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城乡变迁”,这个很多导演不敢碰的“老大难”,贾科长却碰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城乡变迁”,这个很多导演不敢碰的“老大难”,贾科长却碰了

7月15日,贾樟柯宣布新作《一个村庄的文学》正式杀青,预计在年内上映。

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编辑|晓霞

我是从小地方来的,我知道每一块土地上都会有热爱文学艺术的人。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一部电影主要的创作力量的触发点是,发现一种人物,发现一种生存状态。

——贾樟柯

7月15日,贾樟柯宣布新作《一个村庄的文学》正式杀青,预计在年内上映。

贾樟柯通过微博写道:“历时66天,辗转山西、河南、陕西、浙江四省,行程2777公里。四台摄影机拍摄,我的第13部长片《一个村庄的文学》今天在浙江海盐杀青。”

这部纪录片通过贾平凹、余华、梁鸿这三位分别出生于上个世纪50、60、70年代作家的个人经历讲述,结合他们作品中所构建的文学世界,描绘出一幅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变迁历史。

贾樟柯的影片拥有一种描绘社会现实的纪实风格,一直带领人们理解当代社会,他的电影总在关注人们在其中的境遇。

乡村的文化,有你浸入骨血里面的文化记忆

有人说,贾樟柯具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和成熟魅力。

在《一个村庄的文学》中,贾樟柯把视角聚焦在作家的身上,而切入点是他最擅长拍摄的农村题材。

作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生长背景的作家,从一个乡村的文学聚会开始。个人经验、文学表达、新中国记忆彼此交织,在文学创作中的情感经验汇聚在一起,展开一个作家与一座村庄、一群作家与70年中国往事的讲述,最终形成近几十年的精神历史。

“我是从小地方来的,我知道每一块土地上都会有热爱文学艺术的人。只有增加乡村的文化吸引力,才能够重新吸引人们回到乡村。”

中国城市化一直是贾樟柯所关注的。“我总是做一个比喻,14亿中国人如果都在赶路的话,每个人其实都拎着一个行李,这个行李都是从乡村带来的,乡村是一个可以携带的概念。它有你的生活方法,它有你的伦理,有你的浸入到骨血里面的文化记忆。”

从“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到现在的《山河故人》,他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带着厚重的泥土气息。《世界》是贾樟柯第一部获得国内公映权的影片,它所选择的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但其内在的情感和氛围却依然是小县城空间的延续。

“城市是因为乡村而存在的,城市这个概念,还是个美学概念,不单是一个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精神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所以’从乡村出发写作’,中心词是‘乡村’,但是它是一个更宽泛的观念。”

城市化它带来了很多新的城市人口,其实这些人的过去不在城市,他们是移动来的。每个城市的原住民并不是太多。大家都是天南地北汇聚到这里来的。我不愿意切断任何城市人和他过去的生活、他出生环境的联系。

尊重世俗生活,感受被访者身上的气息就够了

在贾樟柯的电影创作中,他常将自己置身于时间的长河之上,静观当代中国城乡的时代变迁与文化征象,在影像下以淡定从容的笔触勾勒被繁华都市和喧嚣生活所遮蔽的“世界另一面”的真实。

“用电影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几十年的的从业经验,贾樟柯有着与他人不同的对电影创作的理解。在这个影视业热衷追求大IP的时代,他对寻找故事却始终保持一种态度,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贾樟柯执著地在自己的银幕影像中聚焦着当下的社会话题,并以特有的美学方式彰显出其艺术上的完整性和思想上的纵深度。人性的漂泊、道德的迁移和个体命运的改变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社会征象与底层民生是贾樟柯在电影中始终如一的情怀。

贾樟柯被称为是中国大陆写实主义第一人。从1995年开始涉足电影行业,贾樟柯最为外界称道的是他文艺片导演的身份。纪录片是对历史的关注、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他喜欢拍纪录片是因为纪录片的不可预知性。

在过去十年,他拍摄了四部纪录片,其中《东》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影片提名,《无用》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单元纪录片奖提名,《海上传奇》获得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提名。

在《无用》拍摄广州服装工厂的过程中,贾樟柯再次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候,每年去裁缝店里做新衣服的那种喜悦。贾樟柯在裁缝店里,每天在那里抽烟喝茶,与裁缝聊天,看近处裁缝店里形形色色的人,记录下他们的喜乐与哀愁,无不印证”用电影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的说法。

而在《一个村庄的文学》中,贾樟柯认为,更精彩的可能是不跟被拍摄者做任何交流,而只是感受他身上的那种气息就够了……

发现一种人物比寻找故事更重要

贾樟柯说他想做的,不仅是想用电影记忆,去记录中国飞速发展变化,使之成为可以给后人分享的公共财产,更重要的是理解身处在其中人的感受。

发现一种新人物,关注人物本身。

贾樟柯的作品《小武》曾让他在国际电影舞台一举成名。小武,原型取材于贾樟柯真实生活里的结拜兄弟——热爱谈论哲学的“毛驴”,因为做了“小偷”被关了起来。另一个结拜兄弟则成了看管“毛驴”的警察,“毛驴”在看守所里最喜欢和他讨论“人为什么活着”之类的问题。

这对贾樟柯触动很大,吸引着贾樟柯从一个人物形象出发去塑造了一个人。发现一种人物比寻找故事更重要,贾樟柯认为,评判一个角色是否具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而在于能否从人性的角度对一个特定角色加以把握。

而2008年,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采用纪录片加剧情片的形式,获得金棕榈的提名。影片通过七八个真实受访者和4名专业演员扮演受访人物的访谈讲述,力图把中国40年的历史变迁清晰地浓缩在电影之中。

