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胡葆森忍了十几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胡葆森忍了十几年

胡葆森应该是忍了十几年,但终于还是没忍住。我们说的是住宅产业化。

文|刘德科

1st

一群房企在玩梭哈,万科下了长租公寓的注,一屋子人都跟注:我跟,我跟,我跟……

早先,万科下了住宅产业化的注,一屋子人都在打瞌睡。即便万科是行业话语权重最高的房企,还是没什么人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更明白目前的窘境:前两年,一家销售额排名不低的地产央企在上海拿了地,上海几乎每块宅地都强制要求做一定比例的住宅产业化,这家央企就一脸抓瞎,我不会,我不会做,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从来就不在大牌房企的战略优先级里。

现在,建业想玩一把大的。建业老板胡葆森刚刚收购了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做住宅产业化的中民筑友(0726.HK)。

2nd

胡葆森应该是忍了十几年,但终于还是没忍住。我们说的是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或「PC」(Precast Concrete),差不多是同义词,就是传说中「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的意思。但「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是个坏比喻,积木容易给人不牢固的感觉;实际上,住宅产业化是为了让房子更牢固、更靠谱,杜绝漏水、开裂、空鼓等质量通病。

为什么要收购中民筑友?胡葆森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说,他想起了十几年前和王石、冯仑一起去日本参观学习的经历。

日本是住宅产业化第一强国。见过日本建筑工地的中国同行,很难不感慨:强大的中国依然比停滞的日本要落后几个身位。这种落后,最终是由中国购房者买单,为层出不穷的房屋质量问题买单,或声嘶力竭,或默默承受。

像胡葆森这种段位的房企老板,早就明白:解决质量问题的惟一出路,不是靠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更不是靠企业家的良心,而是必须靠住宅产业化。

但是他忍了十几年,他当然也明白:住宅产业化,不是靠一家企业就能做成的,它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甚至是生态圈的成熟。

那么,现在成熟吗?

3rd

在火热的房地产行业,有一片冷清的新大陆。这片新大陆就是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的市场空间很大,有的说是 1.5 万亿元,有的说是 10 万亿元,预测的口径不一样,但总归是大的。

国家也很支持,靠谱和不靠谱的政策,一茬接一茬地下发;万科一直在做,前前后后已经干了十几年。但是,这个新大陆至今依然冷清。

为什么?

拿长租公寓来对照一下。长租公寓之所以成为风口,关键原因是它先后混合了三种助燃剂:互联网共享经济、资本市场与国家政策。

起初,房企是长租公寓的局外人。万科最先点了一把火,然后,这个风口就席卷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现在,盈利模式至今不太清晰的长租公寓,早就已经成了大牌房企的标配;不做长租公寓,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牌房企。

住宅产业化也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有万科的呐喊,但是这片新大陆至今尚未引起资本市场的注意,跟移动互联也沾不上边。

仅有国家政策与万科点火,是烧不起来的。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郁亮说:「万科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是孤独的先行者,但未来万科将依旧坚定地走产业化的道路。」

郁亮说这话,是在接任董事局主席后的第一场股东大会上。现场有股东有些担心地问他:「这些年万科在产业化道路上都较为孤独,以后的产业化方向是否会有变化?」

4th

现在,一些些大牌房企声陆续入局。我们归纳了一下,大概是这么两种模式——

◇ 轻资产实验室模式:轻投入建试验基地 + 挑选需求模块 + 交给合作伙伴执行

◇ 重资产公司模式:重投入建生产基地 + 制定全产业链模块 + 自行执行

万科、碧桂园、保利、旭辉等房企基本上都是采用「轻资产实验室模式」,他们是不建工厂的;远大住工、中民筑友等非房企业则是采用「重资产公司模式」,目前中民筑友已在全国投产 10 个工厂,在建 8 个工厂。

