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化妆品不缺“五感六觉”,缺少懂它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化妆品不缺“五感六觉”,缺少懂它的人

感官评价的“尴尬”。

文|青眼 鱼丸

自2018年1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制定了《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以来,以化妆品功效评价为中心的化妆品评测开始得到重视。其中,作为消费者接触产品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存在,感官评价对产品的作用也重新被审视。

不过,鱼丸向业内多位工程师了解到,国内化妆品企业对感官评价多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目前还不具备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成熟格局,甚至在大多数人看来,它只是产品设计的加分项而非必选项。

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桥梁

事实上,感官评价源自于食品行业,是一种测量、分析、解释由食品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所引发的,能通过人的味觉、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如今已逐渐成为新产品开发、原料替换、产品改进等方面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购买意象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发展中的领域,如今已延伸出某些特殊职业,如调香师、品酒师。

感官科学在化妆品领域同样适用,一款化妆品的研发除了满足安全及功效之外,其肤感、质地、气味、延展性、稳定性等同样重要,而这些都属于化妆品感官科学中的内容。

化妆品感官评价通常存在于两个方面,包括新产品的设计和既有产品的升级。感官评价通常以人体五感或更多感官系统对产品进行评价并形成参数,以此了解产品更贴合哪些特定人群的需求,目的是让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目标消费者)接受。

“一般来说,消费者接触到某款化妆品后,在没有具体的专业测试工具的情况下,很难短时间内去评价和确认它的功效,因此更多的是会注重感官上带来的体验”。意大利RIGANO实验室S.r.I(感官评价机构)高管、意大利化妆品科学家协会科技部主席Nicola Lonetti告诉鱼丸,感官评价在欧美已经非常普及,许多大公司都非常重视在化妆品感官评价上的投入,“有些公司都会在产品包装上打上一些比较感性的标签,比如表示这个产品有柔软的肤感等等,以此引导消费者”。

他认为,感官评价不仅仅是一个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工具,作为一个庞大的评测体系,它能够把不同人群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用相同语言进行沟通,可以让一家公司的研发部、质量管理部、市场部等各个部门协同合作,以消费者的视角看待、评价产品。

国内研发人员“自检”是主流

要说起来,感官评价在中国化妆品领域也同样普及,几乎每个工程师都了解感官评价的相关知识并信手拈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化妆品专业带头人刘纲勇告诉鱼丸,感官评价的专业知识在《化妆品安全与功效评价》(杨梅著)一书中有介绍,而学生们在课堂实验中都会练习感官评价的操作。

对此,创庭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雯君、上海蔻薇化妆品有限公司CEO董义伟、三好科技总经理班育安均表示,目前国内生产企业的感官评价一般都是研发工程师自己做,而如果有需要,研发部的同事甚至整个公司的同事或者代理商都会参与到感官评价中来。

“国内目前没有标准的感官评价部门,一般的工程师能做的只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评测”,班育安直言,感官评价的内容非常多,有简单的做法也有比较系统专业的深入评价方法,“但目前80%的国内化妆品企业都还做不到系统、深入的感官评价。”

李雯君介绍,目前创庭会根据品牌客户的打样要求,建立3-5个维度(如质地、颜色、气味等)来进行样品的感官评价,但往往是与其他评测项目如功效评测等一起进行,不会单独做感官评价,“目前很少有完全用到感官评价系统的生产企业,而大品牌的感官评测可能相对比较系统和具体,小品牌可能就是简单记录甚至口述表达。”

鱼丸也就此咨询了位于上海的一家提供化妆品感官评价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该公司一位自称检测化妆品的工程师介绍,其化妆品感官评价项目由1-2名化妆品研发工程师进行,主要采用观察和涂抹使用的方式,如液体产品是否存在分层,是否有杂质,在气味上是否符合规定气味,稳定性如何等等,“大概200元就能做,7个工作日出报告”。不过他也表示,化妆品感官评价一般不单独接单,需要与其它评测项目如PH值、保湿评测或者常规9项等一起做。

