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0万亿美元的风险敞口,德意志银行到底怎么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0万亿美元的风险敞口,德意志银行到底怎么了?

德银的盈利能力很低,其2018年股本回报率(ROE)仅有0.4%,远低于欧美银行ROE平均水平。

文 | 晨哨网

将近150岁的德意志银行正遭遇“至暗时刻”。

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上周末公布“彻底转型”方案,根据方案,德银将退出全球股票业务,大幅缩减投资银行业务,并部分削减固定收益业务。值得一提的是,德银的投行业务曾经一度辉煌。

此外,德银表示,将在2022年之前将人员总数降至7.4万,裁员人数约1.8万人,占总员工人数的20%。其幅度之大仅次于2011年汇丰银行裁员3万人,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也曾导致2.6万名员工失业。

更严重的是,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德银的衍生品风险敞口高达43.5万亿欧元(约50万亿美元),相当德国GDP的10倍。

山雨欲来风满楼,欧洲的“超级巨无霸”德意志银行到底怎么了?

43.5万亿欧元风险敞口,从何而来?

根据德银2018年财报显示,其衍生品敞口名义总额(notional amount)达43.5万亿欧元。不过,名义衍生品敞口一般包括多头和空头头寸,对冲交易也计算在内。

此外,德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为标准,以归属于德银的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来体现银行信贷风险敞口。但美国的银行业则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使用主净额结算协议(master netting agreement),允许拥有多个衍生品合约的交易双方以净值结算,而不是单笔结算,因此资产负债表中衍生品资产总额远大于净额。

德银也曾在一份投资者关系报告(Client & Creditor Presentation)做了解释。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一季度,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统计,德银衍生品交易资产净额为3310亿欧元。按照GAAP,在考虑已签署的主净额结算协议和抵押品后,德银的衍生工具交易金净额实为210亿欧元。

可以看出,与衍生品名义总额相比,德银的净额敞口并不高。市场的担忧和误解主要是名义与净敞口的概念不同,以及会计准则区别造成的差别。

同时,德银还表示,正积极对冲净持有衍生工具的交易敞口,以进一步降低实际经济风险。

投行业务从 “高光”走向“低谷”

德银的投资银行业务一直是该行主要的收入引擎,如今也成了其走入困局的主因。

截至2019年一季度,德银净收入为64亿欧元(约72亿美元),同比下降9%。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CIB)的净收入为33.2亿欧元(约37亿美元),同比下滑13%,其中股票销售及交易业务(Sales & Trading)同比大跌18%。

生于1870年的德意志银行,成立之初的业务重点是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二战之后,借助德国的经济复兴,德银给德国各类企业提供经营贷款,并重启了证券业务,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

1989年,德银收购了英国老牌银行摩根建富(Morgan,Grenfell & Co.),标志着迈入投行领域的第一步;1998年11月,德银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Bankers′Trust),至此迎来自己在投资银行业的高光时刻,投行收入在净收入中的占比由1992年26.7%跃升至2000年的75.8%。

一切繁华在2008年谢幕。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击垮了雷曼兄弟,美林、巴克莱等众多同业濒临倒闭。德意志银行引以为傲的投资银行业务也遭受重创,2000-2017年交易净收入年均值为6527亿欧元,2008-2017年仅为2509亿欧元,比起辉煌时期相差甚远。

大幅裁员的背后

人工成本高企是德银一直未能克服的顽疾。德银目前员工人数超过9.1万人,到2022年,预计全球员工总数降至7.4万。这仍远高于拥有3.6万名员工的高盛。

2019年一季度,德银净收入72亿美元,实际员工人均净收入7.9万美元;相比高盛一季度净收入88.1亿美元,实际员工人均净收入24.5万美元,相差3倍。可见德银的员工之冗余。

此外,德银的盈利能力很低,其2018年股本回报率(ROE)仅有0.4%,远低于欧美银行ROE平均水平。

德银的成本收入比率(Cost/Income ratio)高达93%。费用的高企让德意志银行几乎无利可图,几乎赚到每一块钱都被高昂的成本所侵蚀。德银的目标是,到2022年降至170亿欧元,减少60亿欧元开支,届时年度成本收入比率将降至70%。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德银第一次大规模裁员。财报显示,2018年德银全球裁员近6000人。

频遭罚款

身陷囹圄的德银还曾遭遇多次罚款。2016年9月,美国司法部要求德银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违规出售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一事支付140亿美元罚款,最终德银与美国司法部达成72亿美元罚款的和解;2017年1月,美国和英国的监管机构对德银处以总计6.3亿美元的罚款,因其使用“镜像交易”为俄罗斯洗钱。

据悉,2011年至2018年期间,德银累计支付罚款高达145亿美元。

此外,2017年末,美联储将德银的美国分行列入“问题银行”名单;2018年9月,德国监管机构要求德银加强对洗钱的监控;2019年1月,德银卷入丹麦最大银行——丹斯克银行(Danske Bank)的洗钱丑闻,涉案金额高达2000亿欧元(约2270亿美元)。目前德银仍面临各种各样的洗钱和欺诈调查,以及仍未解决的案件。

德银的评级也屡遭下调。2019年6月,惠誉下调德银的信用评级,将其评级降至BBB,比垃圾级高出两个极距。此前,标普也将德银信用评级展望降至负面。

诚然,关于德银衍生品50万亿美元风险敞口的各路解读,有夸大和误读的成分,但成本高企、盈利逊色、丑闻不断确是其“无法逃避”的难题。正如德银CFO 詹姆斯·冯莫尔特克(James von Moltke)所言:“这次的断臂求生,就是我们的最后一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德意志银行

3.3k
  • 既要β也要α!A500增强ETF工银(159249)7月2日上市,全方位均衡布局A股核心资产
  • 微脉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0万亿美元的风险敞口,德意志银行到底怎么了?

