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Star Market闪耀下,且看VC、PE如何吐故纳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Star Market闪耀下,且看VC、PE如何吐故纳新

科创板的正式开板,是VC、PE的指路明星,也是为VC、PE解决退出问题的“及时雨”。

图虫·创意

作者:夏芈卬

科创板,立志做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英文名定为“SSE STAR MARKET”。根据上交所的官方解释,STAR一词本身有“星星、明星、主演”之意,该缩写寓意着未来科创板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也的确如此,设立科创板的本意就在扶持更多的科创明星,提升科创企业价值,完善新兴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影响VC、PE更专注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把长期有温度的资本源源不断投入到新经济中。

那么科创板的初衷能否实现,把价值导向传导给VC、PE呢?从现在看,一些改变确实正在悄然发生……

募资之殇、退出之塞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VC、PE机构募集完成基金数量和金额创近4年最低。创投行业从2018年以来面临着双重危机,尤其是非头部机构,一是募资难,二是退出难。

具体来看,募资难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受金融去杠杆和资管新规政策的影响。其次,创投机构队伍日趋庞大,彼此竞争加剧,资金向大型创投机构流入的倾向性加强,头部效应明显。

而项目退出难,从大方向上来看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2010年到2014年正好是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存量的投资项目数量相当大,这些项目在这几年面临巨大的退出压力;其次,国内IPO的过会审批日趋严格,过会数量有限,对并购的审核同样严格,国际市场则受大经济周期和贸易战影响,退出趋紧。

解决退出难的优先程度甚至在募资难之上,因为项目的难退出会逐级传导到募资端,而一旦项目可以顺利退出,账面收益的好看必然会大大缓解募资的压力,吸引资金加入,所以解决VC、PE资金起始段和终端的障碍,解决创投公司流动性差、资金周转率低等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就是优先解决退出问题。

恰好在这个时间点,科创板来了。

科创板能否“救风尘”?

对目前国内人民币VC、PE来说,IPO退出仍是实现退出的首选。

2018年国内企业在严监管环境下,境内IPO“堰塞湖”现象依旧严重, IPO筹集资金仅有1,378亿元,较2017年下滑四成。2018年全年189家企业上会,111家企业成功过会,IPO过会率创5年新低。有限的IPO独木桥难以承载庞大的企业存量。

同时,2013年至2018年,VC、PE累计退出15,321个,其中新三板退出位于首位,累计5,949个,IPO累计3,520个,并购累计2,047个。2017年-2018年,由于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市场行情萎靡不振导致VC、PE退出数量出现骤降,2018年全年仅174个。

比较庞大的 PE、VC 投资市场,有限的退出渠道已不能满足项目的退出需求,尤其2018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创投行业整体陷入困境。PE、VC退出规模从 2016年达到顶峰之后就一直在下降。

此时,科创板设立的意义自然不同寻常,一方面科创板接纳的主体都是科创企业,与VC、PE的投资范围高度吻合;另一方面科创板类似主板,正常情况下不会存在新三板的流动性不足和定价能力弱的问题,依常理将成为在IPO、并购之后的又一重要退出渠道。

“调产业结构”意义重

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新旧动能转换是所有企业当今环境下的首要问题。

对于科创板来说,除了提供良好的退出渠道,解决科创企业、机构的资金端问题,对整个国计民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引导新兴产业机构调整。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所有VC、PE基金的最终投向和退出盈利行业中,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医药相关行业最受机构青睐。恰好科创板公布的首批上市标的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和医药生物类,通过筛选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可以影响民间产业布局。

比如,由于硬科技和制造业属于“重资产”项目,之前不太受投资机构青睐。投中研究院《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制造企业62.58%尚未获得融资,20.5%的企业仅获得过一轮融资。但其发展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很需要资本的助力。

