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家中国动画特效公司的全球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家中国动画特效公司的全球化

张青和他的米粒影业代表了一类中国创业者,从诞生之日起,他们DNA里就写着全球化。海外市场对于这样的企业绝不是锦上添花之用,而是关乎生存。

动画可能是下一个等待中国商人收复失地的行业,它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所占据的份额不久前还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仍有人在它身上押注了巨额筹码。

2015年的8月,具有中国背景的动画电影《龙之谷:破晓奇兵》将在北美及欧洲上映,这在从前并无先例。这部电影在2014年的中国内地市场曾作为暑期档的黑马出现,如今,好莱坞的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将以发行商的身份帮助它进入英语国家和地区市场。

《龙之谷》改编自盛大代理的网络游戏,电影的创作者是将创意中心设在洛杉矶的米粒影业(Mili Pictures)——一家声称将专注于动画和实拍特效的影视制作公司。在不久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米粒一口气宣布了12部电影制作计划,这些项目会在3年内完成,投资者们对它们寄予厚望,提出了一共20亿美元的票房和衍生品销售目标。

大多数关注动画电影和特效的人都曾耳闻那些传奇团队的创业故事,譬如工业光魔(ILM)、维塔数码(Weta Digital),他们的创始人分别是乔治•卢卡斯和彼得•杰克逊。在米粒的董事长张青眼里,米粒影业的运营逻辑和这些名门一样,“我们从来没觉得要做外包,全世界最好的特效公司都是出于原创目的创立的。”张青在2012年组建了米粒的创作团队,当时他手上只有一个项目,那就是《龙之谷:破晓奇兵》。两年后,米粒影业又成立了米粒特效团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青的公司其实是一家全球公司——米粒的前期创意与后期制作均在洛杉矶完成,一手掌控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们也都来自好莱坞各个电影从业者工会,留在本土的则是位于苏州、上海和北京的动画制作部门。

张青一年中会多次往返洛杉矶,他热爱洛杉矶的电影氛围。在这座城市,即使计程车司机也能认识不少编剧朋友,而来自全美的怀抱明星梦的姑娘们使得洛杉矶餐厅的侍应生颜值无出其右。

目前有3位好莱坞导演加盟了米粒影业,其中包括曾与蒂姆•伯顿联合执导《僵尸新娘》的迈克•约翰逊(Mike Johnson),他正在为米粒执导一部新的动画电影《无敌乒乓兔》。这些导演各自拥有10个人左右的创意团队。而在每部电影的剧本打磨阶段会用上五六位好莱坞编剧,这些编剧和他们的团队会定期来到中国与动画制作团队进行交流——编剧与分镜师的沟通往往能决定一部动画作品的质量。

米粒最大的明星无疑是比尔•伯顿(Bill Borden),他是不折不扣的好莱坞金牌制片人,《碟中谍3》、《歌舞青春》系列均系出其名下。张青通过一位在美经营房地产的朋友介绍认识了伯顿,并与他谈定合作,通过伯顿在好莱坞蜘蛛网般的人脉关系,米粒组建好莱坞团队的效率获得极大提速。

在洛杉矶,张青意识到只要肯真金白银买单,就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商品。好莱坞的人力成本无疑意味着巨额预算,张青认为这很值得,对他来说,一部动画电影的前期成本,交由国内一般的动画团队,足以完成一部成片。

对于实拍片的动画特效而言,目前国内CG技术在电影里参与度不高,往往只在需要后期制作的时候才会被扔给外包执行,这与从剧本阶段便介入特效制作的好莱坞模式差距太大。张青摒弃了这种缩减成本的做法,选择与国际标准同进退。显然,他在做一件非主流的事。

动画电影人谨慎对待原创特效是有原因的,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以及弱势的动画观影市场都在左右投资人情绪,一旦踏空将为制作商带来巨大损失。这样的先例首推美国的顶级特效机构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它曾与工业光魔其名,领导者包括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从成立之日开始,数字领域就用《后天》、《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等作品无数次证明实力。但在2007年,这家特效巨头放弃外包制作,转而投资原创电影《黄金罗盘》,最终收获票房惨败,元气大伤,随即被导演迈克尔•贝收购。2012年数字领域宣布破产,再次被卖给中国的小马奔腾和印度的信实媒体集团。

张青觉得自己运气不错,创业的2012年正是中国电影票房井喷的一年。在2012年,中国总共拥有21000块院线屏幕,而到2014年米粒制作动画片《三只小猪与神灯》时,总屏幕数量已经增长到27000块,速度堪称惊人。

