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垃圾桶保卫战,上海浦东靠居民自治管理垃圾分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垃圾桶保卫战,上海浦东靠居民自治管理垃圾分类

“居民们就如同一群正为班级争光的学生一样,将垃圾分类当作一项集体事业来对待,身体力行地维护楼栋的荣誉。”

摄影:方卓然

6月30日,也就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前一天,上海浦东新区的御桥芳澜苑小区听证会上,小区十多个业主代表们正在对居委会提出的撤桶方案表示不满。

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中的倡议原则,住宅小区一般按照每300至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定时定点投放点。小区居委会负责人李璨瑜说,“许多居民反应,撤桶对于日常生活来说特别不方便,但根据倡议原则,御桥芳澜苑小区共有五栋楼311户居民,应当只设一处垃圾分类投放点。但由于反对的意见非常大,所以我们召开了有关垃圾分类的听证会,出席会议的人员有小区经理、居委会代表、清运部主管以及居民代表。”

在撤桶事宜上,小区根据倡议提出的方案是尝试在小区中心安置唯一一个投放点,所有业主都要到此进行定时定点投放。这一次听证会上,业主、居委会和物业三方的协调显然有些步调不一,居民代表们说了很多意见,最主要的不满集中在业主认为运送、收集垃圾的责任应该在物业。

十多个业主代表的嘈杂讨论也使得沟通遇阻。这场事关300多户居民能否方便倒垃圾的协商只花了20分钟便草草结束。居民代表郑辰说,“在第一次听证会上,物业表示一定要遵守政府提出的指导意见,撤掉多余的垃圾桶。但十多个业主代表都认为,居民在交了高昂的物业费后,不应当走这么多路去扔垃圾。”

为了探讨出更适合小区垃圾分类的方案,居民代表和居委会约定7月3日再次召开听证会。郑辰说,“既然是协商,吵架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我们希望能通过听证会探讨出一个互利共赢的结果。”

事实上,居民们并非不赞成垃圾分类,而是不想撤桶。郑辰认为,业主是垃圾分类第一责任人,责无旁贷,但垃圾分类和撤桶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撤桶只是让分类可靠性更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郑辰和几个年轻的邻居把精力放在了如何不撤桶上。

“居委书记刚刚履新,可能只了解小区的基本情况,但不清楚小区的内在特色。”郑辰说到,他总结了小区无需撤桶的三项条件:首先小区规模小,业主大都互相认识,所以宣传监督工作容易做到位。其次,小区建成不过两三年,业主维护小区的积极性很强,预计会有很多业主能主动站出来引导大家分类。最后,小区年轻人多,本身就对垃圾分类不抵触,在正式施行前,已经有不少业主在家里主动分类了。

这三条依据在第二次听证会上,被作为代表的郑辰和另一位楼组长陈晓峰陈述给了居委会,“给我们一个机会不撤桶,采用居民自治的管理制度,我可以保证我们做的不会比撤桶差。而且业主之间也会更和谐。”郑辰向居委会打了包票。 

最终,小区居委听取了这一诉求,当晚就向小区全体居民发布通告决定不撤桶。但居委会和物业代表在听证会上提出,不撤桶目前只是一项临时措施,如果居民自觉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好,将仍旧实行撤桶,如果居民们可以自觉地垃圾分类,那么垃圾桶便可以永久地保留下去。

其实郑辰一开始还有点担忧大家垃圾分类工作能否做好,不过大家的积极性证明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

金秀凤是小区1号楼自发选举的楼组长,平时负责本楼的日常事务协商和指导。她说,郑辰早听证会上谈判成功后,他又在楼内的微信群里提出值班制度,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自己便开始制定志愿者值班表,楼内居民都非常积极热心,很快就排满了值班表。目前在志愿工作方面,小区已形成了楼长监督志愿者,志愿者监督小区居民的模式。

金秀凤带着孩子一起监督居民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的监督制度不仅仅体现在一栋楼内,小区内的各个楼还有一套竞争机制确保互相监督。在一个包含全体业主的微信大群内,每栋楼的垃圾分类的好坏会由楼主在群内公布,并进行比较。整个小区如同一所学校,每栋楼则如一个班级,大家会比拼哪栋楼的分类效果最好,这种良性竞争无形中加强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叶美蕊是小区四号楼的居民,她说,这段时间不论是小群还是大群,有关住户们的分类情况的讨论和监督一直很活跃。垃圾分类刚刚推行,一些住户分类确有难度,群里就成了大家各支妙招、分享经验的讨论区。最近楼内有租户直接将垃圾扔在楼梯间,也没能逃过大家的眼睛,为此业主们特意在群里呼吁统计房屋出租数量,督促房东做好提醒。

