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动画电影70年:巅峰、混沌、复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动画电影70年:巅峰、混沌、复兴

中国动画电影,风雨飘摇了70年,走到今天,终于又走上了上坡路。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作者 | 崔超越

编辑 | 于华东

《哪吒之魔童降世》未映已火。

上映前半个月,动画电影《哪吒》开启了点映,反馈十分不错。这意味着,《哪吒》要以票房黑马的姿态闯入命途多舛的2019暑期档。

从屡遭诟病,到票房黑马,诸人感叹国产动画电影终于崛起。殊不知,中国动画电影早已走过风雨飘摇的70年,其间起起落落,曾经历举世瞩目的高光时刻,而后一点一点丢失光芒。

所幸,文化不死,初心能寻。

破局

中国动画电影的出世,离不开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三兄弟,分别是新中国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的奠基人。中国动画电影在万氏兄弟改造的仅仅7平米的工作室中,蹒跚起步。

万古蟾(右) 万籁鸣(中)万超尘(左)

1926年,身在上海的万氏兄弟制作了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大闹画室》片长仅十分钟,没有配音,中国动画电影尚且处于雏形之中。

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电影,是1941年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

1940年,美国卡通片《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收效甚好。万氏兄弟受此启发,决心要做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长动画片。历经一年半,长达1小时20分钟的《铁扇公主》完成,创下了亚洲地区第一部长动画片的记录。

新中国成立前,万氏兄弟撑起了中国动画的大半边天;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肩负了全国八成的动画制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亦是中国历史最老的动画制片厂之一。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卡通股,1949年成立美术组。1950年,迁到上海隶属上海电影制片厂。

文艺界百花齐放,上美厂人才济济。杰出人才包括中国美术电影创始人万氏兄弟、漫画家特伟、美术家靳夕、儿童文学家金近等。

中国电影初入世,已是万众瞩目。

1955年,中国美术片在国际上首次获奖,获奖作品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木偶片《神笔马良》,在国际竞选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

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色的》,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1956年,该片获得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辉煌,与中国动画电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当时旗下有剪纸、木偶、动画部三大部门。

多个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第一”在此诞生:

1958年,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

1960年,第一部立体电影木偶片《大奖章》;

1960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1960年,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

1961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大闹天宫》;

1963年,第一部彩色木偶长片《孔雀公主》;

1976年,第一部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

1979年,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

1980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获奖影片《三个和尚》……

这些很多个“第一”创造了诸多奇迹。

由万籁鸣与唐澄合作导演的《大闹天宫》历时4年完成制作,在40多个国家上映、先后参加18个电影节展映。美联社曾报道称:“《大闹天宫》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决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1979年,《哪吒闹海》横空出世。因为缺乏经验,打算参与第33届戛纳电影节评选的《哪吒闹海》错过了报名截止日期。尽管充满遗憾,戛纳依然为《哪吒闹海》安排了放映会。放映结束,这部东方电影获得了戛纳特地为其设置的临时奖项:特别放映奖。

除此之外,堪称经典的动画电影《雪孩子》《九色鹿》《天书奇谈》,豆瓣评分为8.9、8.8、9.1,均是高分佳作,成为一代80后的童年回忆。

至此,中国动画电影已经走到90年代,左手是光明,右手是暗影。

那些认真做电影的年代,成为了让人怀念的过去。

混沌

体制与市场的冲击是突如其来的,国企改革、电视的加入,突然打乱了电影市场的原有秩序。

1980年中宣部通过了电影体制改革方案,包括对北影、上影、长影等六家制片厂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独立核算,向国家征税,自负盈亏”的改革。

改革一直在缓慢进行,直到90年代初期,电视机得到普及,观影不再是人们的少有的娱乐形式,电影厂普遍机构冗杂,盈利困难,体制内的工人并不占有工资优势。

人才急剧流失。

上美厂里的年轻人纷纷南下,他们形容这场跳槽是“胜利大逃亡”,奔赴深圳。

深圳有两家动画代工公司,美资的太平洋动画和港资的翡翠动画,这两家公司做的事情很简单——接下已经设定好人物、情节的动画电影,工人只需将动作的过渡画面“填充”出来。因为“计件工资制”,画的快的工人月入过万,远高于上美厂的几百元固定月薪。

