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黎瑞刚遇上腾讯,要用赛事版权大举杀入体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黎瑞刚遇上腾讯,要用赛事版权大举杀入体育

黎叔的CMC和腾讯已经有这么多重磅版权资源,如果集中起来运营,想想也是醉了。

前几天小官说了,传媒大亨黎瑞刚要从SMG辞职,重新享受在体制外投资的日子,那么除了上次所说的互联网电视项目,还有他最近着重研究的项目吗?

有!据小官的推断,很有可能是赛事版权。

回顾一个新闻:7月8日,黎叔的华人文化基金(CMC)、腾讯控股、香港“壳王”陈国强买入体育用品制造商美克国际(00953.HK),三方分别购入美克135亿股、53亿股及10亿股,买入价格是每股0.2港元,较停牌前0.88港元的股价折让77.27%。

这样,华人文化基金将以27亿港元的投入,成为美克大股东,占扩大已发行股本约64.3%,腾讯的占股比为25.3%。

这传递了一个信号:美克会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壳公司。

一方面,美克之前只有11.8亿股股本,港股市场以大量增发新股方式引入投资人,最近甚为流行,很多类似操作公司的下一步是注入资产,或者转型。另一方面,美克作为内地一个体育用品商,2014年总收入大幅度下滑,也出现了过亿元的亏损。

所以,不免就有港媒分析了,此次布局会与体育产业有关。

CMC手中啥货?

所以设想一下,如果围绕着体育产业,黎瑞刚和腾讯会有何种资源来支持这个上市公司呢?

盘一盘各自的业务,答案不难:体育版权。

在进入2015年之后,黎叔悄然多了一个头衔:体奥动力董事长。

体奥动力是干啥的,列位看官通过它从央视口中夺得国足转播权就知道了:华奥星空由李义东创办于2004年,2014年体奥动力通过资本运作脱离港股中国数码版权集团,后来转投华人文化基金旗下。

2014年,体奥动力100%股权被中国数码剥离时,仅作价约400万元人民币,2015年4年,它却能给国足版权报出7000万元的价格,从而击败央视等十几个竞争对手。所以,黎叔对于赛事版权的追逐力度可见一斑。

另外,黎叔和体奥动力很有缘:2004年,中超联赛转播权代理公司就是体奥动力的前身——华奥星空,黎叔任总裁的SMG购买了3年的电视转播权;黎叔和李义东都是复旦大学的校友。

体奥动力的自述是,其与东亚足联、亚足联、德甲联盟有着长期合作,亚冠联赛、亚洲杯、东亚杯等赛事版权都是他们所有。

除了这个主控的项目,知名的盈方也和华人文化基金有关系。

今年的2月10日,万达集团曾宣布与三家知名机构及盈方管理层,战胜了11家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收购全球最大的体育电视内容制作及转播公司瑞士盈方集团,其中万达占股68.2%。

三家参与的知名机构在7月15日才借助东方明珠的公告披露:东方明珠、华人文化产业基金、IDG资本。

盈方的海外版权不多阐述,而在国内,它有CBA12年的转播权,从2005年开始,中间有过续约,现在每年的授权加码上亿。

腾讯体育打杀四方

赛事版权大战上,腾讯的出手相当毒辣,比如NBA版权。抢占上风的是中国互联网界的巨头—腾讯。

NBA此前的网络版权授予新浪、乐视体育、腾讯三家,但自2014到2015赛季开始,其中所有权益打包卖给了腾讯一家,腾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5年5亿美元,每年的版权成本相当于新浪目前合同的五倍。

NBA是个大招,随后腾讯的版权动作不断。

前一年,英超版权费用大涨,作为门户的新浪、腾讯等不仅拒绝了这个顶级赛事,而且有不少抱怨。前不久,腾讯宣布英超的在新赛季又可以播放了,当然价格肯定不菲的。

有钱、有资源,腾讯的版权收购之路不会停歇。

当然,也有一个问题,华人文化手中的版权资源是可以进行分销的,而腾讯体育的一些资源,比如英超,本身就是从“二道贩”手中拿来的,增值的如何做。

二者联手,想想也是醉了。

CMC和腾讯已经有这么多重磅版权资源,如果集中起来运营想想也是醉了。

版权囤积起来,跟随着分销价格每年30%~40%上涨的节奏,他们很快就可以发家致富了:想想乐视网,不就是在影视版权大涨之前,有着大面积的布局然后分销,而保证了业绩了么?

当然,版权不是唯一,乐视体育、PPTV等公司在经营上做了很多其他尝试,所以,立足核心版权资源,体育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体育经纪、体育赛事运营。

对了,忘了说了,黎叔在2014年就投了主打运动员经纪的盛力世家,这家公司已签约运动员包括邹市明、申雪、赵宏博,还有花样滑冰的张丹、张昊,还签了中国第一个F1赛车手马青骅,跑极限赛跑的陈红兵。

黎瑞刚也说过,盛力世家接下来还会做赛事,包括跑步、网球等等,同时签约中国冬季运动中心,内容包括运动员经纪、赛事开发以及体育传媒等多个方面。

有了想法,腾讯也有能力帮助黎叔。

知道为什么NBA会把版权给腾讯,而不是出价更高的乐视体育吗?有说法是,因为腾讯流量更为巨大的,NBA可以在输出内容时在捕捉用户行为,产生大数据,对于赛事以及其他产品营销推广的帮助可想而知。

首席娱乐官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黎瑞刚遇上腾讯,要用赛事版权大举杀入体育

黎叔的CMC和腾讯已经有这么多重磅版权资源,如果集中起来运营,想想也是醉了。

前几天小官说了,传媒大亨黎瑞刚要从SMG辞职,重新享受在体制外投资的日子,那么除了上次所说的互联网电视项目,还有他最近着重研究的项目吗?

