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最高级别的编辑这个星期一突然辞职,编辑部内部又暗藏着叛乱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高客传媒(Gawker Med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尼克·丹顿(Nick Denton)敲了一份很长的备忘录,发给了自己的编辑队伍。
丹顿希望解释一下自己的决定,之前为什么要撤掉一篇有争议性的稿子。文章写的是一位已婚媒体高管想把一名同性恋男妓招入麾下、结果未能如愿的事。丹顿还希望把这个决定引发的后续影响控制在公司内部。
但这份备忘录中同时承认了令人震惊的一点,“Gawker这个品牌,”丹顿写道,“既让人困惑,又具有破坏性。”
换句话说,丹顿花了12年的时间才建起了这个网站,但现在却在否认它的意义。而就在丹顿作出这番举动之前几天,Reddit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霍夫曼(Steve Huffman)也干了一件事,两者惊人的相似——他的公司开始告别百无禁忌的过去。
传统的传媒公司将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找到前行的道路,关于这一点的讨论从来就不欠缺。但Gawker和Reddit在努力重新校正自己的愿景时出现的情况却表明,数字传媒公司自身也在挣扎着把握一场艰难的转型——从人气旺盛、资金不足的创业公司发展为欣欣向荣的成熟企业。
“它对我来说感觉就像是最后的清算时刻。”曾经在《纽约时报》担任过高管的Twitter前新闻主管薇薇安·席勒(Vivian Schiller)说,“我们已经过了早期‘随便写、随便发’的日子,进入了到要建立、形成业务的现实阶段。”
丹顿在自己的备忘录中实质上为Gawker大致勾勒了一个新的愿景,呼吁制定更“人性化的指导原则”。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需要编写一套编辑标准,而不只是把真相放到网上。”
至于霍夫曼,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eddit理论上的自治社群已经退步成了一种通常来说有毒的无政府主义状态,霍夫曼建议对网站的用户、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Redditor们执行新的内容政策。新政策将禁止发布非法活动以及涉及未成年人的性骚扰及性爱等内容。
无论是Gawker,还是Reddit,都没说要实行长期以来一直约束着传统传媒公司的行为原则和规范。但它们说的原则和规范从根本上代表了两者的一个重大背离——这种背离折射了绝对的言论自由所具有的现实局限性,即使是一向反对他们眼中的自我审查、并以此为荣的原生互联网公司也不能避免。
这些公司最终会不可避免地发现自己走到了这个节点。“互联网世界有一个战略,用户和增长第一,商业模式第二。”投资科技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Venrock合伙人大卫·帕克曼(David Pakman)说,“因为这个优先秩序,所以追寻商业模式的挑战要到后来才会现身。”
无论是从使命的角度,还是从规模的角度,Gawker和Reddit两者的区别都很大。一个是编辑内容的供应商,规模有限;另外一个则是在线的留言板,月常规用户数量高达1.7亿。但这两家公司诞生的日子相差不过几年:Gawker成立于2002年,Reddit则成立于2005年。
更重要的是,两者都是无拘无束的互联网精神带来的产物。而且两者都充分地表明了一点:当这种精神发展到了它逻辑上所能达到的极限时会出现什么情形。无论是Redditors们在这家网站的留言板上发布的报复性色情内容也好,还是Gawker公然羞辱一位相对而言籍籍无名的媒体高管也好,两者都表明了这一点。
当你注意力的焦点主要放在扩大用户群和用户基础的时候,参与这种行为是一回事。但如果你开始担心因此而疏远广告客户的时候,心里的盘算也会发生变化。
比起增加营收,吸引流量是一种更直接的主张,特别是对Gawker和Reddit来说。它们的自我身份本身就与不断挑战优雅品味的底线紧紧联系在一起。
鲍康如(Ellen Pao)最近刚刚从Reddit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上辞职,因为之前这个社群调转矛头对准了她——她称之为“史上最大规模的车轮战式攻击之一”。她在《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言论版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当时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很大一部分读者都喜欢尖锐的内容以及思想更极端的用户表现出的行为;它希望善恶都看,所以清除丑恶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困难。”她写道,“但要想吸引更多的主流用户,争取财力雄厚的大广告主,就必须把丑恶的东西藏起来,或者清理掉。”
Gawker自称保护编辑人员免受商业因素的干扰,但它要清理丑恶的内容却并没有因此就变得容易点,就算大声疾呼、提出抗议的可能只是它自己的作者、编辑们。丹顿在自己的备忘录中承认了这个现实。他写道,任何员工因为发现Gawker“相对而言较温和的编辑使命太局限”而选择辞职,他都尊重他们的信念。
很难把丹顿驯化Gawker恶意冲动的迫切愿望跟不断进化的互联网文化分割开来。尽管他一直尖锐地批评Facebook对出版界所拥有的权势,但他同样明白,Gawker愤世嫉俗的基调和对“背摔”的胃口已经脱离了如今社交媒体占主流地位的积极精神,也就是赞赏与分享。
更重要的是,无论抗议的原因是什么,同样是这些社交媒体网站,它们让人们可以组织起来,集体发出更响亮的抗议声浪。Gawker历史上发布过大量品味低下的文章;如果Gawker那篇关于那位媒体高管的文章出炉的时间是2005年,而不是2015年,它产生的争议可能会小得多。
Gawker称,这是它第一次因为事实性或者法律理由之外的原因删除一篇文章,但它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数字传媒公司。BuzzFeed早年删除过无数文章,它的解释是:这些文章如今已经不符合这家网站的编辑标准。这到底是为了塑造品牌,还是为了抹杀历史,一切都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
几个月以前,BuzzFeed删除了一些批评化妆品牌多芬(Dove)和游戏《大富翁》(Monopoly)的文章,文章出自在BuzzFeed网站上打广告的公司之手。这家网站的主编本·史密斯(Ben Smith)后来出来道歉,还重新恢复了这些文章。
要对无拘无束成长起来的文化施加标准和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因为它珍视不经过滤的表达,而且病毒性和攻击性之间的界限也很难判断。
“我们说起传统媒体的时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规则很清晰。”社交网络创业公司Mightybell首席执行官吉娜·比安奇尼(Gina Bianchini)说。“我认为,我们在努力摸索界限到底在哪里的过程中,还会继续看到文章突然冒出来,又突然被撤掉的现象。”
(译者:轩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