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暴风冯鑫,风暴中如何自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暴风冯鑫,风暴中如何自救?

暴风创始人冯鑫曾将自己的微信昵称改为“冯新”,但却最终没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文|AI报道

“希望开启A股享受暴风,暴风享受A股的时代。”这是2015年股票上市敲钟那天,冯鑫的一腔豪言。从“40天36个涨停”到市值极速缩水再到如今身陷囹圄,暴风集团风光过往,几成冯鑫“南柯一梦”。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暴风创始人冯鑫曾将自己的微信昵称改为“冯新”,但却最终没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自从2018年以来,冯鑫就极少公开露面。他的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了2019年6月5日,整个2019年,他仅更新了两条微博。他治下的暴风集团,这两年也如同其微博一般,惨淡引人猜想。

7月28日,有“小乐视”之称的暴风集团,终于也迎来了乐视式考验。当晚,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冯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相关事项尚待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

这一公告瞬间引爆社交媒体。暴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冯鑫堪称中国互联网视频的元老之一,其所推出的暴风影音一度成为首选的视频播放器之一。此外,暴风集团还创造了令人咂舌的中国资本市场造富神话:在2015年上市后变成了一个“妖股”,40天里,暴风科技拿下36个涨停板,股价从发行价7.14元暴涨至307.56元,市值飙升到369亿元。

然而,就在发布公告的当天,暴风集团的市值仅为20.76亿元,约为巅峰时期的十八分之一。随着暴风集团市值持续下滑的,还有冯鑫的人生,并最终身陷囹圄。

据相关报道,此番冯鑫被批捕,主要涉及暴风集团2016年与光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收购的英国体育版权公司MP&Silva Holdings S.A.,消息人士称,冯鑫在此项目的融资过程中存在行贿行为。“从法律上来说,冯鑫目前只是涉嫌犯罪,我们还无法评论其是否存在不当行为,但被公司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本身已是为之前的豪赌埋单。” 也有业内人士如此评论。

有分析人士指出,冯鑫的悲剧是资本市场泡沫造成的,一个30亿市值的公司炒到600亿,创始人心态发生了变化。冯鑫曾说过,自己被暴风绑架了。暴风于2015年3月24日上市。上市前和上市后的暴风,不可同日而语,上市前的暴风,是一家克制隐忍的公司,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上市后的暴风,成为乐视的学徒,烧钱扩张,在向生态公司转型中彻底失控。

宁可辞职也要看球的冯鑫

冯鑫1972年出生于山西阳泉,与百度CEO李彦宏、科幻作家刘慈欣是老乡。

1997年,只有25岁的冯鑫从山西来到北京,第一份职业是馒头厂的副厂长。两年之后,冯鑫去了金山,当时金山的总经理正是雷军。

冯鑫曾经的两个老板在中国互联网圈名气很大,除了雷军,另一个就是互联网圈极其有名有名的“斗士”周鸿祎。

据说,冯鑫离开雷军和金山,也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2002年韩日世界杯是中国足球队第一次打进世界杯,狂热球迷冯鑫向雷军请假要去看球,并直言:“不给我请假我就辞职。”结果,他如愿去看了世界杯。两年后,他离开了金山。

离职不到两个月,当时就职于雅虎中国的周鸿祎就把冯鑫拉到了自己的团队,负责个人软件事业部。只不过,一年之后,周鸿祎就离开了雅虎中国,冯鑫也选择离开。

在雅虎中国的一年时间里,他刷好了自己的简历,还拿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可以算是人生的第一桶金了。于是,冯鑫开始寻思着看看能做点什么自己想做的事情。

冯鑫先是找到雷军,但双方不欢而散。后来又找到了周鸿祎,当时后者已经加入了IDG。不过当时由于冯鑫没什么成型的项目,周鸿祎就只能先推荐他去迅雷。但冯鑫并没有去,而是开了两家公司,开始做酷热影音和插件(也就是流氓软件)。后者不到三个月就为冯鑫带来了100万元的收入。这是典型的“冯鑫式”的成功——路子足够野,决定很果断,追求短期的风口和目标。

