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名酒30年:“塑化剂风波”,酒业遭受重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名酒30年:“塑化剂风波”,酒业遭受重创

“塑化剂风波”影响深远。

文|华夏酒报

截止到今天,仍然只有少数专业人士知道“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什么。

2012年11月19日,21世纪网报道称,该媒体通过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检测出了三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成分,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为1.08mg/kg,相较于卫生部对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规定的DBP标准“超标260%”。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另一个名字叫塑化剂,自此之后为行业广为熟知。酒鬼酒随之陷入“塑化剂风波”,不久后开始向整个白酒行业蔓延,并迅速掀起轩然大波。A股市场中的白酒类股票集体暴跌,有媒体甚至还称名酒企业也存在“塑化剂”超标。

一时间,白酒行业谈“塑”色变,舆论狂风暴雨中,真相的声音越来越小。谁也没有想到,这起“黑天鹅事件”,竟是本轮白酒行业调整的重要推手。

“塑化剂风波”疑云

2012年是中国白酒“黄金十年”的巅峰。11月18日,在央视2013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白酒企业大出风头。最后的“标王”争夺,基本成为白酒主战场,最后由剑南春砸重金从茅台手里抢走,一时风头无两。

第二天,情况出现逆转。

21世纪网刊登了名为《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的文章。

光从题目看,文章的“致命”、“危机”、“超标260%”等字眼,就足以夺读者眼球。更何况,这里面还有个新鲜名词:塑化剂。

这个词语在2011年5月,因中国台湾地区200多家商家的产品受“塑化剂”污染,成为公众口中人人喊打的新名词。但在中国大陆,还缺少对塑化剂用于药物的安全性研究,对其具体使用量和检测方法、标准等,都还没有相对详尽的规定。

在2011年台湾发生塑化剂污染事件后,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卫生部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设定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的临时限量。不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中国及其他国家均未制定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限量标准。

从今天来看,当年的白酒“塑化剂风波”,可谓疑云成团、漏洞百出。

首先,白酒根本不需要塑化剂作为添加剂,因为白酒的感官指标中要求的是清亮透明,而塑化剂是起增稠作用的,添加塑化剂反而会增加酒体的浑浊感,影响白酒的感官水平。由此可以看到,行业完全没有人为添加塑化剂的必要。

其次,白酒还要避免“塑化剂”的进入,它不但没用,反而会增加副作用,口味、质量等感官水平会受到影响。

“塑化剂风波”之后,作为白酒上市公司的酒鬼酒申请临时停牌,同时配合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湘西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抽样检测。

随后,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官网上发布消息称,没有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行为。

这进一步证明了“塑化剂风波”并非是企业干预,倒是资本市场一阵热闹,很多业内人士分析,“做空者”凭借“塑化剂事件”在白酒行业大赚一笔,快速离场。

间接终结“黄金十年”

2012年11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其官网公布了湖南省质监局对50度酒鬼酒样品的初检情况,检验结果显示,其中DBP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

尽管没有人为添加行为,但酒鬼酒不能免责。

2012年11月23日,酒鬼酒发布重大事件说明及复牌公告称,经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对公司的严格检查和对50 度酒鬼酒的检测,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有可能是在转运、包装过程中发生的迁移。公司将根据质量监督检验部门的要求,对转运和包装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进行检查,查明可能导致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同时,就此次事件对广大消费者及投资者深表歉意。

“塑化剂”风波算是告一段落。但它的影响,却未能就此止住。酒鬼酒股价和产品在市场迎来大跌,整个白酒板块市值仅在11月19日便蒸发近超过300亿。

往后几年,伴随着行业调整,高端白酒价格近乎腰斩,包括酒鬼酒在内的酒企因为利润连年亏损,一度被“披星戴帽”,最后酒鬼酒易主中粮集团。

“塑化剂风波”之后,很多酒企认识到,塑化剂有很大可能出现在酒液接触的塑料制品中产生的迁移,因此迅速改进了工艺,找到解决酒中微量塑化剂的方法。

时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表示,白酒“塑化剂风波”发生后,引起消费者、监管部门和白酒企业的高度重视,对于促进白酒行业进一步重视食品安全,防范风险,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排除了技术和人为添加塑化剂的可能性后,白酒中塑化剂污染的源头主要来自企业使用的塑料输酒管道。白酒企业在政府指导下已经陆续完成塑料输酒管道的更换,塑化剂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012年,白酒行业步入调整期以来,随着舆论关注度的下降,“塑化剂风波”在消费者心理上的影响逐渐淡化,该事件对白酒品牌销售虽出现了一个短期影响,但长期看来利好白酒安全生产。曾经饱受“塑化剂”干扰的酒鬼酒,走出低谷后也迎来新生。

