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德国急救培训普及率达8成中国仅1%:急救知识将纳入中小学考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德国急救培训普及率达8成中国仅1%:急救知识将纳入中小学考试

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意外伤害和猝死发生后的前10分钟,对伤病员进行以包扎止血、心肺复苏等为主的紧急救治,常可挽救其生命,即所谓的“白金10分钟”。然而在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百分比仅为个位数。

如今,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再次被重视。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曾呼吁推进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谢资清曾建议,在全社会特别是大中学生群体中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全国人大代表陈玮也提出“将应急知识和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的建议,希望“急救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能深入人心,让急救知识和技能全面普及。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将急救知识设置为学校甚至幼儿园的课程。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学校尚未开设急救知识课程,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急救培训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谢资清告诉界面新闻。

据人民日报报道,发达国家的急救能力的培训非常普及,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这个数字在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百分比仅为1%左右。

河南省政协委员郭马珑曾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安全教育,但对于医疗急救教育,实施程度不一。

“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的初级培训内容并不多,一般2~3节课就可完成,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在郭马珑看来,在中小学中开设急救知识培训课程是一项既简便易行又意义深远的好事,同时,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生日常教学课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整个社会的急救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我国校园急救教育及急救体系建设一直在不断推进,但总体上讲,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还远未达到国家的规定要求,尤其是开展急救教育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巡视员廖文科认为,目前我国急救教育的一般性宣讲多,重知识传播,轻技能训练,学校的应急处置能力也比较薄弱。

廖文科曾在交流学习中发现,日本文部省及各市教育委员会都有规定,要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及相关课程中,在中小学的保健体育课重专门加入心肺复苏知识的学习及心肺复苏技能的练习内容,并安排相应的课时。“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有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也有现场的操作练习。”廖文科称。

此前,我国也曾多次从政策层面强调健康教育。2008年,国家教育部曾发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安全应急与避险”作为健康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并明确了不同学段的“安全应急与避险”具体内容。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则根据《纲要》要求对“安全应急与避险”内容作出了安排。

“但《纲要》是指导性文件,刚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划和目标要求。《课程标准》虽然对急救内容做了安排,但教材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所需的教学器材也未纳入教学仪器配备计划。”廖文科称。

如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将急救知识等纳入中小学考试内容,但如何落地也非常关键。

“校园急救教育属于通识教育,不宜要求过高、内容过多,必须聚焦关键内容,做到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廖文科认为,要重视急救教育教具的开发和配备,“把教具开发、配备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与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对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使之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此外,他强调,对一些体育特色学校,更要注重提高校园应急急救水平。

谢资清则建议,要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针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需求,编写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教案并在全国推广运用。

“同时,由各级财政安排应急救护知识推广运用专项经费,在教育培训经费中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确保应急救护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谢资清表示,此外,还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急救知识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或课程,鼓励引导一定比例的教师取得应急救护专业资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德国急救培训普及率达8成中国仅1%:急救知识将纳入中小学考试

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意外伤害和猝死发生后的前10分钟,对伤病员进行以包扎止血、心肺复苏等为主的紧急救治,常可挽救其生命,即所谓的“白金10分钟”。然而在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百分比仅为个位数。

如今,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再次被重视。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曾呼吁推进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谢资清曾建议,在全社会特别是大中学生群体中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全国人大代表陈玮也提出“将应急知识和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的建议,希望“急救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能深入人心,让急救知识和技能全面普及。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将急救知识设置为学校甚至幼儿园的课程。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学校尚未开设急救知识课程,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急救培训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谢资清告诉界面新闻。

据人民日报报道,发达国家的急救能力的培训非常普及,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这个数字在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百分比仅为1%左右。

河南省政协委员郭马珑曾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安全教育,但对于医疗急救教育,实施程度不一。

“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的初级培训内容并不多,一般2~3节课就可完成,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业。”在郭马珑看来,在中小学中开设急救知识培训课程是一项既简便易行又意义深远的好事,同时,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生日常教学课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整个社会的急救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我国校园急救教育及急救体系建设一直在不断推进,但总体上讲,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还远未达到国家的规定要求,尤其是开展急救教育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巡视员廖文科认为,目前我国急救教育的一般性宣讲多,重知识传播,轻技能训练,学校的应急处置能力也比较薄弱。

廖文科曾在交流学习中发现,日本文部省及各市教育委员会都有规定,要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及相关课程中,在中小学的保健体育课重专门加入心肺复苏知识的学习及心肺复苏技能的练习内容,并安排相应的课时。“该课程的学习不仅有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也有现场的操作练习。”廖文科称。

此前,我国也曾多次从政策层面强调健康教育。2008年,国家教育部曾发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安全应急与避险”作为健康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并明确了不同学段的“安全应急与避险”具体内容。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则根据《纲要》要求对“安全应急与避险”内容作出了安排。

“但《纲要》是指导性文件,刚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划和目标要求。《课程标准》虽然对急救内容做了安排,但教材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所需的教学器材也未纳入教学仪器配备计划。”廖文科称。

如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将急救知识等纳入中小学考试内容,但如何落地也非常关键。

“校园急救教育属于通识教育,不宜要求过高、内容过多,必须聚焦关键内容,做到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廖文科认为,要重视急救教育教具的开发和配备,“把教具开发、配备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与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对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使之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此外,他强调,对一些体育特色学校,更要注重提高校园应急急救水平。

谢资清则建议,要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针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需求,编写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教案并在全国推广运用。

“同时,由各级财政安排应急救护知识推广运用专项经费,在教育培训经费中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确保应急救护培训经费专款专用。”谢资清表示,此外,还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急救知识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或课程,鼓励引导一定比例的教师取得应急救护专业资质。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