2006年初,蔡文胜给了冯鑫300万元投资。2006年到2007年,IDG分三次给了冯鑫800万美元。有钱的冯鑫自然是选择迈大步子前进。他先是花1000万元收购了暴风影音,并在2007年1月将其和酷热影音整合成立了暴风网际。整合完成后,又合并了超级解霸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团队。经过一系列动作,暴风影音成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播放软件。

2010年,爱奇艺上线,并得到了百度的投资,发展非常快。而乐视和土豆、优酷先后上市。随后,优酷合并了土豆,爱奇艺收购了PPS,搜狐视频横空出世。在线视频行业的洗牌在快速进行。暴风影音的融资比较缓慢,上市已经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然而,在2010年底,暴风的VIE平台股东决定拆除VIE架构在国内上市。在中信证券的帮助下,冯鑫的财团支付4148.31万元认购了当时IDG和经纬创投总共投入1461万美元购入的股份。这足以显示,当时暴风的业绩表现差带来的是股份价格的缩水。

为了实现连续盈利的要求,冯鑫决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当时以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视频等在线视频平台,开始烧钱采购版权,做起原创内容和综艺。而暴风影音为了量入为出,只能有选择地购买,这是暴风影音错过了又一次机会,也基本决定了暴风影音掉队的命运。

2012年3月,暴风影音提交IPO申请。但命运再一次和冯鑫开了玩笑,就在暴风提交IPO申请后半年,中国证监会暂停了IPO,这一停几乎就是3年时间。终于熬到了2015年,暴风影音登上A股创业板。加上2015年牛市的加持,一度成为妖股,连续迎来37个涨停板,站上了巅峰。当时,冯鑫的个人身家达到了58亿元左右。而按照如今暴风的股价来计算,冯鑫的身家不足5亿元,缩水了将近11倍。

浮华背后暗藏杀机

站在2015年5月300多亿市值的高点,暴风宣布了 “全球DT大娱乐”的战略,将VR、体育、电视作为未来的主力方向。为了快速将生态搭起来,冯鑫的策略是快速收购。此战略一出,一时间,暴风被称为“乐视学徒”。

暴风宣布了其新战略后,股价一度涨到327.01元每股。但其实,暴风当时在资本上并无动作。到7月份,随着A股市场环境变化,暴风股价呈现下跌趋势。10月暴风停盘。

由于上市后一直忙于战略转型,暴风错过了2015年股价高点做股票增发融资的最佳时机。“股价最高时,我们是主角,却表现得像个吃瓜群众。”冯鑫曾对媒体如此自嘲。“在短暂的IPO窗口期上市,随后经历一轮牛市,市值经过大跌之后还有100亿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好运气。俗话说一个人行大运有6年,但对企业运作来说很短暂,我认为只有18个月的窗口期,所以留给暴风的时间不会很多。”冯鑫在2015年10月份接受采访时似乎已经意识到暴风的潜在问题。

2016年3月,暴风发布公告称,计划支付31亿人民币,通过定增等方式收购稻草熊影业、立动科技、甘普科技三家公司。当年6月,暴风上市后的首次定增申请被证监会否决。

冯鑫并没有抓住窗口期,定增被否定后完全打乱了此前的计划,稻草熊的内容生产+暴风影业的分发制作+游戏开发业务,只要能诞生一个大 IP,暴风一年就能有超过十亿元的营收入账。

战略的转型和并购的失败使得暴风没有在股价高点时从公开市场中获取资金。2016年9月,暴风集团曾向证监会申请了18.42亿元的定增,暴风股价已经跌跌去八成,此次定增以失败而告终。

而这些给暴风的资金链危机和冯鑫本人的债务危机埋下了伏笔。

AI、VR能否救暴风?

到了2017年,暴风TV获得了8亿融资,现金流问题得以缓解,从17年半年报及冯鑫的表态看,当时的TV、VR和AI,仍是暴风坚信的未来关键词。冯鑫表示,集团18年将有三大工作重点,即:“集团盈利大幅提升、TV和VR加速进入收获期、AI成为集团各项业务的发动机。”

那么VR和AI两个新概念,能够真的对暴风未来的盈利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呢?

