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四川郫都创新体制机制,走高质量“生态营城”之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四川郫都创新体制机制,走高质量“生态营城”之路

7月27日,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体会议(简称郫都区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关于加快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助推郫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7月27日,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体会议(简称郫都区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关于加快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助推郫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体制机制创新夯实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为产业功能区赋能。据了解,该决定从五个不同维度共计20条内容(简称“郫都生态价值转化20条”)全面阐释了其如何以加快生态价值多元化转化为抓手,积极践行公园城市建设的郫都表达。

按照会议决定,郫都区将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创造,牢记嘱托,坚守“西控”定律,擦亮“天府水源地”“都江堰精华灌区之首”品牌,在全市率先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国生态价值转化典范区。

创新GEP体系 实现“定位”之变

郫都区又称“鹃城”,是古蜀国都和长江上游农耕文明的源头,是川西林盘发源地。早在900年前,南宋文学家范成大就盛赞其“郫邑屋极盛,家家有流水修竹,浓翠欲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郫都区始终秉持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居成都上风上水之地的郫都区,是名副其实的“天府水源地”。位于其境内的成都两家自来水厂日供水190万吨,成都市区90%以上的饮用自来水均出产自这里。为保障千万人饮用水健康和安全,郫都区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在全域实施常态化影像式动态跟踪巡查保护机制,并运用智能巡查终端、无人机巡查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环境视频监控系统、智能截污闸系统等高科技技术,实现了水源地全方位实时监控。该区还规划划定了30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确保了全域饮用水源“零污染”、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郫都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始终以公园城市理念营城,按照成都市委提出的以“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赋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要创新构建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体系,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郫都路径和郫都经验,“让城市之美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

据了解,此次郫都区“生态价值转化20条”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创造性提出开展生态系统总值GEP核算,建立自然生态资源清单;以及组建“国有公司+互联网企业+创意营销”生态品牌孵化中心,培育壮大“天府水源地”“精华灌区竹里、川西林盘聚落”等生态产品品牌,提高GEP的GDP转化率。比如,在GEP的GDP转化上,该区提出要挖掘“风水林田园”资源禀赋,做优空气质量,提升上风区域品质,守好成都“清风系统”;要开阔滨水空间,营造城乡交融“大美田园坝”;要以生态价值带动提升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多功能复合的生活、消费及创新场景;要彰显“川西林盘美”,保护好水源地……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的提出,无疑将最大限度的锚固郫都绿色生态本底,真正实现以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定位之变”。

创新营城模式实现“路径之变”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郫都区战旗村时,提出了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对此,郫都区始终牢记,不断创新城乡融合的生态、绿色发展模式,以产业功能区为着力点,重构城市形态和“特色镇+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取得了明显成效。

刚刚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进一步加快了该市以“东进”为支撑、实现城市“千年之变”的步伐。对此,郫都区也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姿态,坚定了“生态营城”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据悉,按照郫都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定,该区将进一步按照成都市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以“增绿惠民、营城聚人、筑景成势、引商兴业”为核心,聚焦“服务人、建好城、美化境、提升业”,结合郫都实际创新营城模式,着力用生态价值转化为城市社区和产业功能区赋能,实现“营城”路径之变。

郫都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郫都的生态“营城”之路,要切实做到“四个结合”(生态优化与城市品质提升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全域景区建设结合,生态保护与功能区建设相结合,生态文明与人的现代化融合),不断创新融合延伸生态多元价值链。

而从具体路径来看,郫都区生态价值转化20条中明确,将从产业植入,激活生态多元复合价值;绿脉融城,提升城市生态宜居价值;引流拓客,激发生态品牌价值等三方面10条路径进行创新探索。其中,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构筑“一区四片五带多廊”生态格局,形成“五区两轴两带”全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人城产融合推进产业功能区多向升级;理水系、通绿廊、增公园建设公园化产业园区;实施消费场景多元植入,打造国际化交往消费新场景;以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为轴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高城市土地资产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打造都市田园综合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红”林盘;培育“第六产业”形态,构建农商文旅体融合产业链;构建“绿道环”、串联“公园链”、联通“河湖网”,提升绿道链接价值;以及把特色镇打造成为产业高地、投资洼地、百姓福地等,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焦点。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方式之变”

“生态建设没有局外人。”据了解,郫都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求,全区要以改革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从“土地增值、商业反哺”投入产出平衡机制,“片区开发、滚动发展”投融资机制,“存量活化、弹性预留”土地利用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建立形成生态资源市场化运作机制。要加快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确保生态效益、价值转化、商业模式效应最大化,真正实现“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价值转化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态建设永续发展提供更多空间。

探索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将自然生态资源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依法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建立生态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储备机制,探索混合用地新型工业用地等模式,催生一批林盘变景区、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等生态产业融合示范典型;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实现宅基地“三权分置”;以只征不转、先征后转等为突破点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探索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等环境资源权益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实施以生态资源资产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便利化市场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

“郫都生态价值转化20条”中的这些制度创新举措,从“探索建立生态价值转化实现机制,探索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建立生态资源激励约束和补偿机制”等四大方向着力,凸显出了郫都区下一步在“生态营城”上将要着力实现的生态价值转化“方式之变”。

据介绍,目前,围绕“生态营城”,郫都正大力开展产业功能区生态提质赋能;“郫都灌区轮作系统与川西林盘景观”保护、申遗和180个特色川西林盘打造,水隐桑田、陌上花开等田园综合体建设;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以及城乡人居环境360°无死角整治等行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层林尽染、蓝绿交织、鸟语花香、大地飞歌的郫都特色公园城市在不久的将来定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四川郫都创新体制机制,走高质量“生态营城”之路

