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看牙14年,我花了10万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看牙14年,我花了10万块

两年里,经历了拔牙、扩弓、打骨钉、戴牙套这一系列流程,莫离终于收获了一口整齐并且咬合正常的牙齿,顺便还解锁了到任何地方都能在卫生间刷牙的技能。

文 | 丁香医生 

「有多疼?」

「你听说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吗?想象你的腮帮子是那个铁球,被 8 匹马扯着。」

有人这样形容拔牙的感受。

很多人都对看牙充满了恐惧,除了疼痛的记忆外,无论是医疗器械运转起来的声音,还是牙科里奇怪的气味,都足以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对牙科的恐惧甚至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它被称作「牙科恐惧症」,症状表现为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紧张、焦虑、恐惧,比如心跳加快、血压异常、出汗、肌肉紧张、面色苍白等。

一项关于牙科恐惧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关于牙科操作的焦虑患病率约为 10%。

从 9 岁起就「常驻」牙科的泡泡说,每次躺在牙科椅上,即使已经打了麻药,感受不到疼痛,但听到电钻磨牙的声音,还是会手脚发凉、心跳加速、浑身发抖。

今天,我们找了几位牙科的「常客」,来聊一聊他们的看牙之路。

看牙「老江湖」,治疗时还会浑身发抖

@ 泡泡,23 岁,看牙 14 年

泡泡与牙科的初次相遇发生在 9 岁的时候。

换牙那几年,因为年纪还小,泡泡没少吃甜食,再加上父母不是很重视她牙齿的清洁,很快,她的牙齿就出现了问题。

第一颗疼起来的牙是左上方的臼齿,如果用舌头去舔,能感受到牙齿上有个洞。一次,泡泡凌晨 4 点被痛醒,不自觉地吸了一下,瞬间整个大脑都像触电一样,传过一阵痛感。

拖了一个月,泡泡终于被妈妈带去看牙医。那是她第一次去牙科,在模糊的记忆里,她「被牙医姐姐拿着一个很大很大的机器钻牙齿」,可能是不小心碰到了神经,「那一瞬间整个人都痛到要死了」。

自那以后的十几年里,泡泡对牙科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每次去看牙的时候,她都会早早等在门口,然后硬生生从早晨拖到中午,等到所有人都看完了,再慢慢挪到椅子上。

大三那年,泡泡第一次拔牙,拔掉了左上方倒数第二颗。躺在椅子上,她乖乖张开嘴巴,等着医生注射麻醉剂,觉得痛感「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直到几分钟后,麻醉剂开始起作用,医生拿出了一个小型的「老虎钳」,坐在她面前,甚至哼起了歌,泡泡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开始拔牙的时候,医生一边嘟囔着「真难拔」,一边不断用力。

「从医生的动作中,我能感觉到他在用很大的力气。」泡泡回忆道。

大约十几分钟后,拔牙结束了,泡泡咬着棉花从椅子上起身,哭丧着脸。牙医指了指托盘里沾满血迹的牙,让她仔细看看,泡泡慌忙闭上了眼。

「其实打了麻药之后,我就没什么感觉了,但是听到器械的声音,闻到药水的味道,还是会心跳加速,眼睛紧闭,一动也不敢动。」

泡泡觉得,看牙时最可怕的其实还是心里的感觉,因此医生每进行下一步动作之前,她都要问一下「要干嘛?痛不痛?」

但即便是这样,每次看到溅出来的血迹,她还是会觉得自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躺在椅子上发抖。

看牙时,偶尔会有其他患者问泡泡:「你还这么小,牙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

这时候,医生总是告诉别人:「人家是老江湖了。」

然而,直到现在,每次一进诊疗室的门,「老江湖」泡泡还是会浑身冒冷汗。

不过幸运的是,在牙上花了大约 10 万块钱后,她的牙已经很少疼了,因为「该做的牙基本上都做了,现在嘴里原本属于我的牙可能不超过十颗。」

做完根管治疗,我手动合上了下巴

@ 乔伊,22 岁,看牙 15 年

乔伊的漫漫看牙之路始于 6 岁:「最开始是因为换牙,后来开始有龋齿,再后来陆陆续续做了三颗牙的根管治疗、做了正畸、拔了智齿,自己都数不清有多少次了。」

比泡泡幸运的是,乔伊儿时的看牙经历要温柔许多。乔伊记得,小时候去看口腔医院的儿科,会有一个小玩偶挂在灯上,医生的语气也很温柔,「简直是看牙时唯一的慰藉」。

13 岁那一年,乔伊去做了口腔正畸。她还记得刚戴上牙套的那一周,无论是吞咽还是喝水整口牙齿都会感到酸痛。

「想象一下你的牙都要断了,但是必须要嚼花生的感觉。」

体验过牙科的一系列操作,乔伊至今最害怕的还是根管治疗。

第一次做根管治疗的时候,虽然打了麻药,但当医生把工具插进牙齿进行清理的时候,她还是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痛」,一瞬间就哭了出来,「感觉半张脸都麻了。」

