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也是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

从上海到全国,每个城市的人似乎都难逃给垃圾分类的命运。

撰文 | 荣梦岩

“猪可以吃的是湿垃圾,猪不能吃的是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毒物品,可以拿去卖了买猪的是可回收物……”当全国人民还“拎不清”手中的垃圾的时候,央视主持人朱广权用猪给大家上了一课。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垃圾分类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上海到全国,每个城市的人似乎都难逃给垃圾分类的命运。垃圾分类问题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只是因为这一问题强制落实到了每个人的生活里才让人避无可避。

2019年7月27日,志愿者们为民众介绍垃圾分类。 

垃圾一直是人类发展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外卖包装、商品包装、废旧家电、旧衣服以及厨余垃圾…...各种各样的垃圾因为人类的生活轨迹而产生。垃圾是一种“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存在,它们有些被填埋,有些被回收利用,也有一些成为环境中的污染物......不得不承认的是,只要处理得当,垃圾也能变废为宝,就像“拿去卖了买猪的可回收垃圾”那样,垃圾也能致富。

 

垃圾中的宝藏

花花绿绿的垃圾总让人心生反感,但是在美国人汤姆·萨奇(Tom Szaky)眼里,它们却是一些充满着无限可能的珍宝,人们随手丢掉的果汁包装可能会是一个铅笔袋,一张被丢弃的唱片可以变成一个挂钟,就连糖纸也可以制成风筝......

“垃圾大王”汤姆·萨奇。

汤姆·萨奇在普林斯顿读大学时,利用蚯蚓的排泄物制成了一种有机肥料,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资金充裕后,萨奇开始思考那些被人丢掉的垃圾的回收价值。最终,他把目光定格在食品、饮料的包装袋上。创立特拉循环公司(Terracycle)后,萨奇让垃圾“重生”,变成另一种商品。尽管特拉循环公司并不是一家大公司,但是卡夫、星巴克、家乐氏等巨头公司都愿意跟他合作,不仅免费处理了大量的生产废物,还能从中获利,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意识到垃圾有价值的不只有汤姆·萨奇一人,还有大街小巷的拾荒者和他们背后的废品回收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总是能看见那些已经外溢的垃圾箱前,一个弯着腰驼着背的影子,正用赤裸的双手在垃圾堆里翻找金属罐、塑料瓶、包装纸箱......人数越多,财富越多,垃圾也就越多。在2000至2008年这一段中国历史性经济增长时期,中国的预包装食物产业增长了10.8%。从购买生鲜食物到购买装在塑料、铝罐和玻璃容器的食物,这一转变对拾荒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每一天中国的垃圾填埋地也同样产生重大影响。

当地时间2016年3月2日,伊拉克埃尔比勒,伊拉克难民和叙利亚难民在Kelar垃圾回收中心拾荒。
当地时间2018年10月14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当地一家非法垃圾回收工厂外堆放的塑料垃圾。

 在《拾荒者在北京:曾经帮派林立抢地盘 正不断离开》一文中,王国桢写道:“如果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京的肺,那么东小口村就是北京的大肠。北京城的垃圾在这里堆积成山,进入城市资源链条的最后一环。游离在体制外的拾荒者,与政府旗下的环卫正规军一起,处理着城市垃圾。”400多个垃圾场,80多个聚集地,日均收纳垃圾近900万吨…...“数万名拾荒大军在垃圾山爬上爬下,分拣、回收废品,就像大肠完成对食物残渣的最后一次分解吸收,把其中有回收利用价值的资源榨干。”

王国桢还写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越来越多人加入城市的拾荒大军。他们在北京郊区租用土地,成立废品回收仓库,在那里对各大废品回收商拉来的废品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拣回收。这十几万拾荒者却是北京城市生态循环必不可少的一环——据王维平统计,他们不仅帮助政府节省每年数亿元的垃圾处理费,还用精细的人工分拣,使得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的回收利用。”

事实上,我们每天丢掉的垃圾中,包含着大量的可回收物。据北京市环保基金会统计,一吨废塑料可生产0.37-0.73吨油,每回收一吨饮料瓶塑料可获利润8000元。每回收一吨废纸,可造好纸0.85吨,节省木材3立方米,节省碱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好纸减少污染74%。利用碎玻璃再生产玻璃,可节能10~30%,减少空气污染20%,减少采矿废弃的矿渣80%。利用废电池可回收镉、镍、锰、锌等宝贵的重金属,同时可减少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近一半的铜、超过一半的纸以及将近30%的铝都来自废品回收领域。