曾经启蒙了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影响了宫崎骏的中国动漫行业,在那时更关心盛行于日本的“计件工作制”。计件付酬不鼓励创新,不断投入新的短片很费钱,而系列片只要搞好开头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花太多功夫。

之前中国动画产业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正在被抛弃。

可以确定的是,从深圳引发的代工潮已然侵蚀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力。

一面是本地创作力的枯竭,一面是外来文化的攻城略池,大量来自邻国日本的动画片传入中国,90后的回忆被《铁甲小宝》《灌篮高手》《圣斗士》等等动画占据。

与此同时,宫崎骏作品登上神坛,来自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吸引了更多目光——《玩具总动员》系列、《神偷奶爸》系列、《功夫熊猫》系列……中国观众一边吐槽国产动画电影的没落,一边为外国电影贡献票房。

2005年,喜羊羊横空出世。尽管喜羊羊被人吐槽画质低劣,“横着走路”,但依然不妨碍其成为00后的主要回忆。国内影人逐渐有了IP化的概念,“喜羊羊”这个IP被开发得淋漓尽致。

2009年,喜羊羊系列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被搬上电影银幕,获得8621万票房。随后,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上演了7部,票房升高后又跌落,2015年之后不再上映。

从2014年到2019年, 6部熊出没系列电影票房累计超过25亿元。

低幼动画电影成为市场风向标,加之2014年起,市场疯狂推崇IP,中国电影市场野蛮增长。过分迷信IP,导致电影本身的内容、制作技术、工业化水准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猪猪侠》等基于大IP的动画电影先后被搬上电影银幕,中国动画电影陷入低幼化漩涡。

但中国广大的儿童基础仍然让低幼化电影有了充分的卖座信心。

复兴

2015年是一个分水岭。

2015年,历经8年制作时长的《大圣归来》上映。

这是一部引发了国民级关注度的国产动画电影,豆瓣8.3,总票房9.56亿。尽管如同其他的动画电影一样,初期排片不占优势,但《大圣归来》依然依靠“自来水”的力量开辟出一个市场来。

在此之前,不是没有优秀的国产动画电影。三部《魁拔》,豆瓣评分为7.9、7.8、8.2,票房仅305万、2535万、2425万。最好的票房不过是喜羊羊最差票房的三分之一。

究其原因,《魁拔》IP受众较窄是其一,定位不清晰是其二——大人不去看,小孩看不懂。

《大圣归来》的意义,就在于给了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的一剂强心剂。它是首部票房达到十亿级的中国动画,证明了国风动画市场的强劲;同时也为中国动画电影指明了方向:合家欢、成人向、高工业水准。

《大圣归来》将国风融入动画之中,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对话也有了智商。世人仿佛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冉冉升起的明天。毕竟中国动画电影沉寂了太久,大家都在为希望买票。

在市场的鼓励下,反低幼化的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复苏,每一年都有一两部引发国民级讨论的电影。

中国长达5000年的历史资源相当丰富,值得深挖,《大鱼海棠》《大护法》《风语咒》《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相继登场。

但票房都不如《大圣归来》乐观。票房高的《大鱼海棠》5.65亿,《白蛇:缘起》4.49亿;但也有《大护法》8760.3万,《风语咒》1.12亿。

单部电影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整个动漫行业的崛起,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打造,需要数十年的积累、对此充分信任的投资方、充沛的人才基础…… 而中国动画电影断层了太久。

尽管观众给了面子,但批评的声音没有停止过,主要集中在叙事能力较弱、美术画面有待提高。

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评论,也逃不过这两点。有人说,在这里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也有人说,改编得乱七八糟,剧情尴尬。

中国动画电影曾在资本与商业化的影响下一蹶不振,又在商业的运作下重拾希望——卖座的中国动画电影不再局限于低幼化单维度,我们看到了浓墨重彩的中国风电影登上银幕,获得掌声;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技术的结合,获得票房。

中国动画电影,风雨飘摇了70年,走到今天,终于又走上了上坡路。

它经历过巅峰、走过了最坏的时代,如今可以是更好的时代。

来源:镜像娱乐

原标题:魔童哪吒降世前,是中国动画电影巅峰、沉沦、复兴的风雨70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动画电影70年:巅峰、混沌、复兴