平时在大群里,每栋楼垃圾是否干湿分离、业主是否细心分类以及志愿者的工作照片不时被志愿者和热心居民发至群内,对于做得好的方面,大家齐声赞扬和学习;尚有欠缺的,大家在吐槽批评之余不忘改进策略,加强监督手段和诫勉力度。现在每当出现了垃圾不分类的情况,居民们已经“动真格”调取监控录像,还有居民倡议每家签订承诺书以推进后续严肃处理。

此外,居委会也没有置身事外,不时进行抽查拍照,在宣传教育引导方面保持力度。李璨瑜说,“前不久,在抽查拍照的时候,我拍到一堆垃圾扔错了地方,为了给大家警示的作用,我便把照片发到了垃圾分类管理群中。经查,是一位老人不懂垃圾分类政策,才将垃圾扔错。老人被孩子批评教育后,自觉跑到居委会承认错误,并表示将认真学习垃圾分类。现在,居民们就如同一群正为班级争光的学生一样,将垃圾分类当作一项集体事业来对待,身体力行地维护楼栋的荣誉。”

志愿者小朋友冒雨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在垃圾分类志愿工作的过程中 ,青少年的身影格外令人注目。金秀凤说,现在正值7月暑期,许多年纪尚小的孩子往往跟随着当志愿者的父母一同参与志愿者活动,甚至报名成为志愿者。“孩子们对于大人的引导性是非常强的。”金秀凤说,“小朋友往垃圾箱旁边一站,大人们一般都会想要以身作则行动起来。”

小区物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原先每栋住宅楼下的四个垃圾桶常常满得合不上盖子,垃圾分类的习惯逐渐养成后,大家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垃圾的数量在减少。

李璨瑜坦言,“对于垃圾不分类这样一个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时之间想要彻底改变确实很困难,小区最初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做法来决定不撤桶。最终我们发现在小区居民自治的管理模式下,不撤桶也能达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垃圾桶保卫战,上海浦东靠居民自治管理垃圾分类

“居民们就如同一群正为班级争光的学生一样,将垃圾分类当作一项集体事业来对待,身体力行地维护楼栋的荣誉。”

摄影:方卓然

6月30日,也就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前一天,上海浦东新区的御桥芳澜苑小区听证会上,小区十多个业主代表们正在对居委会提出的撤桶方案表示不满。

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中的倡议原则,住宅小区一般按照每300至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定时定点投放点。小区居委会负责人李璨瑜说,“许多居民反应,撤桶对于日常生活来说特别不方便,但根据倡议原则,御桥芳澜苑小区共有五栋楼311户居民,应当只设一处垃圾分类投放点。但由于反对的意见非常大,所以我们召开了有关垃圾分类的听证会,出席会议的人员有小区经理、居委会代表、清运部主管以及居民代表。”

在撤桶事宜上,小区根据倡议提出的方案是尝试在小区中心安置唯一一个投放点,所有业主都要到此进行定时定点投放。这一次听证会上,业主、居委会和物业三方的协调显然有些步调不一,居民代表们说了很多意见,最主要的不满集中在业主认为运送、收集垃圾的责任应该在物业。

十多个业主代表的嘈杂讨论也使得沟通遇阻。这场事关300多户居民能否方便倒垃圾的协商只花了20分钟便草草结束。居民代表郑辰说,“在第一次听证会上,物业表示一定要遵守政府提出的指导意见,撤掉多余的垃圾桶。但十多个业主代表都认为,居民在交了高昂的物业费后,不应当走这么多路去扔垃圾。”

为了探讨出更适合小区垃圾分类的方案,居民代表和居委会约定7月3日再次召开听证会。郑辰说,“既然是协商,吵架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我们希望能通过听证会探讨出一个互利共赢的结果。”

事实上,居民们并非不赞成垃圾分类,而是不想撤桶。郑辰认为,业主是垃圾分类第一责任人,责无旁贷,但垃圾分类和撤桶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撤桶只是让分类可靠性更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郑辰和几个年轻的邻居把精力放在了如何不撤桶上。