当地时间2018年9月5日,土耳其安卡拉,航拍废品回收场的废弃车辆。
当地时间2016年10月11日,法国Rocquancourt,GDE(Guy Dauphin Environnement)回收公司正在处理废品。

这些零散的可回收物被拾荒者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废品回收站,废品回收站再高价卖给纸厂、冶炼厂和其他需要原材料的制造厂,让“废品循环再用”。其实“循环再用(recycling)”一词被造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别之处。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记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当时石油公司需要一个单词来描述他们把原油送进精炼装置以减少杂质的过程。半世纪之后,这个代表石油循环提炼的词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公德心行为的同义词:积攒废旧报纸和铝罐,把它们进行再加工,生产出新产品。

1942年夏初,纽约经历了美国最初几次“拾垃圾热”中的一次。这股热潮的目的在于获取铝这种轻型金属,用来制造飞机。旧的坛坛罐罐是主要收集对象,而窗框、炊具,甚至儿童玩具也在需求之列。收集起来的废品,被送到铝厂再融化。在《废物与需求》( Waste and Want)一书中,历史学家苏珊·斯特拉瑟对由此产生的灾难进行了最简明扼要的叙述:“(那些再熔厂)一般购买的都是经旧货商分类过的废旧铝制品,而这股热潮送来的都是整台的电冰箱和婴儿车,这些东西可能整体重23千克,所含的铝却不过只有0.06千克。”换句话说,没有了利益的驱动,没人会把那0.06千克的铝从婴儿车上分离下来,社区委员会只是送来了一堆又一堆的好意——“为了帮助打赢战争,我把我的冰箱都捐出去了呢!”

当地时间2017年1月19日,日本东京,东京废品回收公司中,废弃的电脑芯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消费数量骤增,亚洲地区的电子垃圾问题日益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2020东京奥运会的金、银、铜牌正式向世人亮相。

7月24日,东京2020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典活动在日本举行。庆典仪式上奥运会的金、银、铜牌正式向世人亮相。据东京奥组委介绍说,日本从2017年4月1日开始,用两年的时间在日本全国收集了约78985吨的小家电和621万部旧手机,从中提炼出32公斤的纯金、3500公斤纯银和2200公斤纯铜,所有的奖牌均来自这些回收提炼的金属。

从有用到没用,再到有用,事实证明,只要处理得当,一件商品就可以完成从垃圾到商品的转化。所以,垃圾不仅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还是最具开发潜力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

 

洋垃圾

把废品送到发展中国家往往会被称为“倾倒”。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词,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画面:从上往下倾倒“垃圾”,出运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节省下在本土处理固体废物的费用。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看来,“倾倒”是一种处理废物最经济的方式,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看来,这些洋垃圾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其价值和潜在商机在于重新使用整套废品,而不是只涉及部分废品。即便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口的所谓报废电脑其实依然还有很长的使用寿命,对于买不起新电脑的人来说,一台使用过五年的电脑总比没有强。

2019年以来,首都机场海关旅检渠道查获违规携带固体废物入境情事63起,查获废旧手机屏、显示屏、平板电脑配件4.7万件,毛重超过3.3吨。中国的洋垃圾进口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这是中国刚刚打开国门之时的无奈之举。当时中国的原料工业体系尚未建立,但迅速生长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又需要大量塑料、纸张、混凝土等原材料,而经过处理的发达国家垃圾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当地时间2019年5月30日,菲律宾苏比克湾,一艘名为“巴伐利亚号”(Bavaria)的集装箱船抵达菲律宾苏比克国际码头。这艘船将运送加拿大“洋垃圾”返回。苏比克湾管理局表示,该批垃圾共有69个集装箱,总重量约为2000吨,将于当天下午3点开始装船,预计在31日凌晨1点完成装载并起运返加。
当地时间2019年6月15日,印尼巴淡岛,印尼环保局海关官员检查装满塑料垃圾的集装箱。据报道,印度尼西亚环境和林业部周五(14日)称,已向美国退回5个集装箱的垃圾”。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垃圾的制造能力也与日俱增,很多大城市周边都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所以2018年起,我国禁止进口24类洋垃圾,并在之后追加垃圾种类。为了找到更好的填埋场,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目光转向了东南亚的其他国家,但随着中国洋垃圾禁令的实施,东南亚各国也紧随其后,当地时间2019年5月28日,马来西亚政府表示,将发还450吨进口垃圾,马来西亚环境部长还表示:“马来西亚不应该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收容站,以后一定会加强非法垃圾的管理。”

