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被「饭圈文化」侵入的中国排球,会迎来市场繁荣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被「饭圈文化」侵入的中国排球,会迎来市场繁荣吗?

中国排球的市场与群众基础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对青训的重视,对青年教练员的培养,各地业余排球培训和赛事的开展,排球行业正在展现出全新格局。

文|体育产业生态圈 吴嘉伟

这几年中国女排在郎平“大国家队”、“以赛代练”等训练理念的推动下,国际大赛成绩稳定,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年轻的明星球员,在海内外都收获不少拥趸。

国际排联也在里约奥运会结束后,敏锐地嗅到了中国排球市场的机遇,将曾经的合作重心由日本转向中国。

尽管为了备战八月初即将开战的东京奥运会资格赛,郎平、朱婷、张常宁等核心球员并未随队前往南京参加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现场观赛球迷的心情。

尤其是所谓中国女排“二队”在小组赛战胜劲敌意大利女排后顺利晋级半决赛,收获惊喜的同时,也让后续的比赛备受关注。

当总决赛的票务信息一经推出,我早早地就买好联票,原本只想利用周末的空档到南京轻松地看几场球,却没想到如今中国女排的球市竟然这么火爆,变化来得如此之快。

一开始觉得中国女排“二队”来参赛,又赶上华东地区令人头疼的梅雨季,观众的热情应该没有那么高了,赛场不会有很多人,但显然我想多了。

距离开赛还有一个小时,检票口就密密麻麻站了上百人。这里面不止是年轻人、大学生,还有满头白发的大爷大妈,以及组团前来的各地球迷。穿梭在候场人群中的“黄牛”们,不再向往年那样卖力地兜售门票,而是在不断地叫喊“收票了,收票了”。

入场时间一到,带着巴西女排球星娜塔莉亚海报的男生便快速地进场寻找座位,放下书包后,便叮嘱同行的朋友“一会儿跟我一起喊她的名字”,没有一点点矜持。两位中年大姐还未落座,就先缠抱在一起,高举手机,“咔咔”地自拍起来。

比赛现场请来了奥运会的DJ,在他们的带动下,赛场气氛热闹又疯狂。尽管满头白发的大爷,努力在一群挥舞道具的粉丝中保持淡定,但身体也会时不时地跟着音乐节拍律动起来。

旁边穿着中国队球衣的大妈也丝毫不惧生疏,向我主动讲起她的排球故事,还不忘说下个月她也会去宁波北仑现场观看中国女排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比赛,只是很担心买不到票。

“以前想看中国女排的比赛,只能在电视上,要不你就得跑到国外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比赛,这多好呀。我还有几位外地的朋友没买到票,这次只能遗憾错过了。中国女排现在这么好,应该有更多好看的排球比赛在家门口举办。” 

与两年前的南京总决赛赛场不同,在感受观众和球迷对排球的关注和喜爱时,你能深刻体会到体育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

中国女排的粉丝们也正在书写最好的时代。跟着现场DJ一起嗨,大方地接受媒体采访,对着摄像机镜头尽情地“凹”造型,现场观众过去冷静、沉闷的观赛标签,正在被一一撕破,借助排球和体育的力量,他们正打破传统,塑造自由,大方,快乐,积极向上的粉丝新认知。

在如今喜欢排球的年轻粉丝中,追随球星,有“饭圈文化”属性的粉丝最有特点,他们代表了排球受众的一种风格。

在他们的心中,这不是去看一场比赛而已,这是去为自己喜爱的球员“应援”。不管用什么方式,目的就要使应援的效果最大化,也使他们喜爱的排球明星,在赛场中成为“C位”。

24岁的黄申在上海工作,利用周末空档跑到南京来看总决赛,只为见到他的偶像,巴西女排头号主攻手娜塔莉亚。看台上,他时不时提醒同行的朋友,帮他大声“招呼”赛场里热身的偶像。

短短几年,排球的粉丝群体,从零星喜爱到聚集,从被动追星到主动造星,已经发展衍生出新的社群经济。

这些粉丝线上的聚集地,也从贴吧、微博、论坛等碎片化渠道,形成以粉丝后援会统一管理,各渠道发散传播的宣传运营模式,每到大赛或者偶像遇到新闻事件时,便会发挥整体协同作用,增强传播力,加强权威性。

还记得2017年同样在南京举行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现场,打着“一路婷你”口号的粉丝在现场一直为朱婷疯狂地呐喊助威。

如果你说这是张继科,马龙,宁泽涛这些“国民老公”的粉丝团,这样的场面倒不稀奇,可粉丝这样大规模、有组织地出现在女排赛场,却也有些新鲜。

两年后,不止于中国女排的众多粉丝,美国女排罗宾逊、巴西女排娜塔莉亚、意大利女排艾格努等等,在南京都迎来了他们的忠实粉丝,这里面既有官方粉丝会的代表,也有粉头,更有很多的散粉,不得不说,也是因为他们,共同把中国排球的粉丝文化呈现出别样风味。