中国动画电影,风雨飘摇了70年,走到今天,终于又走上了上坡路。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作者 | 崔超越

编辑 | 于华东

《哪吒之魔童降世》未映已火。

上映前半个月,动画电影《哪吒》开启了点映,反馈十分不错。这意味着,《哪吒》要以票房黑马的姿态闯入命途多舛的2019暑期档。

从屡遭诟病,到票房黑马,诸人感叹国产动画电影终于崛起。殊不知,中国动画电影早已走过风雨飘摇的70年,其间起起落落,曾经历举世瞩目的高光时刻,而后一点一点丢失光芒。

所幸,文化不死,初心能寻。

破局

中国动画电影的出世,离不开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三兄弟,分别是新中国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的奠基人。中国动画电影在万氏兄弟改造的仅仅7平米的工作室中,蹒跚起步。

万古蟾(右) 万籁鸣(中)万超尘(左)

1926年,身在上海的万氏兄弟制作了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大闹画室》片长仅十分钟,没有配音,中国动画电影尚且处于雏形之中。

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电影,是1941年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

1940年,美国卡通片《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收效甚好。万氏兄弟受此启发,决心要做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长动画片。历经一年半,长达1小时20分钟的《铁扇公主》完成,创下了亚洲地区第一部长动画片的记录。

新中国成立前,万氏兄弟撑起了中国动画的大半边天;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肩负了全国八成的动画制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亦是中国历史最老的动画制片厂之一。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卡通股,1949年成立美术组。1950年,迁到上海隶属上海电影制片厂。

文艺界百花齐放,上美厂人才济济。杰出人才包括中国美术电影创始人万氏兄弟、漫画家特伟、美术家靳夕、儿童文学家金近等。

中国电影初入世,已是万众瞩目。

1955年,中国美术片在国际上首次获奖,获奖作品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木偶片《神笔马良》,在国际竞选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

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色的》,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1956年,该片获得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辉煌,与中国动画电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当时旗下有剪纸、木偶、动画部三大部门。

多个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第一”在此诞生:

1958年,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

1960年,第一部立体电影木偶片《大奖章》;

1960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1960年,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

1961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大闹天宫》;

1963年,第一部彩色木偶长片《孔雀公主》;

1976年,第一部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

1979年,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

1980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获奖影片《三个和尚》……

这些很多个“第一”创造了诸多奇迹。

由万籁鸣与唐澄合作导演的《大闹天宫》历时4年完成制作,在40多个国家上映、先后参加18个电影节展映。美联社曾报道称:“《大闹天宫》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决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1979年,《哪吒闹海》横空出世。因为缺乏经验,打算参与第33届戛纳电影节评选的《哪吒闹海》错过了报名截止日期。尽管充满遗憾,戛纳依然为《哪吒闹海》安排了放映会。放映结束,这部东方电影获得了戛纳特地为其设置的临时奖项:特别放映奖。

除此之外,堪称经典的动画电影《雪孩子》《九色鹿》《天书奇谈》,豆瓣评分为8.9、8.8、9.1,均是高分佳作,成为一代80后的童年回忆。

至此,中国动画电影已经走到90年代,左手是光明,右手是暗影。

那些认真做电影的年代,成为了让人怀念的过去。

混沌

体制与市场的冲击是突如其来的,国企改革、电视的加入,突然打乱了电影市场的原有秩序。

1980年中宣部通过了电影体制改革方案,包括对北影、上影、长影等六家制片厂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独立核算,向国家征税,自负盈亏”的改革。

改革一直在缓慢进行,直到90年代初期,电视机得到普及,观影不再是人们的少有的娱乐形式,电影厂普遍机构冗杂,盈利困难,体制内的工人并不占有工资优势。

人才急剧流失。

上美厂里的年轻人纷纷南下,他们形容这场跳槽是“胜利大逃亡”,奔赴深圳。

深圳有两家动画代工公司,美资的太平洋动画和港资的翡翠动画,这两家公司做的事情很简单——接下已经设定好人物、情节的动画电影,工人只需将动作的过渡画面“填充”出来。因为“计件工资制”,画的快的工人月入过万,远高于上美厂的几百元固定月薪。