有!据小官的推断,很有可能是赛事版权。

回顾一个新闻:7月8日,黎叔的华人文化基金(CMC)、腾讯控股、香港“壳王”陈国强买入体育用品制造商美克国际(00953.HK),三方分别购入美克135亿股、53亿股及10亿股,买入价格是每股0.2港元,较停牌前0.88港元的股价折让77.27%。

这样,华人文化基金将以27亿港元的投入,成为美克大股东,占扩大已发行股本约64.3%,腾讯的占股比为25.3%。

这传递了一个信号:美克会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壳公司。

一方面,美克之前只有11.8亿股股本,港股市场以大量增发新股方式引入投资人,最近甚为流行,很多类似操作公司的下一步是注入资产,或者转型。另一方面,美克作为内地一个体育用品商,2014年总收入大幅度下滑,也出现了过亿元的亏损。

所以,不免就有港媒分析了,此次布局会与体育产业有关。

CMC手中啥货?

所以设想一下,如果围绕着体育产业,黎瑞刚和腾讯会有何种资源来支持这个上市公司呢?

盘一盘各自的业务,答案不难:体育版权。

在进入2015年之后,黎叔悄然多了一个头衔:体奥动力董事长。

体奥动力是干啥的,列位看官通过它从央视口中夺得国足转播权就知道了:华奥星空由李义东创办于2004年,2014年体奥动力通过资本运作脱离港股中国数码版权集团,后来转投华人文化基金旗下。

2014年,体奥动力100%股权被中国数码剥离时,仅作价约400万元人民币,2015年4年,它却能给国足版权报出7000万元的价格,从而击败央视等十几个竞争对手。所以,黎叔对于赛事版权的追逐力度可见一斑。

另外,黎叔和体奥动力很有缘:2004年,中超联赛转播权代理公司就是体奥动力的前身——华奥星空,黎叔任总裁的SMG购买了3年的电视转播权;黎叔和李义东都是复旦大学的校友。

体奥动力的自述是,其与东亚足联、亚足联、德甲联盟有着长期合作,亚冠联赛、亚洲杯、东亚杯等赛事版权都是他们所有。

除了这个主控的项目,知名的盈方也和华人文化基金有关系。

今年的2月10日,万达集团曾宣布与三家知名机构及盈方管理层,战胜了11家来自全球的竞争对手,收购全球最大的体育电视内容制作及转播公司瑞士盈方集团,其中万达占股68.2%。

三家参与的知名机构在7月15日才借助东方明珠的公告披露:东方明珠、华人文化产业基金、IDG资本。

盈方的海外版权不多阐述,而在国内,它有CBA12年的转播权,从2005年开始,中间有过续约,现在每年的授权加码上亿。

腾讯体育打杀四方

赛事版权大战上,腾讯的出手相当毒辣,比如NBA版权。抢占上风的是中国互联网界的巨头—腾讯。

NBA此前的网络版权授予新浪、乐视体育、腾讯三家,但自2014到2015赛季开始,其中所有权益打包卖给了腾讯一家,腾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5年5亿美元,每年的版权成本相当于新浪目前合同的五倍。

NBA是个大招,随后腾讯的版权动作不断。

前一年,英超版权费用大涨,作为门户的新浪、腾讯等不仅拒绝了这个顶级赛事,而且有不少抱怨。前不久,腾讯宣布英超的在新赛季又可以播放了,当然价格肯定不菲的。

有钱、有资源,腾讯的版权收购之路不会停歇。

当然,也有一个问题,华人文化手中的版权资源是可以进行分销的,而腾讯体育的一些资源,比如英超,本身就是从“二道贩”手中拿来的,增值的如何做。

二者联手,想想也是醉了。

CMC和腾讯已经有这么多重磅版权资源,如果集中起来运营想想也是醉了。

版权囤积起来,跟随着分销价格每年30%~40%上涨的节奏,他们很快就可以发家致富了:想想乐视网,不就是在影视版权大涨之前,有着大面积的布局然后分销,而保证了业绩了么?

当然,版权不是唯一,乐视体育、PPTV等公司在经营上做了很多其他尝试,所以,立足核心版权资源,体育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体育经纪、体育赛事运营。

对了,忘了说了,黎叔在2014年就投了主打运动员经纪的盛力世家,这家公司已签约运动员包括邹市明、申雪、赵宏博,还有花样滑冰的张丹、张昊,还签了中国第一个F1赛车手马青骅,跑极限赛跑的陈红兵。

黎瑞刚也说过,盛力世家接下来还会做赛事,包括跑步、网球等等,同时签约中国冬季运动中心,内容包括运动员经纪、赛事开发以及体育传媒等多个方面。

有了想法,腾讯也有能力帮助黎叔。

知道为什么NBA会把版权给腾讯,而不是出价更高的乐视体育吗?有说法是,因为腾讯流量更为巨大的,NBA可以在输出内容时在捕捉用户行为,产生大数据,对于赛事以及其他产品营销推广的帮助可想而知。

首席娱乐官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