科创板的设立就会为硬科技企业发展做支撑,为其提供有效融资渠道。科创板企业一旦取得良好表现,对市场将起到示范效应,将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更多的VC、PE机构会把资本引入。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民营火箭制造企业(相关阅读:《 地球流浪之前,民营商业火箭已经升空》),在原本的概念里,这类实打实的硬科技企业往往会因为所需融资较多,盈利周期较长而让创投机构踌躇,但未来随着退出渠道的支持,以及军民融合政策的落地,会有越来越多的VC、PE意识到这会是一个很好的赛道,目前这个领域中比较领先的企业如蓝箭航天等,已经得到如华创资本等头部VC的融资。

创投机构面临一轮“吐故纳新”

另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将是科创板对VC、PE价值投资、成长投资的引导作用。

虽然按理说VC、PE都应该投资于创新企业,通过它们的成长获取超额收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有一些机构习惯于捕捉“短线、快钱”机会,比如突击进入Pre-Ipo,再比如参与一些“擦边球”的一级半市场操作。

但科创板实行的注册制及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机制将逐渐抹平一、二级市场的估值价差。未来,那些真正长期价值投资型VC,通过在更早阶段捕捉到优质项目,且其定价逻辑与科创板IPO注册制下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逻辑相符合,最终有效退出,会成为创投机构盈利的主流模式。

资本总是追随政策的导向,在科创板的引导下,将很大程度鼓励VC、PE转向价值投资与成长性投资。

从201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带动了一大批创投机构的成立,随着红利进入下半局,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离商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必然会引发大批创投机构的生存危机。顺境看风口,逆境则需要看硬实力,能否抓住科创板的这一轮趋势,符合科创板的退出规则,将成为决定VC、PE生死的分界线。

未来,科创板必将成为VC、PE投资的独角兽们的“游乐园”,创新企业会争相进入科创板。这样的背景下,创投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只有那些善于投资发现、精细运营、整合交易,具有突破性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公司,才有望在这波新的机遇下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拥抱璀璨的星空。

来源:宜信财富

最新更新时间:07/18 21:5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Star Market闪耀下,且看VC、PE如何吐故纳新

科创板的正式开板,是VC、PE的指路明星,也是为VC、PE解决退出问题的“及时雨”。

图虫·创意

作者:夏芈卬

科创板,立志做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英文名定为“SSE STAR MARKET”。根据上交所的官方解释,STAR一词本身有“星星、明星、主演”之意,该缩写寓意着未来科创板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也的确如此,设立科创板的本意就在扶持更多的科创明星,提升科创企业价值,完善新兴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影响VC、PE更专注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把长期有温度的资本源源不断投入到新经济中。

那么科创板的初衷能否实现,把价值导向传导给VC、PE呢?从现在看,一些改变确实正在悄然发生……

募资之殇、退出之塞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VC、PE机构募集完成基金数量和金额创近4年最低。创投行业从2018年以来面临着双重危机,尤其是非头部机构,一是募资难,二是退出难。

具体来看,募资难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受金融去杠杆和资管新规政策的影响。其次,创投机构队伍日趋庞大,彼此竞争加剧,资金向大型创投机构流入的倾向性加强,头部效应明显。

而项目退出难,从大方向上来看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2010年到2014年正好是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存量的投资项目数量相当大,这些项目在这几年面临巨大的退出压力;其次,国内IPO的过会审批日趋严格,过会数量有限,对并购的审核同样严格,国际市场则受大经济周期和贸易战影响,退出趋紧。

解决退出难的优先程度甚至在募资难之上,因为项目的难退出会逐级传导到募资端,而一旦项目可以顺利退出,账面收益的好看必然会大大缓解募资的压力,吸引资金加入,所以解决VC、PE资金起始段和终端的障碍,解决创投公司流动性差、资金周转率低等问题的一个好办法就是优先解决退出问题。

恰好在这个时间点,科创板来了。

科创板能否“救风尘”?

