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Papi酱公司被告侵权,流量总是比罚款更值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Papi酱公司被告侵权,流量总是比罚款更值钱?

抄袭、侵权成为获取流量最快捷而方便的“捷径”。对于一些头部MCN机构而言,50万的罚款可能只是半条广告的价钱。

作者|吃瓜菜

编辑|普天下

7月24日一早,papi酱公司短视频配乐被诉侵权话题急速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引发了2.1亿阅读量。在流量变现的诱惑之下,据统计2018年中国MCN机构已经突破5000家,以PAPI酱为主导的PAPITUBE更是其中王牌中的王牌。

版权泛滥一直是短视频产业健康发展的阻力之一,“剑网行动”连续几年专项治理打击盗版、侵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能阻止短视频机构乱像频生,而这一次漩涡中心的PAPITUBE因为短视频中的BGM成为了公众的眼中钉。

PAPI旗下厂牌被告BGM侵权

维权or碰瓷?

本次涉案的短视频平台是PAPITUBE旗下厂牌“Bigger研究所”,该微博拥有358万粉丝。“Bigger研究所”在一条广告短视频“维密后台,奥斯卡红毯必备,美白牙齿小技巧!”中未经授权使用了Lullatone于2011年发布的原创歌曲《Walking On the Sidewalk》,从而引火上身。

该视频全平台总播放量超过2039万,转赞评数据总计超过25万,而根据公开信息,这则广告将为“Bigger研究所”带来高达29.5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此次被侵权的音乐人Lullatone属于日本知名独立音乐厂牌,有一定的商业使用价值,涉案歌曲《Walking On the Sidewalk》在Spotify上累计播放量超过8万次。

本案原告VFine Music取得涉案音乐《Walking On the Sidewalk》版权之后,向PAPITUBE提起诉讼,这是国内首个短视频MCN机构商用音乐侵权案。

在微博热搜挂了3-4个小时之后,“Bigger研究所”终于顶不住压力向公众说明情况,从这段说明可以看出,侵权事实没有争议,本案已经上升为一场关于短视频商用音乐收费的讨价还价。

而就在23日开庭当日“Bigger研究所”依然勤奋地更新了一则主题为“三甲医院护肤品指南”的“恰饭”短视频,微博观看量为92.1万次。在这段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短视频,能够隐约听到背景音乐,但在结尾处只出现PAPITUBE厂牌商标并未标明音乐的出处。

本质上,短视频音乐商用侵权与长视频侵权并没有区别,都是创作者缺乏版权意识导致。同样是23日,《这就是街舞》官微由于音乐侵权向版权方VFine Music和音乐人Panta.Q郭曲致歉。

在两者都不差钱的情况下,长视频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做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由此可见,短视频商用音乐如何计价还存在争议。与音乐类、街舞类综艺直接依靠音乐产出优质内容不同,在短视频中,吸引流量的主因是KOL的个人风格,而音乐在其中只是一个相当小的“配菜”,也就是说音乐在一段以主播说话为主的短视频中,似乎很难产生实际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短视频配乐的时长也非常短,甚至于只有几十秒。

大众对于短视频和长视频侵权包容度上也截然不同,在新浪微博发起的投票中,有11.6万人都认为此次案件有碰瓷嫌疑,而正常维权选项仅获得7.4万人支持。

短视频侵权泛滥

流量比罚金更值钱

关于短视频各种形式的侵权事件,PAPITUBE不是最后一个也不是第一个。

去年5月,“爱奇艺起诉b站播出中国有嘻哈,索赔100万”曾引发热议。爱奇艺称,b站用户量庞大,且侵权时该档节目正处于热播期内,在该网站上的播出严重分流了用户,给爱奇艺造成巨大的损失。

其中,涉案的内容多为用户自行剪辑上传的短视频UGC。这场纠纷是2家上市视频网站的流量之争,也是为了明晰长视频与短视频、UGC之间的版权界线。

无独有偶,去年9月,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抖音短视频”诉“伙拍小视频”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成为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的第一案。涉案短视频创作者“黑脸V”在“抖音”发布的“5·12,我想对你说”短视频作品,遭到“伙拍小视频”未经授权地擅自传播下载。