但中国市场绝非他眼里的全部,国内票房只占米粒未来预期总票房的1/3。张青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的票房总收入占全球票房收入的13%到15%,以后可能接近20%,但中国是他的主场,因此得出了1/3的票房比率目标。面对8月15日将在欧美上映的《龙之谷:破晓奇兵》,米粒预计票房收入将会达到中国本土的3倍以上。

这也许并非夸夸其谈。米粒在国际市场上采用预售方式,电影前期开发完成后就开始海外预售。预售这是一种成熟的好莱坞影片销售机制,考验发行商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取得《龙之谷》英语地区发行权的正是好莱坞老牌电影公司之一的环球影业。

按照通行法则,环球影业仍会在各个市场寻找当地的发行代理人,在非英语地区,米粒也将寻找本地的发行渠道。目前《龙之谷》预售到了35个国家和地区,而预计在2016年上映的《无敌乒乓兔》,据了解已获得了千万美元级别的MG(保底分成)报价。

对于米粒这样的公司而言,国际化的口号看似激动人心,实则无处不受迫于成本压力。以目前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容量,不可能支撑米粒全部的制作成本。米粒并非从创业伊始就制定了全球布局的宏图,而是由于高投入走上了一条不得不全球化的道路。

今年成立的米粒特效团队自诞生起将生物特效和机甲特效作为主攻方向,这是中国电影过去的两大软肋。

中国的传统电影缺乏CG量,即便是充斥着神兽形象的《封神榜》、《宝莲灯》一类魔幻题材作品,导演也宁愿选择让一条活狗饰演哮天犬,或者干脆用演员用人声表演“我是哮天犬”。这与美剧《冰与火之歌》中充斥大量CG的冰原狼、龙等形象相比,无疑云泥之别。

一天,张青在观看一部梦工厂题材的纪录片时发现其中提及梦工厂拥有“两万台渲染器”,他询问技术人员“为什么人家有两万台,我们只有四百台?”员工回答:“我们买不起。”张青追问是否意味着四百台的渲染效果永远赶不上两万台,得到确认答复,张青感到焦虑。

米粒影业很快与阿里云服务平台和瑞云科技达成合作,米粒通过云技术购买瑞云RayVision云渲染农场的渲染业务服务,几乎抹平了与世界顶级动画厂商动画渲染运算能力上的差距。

作为一个投资人,张青喜欢把“理性”挂在嘴边。与酷爱《银河帝国》的卢卡斯和身为托尔金迷的彼得•杰克逊不同,张青不是科幻迷,他甚至说不出一部自己谈得上热爱的动画作品。在他眼里,只能看到中国这代从小看《太空堡垒卡拉狄加》和《变形金刚》的孩子长大了,因此未来的科幻题材会有市场——这仅仅是一门生意。

张青年轻时在华东政法大学学习法律,随后去英国留学。在创业之前,张青曾是盛大的法律顾问,并先后负责游戏投资与泛娱乐投资。他参与了盛大的巅峰年代,也目睹了一些超前理念最终生不逢时的事实。这些经历影响了张青后来对于生意的看法。

“投资人里不少是经由律师转行,因为学法律能够培养逻辑。”张青认为他创业的动机与专业毫无关系,但在创业后他才发现,原来美国的大量制片人都是律师出身,而所谓的六大电影公司简直就是被会计师和律师掌控的投资集团。

在好莱坞,由导演兼任制片人的电影人属于凤毛麟角,但中国不是这样。“中国的电影市场极度缺少职业的制片人群体”,尽管张青时时不忘提醒别人自己对于中国动画的责任感,但很明显,他向英美先进产业虚心学习的心态是压倒一切的。

有时面对一部烂片,张青一旦听说有关它“渣特效”的传闻,就会忍不住购票去电影院观摩一下——职业已经让他很难正常地去享受电影作品了。

在投资者里,对米粒帮助最大的是深创投。作为一家资本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团队的领袖,张青理应对这些投资人心存感激。根据投资合同,2017年米粒影业将实现IPO,但张青计划将IPO时间提前到2016年。

与上海的另一位动画产业巨头东方梦工厂相比,米粒影业的资本规模小得多,这也决定了两家企业尽管同样是借助好莱坞的制作力量,在形式上却全然不同——米粒直接雇佣好莱坞的人才为自己服务,东方梦工厂则试图在创作上寻求与合作方的平等地位。在中国复制一个梦工厂野心更大,实现更有难度。而张青的生意模式,是他自己看到目前最合适的。

阿里巴巴的缔造者马云曾经将自己的公司比喻成“扬子江里的鳄鱼”,意指尽管在硬件上逊于那些蜚声国际的竞争者,但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中,马云有实力击败他们。相比之下,张青和他的米粒影业代表了另一类中国创业者,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他们的DNA里就写着全球化。海外市场对于这样的企业绝不是锦上添花之用,而是关乎生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家中国动画特效公司的全球化