「就像一下把一根针插进指甲缝里,还一直捣来捣去……」

乔伊最难忘的一次看牙体验依旧属于根管。因为牙根发育不良,医生需要将她的牙根一个一个打通,还会时不时地碰到神经。

两三个小时的治疗过程里,乔伊一直张着嘴,期间还要不停地去拍片子。因为不能好好吞咽,她的口水止不住地流出来,「真的太狼狈了。」

最后从牙科椅上起来的时候,乔伊惊讶地发现,因为张嘴的时间太长,下巴合不上了,于是自己手动把下巴推了上去。

如今,乔伊的嘴里还留着一颗智齿,「做好心理准备就去拔。」

除此之外,因为牙齿有一点变形,她又动起了正畸的心思,「在考虑隐适美,等我攒够钱就去做。」

摘掉牙套,终于敢放肆大笑

@莫离,33 岁,看牙 2 年

莫离的牙很少出现龋齿的问题,但她属于天生「反颌」,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地包天」。

从 3 岁多上幼儿园开始,莫离就意识到自己的牙和别人不一样,但是当时年纪小,并没有什么概念。

直到五年级的时候,由于学校合并,她去新学校见到新同学,被不认识的男生大声嘲笑:「你们看她长得好丑!」

初中的时候,莫离曾想去做正畸,父母却不同意,觉得没有必要。直到工作以后,结婚生子,她想着「去给孩子开家长会,不能让孩子因为妈妈的牙齿被嘲笑」,才在 31 岁那年下定决心做了矫正。

刚开始正畸的时候,莫离戴了三个月的扩弓器,每次加力之后,半夜都会疼醒两三次,吃饭时间也要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以免扩弓器戴不上。

戴上牙套以后,她需要用橡皮链和结扎圈加力,「牙疼到脑子也嗡嗡疼」。一次复诊后,直接牙疼到什么都吃不下,勉强吃了一个枣,「就像挨遍了酷刑,全靠冰激凌续命。」

今年 1 月份,莫离打了支抗钉(一种微小骨钉,用来精确控制牙齿移动),因为会磨嘴巴,她在这三天里用掉的正畸蜡几乎比之前一年用的两倍还要多。

「刚打上的前几天基本都是在痛不欲生中度过的,幸好后来就适应了。」

两年里,经历了拔牙、扩弓、打骨钉、戴牙套这一系列流程,莫离终于收获了一口整齐并且咬合正常的牙齿,顺便还解锁了到任何地方都能在卫生间刷牙的技能。

「一路各种酸甜苦辣,虽然甜比较少,但还是觉得太值了。」

正畸前的牙模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正畸之后的莫离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戴上牙套之后,因为担心不好看,莫离就很少笑了。

摘掉牙套的这一天,她对着镜子傻笑了很久,甚至还有点不习惯,会习惯性地兜着嘴唇,怕被牙套挂住嘴巴。

她还认真地发了一条朋友圈:

钢牙君告别了!陪了我一年零八个月,575 天,折磨我却也帮助我变好,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是终于可以放肆大笑了。

提起口腔科,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带着口罩的医生、震动着发出「嗡嗡嗡」的声音的电钻、难闻的消毒水和药物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以及难以忍受的疼痛。

但实际上,这些年来,口腔科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牙医们也做了许多改进,力求创造更温和的就医体验。

接受牙科治疗时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个人体质密切相关,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感受到剧烈的疼痛,因此没有必要有太多的心里负担。

如果害怕看牙,可以试着在就诊时戴上耳机,听一些熟悉的、舒缓的音乐,缓解紧张,也可以多和医生沟通交流,了解治疗流程,及时表达自己的需求。

毕竟,想一想牙疼时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说不了话的痛苦,就会发现「及时治疗」才是王道。

最后,这里有几个护牙小 tips:

坚持早晚刷牙、使用牙线或者冲牙器可以很好地保持口腔卫生。

每半年至一年洗一次牙。

如果出现牙痛、牙龈出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

本文经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医师 何剑亮审核

— 参考文献 —

[1]Doerr PA, Lang WP, Nyquist LV, Ronis D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ntal anxiety. J Am Dent Assoc 1998; 129:1111.

