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球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上市公司超六成业务来自中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球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上市公司超六成业务来自中国

中国市场昂贵的信托融资成本是此次捷信IPO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苗艺伟

7月15日,全球消费信贷巨头捷信在港交所披露IPO招股书,拟申请在香港上市,此次,申请上市的公司实体为在荷兰注册的Home Credit B.V,包括了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多地业务,上市募资拟用于增加资本基础及扩充贷款活动规模,特别是于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国,但招股书中尚未明确募集资金总额。

招股书显示,捷信成立于1997年,捷信的控股股东为捷克首富凯尔内尔(Petr Kellner),总部位于中东欧国家捷克共和国,在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9个国家展业,主要业务国家是中国和俄罗斯,其中63.9%的信贷投放在中国。

成立22年以来,捷信在全球有逾1.19亿名客户,并在约424000个实体销售点场所(截至2019年3月31日)以及通过网上渠道(包括第三方网上店铺及我们的自有平台)及电话销售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

营收方面,捷信从2016年的20亿欧元增加至2018年的40亿欧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5%;按剥离业务基准,于2019年3月31日,资产总额为250亿欧元,贷款余额为209亿欧元,资产回报率为2.2%。2016年至2018年间,捷信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欧元、2.44亿欧元、4.33亿欧元。

从产品来看,捷信集团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POS)、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其中,销售点贷款为其主要的获客工具,提供客户用于其在零售商销售点(实体店及网上)购买商品及服务,且于购买发生时提供。现金贷款通常用于没有销售点连接的消费品或服务,而且(以当地监管要求为前提)无须指定特定购买的商品或服务。

捷信集团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从全球业务范围看,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209.05亿欧元贷款规模中,在中国的信贷规模为133.53亿欧元,占比63.9%。其次为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中东欧,信贷占比分别为16.6%、10.8%、8.3%。

在此次上市前,捷信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进行了资本重组,由母公司承担若干金融负债,并向母公司偿还若干贷款,以换取本公司股份溢价增加。剥离业务后,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资产总值249.47亿欧元,比上年末增加6.04%。

在中国,捷信集团通过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展业务,该公司于2010年11月10日成立,是原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中国首家且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有5030万名客户,未偿还贷款134亿欧元。主要集中于销售点贷款及现金贷款(包括消费贷款),并开始推出循环贷款。捷信在华有超过23.9万个销售点,覆盖逾300个城市,雇员人数约5.8万人。虽然捷信在中国以线下渠道模式而闻名,但线下人员已经较2017年顶峰时期的9万人有明显下降。

在融资方面,捷信在中国的主要资金来源乃透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信托安排、双边贷款及银团贷款方式提供境内贷款。但由于不同于其他背靠银行的消费金融公司,支撑千亿级的放款规模背后,由于缺少熟悉本土市场的金融高管和同业团队,捷信融资方式很少利用牌照优势通过同业渠道进行融资。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依然主要依靠信托通道,占总融资额的6成以上,昂贵的融资成本也是此次捷信选择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在中国,捷信也遭遇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导致的亏损和更加激烈的同业竞争压力,一度失去持牌类消费金融冠军宝座。

截至2018年底,捷信中国市场的不良贷款率为9.7%,各国不良贷款率总计为8.4%。2018年,捷信的经营收入为39.58亿欧元,同比增长26.7%;净利润为4.33亿欧元,同比增长77.5%;2019年一季度,其经营收入为9.52亿欧元,同比增长7.6%,净利润1.69亿欧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球消费金融巨头捷信拟在香港IPO,上市公司超六成业务来自中国

中国市场昂贵的信托融资成本是此次捷信IPO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苗艺伟

7月15日,全球消费信贷巨头捷信在港交所披露IPO招股书,拟申请在香港上市,此次,申请上市的公司实体为在荷兰注册的Home Credit B.V,包括了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多地业务,上市募资拟用于增加资本基础及扩充贷款活动规模,特别是于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国,但招股书中尚未明确募集资金总额。

招股书显示,捷信成立于1997年,捷信的控股股东为捷克首富凯尔内尔(Petr Kellner),总部位于中东欧国家捷克共和国,在中国、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以及中东欧等9个国家展业,主要业务国家是中国和俄罗斯,其中63.9%的信贷投放在中国。

成立22年以来,捷信在全球有逾1.19亿名客户,并在约424000个实体销售点场所(截至2019年3月31日)以及通过网上渠道(包括第三方网上店铺及我们的自有平台)及电话销售建立了庞大的分销网络。

营收方面,捷信从2016年的20亿欧元增加至2018年的40亿欧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5%;按剥离业务基准,于2019年3月31日,资产总额为250亿欧元,贷款余额为209亿欧元,资产回报率为2.2%。2016年至2018年间,捷信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欧元、2.44亿欧元、4.33亿欧元。

从产品来看,捷信集团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POS)、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其中,销售点贷款为其主要的获客工具,提供客户用于其在零售商销售点(实体店及网上)购买商品及服务,且于购买发生时提供。现金贷款通常用于没有销售点连接的消费品或服务,而且(以当地监管要求为前提)无须指定特定购买的商品或服务。

捷信集团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捷克共和国及斯洛伐克持有消费金融牌照,并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捷克共和国持有银行牌照。

从全球业务范围看,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209.05亿欧元贷款规模中,在中国的信贷规模为133.53亿欧元,占比63.9%。其次为独联体、南亚及东南亚、中东欧,信贷占比分别为16.6%、10.8%、8.3%。

在此次上市前,捷信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进行了资本重组,由母公司承担若干金融负债,并向母公司偿还若干贷款,以换取本公司股份溢价增加。剥离业务后,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资产总值249.47亿欧元,比上年末增加6.04%。

在中国,捷信集团通过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展业务,该公司于2010年11月10日成立,是原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中国首家且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在中国有5030万名客户,未偿还贷款134亿欧元。主要集中于销售点贷款及现金贷款(包括消费贷款),并开始推出循环贷款。捷信在华有超过23.9万个销售点,覆盖逾300个城市,雇员人数约5.8万人。虽然捷信在中国以线下渠道模式而闻名,但线下人员已经较2017年顶峰时期的9万人有明显下降。

在融资方面,捷信在中国的主要资金来源乃透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信托安排、双边贷款及银团贷款方式提供境内贷款。但由于不同于其他背靠银行的消费金融公司,支撑千亿级的放款规模背后,由于缺少熟悉本土市场的金融高管和同业团队,捷信融资方式很少利用牌照优势通过同业渠道进行融资。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依然主要依靠信托通道,占总融资额的6成以上,昂贵的融资成本也是此次捷信选择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在中国,捷信也遭遇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导致的亏损和更加激烈的同业竞争压力,一度失去持牌类消费金融冠军宝座。

截至2018年底,捷信中国市场的不良贷款率为9.7%,各国不良贷款率总计为8.4%。2018年,捷信的经营收入为39.58亿欧元,同比增长26.7%;净利润为4.33亿欧元,同比增长77.5%;2019年一季度,其经营收入为9.52亿欧元,同比增长7.6%,净利润1.69亿欧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