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捉妖记》:嗅到一股久违的港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捉妖记》:嗅到一股久违的港味

黄金时代的港片,大多不追求逼真,不执迷于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它不是看上去很美,而是看上去很假。《捉妖记》也有此类特色。

作者:赛人

有种电影叫“少儿不宜”,与此相对的能否是“中老年不宜”呢?就《捉妖记》而言,影院里不断爆发地如雷鸣般的笑声,常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或者说,在我和那些热情的观众之间,一定有一个是人,或有一个是妖。

实际我能理解那些孩子或童心未泯之人,观赏此片时的快乐。也就是说,影片在制作上颇为精耕,不光是CG镜头的缤纷,也包括剧情上的自圆其说。不强求逻辑的话,一旦在准催眠状况下进入它的预设轨道,你就能满心欢喜去收获那扑面而来的天真浪漫。

《捉妖记》在我这儿,还能嗅闻到一种久违的港味。黄金时代的港片,大多不追求逼真,不执迷于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是与戈达尔之流电影所迥异的另一种间离效果。它不是看上去很美,而是看上去很假。这在王晶、高志森、刘镇伟以及周星驰的喜剧中尤为明显,三宫六院全是歪瓜裂枣,公堂之上则可以肆意咆哮,警察是娘娘腔,黑帮老大要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男人因失身而痛不欲生,女人的腿毛会异常发达,诚所谓另一种黑丝效应。不能完全视作具后现代文本意义上的解构,惟将此视作孩子气的破坏欲,方能享受到更纯粹更顺畅的观影快感,这也是港片尽皆过火尽皆颠狂的源头所在。

《捉妖记》也有此类特色,不仅是吴君如和曾志伟这样的老港面孔的出现,还在于,影片后半部分捉妖、卖妖、食妖流水线的,极具漫画色彩的处理。既以一种明目张胆的隐喻,满足了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拳拳爱心,也收获到船头桥头自然直,兼一路顺杆爬的盎然趣味。此前的井柏然的临盆,金燕玲的装疯卖傻,都不过尔尔,或者说没有有效地利用人物设定,去经营更为翻滚的笑点。

全片最重要的设定,与斯皮尔伯格的名作《ET》可谓遥相呼应。借孩子的纯良来实现对不明物件的呵护。但孩子气里所裹藏的好奇心和同情心都欠奉,情感牌没打出来。这样的一部爱心泛滥的影片若不催泪,殊为遗撼。

小妖王巴图的造型还算符合现代都市人群对呆萌的想像,但还不够人格化。中国话本里的妖,如蛇、狐等“精变”而来的美丽女子,都具备知冷知热的烟火气和死了都要爱的毅然决然。在这一集《捉妖记》里,并不显著。就小巴图而言,它与它的准父母没有产生更具细节化的情感互动。再则,一脸良善的井柏然卖掉巴图的心路历程,处理地也较为潦草。而井柏然和白百何的感情戏,颇有郭靖与黄蓉的架势,但江湖经验丰富的白百何并没有承担引路人的使命,两人在性格上没有形成更具喜感的反差,也就无法出现更为生动有力的摩擦和由此带来的动人火花。两人都有着未经社会化的混沌,都有着不请自来的,又非完全天然的可爱劲。

其实所谓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不合俗流者的称谓。如同性恋、易装癖、孤独症。当然《捉妖记》无意作出具思辨感的人文探讨,但我估计。《捉妖记》的续集会走得更远一些。

假如没猜错的话,井柏然扮演的角色,是“妖”也。小巴图咬伤他后,他能自动复原,应该是埋下了伏笔。到时,白百何与井柏然之间,才会有一场具拷问色彩的捉妖大战。总体来讲,这一集《捉妖记》尚可一观,只是看的时候,需要把自己的心理年龄往下降一降。

作者简介:赛人,资深电影策划人,曾任《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版权合作:邮箱:1030245625@qq.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捉妖记》:嗅到一股久违的港味