以往中国排球的市场普及与推广挺奇怪,尽管拥有中国体育的精神领袖“中国女排”,但排球市场整体吸引社会资本方面的能力却不足,与足球、篮球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

市场的差异也进一步影响着排球俱乐部发展和球员薪资待遇等诸多问题。但中国女排正在通过竞技成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排球,逐步改变着国内排球市场的尴尬处境,推动着排球的传播与普及。

进入东京奥运周期以来,中国女排的影响力空前,饭圈文化的注入也让排球的传播多了些青春色彩。虽然有时显得聒噪,但对中国排球的多元发展其实挺好。

正如排管中心主任李全强曾说,“我们的力量各方面有限,希望借助更多的合作,对排球文化,对中国女排精神更好地弘扬与宣传。”

近几年,中国女排在国际大赛中,状态稳定,成绩优异,并涌现出朱婷、袁心玥、张常宁、李盈盈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球员。国际排联在看到中国排球的潜力后,愈发重视与中国排球的合作。

国际排联主席阿里·格拉萨就曾专程到访中国,就双方加强合作,普及排球运动,发展竞技排球等内容与中国排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全强等进行了深度交流。

阿里·格拉萨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美国在棒球和篮球等项目领域有着巨大优势,欧洲的足球产业发达。中国则一定可以成为排球王国,并且中国排球市场的快速发展,也让国际排联有信心与中国达成更多的合作。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会见格拉萨时也表示,希望与国际排联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中国排球的竞技水平,促进中国男排、女排和沙排运动的全面发展。把抓好中国排球的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争取在中国举办更多高水平的世界排球赛事。

进入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依然有着艰巨的奥运备战任务,在总局改革促备战的指导下,尽力带动排球市场的全面发展。

7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一线排球教练员及基层教练员汇聚位于天津的中国排球学院,参加全国排球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他们将接受排球理论课及技战术实践课等全方位培训。旨在为中国排球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可喜的是,中国排球的市场与群众基础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对青训的重视,对青年教练员的培养,各地业余排球培训和赛事的开展,排球行业正在展现出全新格局。

虽然排球的市场化、职业化道路仍在探索,但通过几年时间带来的些许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排球市场在多方的努力下,可以继续快速地发展,被人记住的不再仅有“女排精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被「饭圈文化」侵入的中国排球,会迎来市场繁荣吗?

中国排球的市场与群众基础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对青训的重视,对青年教练员的培养,各地业余排球培训和赛事的开展,排球行业正在展现出全新格局。

文|体育产业生态圈 吴嘉伟

这几年中国女排在郎平“大国家队”、“以赛代练”等训练理念的推动下,国际大赛成绩稳定,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年轻的明星球员,在海内外都收获不少拥趸。

国际排联也在里约奥运会结束后,敏锐地嗅到了中国排球市场的机遇,将曾经的合作重心由日本转向中国。

尽管为了备战八月初即将开战的东京奥运会资格赛,郎平、朱婷、张常宁等核心球员并未随队前往南京参加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现场观赛球迷的心情。

尤其是所谓中国女排“二队”在小组赛战胜劲敌意大利女排后顺利晋级半决赛,收获惊喜的同时,也让后续的比赛备受关注。

当总决赛的票务信息一经推出,我早早地就买好联票,原本只想利用周末的空档到南京轻松地看几场球,却没想到如今中国女排的球市竟然这么火爆,变化来得如此之快。

一开始觉得中国女排“二队”来参赛,又赶上华东地区令人头疼的梅雨季,观众的热情应该没有那么高了,赛场不会有很多人,但显然我想多了。

距离开赛还有一个小时,检票口就密密麻麻站了上百人。这里面不止是年轻人、大学生,还有满头白发的大爷大妈,以及组团前来的各地球迷。穿梭在候场人群中的“黄牛”们,不再向往年那样卖力地兜售门票,而是在不断地叫喊“收票了,收票了”。

入场时间一到,带着巴西女排球星娜塔莉亚海报的男生便快速地进场寻找座位,放下书包后,便叮嘱同行的朋友“一会儿跟我一起喊她的名字”,没有一点点矜持。两位中年大姐还未落座,就先缠抱在一起,高举手机,“咔咔”地自拍起来。

比赛现场请来了奥运会的DJ,在他们的带动下,赛场气氛热闹又疯狂。尽管满头白发的大爷,努力在一群挥舞道具的粉丝中保持淡定,但身体也会时不时地跟着音乐节拍律动起来。

旁边穿着中国队球衣的大妈也丝毫不惧生疏,向我主动讲起她的排球故事,还不忘说下个月她也会去宁波北仑现场观看中国女排东京奥运会资格赛的比赛,只是很担心买不到票。

“以前想看中国女排的比赛,只能在电视上,要不你就得跑到国外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比赛,这多好呀。我还有几位外地的朋友没买到票,这次只能遗憾错过了。中国女排现在这么好,应该有更多好看的排球比赛在家门口举办。” 