 

塑料危机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垃圾产生。根据美国太空总署NASA网站上的资料,由于太空舱的空间狭小,太空人必须严格控制太空船的载重,他们执行月球任务清单上的第一项,就是把所有废物丢弃,以确保顺利回到地球。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作为首位登上月球的人类,他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就是来自地球的垃圾袋,而这一袋垃圾无疑是人类登月后的第一袋垃圾。

月球上的第一袋垃圾。

当地时间2018年6月1日,印度孟买,堆满垃圾的Versova海滩。最近两年志愿者们一直在清理Versova海滩,但每天有数吨塑料垃圾从阿拉伯海冲上海滩。

20世纪50年代起,塑料开始被大量消费,大部分塑料一次性消费使用后即被丢弃。在太平洋垃圾带,塑料甚至已经被认为比浮游生物更常见,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世界各国都禁止过多使用塑料污染物,比如吸管和薄垃圾袋,但仅美国每年就产生3540万吨塑料垃圾,足以填满休斯顿阿斯托洛圆顶运动场1000次。根据美国塑料工业的宣传材料,扔进回收箱的垃圾被迅速送进工厂,在那里,它们被无缝转化为新东西。但《卫报》一项调查发现,这似乎只是美好的幻象:成千上万吨美国塑料被运往监管不力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肮脏、劳动密集型的回收过程,给公共卫生和环境带来严峻后果。

据美国环境保护署估计,2015年美国产生的塑料中有9%被回收,中国是其中一个处理地点。在中国实施“洋垃圾”禁令后,美国的塑料垃圾成为全球性的烫手山芋,乒乓球般从一个国家被“传”到另一个国家。根据绿色和平与环境非政府组织全球焚化炉替代品联盟的一份新报告所引用的数据,中国大陆的塑料垃圾进口量已从2016年的每月60万吨下降到2018年的每月约3万吨。《卫报》对航运记录和美国人口普查局出口数据的分析发现,美国每年仍有100多万吨塑料垃圾被运往海外,其中大部分被运达的地方,垃圾已经堆积如山。

2015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美国摄影师克里斯·乔丹(Chris Jordan)带来一组主题为《中途岛(MIDWAY)》的摄影,这是一组长期关注人类的消费行为带来的污染和对动物的伤害的作品。

从2008年起,克里斯开始意识到并关注塑料垃圾的问题。他了解到太平洋的海域上有一个一千平方公里的全都是由塑料垃圾堆起来的移动岛屿,便产生了好奇。一个很轻很小的瓶盖,进入下水道后流向大海。在出海口这样的地区,大量的垃圾爆发式地流向海洋,然后聚集在一起。中途岛上生活着大量的信天翁,它们吃漂浮在海面上的鱼类尸体为生。当垃圾汇聚到海面之后,没有分辨能力的信天翁便会吃掉这些垃圾,甚至把这些垃圾当作食物带给自己的孩子。

克里斯拍下它们,希望人们看到这组充满符号性象征性的图片时能唤起良知。

摄影师安东尼·雷培塞(Antoine Repessé)在接受《赫芬顿邮报》采访时表示:“我们经常听说自己产生了多大数量的垃圾。但我认为可能图片比语言文字的影响力要大得多。”他邀请朋友们在那些侵占了他的楼道,如同巨大无敌的生物一般的垃圾堆中摆姿势拍照。这个摄影系列作品叫做“没有包装的365天”,意在展示我们消费习惯所带来的看不见的后果,令人心烦的垃圾堆通常都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或是心中。

摄影师格雷格·西格尔(Gregg Segal)用积攒一周程度的垃圾(食品包装,比萨盒子,剩菜和烟头等)设置成沙滩、海洋、森林、河流等背景,让他的朋友、邻居躺在这些背景中,进行拍摄,这组照片有力的回击了美国垃圾平均产量。西格尔说,我希望通过这组照片让大家意识到,美国很多垃圾的产生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废物星球:从中国到世界的天价垃圾贸易之旅》——【美】亚当•明特、 刘勇军

《“垃圾围城”下的突围之路》

鉴闻《拾荒者在北京:曾经帮派林立抢地盘 正不断离开》——王国桢

腾讯文化《拍垃圾的摄影师如何改变世界》

《美国的“肮脏秘密”:扔进回收箱的塑料垃圾去哪了?》——李雪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