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济南之于郑州,历来有互争雄长之势,同样位于中国腹地长江以北区位,同样有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背景,同样都是省会城市、所处都是人口大省,郑州接连挤入国家中心城市和“万亿俱乐部”的赛道,作为兄弟城市的济南,应该怎么看?郑州已经先人一步,济南正在奋起直追,只是,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下,济南若想打出一手好牌,真要好好谋篇布局一番了……
目标:“万亿俱乐部”与国家中心城市
“万亿俱乐部”是个什么存在?是指全年GDP超过1万亿元的城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和发展阶段,是经济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眼下,中国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正不断扩容,目前已有16个,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重庆、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宁波、郑州。其中,宁波和郑州是2018年度GDP首次突破万亿元。
没有入围的城市中,最着急的正是那些接近万亿目标的城市。像福州、西安、合肥,当然还有济南,特别是看到兄弟城市郑州已经成功入选之后。
曾几何时,济南一度是郑州追赶的对象。
上世纪50年代到2010年,郑州与济南相比,济南可以说是一路领先。以2000年为例,当年郑州经济总量为738亿元,济南为952亿元。不要小看这200多亿的差距,这可是郑州当年GDP的1/4还要多。
分水岭出现在2010年。郑州这年的GDP达4040.89亿元,超出济南130.36亿元。自此之后,郑州一直保持着反超济南的优势。
特别是2017年1月,国家批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成为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承担起了中部战略崛起的重任。
2018年,郑州更是乘势而上,一举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城市,成为长江以北惟一GDP过万亿的省会城市。
再看济南,2018年合并莱芜后,济南的GDP达到了8800亿元左右,从省内第三(第一青岛、第二烟台)跃居第二位,这其中,莱芜贡献了千亿元。可以说,离“万亿俱乐部”已经非常接近了。
济南这座城市,以泉水名扬天下,城中湖大明湖更让其有了与杭州相似的城市格局,在一众北方内陆城市中堪称灵气秀美。但济南没有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没有围绕“名泉+城中湖”来规划城市建设,在新城开发的步伐上也推进缓慢,以致于城市环境与发展较为落后。
济南还曾一度名企云集。浪潮、小鸭、轻骑、三联,当年都在全国有着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并称为“济南四小龙”。但现在倒闭的倒闭、重组的重组,只剩下浪潮一家发展壮大至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济南在营商环境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辉煌属于过去。如今危机感越来越强的济南,痛定思变:先是提出实施“省会战略”——让济南这个龙头扬起来。接着又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跨入“万亿俱乐部”,全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去年底,济南已将莱芜并入,但即使如此,想要和郑州抗衡也仍显吃力。所以,在城市的发展中,研究一下各自的发展路径,尤为重要。
路径:均衡发展与众星捧月
济南与郑州的发展路径,大不相同。
郑州地处中原区域中心,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天然拥有良好的区位与交通优势,并且连接了西安、济南、武汉、太原等多个省会城市。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一直以重工业比如煤炭化工为支柱,发展并不起眼。
郑州之所以具备后发优势,与河南省举全省之力,众星捧月式发展省会城市的战略息息相关。郑州在河南省内的城市首位度极高。2018年,郑州GDP达10143.3亿元,而排名第二的洛阳,GDP只有4000多亿元。
特别是近几年,郑州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发展开始提速。2016年,国家发改委在印发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到:把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的首要突破口,强化郑州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
2011年,郑州引入富士康,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转折点。随后华为、中兴、OPPO、魅族等厂商纷纷落户郑州,形成产业集群。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大幅增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郑州的主导产业之一。
也正得益于此,2018年,郑州市外贸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占全省总额的70%以上,位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第一位。
在城市规划与布局上,郑州也成为21世纪造城浪潮中的典范。2000年6月,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提出,要加快开发郑东新区。自2003年正式破土动工,短短十几年间,郑东新区从一片芦苇丛生的鱼塘洼地,变身为面积105平方公里、入住人口105万、入驻企业3万余家的生态都市。截至目前,郑州新区郑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几乎接近了60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5%左右,同时公园达到近百座,大大提高了郑州的城市环境与经济实力。
