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娱乐 南如珉
编辑|朴芳
对于电影来说,永远都是爆款引领潮流,紧接着便是一波从众者想尽办法来复制。
从类型、题材上,从风格上,从结构上都是如此。《英雄》开启了古装巨制的潮流;《疯狂的石头》让结构喜剧延续至今;而《泰囧》的出现则是将喜剧推到制高点,自此喜剧一发不可收拾;《大圣归来》之后动画成为主流类型。但这种爆款之后的跟随者,可谓死伤者近半,毕竟在工业体系、从业者素质不强的情况下,复制是无法成功的。
而随着《我不是药神》《前任3:再见前任》《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种煽动情绪的,具有强烈催泪效果的电影出现,制造情绪、搞泪点、让观众哭便成为了最新的主流。
暑期档,又称催泪档
跟风,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最大敌人,这一点或许很多人还未曾明白。如今有独立判断能力、果敢尝试新类型的人太少了,但也唯有这帮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均是如此。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跟风、复制,看似最简单,实则是最为艰难的一条路。
暑期档的“催泪”效应开始,这并不是好的现象,当观众一而再再而三的看到催泪电影,眼泪便不再值钱,反而会有强烈的不适感。经犀牛君观察,今年暑期档几乎被“煽情片”包圆,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不经意带有催泪元素,总之,这个暑期档,真是令观众有的哭了。
《银河补习班》催泪指数:三星
邓超+俞白眉的新片这一次在口碑上有不小的争议,而且在故事逻辑的问题上被诟病不少。但就情绪的表达,泪点的布局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
父子两人走散,到暴雨洪水侵袭,灾难降临之前,邓超那种对孩子难以抛弃的伟大父爱彰显出来,是影片非常高潮的一幕,也是影片一处重要的泪点。另外影片的最后30分钟,有一系列布置的泪点,多数来自父子之情的感情。虽然影片口碑呈争议化,但普世的父子情感还是博得了观众的泪水。
《哪吒之魔童降世》催泪指数:四星
一次次的提到国漫觉醒,但每次都是不痛不痒,这一次,狼真的来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真正的实现了中国动画的大跃进,从文本上、主题上、人物刻画上,再到制作上,都有全面的升级,取得怎样的优异成绩都不为过。它的成功太过全面,较以往的国产动画有着肉眼可见的提升。
《哪吒之魔童降世》实现了燃点、炸点和泪点。影片除了展现了惊天动地的打斗之外,还呈现出父子情感柔软的一面,亦是影片中最戳人心的一段。尽管《哪吒之魔童降世》不是以卖泪点为主,但顺带出的情感宣泄,同样将观众直接煽哭。完美的剧情和特效,匹配到动容的泪点,让影片变得非常均衡。
《跳舞吧!大象》催泪指数:三星
这个档期对于《跳舞吧!大象》极为不利,它被《哪吒》、《烈火英雄》前后夹击,恐将沦为市场的炮灰。考虑到影片作为励志电影的类型,煽情和催泪也就在所难免。胖丫头跳舞,小人物逆袭,显然这种剧情是很容易激生出催泪的桥段,但从目前的评论来看,煽情过于尬了。
任何的情绪释放,都得建立在优质的文本上,如果剧本内容不扎实,那么带来的催泪效果便会打上折扣,《跳舞吧!大象》便是如此,所有的催泪都来自真挚、令观众信服,否则便会适得其反。目前来看,《跳舞吧!大象》的泪水仿佛已经被《哪吒之魔童降世》吸走了。
《烈火英雄》催泪指数:四星半
《烈火英雄》堪称《哪吒》之外的另一部爆款,其最大的武器便是煽情!可以说影片堪称火灾版的《红海行动》,通篇的节奏是救火、爆炸、死人,完全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对于这种被商业包装的主旋律电影来说,是非常容易打动观众的,尤其是消防员的选题,令人无比动容。
影片后半段几乎全程都是泪点,每牺牲一位角色都能够令观众飙泪。《我不是药神》的成功,让所有人看到了煽情的可怕,《烈火英雄》完美沿袭了这种路径,是非常能够令普通观众有代入感的。就催泪指数来说,《烈火英雄》无疑是很高的。
以上几部电影将是整个暑期档的脸面,支撑起暑期的牌面,尤其是《哪吒》跟《烈火英雄》,将会斩获巨大的票房,而催泪无疑是其利器之一。
除此之外,暑期档原本拥有着更多的催泪电影,而撤档三巨头当中,均有很高的催泪指数。《八佰》不仅是真正意义的战争片,同时也能通过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它原本在暑期档将会有极其爆裂的表现,更高的工业水准、扎实的剧本是它成功的基础,而普世的真挚情感才是它点燃全民的真正导火索。
另一部《小小的愿望》翻拍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是一部典型的笑中带泪的电影,显然翻拍版肯定会沿袭这种路线,即前面搞笑不断,后面泪流不止,势必又会是一部赚人眼泪的电影。
刚刚撤档的《小Q》是根据2004年日本电影《导盲犬小Q》翻拍的,原版是出了名的催泪片,靠着感人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翻拍的《小Q》已经有了多次点映,不出意外收获了观众的海量泪水。
可以想象,若不是以上几部撤档,整个暑期档将彻底的一哭到底。暑期档变成为催泪档,这个暑期变得非常苦情,观众并不反感在影院里哭,但一再的给予相近的情感,难免为有抵触感。影院水漫金山,而且全部撞在了一起,显然这并不是好的信号。
未来催泪片激增?
经过了暑期档这一堆催泪片的狂轰滥炸,将对观众是一波严重的透支,尤其是接二连三的来临,给予观众带来相近的情绪,并不利于市场和电影类型化的发展,最终导致观众的泪水根本不够用。可以想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观众再也不想看到苦大仇深的电影了。
当然,催泪也分很多种,如果是通过一味的煽情来实现催泪的效果,那就会有很强的设计感,观众很快就会免疫,而且聪明的观众会认为“编剧故意让我们哭”。高级的催泪,总是润物细无声,不会通过强行的制造苦难、冲突来实现,也不会强加配乐加速观众的落泪。
如今市场中让观众哭的电影多了,催泪片增加,经过犀牛君分析,得到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前面提到的跟风。《我不是药神》揭开了这个口子,让人们见识到了哭的威力。哭跟笑一样,都有着很强的刚需属性。电影,表面是内容消费,但终究属于情绪消费,要么哭,要么笑,要么玩大特效,调度观众的情绪,才是电影最终的本质。而且,在国内之前“哭片”不多的情况下,还有着很大的蓝海。
其次,喜剧已经不好做了。如今喜剧电影越来越少,所有的编剧都很清楚,如今的环境下,想让观众笑太难了,喜剧是需要天赋的,更是需要演员的表演,未来让观众笑会越来越难,而高级的笑点更是可遇不可求。也正是经历了最近一年喜剧电影的接连扑街、数量骤减,让所有的出品方、创作者都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最后,哭更容易。哭跟笑不同,哭是需要各种小技巧的。在创作层面上煽情的桥段更容易,各种各样的牺牲都是煽情的利器,各种不幸、苦难,都很容易形成煽情的画面,而台词上更是有着多种技巧。另外,还可以通过剪辑、闪回、配乐等来加以实现。
“哭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扎堆,可怕的是过度,可怕的是有设计感。如今一下子堆积如此多的“哭片”,观众真心是吃不消。如今甚至很多喜剧也在强行煽情,感觉不哭就不够高级,真是陷入了误区。人人都做“哭片”,人人都煽情,认为这才是撬动市场的利器,这真是对观众存在很大的误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