黄金时代的港片,大多不追求逼真,不执迷于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它不是看上去很美,而是看上去很假。《捉妖记》也有此类特色。

作者:赛人

有种电影叫“少儿不宜”,与此相对的能否是“中老年不宜”呢?就《捉妖记》而言,影院里不断爆发地如雷鸣般的笑声,常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或者说,在我和那些热情的观众之间,一定有一个是人,或有一个是妖。

实际我能理解那些孩子或童心未泯之人,观赏此片时的快乐。也就是说,影片在制作上颇为精耕,不光是CG镜头的缤纷,也包括剧情上的自圆其说。不强求逻辑的话,一旦在准催眠状况下进入它的预设轨道,你就能满心欢喜去收获那扑面而来的天真浪漫。

《捉妖记》在我这儿,还能嗅闻到一种久违的港味。黄金时代的港片,大多不追求逼真,不执迷于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是与戈达尔之流电影所迥异的另一种间离效果。它不是看上去很美,而是看上去很假。这在王晶、高志森、刘镇伟以及周星驰的喜剧中尤为明显,三宫六院全是歪瓜裂枣,公堂之上则可以肆意咆哮,警察是娘娘腔,黑帮老大要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男人因失身而痛不欲生,女人的腿毛会异常发达,诚所谓另一种黑丝效应。不能完全视作具后现代文本意义上的解构,惟将此视作孩子气的破坏欲,方能享受到更纯粹更顺畅的观影快感,这也是港片尽皆过火尽皆颠狂的源头所在。

《捉妖记》也有此类特色,不仅是吴君如和曾志伟这样的老港面孔的出现,还在于,影片后半部分捉妖、卖妖、食妖流水线的,极具漫画色彩的处理。既以一种明目张胆的隐喻,满足了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拳拳爱心,也收获到船头桥头自然直,兼一路顺杆爬的盎然趣味。此前的井柏然的临盆,金燕玲的装疯卖傻,都不过尔尔,或者说没有有效地利用人物设定,去经营更为翻滚的笑点。

全片最重要的设定,与斯皮尔伯格的名作《ET》可谓遥相呼应。借孩子的纯良来实现对不明物件的呵护。但孩子气里所裹藏的好奇心和同情心都欠奉,情感牌没打出来。这样的一部爱心泛滥的影片若不催泪,殊为遗撼。

小妖王巴图的造型还算符合现代都市人群对呆萌的想像,但还不够人格化。中国话本里的妖,如蛇、狐等“精变”而来的美丽女子,都具备知冷知热的烟火气和死了都要爱的毅然决然。在这一集《捉妖记》里,并不显著。就小巴图而言,它与它的准父母没有产生更具细节化的情感互动。再则,一脸良善的井柏然卖掉巴图的心路历程,处理地也较为潦草。而井柏然和白百何的感情戏,颇有郭靖与黄蓉的架势,但江湖经验丰富的白百何并没有承担引路人的使命,两人在性格上没有形成更具喜感的反差,也就无法出现更为生动有力的摩擦和由此带来的动人火花。两人都有着未经社会化的混沌,都有着不请自来的,又非完全天然的可爱劲。

其实所谓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不合俗流者的称谓。如同性恋、易装癖、孤独症。当然《捉妖记》无意作出具思辨感的人文探讨,但我估计。《捉妖记》的续集会走得更远一些。

假如没猜错的话,井柏然扮演的角色,是“妖”也。小巴图咬伤他后,他能自动复原,应该是埋下了伏笔。到时,白百何与井柏然之间,才会有一场具拷问色彩的捉妖大战。总体来讲,这一集《捉妖记》尚可一观,只是看的时候,需要把自己的心理年龄往下降一降。

作者简介:赛人,资深电影策划人,曾任《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版权合作:邮箱:1030245625@qq.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