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欠钱不还的人一样,欠钱不还的国家一样各有各的理由。希腊不还债的一个理由是,国际债权人要求政府采取的紧缩措施导致国内经济大幅下滑,国库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进行偿债。
从历史上看,不乏有其他国家债务违约的案例。阿根廷就是一个例子,而且也不愿意还债。那么该国的理由是什么呢?
据彭博社报道,阿根廷与外国银行家和债权人的战争不只是生意,还是全国民众心智的一部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商学院的外国债务博物馆(The Museum of Foreign Debt)中,有一些展板贴着照片、日期、文字和图表,述说着阿根廷债务危机的历史。
不过,用阿根廷人的眼光来看,这似乎是一段血泪史。银行、债券投资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用利息过高的信贷淹没了一个扭曲的国度。随着阿根廷经济崩溃,民众也在受苦。国际市场则发生震荡。
这种事一遍又一遍的发生,其故事情节带有任何一首探戈舞曲中所包含的全部曲折情感。
博物馆向导安东莱拉·法尼亚诺(Antonella Fagnano)对彭博社记者描述了阿根廷对待债务的态度。1976年,阿根廷将军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Jorge Rafael Videla)发动军事政变并自任为总统,建立了一个时间长达七年的独裁体制。那段岁月,相继上任的几位总统在国外大规模举债,为英阿马岛战争等活动提供融资。
法尼亚诺称,如今的阿根廷没有任何道德义务去偿还外债。实际上,还债是错误的。“外国人为许多这类独裁者提供了融资。这些人拿到钱后没有做他们应该做的,反而导致债务被留给了国家的后代们。”“所以,你当然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阿根廷人非常憎恶所谓的“秃鹫基金”。发生债务危机时,由于一国存在违约风险,其债券价格会跌至大大低于面值的水平。一些被称为秃鹫基金的国际投资者购入债券,并聘请律师去试着打赢官司。若官司最终获胜,秃鹫基金将可以要求阿根廷按面值全部偿还本金,借此获得丰厚回报。
2001年,阿根廷对主权债务违约,一些秃鹫基金拒绝参与债务重组,此事一直拖到了2012年。最终,美国法院裁定阿根廷必须向秃鹫基金投资者全额偿还按美国法律发行的外币债券,总计15亿美元。不过,对秃鹫基金全额偿还债券本金可能会导致持有其他债券(按阿根廷本国法律和欧洲法律发行的债券)的投资者也要求全额还款,因此在2014年,阿根廷没有接受美国法院的裁决。
美国法院还要求,债务重组必须要所有债权人参与才能进行,即按照美国法律发行的债券与按照阿根廷和欧洲法律发行的债券被视为平等。这样一来,阿根廷不接受美国的条件就意味着其他债权人也拿不到钱,即便他们开出了让阿根廷只还30%本金的优厚条件。
秃鹫基金持有的债券占阿根廷债务重组时债券总量的7%,余下93%被其他债权人持有。
2015年3月,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些玩具店出现了名叫“秃鹫:毫无良知的人所玩的游戏”。在这个棋牌游戏中,玩家们在一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扮演全球银行家,通过说谎、作弊和贪污来取得最终的胜利。
历史上,阿根廷一共发生过至少七次债务违约,最早一次是在1827年,最晚一次是在2014年7月。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2002年的债务危机,很多经济学家将那次危机与希腊目前的状况相提并论。
那次危机的经过是怎样?最后结果又如何?下面是经过编辑的、《华盛顿邮报》曾经刊登的一张时间表,也许你能从中发现与当前希腊债务危机的相似与不同。
1993-1994年
最早要追溯至这个时候。那时,阿根廷经济在大幅增长,年化经济增速超过5.5%,通胀也较低。阿根廷政府采取了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计划,包括放松监管、降低贸易壁垒,以及在石油、电信和电力等行业推行国企私有化。
1996-1997年
1997年墨西哥发生比索危机,阿根廷金融市场被波及,经济一度陷入衰退。与此同时,亚洲也发生金融危机。不过,阿根廷比索与美元挂钩的制度生存了下来。随着阿根廷经济恢复增长,不顾风险、追求回报的美国华尔街为阿根廷政府提供了大量债务融资,推动阿根廷外债规模大幅飙升。
1998年
IMF经济学家开始发出警告,认为阿根廷经济很可能遇到一些亚洲经济体那样的崩溃局面。不过,阿根廷政府基本无视了相关告诫,这主要是因为海外资本仍在流入阿根廷,他们有足够底气认为危机不会发生。当时,甚至俄罗斯也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阿根廷经济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以至于IMF和世界银行邀请该国总统卡洛斯·梅内姆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峰会,讲述阿根廷经济改革的成果。
1999年
好景不长。到了1999年,巴西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货币被迫贬值。当年年中,阿根廷经济陷入衰退,主要是受到了巴西金融危机的影响。阿根廷国企员工遭遇欠薪,走上街头抗议。
2000年
经济衰退持续,阿根廷利率处在高位,外债规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查尔斯•卡洛米里什(Charles Calomiris)私下敦促阿根廷政府进行债务重组。与此同时,IMF敦促阿根廷政府采取紧缩措施。当年6月,阿根廷失业率达到14%。四个月后,时任副总统卡洛斯·阿尔瓦雷斯因贿赂丑闻辞职,相关政坛波动加剧了阿根廷债务危机的恶化。年末,IMF向阿根廷提供了14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
2001年
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担忧挥之不去,阿根廷市场不断滑坡。一些证据显示,阿根廷无法达到IMF的紧缩政策要求。阿根廷比索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之父多明戈•卡瓦罗(Domingo Cavallo)重新担任经济部长。阿根廷实施债务置换,旨在延长政府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时间。近300亿美元的债券参与了置换。不过,市场依旧在滑坡,阿根廷再次向IMF求助。后者又提供了80亿美元的援助,但并未阻止阿根廷债券价格的下跌。当年11月份,阿根廷政府被迫对部分债务进行重组。在银行存款大规模逃离的情况下,阿根廷采取了资本管制措施,限制了储户在银行取现的额度。阿根廷国内抗议活动愈演愈烈,哄抢商店和阻塞交通等活动不断上演,时任总统费尔南多·德拉鲁阿被迫辞职。
2002年
时任总统爱德华多·杜阿尔德(Eduardo Duhalde)宣布正式对债务违约,并结束了比索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阿根廷经济萎缩11%,失业率升至20%以上。
2003年
阿根廷经济反弹,比索汇率和股市也有所回升。不过,与债务危机前的水平相比,阿根廷的经济产值已经大幅倒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 (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