先看VR。对暴风来说,暴风魔镜是一条重要业务线,早在2016年,暴风曾经大力投入VR,但由于行业整体并未发展起来,加上暴风产品被业内诟病,爆发大规模裁员等事件,全年只取得1600多万元的收入。到了2017年VR行业依然不景气,尽管后来有回暖迹象。但总体来看,即便是2018年,VR业务对暴风整体的收入贡献恐怕依旧占比极低。

AI与VR不同的在于,AI不是一条业务线,而是会渗透到各个方面。大体来看,AI与其它业务线的结合点有:

1、与暴风TV:暴风在2017年高调推出了AI TV,主打的是AI融入生活,通过不断学习,越来越懂用户,强调用户体验。

2、与暴风影音:理论上暴风影音的业务与AI还有不少结合点。暴风影音可以引入图像识别、大数据、AI等,识别出视频中的明星、商品等,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推荐同款商品的视频电商、根据视频内容推送个性化广告、分发个性化游戏等功能,从而提高广告收入。

3、至于其它的业务,似乎暂时与AI无太多关联。对于公司自身的运营,AI的帮助恐怕也不大。

所以总体来看,VR、AI这些新概念,对暴风的帮助微乎其微。作为一个以在线视频和电视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如何更好的解决电视和视频业务本身的很多关键问题,如上游供应链控制、优质版权内容等,可能对于暴风而言,比花大精力折腾新技术和做宣传、炒概念,意义更大。

AI可以锦上添花,但头痛医脚不可取。暴风这样指望AI们来救命的案例并不是唯一,尤其是近两年在媒体的大肆鼓吹下,很多传统企业认为不去拥抱新技术就马上被时代淘汰了一样。互联网界这样的例子相对较多,制造、零售等各种传统行业也不少。

互联网不是万能药,AI等新技术更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的是客户需求理解,有的是核心技术,有的是供应链,有的是品牌,很多都不是新技术、新概念能够直接带来的,也并不会随着新概念而轻易逝去。

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新技术和新理念引领行业的自我变革,行业第二梯队通过新概念寻找弯道超车机会,后面的公司,显然都是在之前的竞争中,在关键竞争力方面没做好,或者完全没跟上新时代的,对他们而言,先把核心竞争力的内功练好才是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暴风冯鑫,风暴中如何自救?

暴风创始人冯鑫曾将自己的微信昵称改为“冯新”,但却最终没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文|AI报道

“希望开启A股享受暴风,暴风享受A股的时代。”这是2015年股票上市敲钟那天,冯鑫的一腔豪言。从“40天36个涨停”到市值极速缩水再到如今身陷囹圄,暴风集团风光过往,几成冯鑫“南柯一梦”。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暴风创始人冯鑫曾将自己的微信昵称改为“冯新”,但却最终没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自从2018年以来,冯鑫就极少公开露面。他的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了2019年6月5日,整个2019年,他仅更新了两条微博。他治下的暴风集团,这两年也如同其微博一般,惨淡引人猜想。

7月28日,有“小乐视”之称的暴风集团,终于也迎来了乐视式考验。当晚,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冯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相关事项尚待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

这一公告瞬间引爆社交媒体。暴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冯鑫堪称中国互联网视频的元老之一,其所推出的暴风影音一度成为首选的视频播放器之一。此外,暴风集团还创造了令人咂舌的中国资本市场造富神话:在2015年上市后变成了一个“妖股”,40天里,暴风科技拿下36个涨停板,股价从发行价7.14元暴涨至307.56元,市值飙升到369亿元。

然而,就在发布公告的当天,暴风集团的市值仅为20.76亿元,约为巅峰时期的十八分之一。随着暴风集团市值持续下滑的,还有冯鑫的人生,并最终身陷囹圄。

据相关报道,此番冯鑫被批捕,主要涉及暴风集团2016年与光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收购的英国体育版权公司MP&Silva Holdings S.A.,消息人士称,冯鑫在此项目的融资过程中存在行贿行为。“从法律上来说,冯鑫目前只是涉嫌犯罪,我们还无法评论其是否存在不当行为,但被公司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本身已是为之前的豪赌埋单。” 也有业内人士如此评论。