策划 CC

责编罗布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看牙14年,我花了10万块

两年里,经历了拔牙、扩弓、打骨钉、戴牙套这一系列流程,莫离终于收获了一口整齐并且咬合正常的牙齿,顺便还解锁了到任何地方都能在卫生间刷牙的技能。

文 | 丁香医生 

「有多疼?」

「你听说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吗?想象你的腮帮子是那个铁球,被 8 匹马扯着。」

有人这样形容拔牙的感受。

很多人都对看牙充满了恐惧,除了疼痛的记忆外,无论是医疗器械运转起来的声音,还是牙科里奇怪的气味,都足以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对牙科的恐惧甚至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它被称作「牙科恐惧症」,症状表现为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紧张、焦虑、恐惧,比如心跳加快、血压异常、出汗、肌肉紧张、面色苍白等。

一项关于牙科恐惧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关于牙科操作的焦虑患病率约为 10%。

从 9 岁起就「常驻」牙科的泡泡说,每次躺在牙科椅上,即使已经打了麻药,感受不到疼痛,但听到电钻磨牙的声音,还是会手脚发凉、心跳加速、浑身发抖。

今天,我们找了几位牙科的「常客」,来聊一聊他们的看牙之路。

看牙「老江湖」,治疗时还会浑身发抖

@ 泡泡,23 岁,看牙 14 年

泡泡与牙科的初次相遇发生在 9 岁的时候。

换牙那几年,因为年纪还小,泡泡没少吃甜食,再加上父母不是很重视她牙齿的清洁,很快,她的牙齿就出现了问题。

第一颗疼起来的牙是左上方的臼齿,如果用舌头去舔,能感受到牙齿上有个洞。一次,泡泡凌晨 4 点被痛醒,不自觉地吸了一下,瞬间整个大脑都像触电一样,传过一阵痛感。

拖了一个月,泡泡终于被妈妈带去看牙医。那是她第一次去牙科,在模糊的记忆里,她「被牙医姐姐拿着一个很大很大的机器钻牙齿」,可能是不小心碰到了神经,「那一瞬间整个人都痛到要死了」。

自那以后的十几年里,泡泡对牙科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每次去看牙的时候,她都会早早等在门口,然后硬生生从早晨拖到中午,等到所有人都看完了,再慢慢挪到椅子上。

大三那年,泡泡第一次拔牙,拔掉了左上方倒数第二颗。躺在椅子上,她乖乖张开嘴巴,等着医生注射麻醉剂,觉得痛感「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直到几分钟后,麻醉剂开始起作用,医生拿出了一个小型的「老虎钳」,坐在她面前,甚至哼起了歌,泡泡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开始拔牙的时候,医生一边嘟囔着「真难拔」,一边不断用力。

「从医生的动作中,我能感觉到他在用很大的力气。」泡泡回忆道。

大约十几分钟后,拔牙结束了,泡泡咬着棉花从椅子上起身,哭丧着脸。牙医指了指托盘里沾满血迹的牙,让她仔细看看,泡泡慌忙闭上了眼。

「其实打了麻药之后,我就没什么感觉了,但是听到器械的声音,闻到药水的味道,还是会心跳加速,眼睛紧闭,一动也不敢动。」

泡泡觉得,看牙时最可怕的其实还是心里的感觉,因此医生每进行下一步动作之前,她都要问一下「要干嘛?痛不痛?」

但即便是这样,每次看到溅出来的血迹,她还是会觉得自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躺在椅子上发抖。

看牙时,偶尔会有其他患者问泡泡:「你还这么小,牙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

这时候,医生总是告诉别人:「人家是老江湖了。」

然而,直到现在,每次一进诊疗室的门,「老江湖」泡泡还是会浑身冒冷汗。

不过幸运的是,在牙上花了大约 10 万块钱后,她的牙已经很少疼了,因为「该做的牙基本上都做了,现在嘴里原本属于我的牙可能不超过十颗。」

做完根管治疗,我手动合上了下巴

@ 乔伊,22 岁,看牙 15 年

乔伊的漫漫看牙之路始于 6 岁:「最开始是因为换牙,后来开始有龋齿,再后来陆陆续续做了三颗牙的根管治疗、做了正畸、拔了智齿,自己都数不清有多少次了。」

比泡泡幸运的是,乔伊儿时的看牙经历要温柔许多。乔伊记得,小时候去看口腔医院的儿科,会有一个小玩偶挂在灯上,医生的语气也很温柔,「简直是看牙时唯一的慰藉」。

13 岁那一年,乔伊去做了口腔正畸。她还记得刚戴上牙套的那一周,无论是吞咽还是喝水整口牙齿都会感到酸痛。

「想象一下你的牙都要断了,但是必须要嚼花生的感觉。」

体验过牙科的一系列操作,乔伊至今最害怕的还是根管治疗。

第一次做根管治疗的时候,虽然打了麻药,但当医生把工具插进牙齿进行清理的时候,她还是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痛」,一瞬间就哭了出来,「感觉半张脸都麻了。」

