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界面重庆 王苏婵
对重庆人来说,夏天去哪儿避暑,已经逐渐升级为四季在哪里长住,长住是否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多层次需求。
对此,重庆本地的文旅度假产业,2.0到3.0,如何在融合旅游元素的同时,实现产品、规模、品牌、配套的升级,使之与需求的转变匹配?
消费者:不光要避暑还想四季长住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旅游地产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期,各地的旅游地产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重庆,目前对度假房的功能性需求不再局限于夏天避暑。春夏秋冬皆宜居,渐成趋势。
近2年,重庆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多为文旅+地产模式,从2018年开始,多个文旅产业项目扎堆亮相,且多以融创、恒大、中建、中海等大型品牌房企为主导。
其实在去年,出现了重庆人扎堆在贵州、云南等周边省市购买旅游地产的情况。英联达美产业机构及房多多的一则数据显示,在云南昆明的古滇名城、融创昆明文旅城两个盘,卖给重庆人的房约590套,总金额高达逾10亿元,反观重庆本土的旅游度假项目关注度却不高。
一名从事文旅度假地产多年的资深人士说,重庆本地市面上的度假项目在产品和服务上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复合的需求。为数不多的有前瞻性的开发商真正了解市场需求,运用较先进的理念打造产品及客户服务,因此成功案例不多。
位于江津区四面山景区的中建云山小镇策划经理唐亮透露,项目在今年6月已经首次开盘,市场反响不错。推出的45-78㎡洋房户型,约400套房源去化率达到80%。但是客户群与预期情况有一定差距,原本计划的购买人群集中在30-50岁,各占20%,但实际购买人群年龄集中在40-60岁,85%左右为全款支付,都是结伴、呼朋唤友扎堆购买,一个人最多购置2套。客户到这里买房不仅是用来夏天避暑,更希望能四季长住。
开发商:从避暑房到特色小镇
中建云山小镇策划经理唐亮说,重庆对度假旅游小镇需求已经从2.0迈入3.0时代。在2010年之前,区县的一些项目只能叫避暑房,10多万一套就能买,就夏天去住。在2010-2016年期间,仙女山、黄水、四面山、黑山谷等区域的项目出现了新的特点,即产品、规模、品牌、配套升级,并融合旅游元素。2017-2018年出现了短暂的空档期,这期间,2016开发的一批度假项目受捧,比如华宇在石柱黄水的林语岚山项目、重庆旅投的金佛山小镇等。到2018年,各大品牌房企的项目纷纷落地,比如中海黎香湖、桃李春风等。特点体为大开发商、大品牌、大配套。文化、康养等多元化产品的增加。
目前度假小镇的重点在于以产业为核心,比如酒店、商业等配套运营,以及更多创新类的产品衍生,比如具有文化气质的艺术街区。只有核心产业才能吸纳人群,让人愿意长期居住,产生互动,让业主主动参与到小镇建设中来。
第一太平戴维斯高级董事、华西区项目及开发顾问部负责人罗元均表示,特色小镇首先注重的是特色产业,需要有独特的产业、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强调“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多功能的叠加,可媲美超级社区。地形地貌、历史传承、景观特质均是文化气质的体现。
重庆文旅产业抢道“四季”
界面重庆发现,今年重庆的项目在区域布局上主要位于江津四面山、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在重庆推介的外地项目明显减少,仅看到有泸州合江的一个度假项目在北城天街的外展厅。
据了解,仙女山、金佛山区域由于前期的开发宣传,较早进入重庆人旅游休闲之选。而在江津区四面山,伴随着四面山高速公路的通车,正以全新的文旅姿态进入重庆人的视野。
2018年,江津区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黄金十条”,设立2亿元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未来三年将投资1000亿元实施100余重点项目。四面山是江津区最具代表的旅游名片,政府在开发建设上也一直持谨慎态度,希望能够保护性的发展生态旅游项目。
据唐亮介绍,四面山四屏镇区域正在打造“四季小镇”,形成“3大2小”的居游体系格局,中建六局打造的度假区文化体验区,中建八局打造的森林康养区,融创打造的运动休闲区,形成“3大”,浙江森禾集团打造的“花千谷”项目和江津本土房企裕城打造的春三里,形成“2小”。这将为客户提供更多留下来的理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