现在,建业收购了中民筑友。

建业老板胡葆森是想玩得更狠一些的。

5th

整个产业链成熟了吗?很遗憾,依然很不成熟。

远的、大的都不说,就说近期的一个小事。万科在重庆的一个楼盘用了轻钢龙骨隔墙与整体卫浴——住宅产业化的沧海一粟,最近投诉不断。这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吊诡之处:这些动作本身是为了更好的质量,却反而被以质量之名,遭来更多投诉。

这中间主要是公众(包括购房者与媒体)的误解与对地产商的不信任。当然,万科也需要反思:未产业化的墙角,还是有渗漏的痕迹;以至于产业化的轻钢龙骨隔墙与整体卫浴,一并被嫌弃。

整体卫浴是什么东西?中国住房的漏水第一阵地就是卫生间,整体卫浴是彻底解决这一阵地的唯一出路。万科集团曾经有一位主管工程管理的副总裁,只要知道哪个城市公司用了整体卫浴,他会飞过去鼓掌;哪怕只是在某个楼盘的某一幢楼用了整体卫浴,他也会飞过去鼓掌。

但是胡葆森已经忍不住了。虽然国家已经在极力推荐装配式住宅,但收效甚微。产业链与生态圈的形成,不是靠政府的补贴与鼓励就能随随便便成功,也不是靠几家房企的自觉与责任就能一夜花开。

如果这个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工作重心是房价控制,而不是「质量文化」,住宅产业化的产业链与生态圈是无从谈起的。

胡葆森只是扑腾。万科只是扑腾。远大住工只是扑腾。

但是这个国家,总要有人在扑腾。

6th

一个没有污水与扬尘的工地,一个秩序感超强的工地,才有可能诞生出质量过硬的房子。

一个没有农民工的建筑工地,一个只有建筑产业工人的工地,才有可能诞生出质量过硬的房子。

良心解决不了质量问题。住宅产业化才是惟一出路。

感谢胡葆森花了 16.5 亿元,收购一家住宅产业化上市公司。他改变不了中国。但他决意稍微改变一下自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胡葆森忍了十几年

胡葆森应该是忍了十几年,但终于还是没忍住。我们说的是住宅产业化。

文|刘德科

1st

一群房企在玩梭哈,万科下了长租公寓的注,一屋子人都跟注:我跟,我跟,我跟……

早先,万科下了住宅产业化的注,一屋子人都在打瞌睡。即便万科是行业话语权重最高的房企,还是没什么人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更明白目前的窘境:前两年,一家销售额排名不低的地产央企在上海拿了地,上海几乎每块宅地都强制要求做一定比例的住宅产业化,这家央企就一脸抓瞎,我不会,我不会做,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从来就不在大牌房企的战略优先级里。

现在,建业想玩一把大的。建业老板胡葆森刚刚收购了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做住宅产业化的中民筑友(0726.HK)。

2nd

胡葆森应该是忍了十几年,但终于还是没忍住。我们说的是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或「PC」(Precast Concrete),差不多是同义词,就是传说中「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的意思。但「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是个坏比喻,积木容易给人不牢固的感觉;实际上,住宅产业化是为了让房子更牢固、更靠谱,杜绝漏水、开裂、空鼓等质量通病。

为什么要收购中民筑友?胡葆森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说,他想起了十几年前和王石、冯仑一起去日本参观学习的经历。

日本是住宅产业化第一强国。见过日本建筑工地的中国同行,很难不感慨:强大的中国依然比停滞的日本要落后几个身位。这种落后,最终是由中国购房者买单,为层出不穷的房屋质量问题买单,或声嘶力竭,或默默承受。

像胡葆森这种段位的房企老板,早就明白:解决质量问题的惟一出路,不是靠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更不是靠企业家的良心,而是必须靠住宅产业化。

但是他忍了十几年,他当然也明白:住宅产业化,不是靠一家企业就能做成的,它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甚至是生态圈的成熟。

那么,现在成熟吗?