“抖音”背后的微播视界公司把“伙拍小视频”背后的百度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权,并索赔经济损失100万元,及诉讼合理支出5万元。

最终,法院认定,涉案短视频“5.12,我想对你说”构成类电作品,但百度公司 “伙拍小视频”的运营方,只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伙拍小视频手机软件用户的侵权行为,不具有主观过错,也已经履行了“通知-删除”义务,因此不构成侵权。据此,法院驳回了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在宣判中,明确认可了15秒短视频的原创性受到著作权保护,但遗憾的是,这场纠纷仍然无法对侵权者收割的流量进行公允量化。

今年4月,刘先生因自己拍摄的2分钟短视频被“一条”擅自挪用,将其运营商上海一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决一条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50万余元。该案系全国首例广告使用短视频侵害著作权案,也是迄今为止单个短视频判赔金额最高的著作权维权案。

版权泛滥频出的根本原因或许是因为流量所能带来的收益,要比罚款多上许多倍,而真正能够如PAPITUBE一样闹上法庭的屈指可数。

短视频的创作者习惯性地轻视短视频领域的版权话题,因为速度等于流量,流量等于金钱,通过调查发现,流量难以用数字准确衡量,而推广费用比罚金高多了。

首席娱乐官(id:yuleguan001)在抖音上询问某百万级KOL推广费用,得到的回应是“抖音星图,5万一条”。

之后,又辗转得到了某知名MCN机构刊例价,同样被赤裸裸的数字震惊——以记录、分享生活为最初目的的短视频平台,早已变为明码标价的名利场。

根据KOL粉丝数量、商业价值的不同,抖音15s视频和小红书原创视频价格在2000元至百万不等。只要肯付出相应的金钱,就能得到明星、千万级KOL或者小网红不同程度的推荐和露出。

某知名MCN机构刊例价截图

在客户投放须知一栏,则明确显示了“数据效果不作保证,客户自行评估,广告将保留一个月,先款后发,付款成功后概不撤销”的强势提醒。

抖音“买粉、买评论、买点赞”三件套成为抖音运营者心照不宣的常规操作。在搜索引擎中,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找到做此类生意的商家,他们往往都会保证评论真实安全可靠。算了一笔账,每涨一个真人粉丝的成本大概在1.5元左右,一个真人评论0.16元左右,一个真人点赞为0.04元左右。

毫无疑问,抄袭、侵权成为获取流量最快捷而方便的“捷径”。对于一些头部MCN机构而言,50万的罚款可能只是半条广告的价钱。

版权无人保护

Vlogger VS 平台,到底是谁的错?

卡思数据联合火星文化、新榜研究院推出《2019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中,预测2019年短视频广告市场规模突破200亿。种种迹象和数据说明短视频产业变得越发肥美。

但在各种乱像中,平台方到底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一直是大众和创作者们关注的话题。

在各大社交网站搜索“抄袭”字样,都能看到无数创作者无法通过合理机制投诉举报,只能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对粉丝做出无效的呼吁。创作者无法受到合理保护,缺乏顺畅的维权机制,一直是短视频平台急需整改的方向。

国外Youtube平台在处理视频侵权比国内更加成熟,它依赖被称作Content ID的内容识别系统对视频进行扫描,而匹配程度相似度达到一定程度将会禁止播放,Content ID功能较为强大,对视频和音频都可以检索。同时,如果上传视频被检索到侵权内容Content ID还提的购买链接,购买之后,就等于得到了授权。

维权艰难会抑制短视频产业的活力,目前来看,大量涉嫌侵权的短视频仍然在互联网进行N次流转,有人仅仅依靠搬运视频便能赚得盆满钵满。当各家平台急于收割注意力的同时,只有更加爱护羽翼,尊重短视频创作者的版权,才能朝着更健康更蓬勃的方向发展。

来源:首席娱乐官

原标题:Papi酱公司被告侵权,流量总是比罚款更值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papi酱

  • papi酱:一个“中溜子”的胜利
  • 懂吐槽也懂爱情,Papi酱担任Soul App情感观察官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Papi酱公司被告侵权,流量总是比罚款更值钱?

