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四川宜宾再次地震:震区将新增地震观测台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四川宜宾再次地震:震区将新增地震观测台阵

北京时间2019年7月4日10时17分,四川宜宾市珙县(北纬28.41度,东经104.74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文 |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果

北京时间2019年7月4日10时17分,四川宜宾市珙县(北纬28.41度,东经104.74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珙县政府新闻办了解到,此次地震导致多处房屋和基础设施受损加剧,但主要道路畅通,相关灾情正在进一步核实中。

经过四川省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的震情趋势会商,该地震与发生在6月17日的长宁6.0级地震并称为“震群型地震”。

“该区域频繁发生地震确实比较特殊。”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江小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因此中国地震局已经派出多地区多部门的工作组赴长宁区域,目的就是要把当地的地质结构搞清楚。”

会商判断为震群型地震

一名要求匿名的地震系统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地质构造来看,四川西部一直到云南和贵州交界的地方,整个地区地震的能量主要来自于青藏高原断层由西向东的推挤。

该专家表示,断层是孕育和引发地震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当地多个方向的小型断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而随着青藏高原断层的不断推挤,应力的变化或许造成了目前在当地持续不断的地震发生。

“珙县的5.6级地震与长宁6.0级地震一样,是发生在长宁大背斜构造区域内的地震。”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主要由白象岩-狮子滩背斜和双河背斜等次级褶皱构造组成,并发育有众多的次级断层,造成局部构造复杂,构造相互作用,导致余震较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从6月17日的6.0级地震开始,截至7月4日14时00分,共记录3.0级以上余震62次,其中5.0~5.9级地震4次,4.0~4.9级地震6次,3.0~3.9级地震52次。最大余震为7月4日10时17分5.6级。而这些地震的震中分布方向,为珙县为起点,由西北向东南方的长宁县延伸,而这一走向,正是长宁大背斜的走向。

7月4日下午,在经过数小时的震情趋势会商后,张致伟表示,长宁-珙县地区此次地震,并非此前预计的“主震-余震”类型,而是“震群型地震”。

震群型地震,是指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没有突出的主震。最大地震在全序列中所占能量比例一般均小于80%。震群型地震的特点是地震频度高,能量的释放有明显的起伏,衰减速度慢,活动的持续时间长。震群的震源往往较浅(小于10千米),随时间震群的分布范围也逐渐扩大。

张致伟表示,长宁-珙县的此次震群型地震并非孤例,在川滇地区较常见。

张致伟表示,在全国中强度的地震区域内,长宁的地下结构是相对较为复杂的。

“西南地质博物馆”的复杂性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的宜宾市长宁县,不仅因“蜀南竹海”而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亦被喻为“西南地质博物馆”。

长宁县政府网站的公开信息称,全县资源丰富,出露地层8个系30个组群,拥有岩盐、页岩天然气等100多种自然资源,探明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达19种。其中,盐储量100亿吨以上;白云石储量20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100亿立方米以上,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进入国家战略开发层面。

在当地地震频繁的背景下,“地质博物馆”将获得更加深入的研究。

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江小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针对本次地震的特殊性,目前中国地震局已派出多部门构成的联合工作组,赴长宁地区开展工作,加强对当地的地质活动观测。

“将在当地9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增几百个观测台阵,对地下情况进行加密观测。”江小林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的16名工作人员已经到达长宁,开展工作。

该中心是从事地球深部、浅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的科研机构,其重点探测方式包括人工源超长观测距地震探测成像技术与三维地震探测技术。其中,前一种技术可获取岩石圈范围内地壳上地幔深浅部高分辨速度结构,为孕震背景研究提供高分辨地震背景模型,为活动构造探查提供深浅部构造信息。

“如果我们知道当地的地下构成情况,就不会在此次动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江小林说,就是要搞清楚长宁的地下结构,以及断裂带的应力变化等,为下一步的灾害防治工作做准备,因此联合了中国地震局的多地区、多部门的力量共同进行此项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四川省域城镇体系发展规划(2014—2030)》中,长宁、珙县为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抗震设防烈度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而地震加速度值则为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是确定烈度的参考依据。地震加速值越高,设防烈度越大。

在四川省内,6度设防为最小等级,往上还有7、8、9度设防区域。

江小林表示,6.0级地震发生后,倒塌的房屋主要为年久失修的类型,随着财力的提高,设防标准也将不断的提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四川宜宾再次地震:震区将新增地震观测台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四川宜宾再次地震:震区将新增地震观测台阵