3rd

在火热的房地产行业,有一片冷清的新大陆。这片新大陆就是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的市场空间很大,有的说是 1.5 万亿元,有的说是 10 万亿元,预测的口径不一样,但总归是大的。

国家也很支持,靠谱和不靠谱的政策,一茬接一茬地下发;万科一直在做,前前后后已经干了十几年。但是,这个新大陆至今依然冷清。

为什么?

拿长租公寓来对照一下。长租公寓之所以成为风口,关键原因是它先后混合了三种助燃剂:互联网共享经济、资本市场与国家政策。

起初,房企是长租公寓的局外人。万科最先点了一把火,然后,这个风口就席卷了整个房地产行业。现在,盈利模式至今不太清晰的长租公寓,早就已经成了大牌房企的标配;不做长租公寓,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牌房企。

住宅产业化也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有万科的呐喊,但是这片新大陆至今尚未引起资本市场的注意,跟移动互联也沾不上边。

仅有国家政策与万科点火,是烧不起来的。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郁亮说:「万科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是孤独的先行者,但未来万科将依旧坚定地走产业化的道路。」

郁亮说这话,是在接任董事局主席后的第一场股东大会上。现场有股东有些担心地问他:「这些年万科在产业化道路上都较为孤独,以后的产业化方向是否会有变化?」

4th

现在,一些些大牌房企声陆续入局。我们归纳了一下,大概是这么两种模式——

◇ 轻资产实验室模式:轻投入建试验基地 + 挑选需求模块 + 交给合作伙伴执行

◇ 重资产公司模式:重投入建生产基地 + 制定全产业链模块 + 自行执行

万科、碧桂园、保利、旭辉等房企基本上都是采用「轻资产实验室模式」,他们是不建工厂的;远大住工、中民筑友等非房企业则是采用「重资产公司模式」,目前中民筑友已在全国投产 10 个工厂,在建 8 个工厂。

现在,建业收购了中民筑友。

建业老板胡葆森是想玩得更狠一些的。

5th

整个产业链成熟了吗?很遗憾,依然很不成熟。

远的、大的都不说,就说近期的一个小事。万科在重庆的一个楼盘用了轻钢龙骨隔墙与整体卫浴——住宅产业化的沧海一粟,最近投诉不断。这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吊诡之处:这些动作本身是为了更好的质量,却反而被以质量之名,遭来更多投诉。

这中间主要是公众(包括购房者与媒体)的误解与对地产商的不信任。当然,万科也需要反思:未产业化的墙角,还是有渗漏的痕迹;以至于产业化的轻钢龙骨隔墙与整体卫浴,一并被嫌弃。

整体卫浴是什么东西?中国住房的漏水第一阵地就是卫生间,整体卫浴是彻底解决这一阵地的唯一出路。万科集团曾经有一位主管工程管理的副总裁,只要知道哪个城市公司用了整体卫浴,他会飞过去鼓掌;哪怕只是在某个楼盘的某一幢楼用了整体卫浴,他也会飞过去鼓掌。

但是胡葆森已经忍不住了。虽然国家已经在极力推荐装配式住宅,但收效甚微。产业链与生态圈的形成,不是靠政府的补贴与鼓励就能随随便便成功,也不是靠几家房企的自觉与责任就能一夜花开。

如果这个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工作重心是房价控制,而不是「质量文化」,住宅产业化的产业链与生态圈是无从谈起的。

胡葆森只是扑腾。万科只是扑腾。远大住工只是扑腾。

但是这个国家,总要有人在扑腾。

6th

一个没有污水与扬尘的工地,一个秩序感超强的工地,才有可能诞生出质量过硬的房子。

一个没有农民工的建筑工地,一个只有建筑产业工人的工地,才有可能诞生出质量过硬的房子。

良心解决不了质量问题。住宅产业化才是惟一出路。

感谢胡葆森花了 16.5 亿元,收购一家住宅产业化上市公司。他改变不了中国。但他决意稍微改变一下自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