对目前国内人民币VC、PE来说,IPO退出仍是实现退出的首选。

2018年国内企业在严监管环境下,境内IPO“堰塞湖”现象依旧严重, IPO筹集资金仅有1,378亿元,较2017年下滑四成。2018年全年189家企业上会,111家企业成功过会,IPO过会率创5年新低。有限的IPO独木桥难以承载庞大的企业存量。

同时,2013年至2018年,VC、PE累计退出15,321个,其中新三板退出位于首位,累计5,949个,IPO累计3,520个,并购累计2,047个。2017年-2018年,由于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市场行情萎靡不振导致VC、PE退出数量出现骤降,2018年全年仅174个。

比较庞大的 PE、VC 投资市场,有限的退出渠道已不能满足项目的退出需求,尤其2018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创投行业整体陷入困境。PE、VC退出规模从 2016年达到顶峰之后就一直在下降。

此时,科创板设立的意义自然不同寻常,一方面科创板接纳的主体都是科创企业,与VC、PE的投资范围高度吻合;另一方面科创板类似主板,正常情况下不会存在新三板的流动性不足和定价能力弱的问题,依常理将成为在IPO、并购之后的又一重要退出渠道。

“调产业结构”意义重

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新旧动能转换是所有企业当今环境下的首要问题。

对于科创板来说,除了提供良好的退出渠道,解决科创企业、机构的资金端问题,对整个国计民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引导新兴产业机构调整。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所有VC、PE基金的最终投向和退出盈利行业中,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医药相关行业最受机构青睐。恰好科创板公布的首批上市标的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和医药生物类,通过筛选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可以影响民间产业布局。

比如,由于硬科技和制造业属于“重资产”项目,之前不太受投资机构青睐。投中研究院《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制造企业62.58%尚未获得融资,20.5%的企业仅获得过一轮融资。但其发展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很需要资本的助力。

科创板的设立就会为硬科技企业发展做支撑,为其提供有效融资渠道。科创板企业一旦取得良好表现,对市场将起到示范效应,将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更多的VC、PE机构会把资本引入。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民营火箭制造企业(相关阅读:《 地球流浪之前,民营商业火箭已经升空》),在原本的概念里,这类实打实的硬科技企业往往会因为所需融资较多,盈利周期较长而让创投机构踌躇,但未来随着退出渠道的支持,以及军民融合政策的落地,会有越来越多的VC、PE意识到这会是一个很好的赛道,目前这个领域中比较领先的企业如蓝箭航天等,已经得到如华创资本等头部VC的融资。

创投机构面临一轮“吐故纳新”

另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将是科创板对VC、PE价值投资、成长投资的引导作用。

虽然按理说VC、PE都应该投资于创新企业,通过它们的成长获取超额收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有一些机构习惯于捕捉“短线、快钱”机会,比如突击进入Pre-Ipo,再比如参与一些“擦边球”的一级半市场操作。

但科创板实行的注册制及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机制将逐渐抹平一、二级市场的估值价差。未来,那些真正长期价值投资型VC,通过在更早阶段捕捉到优质项目,且其定价逻辑与科创板IPO注册制下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逻辑相符合,最终有效退出,会成为创投机构盈利的主流模式。

资本总是追随政策的导向,在科创板的引导下,将很大程度鼓励VC、PE转向价值投资与成长性投资。

从201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带动了一大批创投机构的成立,随着红利进入下半局,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离商业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必然会引发大批创投机构的生存危机。顺境看风口,逆境则需要看硬实力,能否抓住科创板的这一轮趋势,符合科创板的退出规则,将成为决定VC、PE生死的分界线。

未来,科创板必将成为VC、PE投资的独角兽们的“游乐园”,创新企业会争相进入科创板。这样的背景下,创投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只有那些善于投资发现、精细运营、整合交易,具有突破性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公司,才有望在这波新的机遇下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拥抱璀璨的星空。

来源:宜信财富

最新更新时间:07/18 21:5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