不过,6年后,“塑化剂”又在西凤酒隔空响起。

2018年11月7日,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在其官网上披露一份检测报告,报告显示:西凤国典凤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的两项塑化相关化学添加剂的含量不符合相关标准。

检验报告显示,西凤年份酒的增塑剂检测结果为1.44mg/kg,报告为限值0.5mg/kg;塑化剂检测结果为1.02mg/kg,对应限值为0.3mg/kg。两项塑化相关化学添加剂的含量均接近限定标准的三倍。

时值西凤酒冲击IPO的当口,一下子吸引万千眼光。这一事件直接导致西凤酒上市计划再次搁浅。

在此事件上,西凤酒方面表现得十分积极,成立由时任董事长秦本平亲自挂帅的综合小组进行督办。

公告显示,涉及批次年份酒是在2012年5月定制生产,由于2013年白酒检测中不包含DBP指标检验项目,产品完全符合彼时的国家标准。但由于仍有部分产品在流通,出于负责态度,在报请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示后,启动召回。

然而,这一事件不但让西凤酒陷入舆论漩涡,同时也对远离塑化剂多年的白酒造成了负面影响。回顾整个事件,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当年西凤酒在上海国际酒类交易所上线的一款超高端“纸白酒”,只定制生产过一次,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无论如何,“塑化剂风波”的影响都堪称深远,正如1998年的“朔州毒酒案”一样,这种突发性事件的出现,并非直接导致了接下来的行业调整,但它如一根导火索一般,迅速点燃了积攒已久的矛盾,行业新一轮的调整就此展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名酒30年:“塑化剂风波”,酒业遭受重创

“塑化剂风波”影响深远。

文|华夏酒报

截止到今天,仍然只有少数专业人士知道“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是什么。

2012年11月19日,21世纪网报道称,该媒体通过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检测出了三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成分,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为1.08mg/kg,相较于卫生部对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规定的DBP标准“超标260%”。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另一个名字叫塑化剂,自此之后为行业广为熟知。酒鬼酒随之陷入“塑化剂风波”,不久后开始向整个白酒行业蔓延,并迅速掀起轩然大波。A股市场中的白酒类股票集体暴跌,有媒体甚至还称名酒企业也存在“塑化剂”超标。

一时间,白酒行业谈“塑”色变,舆论狂风暴雨中,真相的声音越来越小。谁也没有想到,这起“黑天鹅事件”,竟是本轮白酒行业调整的重要推手。

“塑化剂风波”疑云

2012年是中国白酒“黄金十年”的巅峰。11月18日,在央视2013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白酒企业大出风头。最后的“标王”争夺,基本成为白酒主战场,最后由剑南春砸重金从茅台手里抢走,一时风头无两。

第二天,情况出现逆转。

21世纪网刊登了名为《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的文章。

光从题目看,文章的“致命”、“危机”、“超标260%”等字眼,就足以夺读者眼球。更何况,这里面还有个新鲜名词:塑化剂。

这个词语在2011年5月,因中国台湾地区200多家商家的产品受“塑化剂”污染,成为公众口中人人喊打的新名词。但在中国大陆,还缺少对塑化剂用于药物的安全性研究,对其具体使用量和检测方法、标准等,都还没有相对详尽的规定。

在2011年台湾发生塑化剂污染事件后,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卫生部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设定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的临时限量。不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中国及其他国家均未制定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限量标准。

从今天来看,当年的白酒“塑化剂风波”,可谓疑云成团、漏洞百出。

首先,白酒根本不需要塑化剂作为添加剂,因为白酒的感官指标中要求的是清亮透明,而塑化剂是起增稠作用的,添加塑化剂反而会增加酒体的浑浊感,影响白酒的感官水平。由此可以看到,行业完全没有人为添加塑化剂的必要。