“居委书记刚刚履新,可能只了解小区的基本情况,但不清楚小区的内在特色。”郑辰说到,他总结了小区无需撤桶的三项条件:首先小区规模小,业主大都互相认识,所以宣传监督工作容易做到位。其次,小区建成不过两三年,业主维护小区的积极性很强,预计会有很多业主能主动站出来引导大家分类。最后,小区年轻人多,本身就对垃圾分类不抵触,在正式施行前,已经有不少业主在家里主动分类了。

这三条依据在第二次听证会上,被作为代表的郑辰和另一位楼组长陈晓峰陈述给了居委会,“给我们一个机会不撤桶,采用居民自治的管理制度,我可以保证我们做的不会比撤桶差。而且业主之间也会更和谐。”郑辰向居委会打了包票。 

最终,小区居委听取了这一诉求,当晚就向小区全体居民发布通告决定不撤桶。但居委会和物业代表在听证会上提出,不撤桶目前只是一项临时措施,如果居民自觉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好,将仍旧实行撤桶,如果居民们可以自觉地垃圾分类,那么垃圾桶便可以永久地保留下去。

其实郑辰一开始还有点担忧大家垃圾分类工作能否做好,不过大家的积极性证明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

金秀凤是小区1号楼自发选举的楼组长,平时负责本楼的日常事务协商和指导。她说,郑辰早听证会上谈判成功后,他又在楼内的微信群里提出值班制度,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自己便开始制定志愿者值班表,楼内居民都非常积极热心,很快就排满了值班表。目前在志愿工作方面,小区已形成了楼长监督志愿者,志愿者监督小区居民的模式。

金秀凤带着孩子一起监督居民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的监督制度不仅仅体现在一栋楼内,小区内的各个楼还有一套竞争机制确保互相监督。在一个包含全体业主的微信大群内,每栋楼的垃圾分类的好坏会由楼主在群内公布,并进行比较。整个小区如同一所学校,每栋楼则如一个班级,大家会比拼哪栋楼的分类效果最好,这种良性竞争无形中加强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叶美蕊是小区四号楼的居民,她说,这段时间不论是小群还是大群,有关住户们的分类情况的讨论和监督一直很活跃。垃圾分类刚刚推行,一些住户分类确有难度,群里就成了大家各支妙招、分享经验的讨论区。最近楼内有租户直接将垃圾扔在楼梯间,也没能逃过大家的眼睛,为此业主们特意在群里呼吁统计房屋出租数量,督促房东做好提醒。

平时在大群里,每栋楼垃圾是否干湿分离、业主是否细心分类以及志愿者的工作照片不时被志愿者和热心居民发至群内,对于做得好的方面,大家齐声赞扬和学习;尚有欠缺的,大家在吐槽批评之余不忘改进策略,加强监督手段和诫勉力度。现在每当出现了垃圾不分类的情况,居民们已经“动真格”调取监控录像,还有居民倡议每家签订承诺书以推进后续严肃处理。

此外,居委会也没有置身事外,不时进行抽查拍照,在宣传教育引导方面保持力度。李璨瑜说,“前不久,在抽查拍照的时候,我拍到一堆垃圾扔错了地方,为了给大家警示的作用,我便把照片发到了垃圾分类管理群中。经查,是一位老人不懂垃圾分类政策,才将垃圾扔错。老人被孩子批评教育后,自觉跑到居委会承认错误,并表示将认真学习垃圾分类。现在,居民们就如同一群正为班级争光的学生一样,将垃圾分类当作一项集体事业来对待,身体力行地维护楼栋的荣誉。”

志愿者小朋友冒雨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在垃圾分类志愿工作的过程中 ,青少年的身影格外令人注目。金秀凤说,现在正值7月暑期,许多年纪尚小的孩子往往跟随着当志愿者的父母一同参与志愿者活动,甚至报名成为志愿者。“孩子们对于大人的引导性是非常强的。”金秀凤说,“小朋友往垃圾箱旁边一站,大人们一般都会想要以身作则行动起来。”

小区物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原先每栋住宅楼下的四个垃圾桶常常满得合不上盖子,垃圾分类的习惯逐渐养成后,大家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垃圾的数量在减少。

李璨瑜坦言,“对于垃圾不分类这样一个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时之间想要彻底改变确实很困难,小区最初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做法来决定不撤桶。最终我们发现在小区居民自治的管理模式下,不撤桶也能达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