有分析人士指出,冯鑫的悲剧是资本市场泡沫造成的,一个30亿市值的公司炒到600亿,创始人心态发生了变化。冯鑫曾说过,自己被暴风绑架了。暴风于2015年3月24日上市。上市前和上市后的暴风,不可同日而语,上市前的暴风,是一家克制隐忍的公司,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上市后的暴风,成为乐视的学徒,烧钱扩张,在向生态公司转型中彻底失控。

宁可辞职也要看球的冯鑫

冯鑫1972年出生于山西阳泉,与百度CEO李彦宏、科幻作家刘慈欣是老乡。

1997年,只有25岁的冯鑫从山西来到北京,第一份职业是馒头厂的副厂长。两年之后,冯鑫去了金山,当时金山的总经理正是雷军。

冯鑫曾经的两个老板在中国互联网圈名气很大,除了雷军,另一个就是互联网圈极其有名有名的“斗士”周鸿祎。

据说,冯鑫离开雷军和金山,也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2002年韩日世界杯是中国足球队第一次打进世界杯,狂热球迷冯鑫向雷军请假要去看球,并直言:“不给我请假我就辞职。”结果,他如愿去看了世界杯。两年后,他离开了金山。

离职不到两个月,当时就职于雅虎中国的周鸿祎就把冯鑫拉到了自己的团队,负责个人软件事业部。只不过,一年之后,周鸿祎就离开了雅虎中国,冯鑫也选择离开。

在雅虎中国的一年时间里,他刷好了自己的简历,还拿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可以算是人生的第一桶金了。于是,冯鑫开始寻思着看看能做点什么自己想做的事情。

冯鑫先是找到雷军,但双方不欢而散。后来又找到了周鸿祎,当时后者已经加入了IDG。不过当时由于冯鑫没什么成型的项目,周鸿祎就只能先推荐他去迅雷。但冯鑫并没有去,而是开了两家公司,开始做酷热影音和插件(也就是流氓软件)。后者不到三个月就为冯鑫带来了100万元的收入。这是典型的“冯鑫式”的成功——路子足够野,决定很果断,追求短期的风口和目标。

2006年初,蔡文胜给了冯鑫300万元投资。2006年到2007年,IDG分三次给了冯鑫800万美元。有钱的冯鑫自然是选择迈大步子前进。他先是花1000万元收购了暴风影音,并在2007年1月将其和酷热影音整合成立了暴风网际。整合完成后,又合并了超级解霸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团队。经过一系列动作,暴风影音成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播放软件。

2010年,爱奇艺上线,并得到了百度的投资,发展非常快。而乐视和土豆、优酷先后上市。随后,优酷合并了土豆,爱奇艺收购了PPS,搜狐视频横空出世。在线视频行业的洗牌在快速进行。暴风影音的融资比较缓慢,上市已经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然而,在2010年底,暴风的VIE平台股东决定拆除VIE架构在国内上市。在中信证券的帮助下,冯鑫的财团支付4148.31万元认购了当时IDG和经纬创投总共投入1461万美元购入的股份。这足以显示,当时暴风的业绩表现差带来的是股份价格的缩水。

为了实现连续盈利的要求,冯鑫决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当时以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视频等在线视频平台,开始烧钱采购版权,做起原创内容和综艺。而暴风影音为了量入为出,只能有选择地购买,这是暴风影音错过了又一次机会,也基本决定了暴风影音掉队的命运。

2012年3月,暴风影音提交IPO申请。但命运再一次和冯鑫开了玩笑,就在暴风提交IPO申请后半年,中国证监会暂停了IPO,这一停几乎就是3年时间。终于熬到了2015年,暴风影音登上A股创业板。加上2015年牛市的加持,一度成为妖股,连续迎来37个涨停板,站上了巅峰。当时,冯鑫的个人身家达到了58亿元左右。而按照如今暴风的股价来计算,冯鑫的身家不足5亿元,缩水了将近11倍。

浮华背后暗藏杀机

站在2015年5月300多亿市值的高点,暴风宣布了 “全球DT大娱乐”的战略,将VR、体育、电视作为未来的主力方向。为了快速将生态搭起来,冯鑫的策略是快速收购。此战略一出,一时间,暴风被称为“乐视学徒”。