这都能从影片中看出贾樟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及对命运的思考。

封面及图片来源:百度、豆瓣、微博等

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城乡变迁”,这个很多导演不敢碰的“老大难”,贾科长却碰了

7月15日,贾樟柯宣布新作《一个村庄的文学》正式杀青,预计在年内上映。

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编辑|晓霞

我是从小地方来的,我知道每一块土地上都会有热爱文学艺术的人。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一部电影主要的创作力量的触发点是,发现一种人物,发现一种生存状态。

——贾樟柯

7月15日,贾樟柯宣布新作《一个村庄的文学》正式杀青,预计在年内上映。

贾樟柯通过微博写道:“历时66天,辗转山西、河南、陕西、浙江四省,行程2777公里。四台摄影机拍摄,我的第13部长片《一个村庄的文学》今天在浙江海盐杀青。”

这部纪录片通过贾平凹、余华、梁鸿这三位分别出生于上个世纪50、60、70年代作家的个人经历讲述,结合他们作品中所构建的文学世界,描绘出一幅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变迁历史。

贾樟柯的影片拥有一种描绘社会现实的纪实风格,一直带领人们理解当代社会,他的电影总在关注人们在其中的境遇。

乡村的文化,有你浸入骨血里面的文化记忆

有人说,贾樟柯具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和成熟魅力。

在《一个村庄的文学》中,贾樟柯把视角聚焦在作家的身上,而切入点是他最擅长拍摄的农村题材。

作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生长背景的作家,从一个乡村的文学聚会开始。个人经验、文学表达、新中国记忆彼此交织,在文学创作中的情感经验汇聚在一起,展开一个作家与一座村庄、一群作家与70年中国往事的讲述,最终形成近几十年的精神历史。

“我是从小地方来的,我知道每一块土地上都会有热爱文学艺术的人。只有增加乡村的文化吸引力,才能够重新吸引人们回到乡村。”

中国城市化一直是贾樟柯所关注的。“我总是做一个比喻,14亿中国人如果都在赶路的话,每个人其实都拎着一个行李,这个行李都是从乡村带来的,乡村是一个可以携带的概念。它有你的生活方法,它有你的伦理,有你的浸入到骨血里面的文化记忆。”

从“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到现在的《山河故人》,他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带着厚重的泥土气息。《世界》是贾樟柯第一部获得国内公映权的影片,它所选择的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但其内在的情感和氛围却依然是小县城空间的延续。

“城市是因为乡村而存在的,城市这个概念,还是个美学概念,不单是一个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精神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所以’从乡村出发写作’,中心词是‘乡村’,但是它是一个更宽泛的观念。”

城市化它带来了很多新的城市人口,其实这些人的过去不在城市,他们是移动来的。每个城市的原住民并不是太多。大家都是天南地北汇聚到这里来的。我不愿意切断任何城市人和他过去的生活、他出生环境的联系。

尊重世俗生活,感受被访者身上的气息就够了

在贾樟柯的电影创作中,他常将自己置身于时间的长河之上,静观当代中国城乡的时代变迁与文化征象,在影像下以淡定从容的笔触勾勒被繁华都市和喧嚣生活所遮蔽的“世界另一面”的真实。

“用电影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几十年的的从业经验,贾樟柯有着与他人不同的对电影创作的理解。在这个影视业热衷追求大IP的时代,他对寻找故事却始终保持一种态度,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贾樟柯执著地在自己的银幕影像中聚焦着当下的社会话题,并以特有的美学方式彰显出其艺术上的完整性和思想上的纵深度。人性的漂泊、道德的迁移和个体命运的改变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社会征象与底层民生是贾樟柯在电影中始终如一的情怀。

贾樟柯被称为是中国大陆写实主义第一人。从1995年开始涉足电影行业,贾樟柯最为外界称道的是他文艺片导演的身份。纪录片是对历史的关注、对当下现实的关注,他喜欢拍纪录片是因为纪录片的不可预知性。

在过去十年,他拍摄了四部纪录片,其中《东》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影片提名,《无用》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单元纪录片奖提名,《海上传奇》获得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提名。

在《无用》拍摄广州服装工厂的过程中,贾樟柯再次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候,每年去裁缝店里做新衣服的那种喜悦。贾樟柯在裁缝店里,每天在那里抽烟喝茶,与裁缝聊天,看近处裁缝店里形形色色的人,记录下他们的喜乐与哀愁,无不印证”用电影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的说法。

而在《一个村庄的文学》中,贾樟柯认为,更精彩的可能是不跟被拍摄者做任何交流,而只是感受他身上的那种气息就够了……

发现一种人物比寻找故事更重要

贾樟柯说他想做的,不仅是想用电影记忆,去记录中国飞速发展变化,使之成为可以给后人分享的公共财产,更重要的是理解身处在其中人的感受。

发现一种新人物,关注人物本身。

贾樟柯的作品《小武》曾让他在国际电影舞台一举成名。小武,原型取材于贾樟柯真实生活里的结拜兄弟——热爱谈论哲学的“毛驴”,因为做了“小偷”被关了起来。另一个结拜兄弟则成了看管“毛驴”的警察,“毛驴”在看守所里最喜欢和他讨论“人为什么活着”之类的问题。

这对贾樟柯触动很大,吸引着贾樟柯从一个人物形象出发去塑造了一个人。发现一种人物比寻找故事更重要,贾樟柯认为,评判一个角色是否具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而在于能否从人性的角度对一个特定角色加以把握。

而2008年,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采用纪录片加剧情片的形式,获得金棕榈的提名。影片通过七八个真实受访者和4名专业演员扮演受访人物的访谈讲述,力图把中国40年的历史变迁清晰地浓缩在电影之中。

这都能从影片中看出贾樟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及对命运的思考。

封面及图片来源:百度、豆瓣、微博等

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