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了解到秋叶是在萧秋水的博客上,大概是谈秋叶的PPT技巧和时间管理方式,后来他们合作写过书,也了解了一些,秋叶的新浪微博没有关注,但是偶尔会在别人的微博上看到他的PPT模板或者技巧,之后在一些时间管理类的博客上也经常看到关于他的消息。
上午建伟给我推荐这本《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的时候,我就猜想这本书应该不止是讲讲读书技巧,果然看内容介绍了其他不少方法论。从如何通过读书获取信息、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到建立自己思考问题框架,都是他所擅长涉猎的。
秋叶说他看书很杂,不挑食,好书也看,烂书也看。我也是各种杂书都看,但是大致有个框架范围,有些书可能只是当时感觉对书名和内容有些兴趣,其实读不下去。大部分都会随手翻上几页,偶尔抽空看书,一般也只能翻看几个章节,整整通本认真读下来的少。读书方法还是得学。
秋叶说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得多。他觉得应该合理搭配四类书,我觉得这点应该是大家可以借鉴的。
第一类:工具书。
秋叶说他在案头常备词典一类的书,这是参考书,不管是语言类还是专业类的,都不可少,但是不一定随时要看。貌似曾经听过不少专家学者有这样的爱好,可能跟时代有关吧。我是自从有了网络,很少翻工具书了,即使书中有不认识的生僻字也懒得查字典,一本康熙字典十年没动过。
第二类:专业书。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得懂一门技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这一类方向的专业书你得通读,不管是经典原著,还是最新趋势,你都得长期跟踪学习,不要指望每本买回来的书都是干货,只要能让你在现有基础上收获一些,都是值得阅读的。这样的专业书,你每年都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看几本。
其实很多时候读这类书,也是被逼的。
第三类:视野书。
当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或者事件出来的时候,我们尝试能否用不同维度去解释这种现象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所知有限,假如我们能够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个维度去观察和思考,也许我们就能有更深入的领悟。这正是我所欠缺的,也是大部分国人所欠缺的,我们自打进小学校门开始就拨弄着那点学科内眼面前的书本,那懂什么视野啊。想当年,看闲书也是被批评的。
拓宽视野的书,应该多读。
第四类:潮流书。
好吧,潮流也是需要赶的,只是常常赶不上。
另外我要特别说明一点: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选书也是有侧重的。比方我们读小学时,识字不多,主要是买工具书;读大学时应该多看专业书,快速成为专业人士;刚上班,很多业务不懂不明白,也只能多买多看专业书,以便快速成长;等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就需要多看打开视野的书,拓展自己的思维;当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看一点潮流书,和时代保持同步。
关于潮流书,我最近确实接触的不少,多读几本,确实也有收获,但是绝对不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个完全随缘了。
关于选书,秋叶还推荐大家读读台湾出版人郝明义写的《越读者》,这确实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多人都有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