暴风宣布了其新战略后,股价一度涨到327.01元每股。但其实,暴风当时在资本上并无动作。到7月份,随着A股市场环境变化,暴风股价呈现下跌趋势。10月暴风停盘。

由于上市后一直忙于战略转型,暴风错过了2015年股价高点做股票增发融资的最佳时机。“股价最高时,我们是主角,却表现得像个吃瓜群众。”冯鑫曾对媒体如此自嘲。“在短暂的IPO窗口期上市,随后经历一轮牛市,市值经过大跌之后还有100亿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好运气。俗话说一个人行大运有6年,但对企业运作来说很短暂,我认为只有18个月的窗口期,所以留给暴风的时间不会很多。”冯鑫在2015年10月份接受采访时似乎已经意识到暴风的潜在问题。

2016年3月,暴风发布公告称,计划支付31亿人民币,通过定增等方式收购稻草熊影业、立动科技、甘普科技三家公司。当年6月,暴风上市后的首次定增申请被证监会否决。

冯鑫并没有抓住窗口期,定增被否定后完全打乱了此前的计划,稻草熊的内容生产+暴风影业的分发制作+游戏开发业务,只要能诞生一个大 IP,暴风一年就能有超过十亿元的营收入账。

战略的转型和并购的失败使得暴风没有在股价高点时从公开市场中获取资金。2016年9月,暴风集团曾向证监会申请了18.42亿元的定增,暴风股价已经跌跌去八成,此次定增以失败而告终。

而这些给暴风的资金链危机和冯鑫本人的债务危机埋下了伏笔。

AI、VR能否救暴风?

到了2017年,暴风TV获得了8亿融资,现金流问题得以缓解,从17年半年报及冯鑫的表态看,当时的TV、VR和AI,仍是暴风坚信的未来关键词。冯鑫表示,集团18年将有三大工作重点,即:“集团盈利大幅提升、TV和VR加速进入收获期、AI成为集团各项业务的发动机。”

那么VR和AI两个新概念,能够真的对暴风未来的盈利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呢?

先看VR。对暴风来说,暴风魔镜是一条重要业务线,早在2016年,暴风曾经大力投入VR,但由于行业整体并未发展起来,加上暴风产品被业内诟病,爆发大规模裁员等事件,全年只取得1600多万元的收入。到了2017年VR行业依然不景气,尽管后来有回暖迹象。但总体来看,即便是2018年,VR业务对暴风整体的收入贡献恐怕依旧占比极低。

AI与VR不同的在于,AI不是一条业务线,而是会渗透到各个方面。大体来看,AI与其它业务线的结合点有:

1、与暴风TV:暴风在2017年高调推出了AI TV,主打的是AI融入生活,通过不断学习,越来越懂用户,强调用户体验。

2、与暴风影音:理论上暴风影音的业务与AI还有不少结合点。暴风影音可以引入图像识别、大数据、AI等,识别出视频中的明星、商品等,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推荐同款商品的视频电商、根据视频内容推送个性化广告、分发个性化游戏等功能,从而提高广告收入。

3、至于其它的业务,似乎暂时与AI无太多关联。对于公司自身的运营,AI的帮助恐怕也不大。

所以总体来看,VR、AI这些新概念,对暴风的帮助微乎其微。作为一个以在线视频和电视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如何更好的解决电视和视频业务本身的很多关键问题,如上游供应链控制、优质版权内容等,可能对于暴风而言,比花大精力折腾新技术和做宣传、炒概念,意义更大。

AI可以锦上添花,但头痛医脚不可取。暴风这样指望AI们来救命的案例并不是唯一,尤其是近两年在媒体的大肆鼓吹下,很多传统企业认为不去拥抱新技术就马上被时代淘汰了一样。互联网界这样的例子相对较多,制造、零售等各种传统行业也不少。

互联网不是万能药,AI等新技术更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的是客户需求理解,有的是核心技术,有的是供应链,有的是品牌,很多都不是新技术、新概念能够直接带来的,也并不会随着新概念而轻易逝去。

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新技术和新理念引领行业的自我变革,行业第二梯队通过新概念寻找弯道超车机会,后面的公司,显然都是在之前的竞争中,在关键竞争力方面没做好,或者完全没跟上新时代的,对他们而言,先把核心竞争力的内功练好才是王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