其次,白酒还要避免“塑化剂”的进入,它不但没用,反而会增加副作用,口味、质量等感官水平会受到影响。

“塑化剂风波”之后,作为白酒上市公司的酒鬼酒申请临时停牌,同时配合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湘西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抽样检测。

随后,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官网上发布消息称,没有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行为。

这进一步证明了“塑化剂风波”并非是企业干预,倒是资本市场一阵热闹,很多业内人士分析,“做空者”凭借“塑化剂事件”在白酒行业大赚一笔,快速离场。

间接终结“黄金十年”

2012年11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其官网公布了湖南省质监局对50度酒鬼酒样品的初检情况,检验结果显示,其中DBP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

尽管没有人为添加行为,但酒鬼酒不能免责。

2012年11月23日,酒鬼酒发布重大事件说明及复牌公告称,经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对公司的严格检查和对50 度酒鬼酒的检测,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有可能是在转运、包装过程中发生的迁移。公司将根据质量监督检验部门的要求,对转运和包装过程中的各个细节进行检查,查明可能导致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同时,就此次事件对广大消费者及投资者深表歉意。

“塑化剂”风波算是告一段落。但它的影响,却未能就此止住。酒鬼酒股价和产品在市场迎来大跌,整个白酒板块市值仅在11月19日便蒸发近超过300亿。

往后几年,伴随着行业调整,高端白酒价格近乎腰斩,包括酒鬼酒在内的酒企因为利润连年亏损,一度被“披星戴帽”,最后酒鬼酒易主中粮集团。

“塑化剂风波”之后,很多酒企认识到,塑化剂有很大可能出现在酒液接触的塑料制品中产生的迁移,因此迅速改进了工艺,找到解决酒中微量塑化剂的方法。

时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勇表示,白酒“塑化剂风波”发生后,引起消费者、监管部门和白酒企业的高度重视,对于促进白酒行业进一步重视食品安全,防范风险,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排除了技术和人为添加塑化剂的可能性后,白酒中塑化剂污染的源头主要来自企业使用的塑料输酒管道。白酒企业在政府指导下已经陆续完成塑料输酒管道的更换,塑化剂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012年,白酒行业步入调整期以来,随着舆论关注度的下降,“塑化剂风波”在消费者心理上的影响逐渐淡化,该事件对白酒品牌销售虽出现了一个短期影响,但长期看来利好白酒安全生产。曾经饱受“塑化剂”干扰的酒鬼酒,走出低谷后也迎来新生。

不过,6年后,“塑化剂”又在西凤酒隔空响起。

2018年11月7日,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在其官网上披露一份检测报告,报告显示:西凤国典凤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的两项塑化相关化学添加剂的含量不符合相关标准。

检验报告显示,西凤年份酒的增塑剂检测结果为1.44mg/kg,报告为限值0.5mg/kg;塑化剂检测结果为1.02mg/kg,对应限值为0.3mg/kg。两项塑化相关化学添加剂的含量均接近限定标准的三倍。

时值西凤酒冲击IPO的当口,一下子吸引万千眼光。这一事件直接导致西凤酒上市计划再次搁浅。

在此事件上,西凤酒方面表现得十分积极,成立由时任董事长秦本平亲自挂帅的综合小组进行督办。

公告显示,涉及批次年份酒是在2012年5月定制生产,由于2013年白酒检测中不包含DBP指标检验项目,产品完全符合彼时的国家标准。但由于仍有部分产品在流通,出于负责态度,在报请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示后,启动召回。

然而,这一事件不但让西凤酒陷入舆论漩涡,同时也对远离塑化剂多年的白酒造成了负面影响。回顾整个事件,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当年西凤酒在上海国际酒类交易所上线的一款超高端“纸白酒”,只定制生产过一次,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无论如何,“塑化剂风波”的影响都堪称深远,正如1998年的“朔州毒酒案”一样,这种突发性事件的出现,并非直接导致了接下来的行业调整,但它如一根导火索一般,迅速点燃了积攒已久的矛盾,行业新一轮的调整就此展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