抄袭、侵权成为获取流量最快捷而方便的“捷径”。对于一些头部MCN机构而言,50万的罚款可能只是半条广告的价钱。

作者|吃瓜菜

编辑|普天下

7月24日一早,papi酱公司短视频配乐被诉侵权话题急速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引发了2.1亿阅读量。在流量变现的诱惑之下,据统计2018年中国MCN机构已经突破5000家,以PAPI酱为主导的PAPITUBE更是其中王牌中的王牌。

版权泛滥一直是短视频产业健康发展的阻力之一,“剑网行动”连续几年专项治理打击盗版、侵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能阻止短视频机构乱像频生,而这一次漩涡中心的PAPITUBE因为短视频中的BGM成为了公众的眼中钉。

PAPI旗下厂牌被告BGM侵权

维权or碰瓷?

本次涉案的短视频平台是PAPITUBE旗下厂牌“Bigger研究所”,该微博拥有358万粉丝。“Bigger研究所”在一条广告短视频“维密后台,奥斯卡红毯必备,美白牙齿小技巧!”中未经授权使用了Lullatone于2011年发布的原创歌曲《Walking On the Sidewalk》,从而引火上身。

该视频全平台总播放量超过2039万,转赞评数据总计超过25万,而根据公开信息,这则广告将为“Bigger研究所”带来高达29.5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此次被侵权的音乐人Lullatone属于日本知名独立音乐厂牌,有一定的商业使用价值,涉案歌曲《Walking On the Sidewalk》在Spotify上累计播放量超过8万次。

本案原告VFine Music取得涉案音乐《Walking On the Sidewalk》版权之后,向PAPITUBE提起诉讼,这是国内首个短视频MCN机构商用音乐侵权案。

在微博热搜挂了3-4个小时之后,“Bigger研究所”终于顶不住压力向公众说明情况,从这段说明可以看出,侵权事实没有争议,本案已经上升为一场关于短视频商用音乐收费的讨价还价。

而就在23日开庭当日“Bigger研究所”依然勤奋地更新了一则主题为“三甲医院护肤品指南”的“恰饭”短视频,微博观看量为92.1万次。在这段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短视频,能够隐约听到背景音乐,但在结尾处只出现PAPITUBE厂牌商标并未标明音乐的出处。

本质上,短视频音乐商用侵权与长视频侵权并没有区别,都是创作者缺乏版权意识导致。同样是23日,《这就是街舞》官微由于音乐侵权向版权方VFine Music和音乐人Panta.Q郭曲致歉。

在两者都不差钱的情况下,长视频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做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由此可见,短视频商用音乐如何计价还存在争议。与音乐类、街舞类综艺直接依靠音乐产出优质内容不同,在短视频中,吸引流量的主因是KOL的个人风格,而音乐在其中只是一个相当小的“配菜”,也就是说音乐在一段以主播说话为主的短视频中,似乎很难产生实际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短视频配乐的时长也非常短,甚至于只有几十秒。

大众对于短视频和长视频侵权包容度上也截然不同,在新浪微博发起的投票中,有11.6万人都认为此次案件有碰瓷嫌疑,而正常维权选项仅获得7.4万人支持。

短视频侵权泛滥

流量比罚金更值钱

关于短视频各种形式的侵权事件,PAPITUBE不是最后一个也不是第一个。

去年5月,“爱奇艺起诉b站播出中国有嘻哈,索赔100万”曾引发热议。爱奇艺称,b站用户量庞大,且侵权时该档节目正处于热播期内,在该网站上的播出严重分流了用户,给爱奇艺造成巨大的损失。

其中,涉案的内容多为用户自行剪辑上传的短视频UGC。这场纠纷是2家上市视频网站的流量之争,也是为了明晰长视频与短视频、UGC之间的版权界线。

无独有偶,去年9月,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抖音短视频”诉“伙拍小视频”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成为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的第一案。涉案短视频创作者“黑脸V”在“抖音”发布的“5·12,我想对你说”短视频作品,遭到“伙拍小视频”未经授权地擅自传播下载。

