河南的地铁保洁员韩玉棵告诉记者,《条例》正式实施前,地铁站就更换了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垃圾箱,目前站内设有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桶,共16对垃圾箱。他说,“每天上午7:00-9:30和下午的5:30-7:00是垃圾大量生产的高峰时段,大部分人都有分类的意识,但有一些人还是会把没喝完的奶茶扔进可回收垃圾桶,”说着他就从可回收垃圾桶里挑出了一只还有饮料的杯子。

更多图片报道

评论(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