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消失七年的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一回归就是9.7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消失七年的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一回归就是9.7

它能够让每一个观众去观照、对比、思考,然后去用力过好自己的人生。

文 | 电影头条

从1964年开始,英国ITV和BBC就以阶级问题为主题,拍摄了这部历史上拍摄周期最长的纪录片——《人生七年》。

导演选择了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小孩,他们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有的出身于工薪阶层,有的则在孤儿院长大。

至于采访内容,包括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们的政治态度,生活状态和家庭关系等等。

而节目每隔7年进行一次回访,纪录了这14个人53年间的人生变化,用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视角,展现了人生的残酷真相。

如今这部纪录片终于迎来了第9期,主角们也都步入了63岁,大部分已退休。

关于社会阶层的讨论,似乎也已经可以进行归纳总结了。

先来看看这14个受访者,他们从7岁开始,就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居住在富人区,念贵族学校的小孩,接受的是精英教育。

孩子们,从小就看《观察员》《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

千万不要以为7岁的小孩子能有什么兴趣,一直看这么高深的报纸?

那是因为小小年纪的他们就明白,自己手里可有着报纸的股权,所以需要时刻关注。

不仅如此,富人区的孩子们对于自己以后的人生也有着明确的规划。

读名校,上剑桥。从7岁到27岁的人生规划,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而事实上,这些精英阶层的孩子们,大多确实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

考上牛津、剑桥,毕业后当律师、或做科研、或从政。

事业上顺利又成功,生活上的一切也都在稳步前行。

再看穷人区的孩子,他们的世界从小就完全不同。

他们大多就读于质量堪忧的公立学校,上课时不守纪律,下课就疯玩打闹。

对于未来的学业和人生,也没有规划和设想。

甚至,连什么是大学都不知道。

而事实上,这些出身在平民阶层,且没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的孩子,大多也确实没有念大学。

他们选择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去驯马场或赌场工作。

从事业方面讲,他们能在一生中完成“逆袭”的人很少。

14个受访者中,只有一个叫尼克的农场主儿子,真实的从平民阶层转化为精英阶层。

从小对科学感兴趣的他,在21岁时进入牛津大学的物理系。

到了28岁,则美国在一所大学从事核聚变研究。

35岁时便成为副教授,到42岁又晋升为正教授。

按世俗观念看,这样的成功人生本该是最快乐的。

可当他被问到自己的高光时刻时,尼克的回答无关事业,无关虚名。

尼克一生中最幸福瞬间,竟是儿子出生那一刻。

血缘亲情的牵绊,才是他幸福的源泉。

这时勇哥才明白过来,原来《人生七年》拍到第9期,历经53年,讨论社会阶级的主旨早已改变。

只有年轻人才在意阶层,因为他们认为,阶层是影响人生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你有仔细看过《人生七年9》,就会发现这些年过60的人们,经历了岁月变迁、体会过世间冷暖之后,每个人的心态都更加趋于平和。

当他们回顾自己的过去,反思自己的前半生时,其实谁也没有过分纠结于阶级问题。

虽然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生命体悟和人生经验,但他们都悟出了相似的人生哲理。

那就是在他们度过的一生中,带给自己真正快乐和幸福的,从来不是什么阶级优势或者事业成就。

家庭的幸福,才能使人更加平和,身体健康,才能使人更长久的享受幸福。

这才是世界上“最纯粹的快乐”。

而在这方面,阶层优势并不能给人带来任何便利。

无论你的阶层高低,谁都有可能受到失败婚姻情感的消耗,与儿女情感交流时的鸿沟。

直观的展现这些受访者的人生经验,而不是只专注于一点,就使节目常常有着意外之喜。

而这,也正是《人生七年》这部记录片的魅力之处。

让这些受访者随着年岁的增长,道出自己的真实心声。

从某个角度来讲,《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俨然成为了一本宝贵的“人生说明书”。

它能够让每一个观众去观照、对比、思考,然后去用力过好自己的人生。

难怪这个宝藏纪录片部部超9分,新一期更直飚9.7分。

这部用生命来拍生命的纪录片,大家一定要趁早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消失七年的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一回归就是9.7