“抖音”背后的微播视界公司把“伙拍小视频”背后的百度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权,并索赔经济损失100万元,及诉讼合理支出5万元。

最终,法院认定,涉案短视频“5.12,我想对你说”构成类电作品,但百度公司 “伙拍小视频”的运营方,只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伙拍小视频手机软件用户的侵权行为,不具有主观过错,也已经履行了“通知-删除”义务,因此不构成侵权。据此,法院驳回了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院在宣判中,明确认可了15秒短视频的原创性受到著作权保护,但遗憾的是,这场纠纷仍然无法对侵权者收割的流量进行公允量化。

今年4月,刘先生因自己拍摄的2分钟短视频被“一条”擅自挪用,将其运营商上海一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决一条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50万余元。该案系全国首例广告使用短视频侵害著作权案,也是迄今为止单个短视频判赔金额最高的著作权维权案。

版权泛滥频出的根本原因或许是因为流量所能带来的收益,要比罚款多上许多倍,而真正能够如PAPITUBE一样闹上法庭的屈指可数。

短视频的创作者习惯性地轻视短视频领域的版权话题,因为速度等于流量,流量等于金钱,通过调查发现,流量难以用数字准确衡量,而推广费用比罚金高多了。

首席娱乐官(id:yuleguan001)在抖音上询问某百万级KOL推广费用,得到的回应是“抖音星图,5万一条”。

之后,又辗转得到了某知名MCN机构刊例价,同样被赤裸裸的数字震惊——以记录、分享生活为最初目的的短视频平台,早已变为明码标价的名利场。

根据KOL粉丝数量、商业价值的不同,抖音15s视频和小红书原创视频价格在2000元至百万不等。只要肯付出相应的金钱,就能得到明星、千万级KOL或者小网红不同程度的推荐和露出。

某知名MCN机构刊例价截图

在客户投放须知一栏,则明确显示了“数据效果不作保证,客户自行评估,广告将保留一个月,先款后发,付款成功后概不撤销”的强势提醒。

抖音“买粉、买评论、买点赞”三件套成为抖音运营者心照不宣的常规操作。在搜索引擎中,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找到做此类生意的商家,他们往往都会保证评论真实安全可靠。算了一笔账,每涨一个真人粉丝的成本大概在1.5元左右,一个真人评论0.16元左右,一个真人点赞为0.04元左右。

毫无疑问,抄袭、侵权成为获取流量最快捷而方便的“捷径”。对于一些头部MCN机构而言,50万的罚款可能只是半条广告的价钱。

版权无人保护

Vlogger VS 平台,到底是谁的错?

卡思数据联合火星文化、新榜研究院推出《2019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中,预测2019年短视频广告市场规模突破200亿。种种迹象和数据说明短视频产业变得越发肥美。

但在各种乱像中,平台方到底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一直是大众和创作者们关注的话题。

在各大社交网站搜索“抄袭”字样,都能看到无数创作者无法通过合理机制投诉举报,只能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对粉丝做出无效的呼吁。创作者无法受到合理保护,缺乏顺畅的维权机制,一直是短视频平台急需整改的方向。

国外Youtube平台在处理视频侵权比国内更加成熟,它依赖被称作Content ID的内容识别系统对视频进行扫描,而匹配程度相似度达到一定程度将会禁止播放,Content ID功能较为强大,对视频和音频都可以检索。同时,如果上传视频被检索到侵权内容Content ID还提的购买链接,购买之后,就等于得到了授权。

维权艰难会抑制短视频产业的活力,目前来看,大量涉嫌侵权的短视频仍然在互联网进行N次流转,有人仅仅依靠搬运视频便能赚得盆满钵满。当各家平台急于收割注意力的同时,只有更加爱护羽翼,尊重短视频创作者的版权,才能朝着更健康更蓬勃的方向发展。

来源:首席娱乐官

原标题:Papi酱公司被告侵权,流量总是比罚款更值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