曾经启蒙了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影响了宫崎骏的中国动漫行业,在那时更关心盛行于日本的“计件工作制”。计件付酬不鼓励创新,不断投入新的短片很费钱,而系列片只要搞好开头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花太多功夫。

之前中国动画产业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正在被抛弃。

可以确定的是,从深圳引发的代工潮已然侵蚀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力。

一面是本地创作力的枯竭,一面是外来文化的攻城略池,大量来自邻国日本的动画片传入中国,90后的回忆被《铁甲小宝》《灌篮高手》《圣斗士》等等动画占据。

与此同时,宫崎骏作品登上神坛,来自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吸引了更多目光——《玩具总动员》系列、《神偷奶爸》系列、《功夫熊猫》系列……中国观众一边吐槽国产动画电影的没落,一边为外国电影贡献票房。

2005年,喜羊羊横空出世。尽管喜羊羊被人吐槽画质低劣,“横着走路”,但依然不妨碍其成为00后的主要回忆。国内影人逐渐有了IP化的概念,“喜羊羊”这个IP被开发得淋漓尽致。

2009年,喜羊羊系列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被搬上电影银幕,获得8621万票房。随后,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上演了7部,票房升高后又跌落,2015年之后不再上映。

从2014年到2019年, 6部熊出没系列电影票房累计超过25亿元。

低幼动画电影成为市场风向标,加之2014年起,市场疯狂推崇IP,中国电影市场野蛮增长。过分迷信IP,导致电影本身的内容、制作技术、工业化水准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猪猪侠》等基于大IP的动画电影先后被搬上电影银幕,中国动画电影陷入低幼化漩涡。

但中国广大的儿童基础仍然让低幼化电影有了充分的卖座信心。

复兴

2015年是一个分水岭。

2015年,历经8年制作时长的《大圣归来》上映。

这是一部引发了国民级关注度的国产动画电影,豆瓣8.3,总票房9.56亿。尽管如同其他的动画电影一样,初期排片不占优势,但《大圣归来》依然依靠“自来水”的力量开辟出一个市场来。

在此之前,不是没有优秀的国产动画电影。三部《魁拔》,豆瓣评分为7.9、7.8、8.2,票房仅305万、2535万、2425万。最好的票房不过是喜羊羊最差票房的三分之一。

究其原因,《魁拔》IP受众较窄是其一,定位不清晰是其二——大人不去看,小孩看不懂。

《大圣归来》的意义,就在于给了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的一剂强心剂。它是首部票房达到十亿级的中国动画,证明了国风动画市场的强劲;同时也为中国动画电影指明了方向:合家欢、成人向、高工业水准。

《大圣归来》将国风融入动画之中,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对话也有了智商。世人仿佛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冉冉升起的明天。毕竟中国动画电影沉寂了太久,大家都在为希望买票。

在市场的鼓励下,反低幼化的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复苏,每一年都有一两部引发国民级讨论的电影。

中国长达5000年的历史资源相当丰富,值得深挖,《大鱼海棠》《大护法》《风语咒》《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相继登场。

但票房都不如《大圣归来》乐观。票房高的《大鱼海棠》5.65亿,《白蛇:缘起》4.49亿;但也有《大护法》8760.3万,《风语咒》1.12亿。

单部电影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整个动漫行业的崛起,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打造,需要数十年的积累、对此充分信任的投资方、充沛的人才基础…… 而中国动画电影断层了太久。

尽管观众给了面子,但批评的声音没有停止过,主要集中在叙事能力较弱、美术画面有待提高。

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评论,也逃不过这两点。有人说,在这里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也有人说,改编得乱七八糟,剧情尴尬。

中国动画电影曾在资本与商业化的影响下一蹶不振,又在商业的运作下重拾希望——卖座的中国动画电影不再局限于低幼化单维度,我们看到了浓墨重彩的中国风电影登上银幕,获得掌声;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技术的结合,获得票房。

中国动画电影,风雨飘摇了70年,走到今天,终于又走上了上坡路。

它经历过巅峰、走过了最坏的时代,如今可以是更好的时代。

来源:镜像娱乐

原标题:魔童哪吒降世前,是中国动画电影巅峰、沉沦、复兴的风雨70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