它能够让每一个观众去观照、对比、思考,然后去用力过好自己的人生。

文 | 电影头条

从1964年开始,英国ITV和BBC就以阶级问题为主题,拍摄了这部历史上拍摄周期最长的纪录片——《人生七年》。

导演选择了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小孩,他们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有的出身于工薪阶层,有的则在孤儿院长大。

至于采访内容,包括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们的政治态度,生活状态和家庭关系等等。

而节目每隔7年进行一次回访,纪录了这14个人53年间的人生变化,用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视角,展现了人生的残酷真相。

如今这部纪录片终于迎来了第9期,主角们也都步入了63岁,大部分已退休。

关于社会阶层的讨论,似乎也已经可以进行归纳总结了。

先来看看这14个受访者,他们从7岁开始,就出现了显著的差异。

居住在富人区,念贵族学校的小孩,接受的是精英教育。

孩子们,从小就看《观察员》《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

千万不要以为7岁的小孩子能有什么兴趣,一直看这么高深的报纸?

那是因为小小年纪的他们就明白,自己手里可有着报纸的股权,所以需要时刻关注。

不仅如此,富人区的孩子们对于自己以后的人生也有着明确的规划。

读名校,上剑桥。从7岁到27岁的人生规划,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而事实上,这些精英阶层的孩子们,大多确实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理想。

考上牛津、剑桥,毕业后当律师、或做科研、或从政。

事业上顺利又成功,生活上的一切也都在稳步前行。

再看穷人区的孩子,他们的世界从小就完全不同。

他们大多就读于质量堪忧的公立学校,上课时不守纪律,下课就疯玩打闹。

对于未来的学业和人生,也没有规划和设想。

甚至,连什么是大学都不知道。

而事实上,这些出身在平民阶层,且没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的孩子,大多也确实没有念大学。

他们选择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去驯马场或赌场工作。

从事业方面讲,他们能在一生中完成“逆袭”的人很少。

14个受访者中,只有一个叫尼克的农场主儿子,真实的从平民阶层转化为精英阶层。

从小对科学感兴趣的他,在21岁时进入牛津大学的物理系。

到了28岁,则美国在一所大学从事核聚变研究。

35岁时便成为副教授,到42岁又晋升为正教授。

按世俗观念看,这样的成功人生本该是最快乐的。

可当他被问到自己的高光时刻时,尼克的回答无关事业,无关虚名。

尼克一生中最幸福瞬间,竟是儿子出生那一刻。

血缘亲情的牵绊,才是他幸福的源泉。

这时勇哥才明白过来,原来《人生七年》拍到第9期,历经53年,讨论社会阶级的主旨早已改变。

只有年轻人才在意阶层,因为他们认为,阶层是影响人生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你有仔细看过《人生七年9》,就会发现这些年过60的人们,经历了岁月变迁、体会过世间冷暖之后,每个人的心态都更加趋于平和。

当他们回顾自己的过去,反思自己的前半生时,其实谁也没有过分纠结于阶级问题。

虽然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生命体悟和人生经验,但他们都悟出了相似的人生哲理。

那就是在他们度过的一生中,带给自己真正快乐和幸福的,从来不是什么阶级优势或者事业成就。

家庭的幸福,才能使人更加平和,身体健康,才能使人更长久的享受幸福。

这才是世界上“最纯粹的快乐”。

而在这方面,阶层优势并不能给人带来任何便利。

无论你的阶层高低,谁都有可能受到失败婚姻情感的消耗,与儿女情感交流时的鸿沟。

直观的展现这些受访者的人生经验,而不是只专注于一点,就使节目常常有着意外之喜。

而这,也正是《人生七年》这部记录片的魅力之处。

让这些受访者随着年岁的增长,道出自己的真实心声。

从某个角度来讲,《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俨然成为了一本宝贵的“人生说明书”。

它能够让每一个观众去观照、对比、思考,然后去用力过好自己的人生。

难怪这个宝藏纪录片部部超9分,新一期更直飚9.7分。

这部用生命来拍生命的纪录片,大家一定要趁早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