与两年前的南京总决赛赛场不同,在感受观众和球迷对排球的关注和喜爱时,你能深刻体会到体育给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

中国女排的粉丝们也正在书写最好的时代。跟着现场DJ一起嗨,大方地接受媒体采访,对着摄像机镜头尽情地“凹”造型,现场观众过去冷静、沉闷的观赛标签,正在被一一撕破,借助排球和体育的力量,他们正打破传统,塑造自由,大方,快乐,积极向上的粉丝新认知。

在如今喜欢排球的年轻粉丝中,追随球星,有“饭圈文化”属性的粉丝最有特点,他们代表了排球受众的一种风格。

在他们的心中,这不是去看一场比赛而已,这是去为自己喜爱的球员“应援”。不管用什么方式,目的就要使应援的效果最大化,也使他们喜爱的排球明星,在赛场中成为“C位”。

24岁的黄申在上海工作,利用周末空档跑到南京来看总决赛,只为见到他的偶像,巴西女排头号主攻手娜塔莉亚。看台上,他时不时提醒同行的朋友,帮他大声“招呼”赛场里热身的偶像。

短短几年,排球的粉丝群体,从零星喜爱到聚集,从被动追星到主动造星,已经发展衍生出新的社群经济。

这些粉丝线上的聚集地,也从贴吧、微博、论坛等碎片化渠道,形成以粉丝后援会统一管理,各渠道发散传播的宣传运营模式,每到大赛或者偶像遇到新闻事件时,便会发挥整体协同作用,增强传播力,加强权威性。

还记得2017年同样在南京举行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现场,打着“一路婷你”口号的粉丝在现场一直为朱婷疯狂地呐喊助威。

如果你说这是张继科,马龙,宁泽涛这些“国民老公”的粉丝团,这样的场面倒不稀奇,可粉丝这样大规模、有组织地出现在女排赛场,却也有些新鲜。

两年后,不止于中国女排的众多粉丝,美国女排罗宾逊、巴西女排娜塔莉亚、意大利女排艾格努等等,在南京都迎来了他们的忠实粉丝,这里面既有官方粉丝会的代表,也有粉头,更有很多的散粉,不得不说,也是因为他们,共同把中国排球的粉丝文化呈现出别样风味。

以往中国排球的市场普及与推广挺奇怪,尽管拥有中国体育的精神领袖“中国女排”,但排球市场整体吸引社会资本方面的能力却不足,与足球、篮球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

市场的差异也进一步影响着排球俱乐部发展和球员薪资待遇等诸多问题。但中国女排正在通过竞技成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排球,逐步改变着国内排球市场的尴尬处境,推动着排球的传播与普及。

进入东京奥运周期以来,中国女排的影响力空前,饭圈文化的注入也让排球的传播多了些青春色彩。虽然有时显得聒噪,但对中国排球的多元发展其实挺好。

正如排管中心主任李全强曾说,“我们的力量各方面有限,希望借助更多的合作,对排球文化,对中国女排精神更好地弘扬与宣传。”

近几年,中国女排在国际大赛中,状态稳定,成绩优异,并涌现出朱婷、袁心玥、张常宁、李盈盈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球员。国际排联在看到中国排球的潜力后,愈发重视与中国排球的合作。

国际排联主席阿里·格拉萨就曾专程到访中国,就双方加强合作,普及排球运动,发展竞技排球等内容与中国排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全强等进行了深度交流。

阿里·格拉萨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美国在棒球和篮球等项目领域有着巨大优势,欧洲的足球产业发达。中国则一定可以成为排球王国,并且中国排球市场的快速发展,也让国际排联有信心与中国达成更多的合作。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会见格拉萨时也表示,希望与国际排联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中国排球的竞技水平,促进中国男排、女排和沙排运动的全面发展。把抓好中国排球的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争取在中国举办更多高水平的世界排球赛事。

进入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依然有着艰巨的奥运备战任务,在总局改革促备战的指导下,尽力带动排球市场的全面发展。

7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一线排球教练员及基层教练员汇聚位于天津的中国排球学院,参加全国排球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他们将接受排球理论课及技战术实践课等全方位培训。旨在为中国排球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可喜的是,中国排球的市场与群众基础也在发生着积极变化,对青训的重视,对青年教练员的培养,各地业余排球培训和赛事的开展,排球行业正在展现出全新格局。

虽然排球的市场化、职业化道路仍在探索,但通过几年时间带来的些许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排球市场在多方的努力下,可以继续快速地发展,被人记住的不再仅有“女排精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