德银的盈利能力很低,其2018年股本回报率(ROE)仅有0.4%,远低于欧美银行ROE平均水平。

文 | 晨哨网

将近150岁的德意志银行正遭遇“至暗时刻”。

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上周末公布“彻底转型”方案,根据方案,德银将退出全球股票业务,大幅缩减投资银行业务,并部分削减固定收益业务。值得一提的是,德银的投行业务曾经一度辉煌。

此外,德银表示,将在2022年之前将人员总数降至7.4万,裁员人数约1.8万人,占总员工人数的20%。其幅度之大仅次于2011年汇丰银行裁员3万人,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也曾导致2.6万名员工失业。

更严重的是,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德银的衍生品风险敞口高达43.5万亿欧元(约50万亿美元),相当德国GDP的10倍。

山雨欲来风满楼,欧洲的“超级巨无霸”德意志银行到底怎么了?

43.5万亿欧元风险敞口,从何而来?

根据德银2018年财报显示,其衍生品敞口名义总额(notional amount)达43.5万亿欧元。不过,名义衍生品敞口一般包括多头和空头头寸,对冲交易也计算在内。

此外,德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为标准,以归属于德银的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来体现银行信贷风险敞口。但美国的银行业则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使用主净额结算协议(master netting agreement),允许拥有多个衍生品合约的交易双方以净值结算,而不是单笔结算,因此资产负债表中衍生品资产总额远大于净额。

德银也曾在一份投资者关系报告(Client & Creditor Presentation)做了解释。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一季度,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统计,德银衍生品交易资产净额为3310亿欧元。按照GAAP,在考虑已签署的主净额结算协议和抵押品后,德银的衍生工具交易金净额实为210亿欧元。

可以看出,与衍生品名义总额相比,德银的净额敞口并不高。市场的担忧和误解主要是名义与净敞口的概念不同,以及会计准则区别造成的差别。

同时,德银还表示,正积极对冲净持有衍生工具的交易敞口,以进一步降低实际经济风险。

投行业务从 “高光”走向“低谷”

德银的投资银行业务一直是该行主要的收入引擎,如今也成了其走入困局的主因。

截至2019年一季度,德银净收入为64亿欧元(约72亿美元),同比下降9%。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CIB)的净收入为33.2亿欧元(约37亿美元),同比下滑13%,其中股票销售及交易业务(Sales & Trading)同比大跌18%。

生于1870年的德意志银行,成立之初的业务重点是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二战之后,借助德国的经济复兴,德银给德国各类企业提供经营贷款,并重启了证券业务,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

1989年,德银收购了英国老牌银行摩根建富(Morgan,Grenfell & Co.),标志着迈入投行领域的第一步;1998年11月,德银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Bankers′Trust),至此迎来自己在投资银行业的高光时刻,投行收入在净收入中的占比由1992年26.7%跃升至2000年的75.8%。

一切繁华在2008年谢幕。全球金融危机袭来,击垮了雷曼兄弟,美林、巴克莱等众多同业濒临倒闭。德意志银行引以为傲的投资银行业务也遭受重创,2000-2017年交易净收入年均值为6527亿欧元,2008-2017年仅为2509亿欧元,比起辉煌时期相差甚远。

大幅裁员的背后

人工成本高企是德银一直未能克服的顽疾。德银目前员工人数超过9.1万人,到2022年,预计全球员工总数降至7.4万。这仍远高于拥有3.6万名员工的高盛。

2019年一季度,德银净收入72亿美元,实际员工人均净收入7.9万美元;相比高盛一季度净收入88.1亿美元,实际员工人均净收入24.5万美元,相差3倍。可见德银的员工之冗余。

此外,德银的盈利能力很低,其2018年股本回报率(ROE)仅有0.4%,远低于欧美银行ROE平均水平。

德银的成本收入比率(Cost/Income ratio)高达93%。费用的高企让德意志银行几乎无利可图,几乎赚到每一块钱都被高昂的成本所侵蚀。德银的目标是,到2022年降至170亿欧元,减少60亿欧元开支,届时年度成本收入比率将降至70%。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德银第一次大规模裁员。财报显示,2018年德银全球裁员近6000人。

频遭罚款

身陷囹圄的德银还曾遭遇多次罚款。2016年9月,美国司法部要求德银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违规出售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一事支付140亿美元罚款,最终德银与美国司法部达成72亿美元罚款的和解;2017年1月,美国和英国的监管机构对德银处以总计6.3亿美元的罚款,因其使用“镜像交易”为俄罗斯洗钱。

据悉,2011年至2018年期间,德银累计支付罚款高达145亿美元。

此外,2017年末,美联储将德银的美国分行列入“问题银行”名单;2018年9月,德国监管机构要求德银加强对洗钱的监控;2019年1月,德银卷入丹麦最大银行——丹斯克银行(Danske Bank)的洗钱丑闻,涉案金额高达2000亿欧元(约2270亿美元)。目前德银仍面临各种各样的洗钱和欺诈调查,以及仍未解决的案件。

德银的评级也屡遭下调。2019年6月,惠誉下调德银的信用评级,将其评级降至BBB,比垃圾级高出两个极距。此前,标普也将德银信用评级展望降至负面。

诚然,关于德银衍生品50万亿美元风险敞口的各路解读,有夸大和误读的成分,但成本高企、盈利逊色、丑闻不断确是其“无法逃避”的难题。正如德银CFO 詹姆斯·冯莫尔特克(James von Moltke)所言:“这次的断臂求生,就是我们的最后一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