张青和他的米粒影业代表了一类中国创业者,从诞生之日起,他们DNA里就写着全球化。海外市场对于这样的企业绝不是锦上添花之用,而是关乎生存。

动画可能是下一个等待中国商人收复失地的行业,它在中国电影产业中所占据的份额不久前还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仍有人在它身上押注了巨额筹码。

2015年的8月,具有中国背景的动画电影《龙之谷:破晓奇兵》将在北美及欧洲上映,这在从前并无先例。这部电影在2014年的中国内地市场曾作为暑期档的黑马出现,如今,好莱坞的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将以发行商的身份帮助它进入英语国家和地区市场。

《龙之谷》改编自盛大代理的网络游戏,电影的创作者是将创意中心设在洛杉矶的米粒影业(Mili Pictures)——一家声称将专注于动画和实拍特效的影视制作公司。在不久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米粒一口气宣布了12部电影制作计划,这些项目会在3年内完成,投资者们对它们寄予厚望,提出了一共20亿美元的票房和衍生品销售目标。

大多数关注动画电影和特效的人都曾耳闻那些传奇团队的创业故事,譬如工业光魔(ILM)、维塔数码(Weta Digital),他们的创始人分别是乔治•卢卡斯和彼得•杰克逊。在米粒的董事长张青眼里,米粒影业的运营逻辑和这些名门一样,“我们从来没觉得要做外包,全世界最好的特效公司都是出于原创目的创立的。”张青在2012年组建了米粒的创作团队,当时他手上只有一个项目,那就是《龙之谷:破晓奇兵》。两年后,米粒影业又成立了米粒特效团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青的公司其实是一家全球公司——米粒的前期创意与后期制作均在洛杉矶完成,一手掌控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们也都来自好莱坞各个电影从业者工会,留在本土的则是位于苏州、上海和北京的动画制作部门。

张青一年中会多次往返洛杉矶,他热爱洛杉矶的电影氛围。在这座城市,即使计程车司机也能认识不少编剧朋友,而来自全美的怀抱明星梦的姑娘们使得洛杉矶餐厅的侍应生颜值无出其右。

目前有3位好莱坞导演加盟了米粒影业,其中包括曾与蒂姆•伯顿联合执导《僵尸新娘》的迈克•约翰逊(Mike Johnson),他正在为米粒执导一部新的动画电影《无敌乒乓兔》。这些导演各自拥有10个人左右的创意团队。而在每部电影的剧本打磨阶段会用上五六位好莱坞编剧,这些编剧和他们的团队会定期来到中国与动画制作团队进行交流——编剧与分镜师的沟通往往能决定一部动画作品的质量。

米粒最大的明星无疑是比尔•伯顿(Bill Borden),他是不折不扣的好莱坞金牌制片人,《碟中谍3》、《歌舞青春》系列均系出其名下。张青通过一位在美经营房地产的朋友介绍认识了伯顿,并与他谈定合作,通过伯顿在好莱坞蜘蛛网般的人脉关系,米粒组建好莱坞团队的效率获得极大提速。

在洛杉矶,张青意识到只要肯真金白银买单,就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商品。好莱坞的人力成本无疑意味着巨额预算,张青认为这很值得,对他来说,一部动画电影的前期成本,交由国内一般的动画团队,足以完成一部成片。

对于实拍片的动画特效而言,目前国内CG技术在电影里参与度不高,往往只在需要后期制作的时候才会被扔给外包执行,这与从剧本阶段便介入特效制作的好莱坞模式差距太大。张青摒弃了这种缩减成本的做法,选择与国际标准同进退。显然,他在做一件非主流的事。

动画电影人谨慎对待原创特效是有原因的,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以及弱势的动画观影市场都在左右投资人情绪,一旦踏空将为制作商带来巨大损失。这样的先例首推美国的顶级特效机构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它曾与工业光魔其名,领导者包括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从成立之日开始,数字领域就用《后天》、《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等作品无数次证明实力。但在2007年,这家特效巨头放弃外包制作,转而投资原创电影《黄金罗盘》,最终收获票房惨败,元气大伤,随即被导演迈克尔•贝收购。2012年数字领域宣布破产,再次被卖给中国的小马奔腾和印度的信实媒体集团。

张青觉得自己运气不错,创业的2012年正是中国电影票房井喷的一年。在2012年,中国总共拥有21000块院线屏幕,而到2014年米粒制作动画片《三只小猪与神灯》时,总屏幕数量已经增长到27000块,速度堪称惊人。

但中国市场绝非他眼里的全部,国内票房只占米粒未来预期总票房的1/3。张青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的票房总收入占全球票房收入的13%到15%,以后可能接近20%,但中国是他的主场,因此得出了1/3的票房比率目标。面对8月15日将在欧美上映的《龙之谷:破晓奇兵》,米粒预计票房收入将会达到中国本土的3倍以上。