▍评测服务公司网站截图

理念比方法更重要

但“人”实际上是感官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Nicola Lonetti看来,“专门找这样一群人来做这样一件事情,比做这件事的方法更重要”。也就是说,对于感官评价来说,理念比方法更重要。

“方法都是固定的,你可以把这群人想象成全球通用的检测工具,这群人能把感官的一些难以描述的东西具体化,甚至这群人本身就是标准,比如某些感官是来自于某些原料,某些感官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引起的,数值是多少,消费者是否会感知出来,这些都是这群人正在做的事情”。

Nicola Lonetti认为,专业、系统的感官评价可以形成非常统一的标准,有非常详细的专业化描述,可以将评测结果定性甚至定量。不过,专业的化妆品研发工程师反而可能会在评测中受到个人经验的影响,而找消费者做测试的方式主观性太强,且要寻找一定数量的消费者需要消耗更多时间、成本更高。

“有些人很难分得出颜色或者很难表达感官体验,这是一种天赋,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对此,意大利RIGANO实验室S.r.I 的做法是挑选有天赋的人,分阶段去进行专业培训,“第一阶段的培训可能就需要3个月,这是一个长期的投入”。

为什么要做专业的感官评价?其实这也是国内企业的困惑。董义伟认为,目前国内没有形成具体的评价标准,从检测方法到检测人群,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专业的感官评价需要的投入太大,但感官评价实际上相较于功效评测、安全评测等项目来说,并不是硬性指标,企业会考虑这个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

“意义不大,这种前期内容测试,并不会为最后的成品添砖加瓦”,李雯君也同样认为,不管是成立专业的感官评价部门,还是选择和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对企业自身的要求及成本的投入都太高,对于配合工厂、原料商的要求也会成比例提升,“没有一定基数的公司其实耗不起,不管是时间还是其他”。

其实,中国化妆品感官评测的现状就好似早期的食品感官评价,分析主要依靠感官敏锐、经验丰富的人(如研发工程师),且以少数服从多数为评价原则。也可以理解为,我国化妆品的感官评价目前也尚处于早期的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投入,才会有发展和进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化妆品不缺“五感六觉”,缺少懂它的人

感官评价的“尴尬”。

文|青眼 鱼丸

自2018年1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制定了《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以来,以化妆品功效评价为中心的化妆品评测开始得到重视。其中,作为消费者接触产品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存在,感官评价对产品的作用也重新被审视。

不过,鱼丸向业内多位工程师了解到,国内化妆品企业对感官评价多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目前还不具备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成熟格局,甚至在大多数人看来,它只是产品设计的加分项而非必选项。

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桥梁

事实上,感官评价源自于食品行业,是一种测量、分析、解释由食品与其它物质相互作用所引发的,能通过人的味觉、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如今已逐渐成为新产品开发、原料替换、产品改进等方面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购买意象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发展中的领域,如今已延伸出某些特殊职业,如调香师、品酒师。

感官科学在化妆品领域同样适用,一款化妆品的研发除了满足安全及功效之外,其肤感、质地、气味、延展性、稳定性等同样重要,而这些都属于化妆品感官科学中的内容。

化妆品感官评价通常存在于两个方面,包括新产品的设计和既有产品的升级。感官评价通常以人体五感或更多感官系统对产品进行评价并形成参数,以此了解产品更贴合哪些特定人群的需求,目的是让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目标消费者)接受。

“一般来说,消费者接触到某款化妆品后,在没有具体的专业测试工具的情况下,很难短时间内去评价和确认它的功效,因此更多的是会注重感官上带来的体验”。意大利RIGANO实验室S.r.I(感官评价机构)高管、意大利化妆品科学家协会科技部主席Nicola Lonetti告诉鱼丸,感官评价在欧美已经非常普及,许多大公司都非常重视在化妆品感官评价上的投入,“有些公司都会在产品包装上打上一些比较感性的标签,比如表示这个产品有柔软的肤感等等,以此引导消费者”。

他认为,感官评价不仅仅是一个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工具,作为一个庞大的评测体系,它能够把不同人群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用相同语言进行沟通,可以让一家公司的研发部、质量管理部、市场部等各个部门协同合作,以消费者的视角看待、评价产品。