而济南,却没有这份幸运。特别是从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来看,济南远远落后于郑州,还不及郑州的一半。
从历史上看,山东由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组成了现在的版图,致使现如今山东在地域、文化上的千差万别。由此,山东成为多头并进、城市均衡发展的代表。可以这么说,除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东营、淄博等城市也不弱。在全国百强城市中,山东占到了15个,数量全国最多,山东均衡发展的策略由此可见一斑。
但这样一来,让做为省会城市的济南,一直比较尴尬——不但不能尽享省内中心城市的优势,而且还面临兄弟市地的你争我夺。
可以说,这两种发展模式,各有优缺。作为举全省之力发展的城市,所形成的带动及辐射作用不可小觑,但也容易造成虹吸效应,成为“吸血”城市,会加剧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比如河南省,除了郑州,经济强劲的城市就很少。
反之,均衡发展则容易造成龙头城市的缺失。山东GDP稳居全国前三,虽然没有特别落后的城市,但一直给人“强而不富”的感觉。
济南能否后来居上?
眼下,中国第10个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异常激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有句话说得好:“前面的标兵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
这正是济南所面对的局面,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不过,也应该看到,济南地处孔孟故里,文化底蕴深厚,山东又在着力突破省会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谋篇布局的措施得当,济南不但可以斩获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号,甚至可能迎头赶上并再次反超郑州!
这是因为,举全省之力发展的郑州,之后要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必然会牺牲一部分资源,以推动城市群的和谐发展。
济南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雄厚,工业基础良好,科研能力优势明显。目前济南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机济南中心、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齐鲁软件园等重要科研平台,是中国软件10强城市之一,创新能力的潜力不可小觑。
人口方面,济南虽然暂时还不如郑州,但济南已进入国家特大城市行列,并着重在吸引高端人才、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大力。今年一季度,济南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超过了明星城市佛山,与郑州几乎持平。
2018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明确了打造“两圈四区”城市发展格局,济南在全省引领发展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那么,让我们细数一下济南为蓄势发展,都做了哪些准备?
济南明确提出,要与深圳、杭州对标定位,抓紧实施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行动,全面对接京津冀,主动服务雄安新区,打造环渤海大湾区重要增长极。
谋篇布局大幕已然开启:济南根据“东拓、西进、南控、北跨”的发展战略,力促“携河北跨”打开城市空间;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总体规划,成立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治堵治霾拆除违建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使得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城市发展还与产业活力息息相关。2017年4月,济南市政府印发了《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为产业振兴绘就了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重点发展的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十大产业全部具备千亿级产业的发展能力。
城市发展也有交通格局密不可分。目前济南1.5小时到北京、3.5个小时到上海,京沪和青银两大全国综合运输通道在济南交汇,京沪高铁、济青高铁、石济客专、郑济高铁、济滨城际、济莱城际等已建、在建和拟建高铁将形成“米字形”布局,特别是济南-泰安-曲阜时速600公里的磁悬浮,支撑着济南深度融入全国城市网络,也进一步放大了孔孟故里的文化效应。
此外,济南的航运也将愈发便利。遥墙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高速增长,增速一度居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第二位。下一步启动二期改扩建工程,高标准打造4F级机场,全部竣工后有望实现7000万的旅客吞吐量。
尾声
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将是城市间的一场“高手过招”。
截至目前,已明确提出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除了济南,还有杭州、南京、长沙、宁波、沈阳、厦门等,可谓是“劲敌”如林。
但济南也迎来了近20年最好的发展期。2018年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领跑全省,首次进入“亚洲城市50强”,直接跻身“全球二线城市”;越来越多全球、全国500强企业在济投资、兴业……这些向好的指标背后,蕴含着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希望和动力。
蓝图已经绘就,相信济南的发展会进一步起势、提速,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ET财经观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