北京时间2019年7月4日10时17分,四川宜宾市珙县(北纬28.41度,东经104.74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文 |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果

北京时间2019年7月4日10时17分,四川宜宾市珙县(北纬28.41度,东经104.74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珙县政府新闻办了解到,此次地震导致多处房屋和基础设施受损加剧,但主要道路畅通,相关灾情正在进一步核实中。

经过四川省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的震情趋势会商,该地震与发生在6月17日的长宁6.0级地震并称为“震群型地震”。

“该区域频繁发生地震确实比较特殊。”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江小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因此中国地震局已经派出多地区多部门的工作组赴长宁区域,目的就是要把当地的地质结构搞清楚。”

会商判断为震群型地震

一名要求匿名的地震系统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地质构造来看,四川西部一直到云南和贵州交界的地方,整个地区地震的能量主要来自于青藏高原断层由西向东的推挤。

该专家表示,断层是孕育和引发地震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当地多个方向的小型断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而随着青藏高原断层的不断推挤,应力的变化或许造成了目前在当地持续不断的地震发生。

“珙县的5.6级地震与长宁6.0级地震一样,是发生在长宁大背斜构造区域内的地震。”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主要由白象岩-狮子滩背斜和双河背斜等次级褶皱构造组成,并发育有众多的次级断层,造成局部构造复杂,构造相互作用,导致余震较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从6月17日的6.0级地震开始,截至7月4日14时00分,共记录3.0级以上余震62次,其中5.0~5.9级地震4次,4.0~4.9级地震6次,3.0~3.9级地震52次。最大余震为7月4日10时17分5.6级。而这些地震的震中分布方向,为珙县为起点,由西北向东南方的长宁县延伸,而这一走向,正是长宁大背斜的走向。

7月4日下午,在经过数小时的震情趋势会商后,张致伟表示,长宁-珙县地区此次地震,并非此前预计的“主震-余震”类型,而是“震群型地震”。

震群型地震,是指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没有突出的主震。最大地震在全序列中所占能量比例一般均小于80%。震群型地震的特点是地震频度高,能量的释放有明显的起伏,衰减速度慢,活动的持续时间长。震群的震源往往较浅(小于10千米),随时间震群的分布范围也逐渐扩大。

张致伟表示,长宁-珙县的此次震群型地震并非孤例,在川滇地区较常见。

张致伟表示,在全国中强度的地震区域内,长宁的地下结构是相对较为复杂的。

“西南地质博物馆”的复杂性

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的宜宾市长宁县,不仅因“蜀南竹海”而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亦被喻为“西南地质博物馆”。

长宁县政府网站的公开信息称,全县资源丰富,出露地层8个系30个组群,拥有岩盐、页岩天然气等100多种自然资源,探明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达19种。其中,盐储量100亿吨以上;白云石储量20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100亿立方米以上,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进入国家战略开发层面。

在当地地震频繁的背景下,“地质博物馆”将获得更加深入的研究。

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江小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针对本次地震的特殊性,目前中国地震局已派出多部门构成的联合工作组,赴长宁地区开展工作,加强对当地的地质活动观测。

“将在当地9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增几百个观测台阵,对地下情况进行加密观测。”江小林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的16名工作人员已经到达长宁,开展工作。

该中心是从事地球深部、浅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的科研机构,其重点探测方式包括人工源超长观测距地震探测成像技术与三维地震探测技术。其中,前一种技术可获取岩石圈范围内地壳上地幔深浅部高分辨速度结构,为孕震背景研究提供高分辨地震背景模型,为活动构造探查提供深浅部构造信息。

“如果我们知道当地的地下构成情况,就不会在此次动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江小林说,就是要搞清楚长宁的地下结构,以及断裂带的应力变化等,为下一步的灾害防治工作做准备,因此联合了中国地震局的多地区、多部门的力量共同进行此项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四川省域城镇体系发展规划(2014—2030)》中,长宁、珙县为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抗震设防烈度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而地震加速度值则为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是确定烈度的参考依据。地震加速值越高,设防烈度越大。

在四川省内,6度设防为最小等级,往上还有7、8、9度设防区域。

江小林表示,6.0级地震发生后,倒塌的房屋主要为年久失修的类型,随着财力的提高,设防标准也将不断的提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四川宜宾再次地震:震区将新增地震观测台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