「就像一下把一根针插进指甲缝里,还一直捣来捣去……」

乔伊最难忘的一次看牙体验依旧属于根管。因为牙根发育不良,医生需要将她的牙根一个一个打通,还会时不时地碰到神经。

两三个小时的治疗过程里,乔伊一直张着嘴,期间还要不停地去拍片子。因为不能好好吞咽,她的口水止不住地流出来,「真的太狼狈了。」

最后从牙科椅上起来的时候,乔伊惊讶地发现,因为张嘴的时间太长,下巴合不上了,于是自己手动把下巴推了上去。

如今,乔伊的嘴里还留着一颗智齿,「做好心理准备就去拔。」

除此之外,因为牙齿有一点变形,她又动起了正畸的心思,「在考虑隐适美,等我攒够钱就去做。」

摘掉牙套,终于敢放肆大笑

@莫离,33 岁,看牙 2 年

莫离的牙很少出现龋齿的问题,但她属于天生「反颌」,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地包天」。

从 3 岁多上幼儿园开始,莫离就意识到自己的牙和别人不一样,但是当时年纪小,并没有什么概念。

直到五年级的时候,由于学校合并,她去新学校见到新同学,被不认识的男生大声嘲笑:「你们看她长得好丑!」

初中的时候,莫离曾想去做正畸,父母却不同意,觉得没有必要。直到工作以后,结婚生子,她想着「去给孩子开家长会,不能让孩子因为妈妈的牙齿被嘲笑」,才在 31 岁那年下定决心做了矫正。

刚开始正畸的时候,莫离戴了三个月的扩弓器,每次加力之后,半夜都会疼醒两三次,吃饭时间也要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以免扩弓器戴不上。

戴上牙套以后,她需要用橡皮链和结扎圈加力,「牙疼到脑子也嗡嗡疼」。一次复诊后,直接牙疼到什么都吃不下,勉强吃了一个枣,「就像挨遍了酷刑,全靠冰激凌续命。」

今年 1 月份,莫离打了支抗钉(一种微小骨钉,用来精确控制牙齿移动),因为会磨嘴巴,她在这三天里用掉的正畸蜡几乎比之前一年用的两倍还要多。

「刚打上的前几天基本都是在痛不欲生中度过的,幸好后来就适应了。」

两年里,经历了拔牙、扩弓、打骨钉、戴牙套这一系列流程,莫离终于收获了一口整齐并且咬合正常的牙齿,顺便还解锁了到任何地方都能在卫生间刷牙的技能。

「一路各种酸甜苦辣,虽然甜比较少,但还是觉得太值了。」

正畸前的牙模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正畸之后的莫离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戴上牙套之后,因为担心不好看,莫离就很少笑了。

摘掉牙套的这一天,她对着镜子傻笑了很久,甚至还有点不习惯,会习惯性地兜着嘴唇,怕被牙套挂住嘴巴。

她还认真地发了一条朋友圈:

钢牙君告别了!陪了我一年零八个月,575 天,折磨我却也帮助我变好,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是终于可以放肆大笑了。

提起口腔科,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带着口罩的医生、震动着发出「嗡嗡嗡」的声音的电钻、难闻的消毒水和药物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以及难以忍受的疼痛。

但实际上,这些年来,口腔科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牙医们也做了许多改进,力求创造更温和的就医体验。

接受牙科治疗时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个人体质密切相关,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感受到剧烈的疼痛,因此没有必要有太多的心里负担。

如果害怕看牙,可以试着在就诊时戴上耳机,听一些熟悉的、舒缓的音乐,缓解紧张,也可以多和医生沟通交流,了解治疗流程,及时表达自己的需求。

毕竟,想一想牙疼时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说不了话的痛苦,就会发现「及时治疗」才是王道。

最后,这里有几个护牙小 tips:

坚持早晚刷牙、使用牙线或者冲牙器可以很好地保持口腔卫生。

每半年至一年洗一次牙。

如果出现牙痛、牙龈出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

本文经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医师 何剑亮审核

— 参考文献 —

[1]Doerr PA, Lang WP, Nyquist LV, Ronis D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ntal anxiety. J Am Dent Assoc 1998; 129:1111.

策划 CC

责编罗布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