这也许并非夸夸其谈。米粒在国际市场上采用预售方式,电影前期开发完成后就开始海外预售。预售这是一种成熟的好莱坞影片销售机制,考验发行商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取得《龙之谷》英语地区发行权的正是好莱坞老牌电影公司之一的环球影业。

按照通行法则,环球影业仍会在各个市场寻找当地的发行代理人,在非英语地区,米粒也将寻找本地的发行渠道。目前《龙之谷》预售到了35个国家和地区,而预计在2016年上映的《无敌乒乓兔》,据了解已获得了千万美元级别的MG(保底分成)报价。

对于米粒这样的公司而言,国际化的口号看似激动人心,实则无处不受迫于成本压力。以目前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容量,不可能支撑米粒全部的制作成本。米粒并非从创业伊始就制定了全球布局的宏图,而是由于高投入走上了一条不得不全球化的道路。

今年成立的米粒特效团队自诞生起将生物特效和机甲特效作为主攻方向,这是中国电影过去的两大软肋。

中国的传统电影缺乏CG量,即便是充斥着神兽形象的《封神榜》、《宝莲灯》一类魔幻题材作品,导演也宁愿选择让一条活狗饰演哮天犬,或者干脆用演员用人声表演“我是哮天犬”。这与美剧《冰与火之歌》中充斥大量CG的冰原狼、龙等形象相比,无疑云泥之别。

一天,张青在观看一部梦工厂题材的纪录片时发现其中提及梦工厂拥有“两万台渲染器”,他询问技术人员“为什么人家有两万台,我们只有四百台?”员工回答:“我们买不起。”张青追问是否意味着四百台的渲染效果永远赶不上两万台,得到确认答复,张青感到焦虑。

米粒影业很快与阿里云服务平台和瑞云科技达成合作,米粒通过云技术购买瑞云RayVision云渲染农场的渲染业务服务,几乎抹平了与世界顶级动画厂商动画渲染运算能力上的差距。

作为一个投资人,张青喜欢把“理性”挂在嘴边。与酷爱《银河帝国》的卢卡斯和身为托尔金迷的彼得•杰克逊不同,张青不是科幻迷,他甚至说不出一部自己谈得上热爱的动画作品。在他眼里,只能看到中国这代从小看《太空堡垒卡拉狄加》和《变形金刚》的孩子长大了,因此未来的科幻题材会有市场——这仅仅是一门生意。

张青年轻时在华东政法大学学习法律,随后去英国留学。在创业之前,张青曾是盛大的法律顾问,并先后负责游戏投资与泛娱乐投资。他参与了盛大的巅峰年代,也目睹了一些超前理念最终生不逢时的事实。这些经历影响了张青后来对于生意的看法。

“投资人里不少是经由律师转行,因为学法律能够培养逻辑。”张青认为他创业的动机与专业毫无关系,但在创业后他才发现,原来美国的大量制片人都是律师出身,而所谓的六大电影公司简直就是被会计师和律师掌控的投资集团。

在好莱坞,由导演兼任制片人的电影人属于凤毛麟角,但中国不是这样。“中国的电影市场极度缺少职业的制片人群体”,尽管张青时时不忘提醒别人自己对于中国动画的责任感,但很明显,他向英美先进产业虚心学习的心态是压倒一切的。

有时面对一部烂片,张青一旦听说有关它“渣特效”的传闻,就会忍不住购票去电影院观摩一下——职业已经让他很难正常地去享受电影作品了。

在投资者里,对米粒帮助最大的是深创投。作为一家资本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团队的领袖,张青理应对这些投资人心存感激。根据投资合同,2017年米粒影业将实现IPO,但张青计划将IPO时间提前到2016年。

与上海的另一位动画产业巨头东方梦工厂相比,米粒影业的资本规模小得多,这也决定了两家企业尽管同样是借助好莱坞的制作力量,在形式上却全然不同——米粒直接雇佣好莱坞的人才为自己服务,东方梦工厂则试图在创作上寻求与合作方的平等地位。在中国复制一个梦工厂野心更大,实现更有难度。而张青的生意模式,是他自己看到目前最合适的。

阿里巴巴的缔造者马云曾经将自己的公司比喻成“扬子江里的鳄鱼”,意指尽管在硬件上逊于那些蜚声国际的竞争者,但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中,马云有实力击败他们。相比之下,张青和他的米粒影业代表了另一类中国创业者,从诞生的第一天起,他们的DNA里就写着全球化。海外市场对于这样的企业绝不是锦上添花之用,而是关乎生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