国内研发人员“自检”是主流

要说起来,感官评价在中国化妆品领域也同样普及,几乎每个工程师都了解感官评价的相关知识并信手拈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化妆品专业带头人刘纲勇告诉鱼丸,感官评价的专业知识在《化妆品安全与功效评价》(杨梅著)一书中有介绍,而学生们在课堂实验中都会练习感官评价的操作。

对此,创庭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雯君、上海蔻薇化妆品有限公司CEO董义伟、三好科技总经理班育安均表示,目前国内生产企业的感官评价一般都是研发工程师自己做,而如果有需要,研发部的同事甚至整个公司的同事或者代理商都会参与到感官评价中来。

“国内目前没有标准的感官评价部门,一般的工程师能做的只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评测”,班育安直言,感官评价的内容非常多,有简单的做法也有比较系统专业的深入评价方法,“但目前80%的国内化妆品企业都还做不到系统、深入的感官评价。”

李雯君介绍,目前创庭会根据品牌客户的打样要求,建立3-5个维度(如质地、颜色、气味等)来进行样品的感官评价,但往往是与其他评测项目如功效评测等一起进行,不会单独做感官评价,“目前很少有完全用到感官评价系统的生产企业,而大品牌的感官评测可能相对比较系统和具体,小品牌可能就是简单记录甚至口述表达。”

鱼丸也就此咨询了位于上海的一家提供化妆品感官评价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该公司一位自称检测化妆品的工程师介绍,其化妆品感官评价项目由1-2名化妆品研发工程师进行,主要采用观察和涂抹使用的方式,如液体产品是否存在分层,是否有杂质,在气味上是否符合规定气味,稳定性如何等等,“大概200元就能做,7个工作日出报告”。不过他也表示,化妆品感官评价一般不单独接单,需要与其它评测项目如PH值、保湿评测或者常规9项等一起做。

▍评测服务公司网站截图

理念比方法更重要

但“人”实际上是感官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Nicola Lonetti看来,“专门找这样一群人来做这样一件事情,比做这件事的方法更重要”。也就是说,对于感官评价来说,理念比方法更重要。

“方法都是固定的,你可以把这群人想象成全球通用的检测工具,这群人能把感官的一些难以描述的东西具体化,甚至这群人本身就是标准,比如某些感官是来自于某些原料,某些感官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引起的,数值是多少,消费者是否会感知出来,这些都是这群人正在做的事情”。

Nicola Lonetti认为,专业、系统的感官评价可以形成非常统一的标准,有非常详细的专业化描述,可以将评测结果定性甚至定量。不过,专业的化妆品研发工程师反而可能会在评测中受到个人经验的影响,而找消费者做测试的方式主观性太强,且要寻找一定数量的消费者需要消耗更多时间、成本更高。

“有些人很难分得出颜色或者很难表达感官体验,这是一种天赋,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对此,意大利RIGANO实验室S.r.I 的做法是挑选有天赋的人,分阶段去进行专业培训,“第一阶段的培训可能就需要3个月,这是一个长期的投入”。

为什么要做专业的感官评价?其实这也是国内企业的困惑。董义伟认为,目前国内没有形成具体的评价标准,从检测方法到检测人群,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专业的感官评价需要的投入太大,但感官评价实际上相较于功效评测、安全评测等项目来说,并不是硬性指标,企业会考虑这个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

“意义不大,这种前期内容测试,并不会为最后的成品添砖加瓦”,李雯君也同样认为,不管是成立专业的感官评价部门,还是选择和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对企业自身的要求及成本的投入都太高,对于配合工厂、原料商的要求也会成比例提升,“没有一定基数的公司其实耗不起,不管是时间还是其他”。

其实,中国化妆品感官评测的现状就好似早期的食品感官评价,分析主要依靠感官敏锐、经验丰富的人(如研发工程师),且以少数服从多数为评价原则。也可以理解为,我国化妆品的感官评价目前也尚处于早期的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投入,才会有发展和进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