7月27日,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体会议(简称郫都区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关于加快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助推郫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7月27日,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体会议(简称郫都区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郫都区委关于加快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助推郫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体制机制创新夯实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为产业功能区赋能。据了解,该决定从五个不同维度共计20条内容(简称“郫都生态价值转化20条”)全面阐释了其如何以加快生态价值多元化转化为抓手,积极践行公园城市建设的郫都表达。

按照会议决定,郫都区将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创造,牢记嘱托,坚守“西控”定律,擦亮“天府水源地”“都江堰精华灌区之首”品牌,在全市率先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国生态价值转化典范区。

创新GEP体系 实现“定位”之变

郫都区又称“鹃城”,是古蜀国都和长江上游农耕文明的源头,是川西林盘发源地。早在900年前,南宋文学家范成大就盛赞其“郫邑屋极盛,家家有流水修竹,浓翠欲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郫都区始终秉持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居成都上风上水之地的郫都区,是名副其实的“天府水源地”。位于其境内的成都两家自来水厂日供水190万吨,成都市区90%以上的饮用自来水均出产自这里。为保障千万人饮用水健康和安全,郫都区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在全域实施常态化影像式动态跟踪巡查保护机制,并运用智能巡查终端、无人机巡查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环境视频监控系统、智能截污闸系统等高科技技术,实现了水源地全方位实时监控。该区还规划划定了30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确保了全域饮用水源“零污染”、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郫都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始终以公园城市理念营城,按照成都市委提出的以“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赋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要创新构建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体系,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郫都路径和郫都经验,“让城市之美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

据了解,此次郫都区“生态价值转化20条”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创造性提出开展生态系统总值GEP核算,建立自然生态资源清单;以及组建“国有公司+互联网企业+创意营销”生态品牌孵化中心,培育壮大“天府水源地”“精华灌区竹里、川西林盘聚落”等生态产品品牌,提高GEP的GDP转化率。比如,在GEP的GDP转化上,该区提出要挖掘“风水林田园”资源禀赋,做优空气质量,提升上风区域品质,守好成都“清风系统”;要开阔滨水空间,营造城乡交融“大美田园坝”;要以生态价值带动提升土地资源价值,构建多功能复合的生活、消费及创新场景;要彰显“川西林盘美”,保护好水源地……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的提出,无疑将最大限度的锚固郫都绿色生态本底,真正实现以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定位之变”。

创新营城模式实现“路径之变”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郫都区战旗村时,提出了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对此,郫都区始终牢记,不断创新城乡融合的生态、绿色发展模式,以产业功能区为着力点,重构城市形态和“特色镇+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取得了明显成效。

刚刚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进一步加快了该市以“东进”为支撑、实现城市“千年之变”的步伐。对此,郫都区也以更加主动和开放的姿态,坚定了“生态营城”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据悉,按照郫都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定,该区将进一步按照成都市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以“增绿惠民、营城聚人、筑景成势、引商兴业”为核心,聚焦“服务人、建好城、美化境、提升业”,结合郫都实际创新营城模式,着力用生态价值转化为城市社区和产业功能区赋能,实现“营城”路径之变。

郫都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郫都的生态“营城”之路,要切实做到“四个结合”(生态优化与城市品质提升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全域景区建设结合,生态保护与功能区建设相结合,生态文明与人的现代化融合),不断创新融合延伸生态多元价值链。

而从具体路径来看,郫都区生态价值转化20条中明确,将从产业植入,激活生态多元复合价值;绿脉融城,提升城市生态宜居价值;引流拓客,激发生态品牌价值等三方面10条路径进行创新探索。其中,重塑城市空间结构,构筑“一区四片五带多廊”生态格局,形成“五区两轴两带”全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人城产融合推进产业功能区多向升级;理水系、通绿廊、增公园建设公园化产业园区;实施消费场景多元植入,打造国际化交往消费新场景;以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为轴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高城市土地资产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打造都市田园综合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红”林盘;培育“第六产业”形态,构建农商文旅体融合产业链;构建“绿道环”、串联“公园链”、联通“河湖网”,提升绿道链接价值;以及把特色镇打造成为产业高地、投资洼地、百姓福地等,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焦点。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方式之变”

“生态建设没有局外人。”据了解,郫都区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求,全区要以改革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从“土地增值、商业反哺”投入产出平衡机制,“片区开发、滚动发展”投融资机制,“存量活化、弹性预留”土地利用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建立形成生态资源市场化运作机制。要加快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确保生态效益、价值转化、商业模式效应最大化,真正实现“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价值转化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态建设永续发展提供更多空间。

探索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将自然生态资源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依法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建立生态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储备机制,探索混合用地新型工业用地等模式,催生一批林盘变景区、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等生态产业融合示范典型;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实现宅基地“三权分置”;以只征不转、先征后转等为突破点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探索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等环境资源权益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实施以生态资源资产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便利化市场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

“郫都生态价值转化20条”中的这些制度创新举措,从“探索建立生态价值转化实现机制,探索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建立生态资源激励约束和补偿机制”等四大方向着力,凸显出了郫都区下一步在“生态营城”上将要着力实现的生态价值转化“方式之变”。

据介绍,目前,围绕“生态营城”,郫都正大力开展产业功能区生态提质赋能;“郫都灌区轮作系统与川西林盘景观”保护、申遗和180个特色川西林盘打造,水隐桑田、陌上花开等田园综合体建设;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以及城乡人居环境360°无死角整治等行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层林尽染、蓝绿交织、鸟语花香、大地飞歌的郫都特色公园城市在不久的将来定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