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朋友来,谈及附近一所小学校因为离车站较近,正在开发“动车课”。他问我,你知道动车为什么那么快么?我说不知。他说因为每一节动车的速度都是一样的,每节都有一个引擎。
由是我猜测这位上课的专家,大概仍然是“为知识”的教法。看到我兴趣寥寥,这位朋友接着问我说:每个人都有求知欲,你不觉得很感兴趣吗?
实际上,在十几年前认识到自己不可能掌握那无穷无尽如星域一样广阔文字之后,我便承认了自己的卑微。现在我年龄已大,去年更形成了知识的闭环,对无法企及的知识早已免疫。
但我更厌恶“为知识的教法”,也讨厌一种“知识的炫耀”。我说,如果是我,大概不喜欢这样的课,而且为什么不能有别的教法呢?更何况,动车的知识有趣吗?如果要我选,就算知识我也更喜欢《金鱼为什么会放屁》这样的文字看。
我以前见过一些跨学科的教法。因此我猜,如果让这些教师来讲,动车课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面貌。我举例说:
如果两节动车车厢相对驰来,要达到多大的速度可以产生黑洞?在那种情况下,支持动车的轨道将是什么材质?
类似前几年在江苏造成的动车事故,它由何产生,有没有可能的逃生方法?我们为什么在知识产权上与日本有争议?如果速度足够快,动车可以飞吗?
宇宙很大,其实瑰丽无比的现实比想象更为奇诡。人在其中,实在连尘埃都算不上。以前在金克木先生翻译的《通俗天文学》里见到,他将地球比作芥子,那人就更加不可见了。而我们的课程一直处于枯燥的传授知识背诵知识的漩涡中,真是无聊到透顶。
我听几位去美国的朋友说,那里的小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接受一个研究性的教法,比如通过认识海洋去自我学习所有有关的生物字词。等到小学期间,就可以做一个课题报告性质的东西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中学就能造微型原子能实验室的少年,又算什么新闻呢?
退回到几年前,中国宇航员登入太空,教育部曾组织了开学第一课,就由宇航员进行讲解。其中展示的水滴实验,让人脑洞大开。
7月23日,美国航天局在音频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确认,在宜居带发现第一颗与地球大小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
它距离地球1400光年,是岩石星球的可能性高于以往。围绕运行的是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自转一年大约385天,比地球还要古老15亿年。但按照现在的技术,达到那里大概需要5亿年。
实际上,就如古人仰望星空,追怀万古一样,今日的星空依旧神秘万端。它虽不再是月宫的想象,但是却有虫洞、平行空间、多维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每一样都蕴涵着不计其数的想象空间。
我曾看刘慈欣《三体》中描述宇宙的十二个维度,写用水滴作为攻击武器,可以毁灭一个星系,可以发动降维攻击,把三维变成二维。我还推荐一个中学生去看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里面无与伦比的银河想象和对人性的探讨都远远超出了我们课本中那些所谓的名著。
这些想象小孩子们难道会不喜欢?我不这么认为。我相信,这才是对知识的有效运用,它可以更多地挑动孩子们的想象和求知欲,因为它没有界限。就像无边无际的宇宙一样,无论怎么想,都有一个光明的世界。
这世界沉默如迷,而我们在渺小的芥子中喧嚣吵闹,洋洋自得,又是怎样的无趣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